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四大行当』 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叫做“行当”。它指的是 什么样的人物应由哪一行的演员来扮演。根据剧中人不同 的性别、年龄、性格、身分来划分人物的类型。京剧行当 的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化而来的。起初 号称"十门角色",即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 、下手和流行。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演出剧目的不 断丰富,要求演员适应各类角色的表演需要,遂使原有的 行当逐渐被打破。于是,后来简化成生、旦、净、丑四大 行。行当、脸谱、戏服构成京剧文化。
朝
前
期 的
明朝:汤显祖《牡丹亭》
文 学
昆曲 昆曲与京剧艺术
清朝: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
艺
术
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
京剧
19世纪中期:京剧形成
课堂总结
1.下列作品,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 而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是( B ) A.《秦中吟》 B.《红楼梦》 C.《牡丹亭》 D.《本草纲目》
新知导入
唐宋元明清的文学成就
朝代
唐
宋
元
文学成就 诗
词
曲
明清 小说
代表
(唐宋写 李白 代表人, 杜甫 元明清写 白居易 代表人和
作品)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关汉卿
罗贯中《三国演义》;
《窦娥冤》 施耐庵和罗贯中《水浒
马致远
传》;
《天净沙 吴承恩《西游记》;
秋思》
曹雪芹《红楼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2.代表作:
汤显祖(1550-1616)明 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 家,代表作《牡丹亭》
21《智取生辰纲》教案、优质公开课教案

21《智取生辰纲》教案、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通过智取生辰纲,成功打破官军的围剿,从而揭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本课内容丰富,既有历史背景的介绍,也有具体战役的描述,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一些著名的农民起义。
但对于《智取生辰纲》这一战役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战役中的战略战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战役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文本,了解战役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吗?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战役中的关键信息。
3.操练(15分钟)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战役中的战略战术,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2.明清时期,成为城乡人民重要文化活
C 动的是( ) A.诗歌朗诵B.武术表演来自C.戏剧表演 D.小品表演
3.有人形象地描绘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中
的人物林黛玉是一个“左手拿着一个药罐子,
右手捏着一个醋坛子”的人,她的悲喜人生令
C 人感叹。这本著作的作者是( ) A.吴承恩 B.施耐庵
C.曹雪芹 D.罗贯中
“开谈不说红楼梦, 纵读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不但没有随着时间“退流行”, 还在不同的时代,发生了久远而广泛的影响。
———蒋勋《蒋勋读红楼梦》
清 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 李笑萍
品 红楼——探历史沉浮
(一)红楼知多少
曹雪芹
高
鹗
(二)赏名家品红楼
(三)红楼之我见
(四)红楼之魅力
1.思想性 2.艺术性
4.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中,最有影响力
A 的是( ) A.昆曲和京剧 B.昆曲和黄梅戏
C.豫剧和汉剧 D.汉剧和黄梅戏
谢 谢观赏
天 似上 一掉 朵下 轻个 云林 刚妹 出妹 岫
观 戏曲——寻艺术传承
(一)寻戏曲之发展
原始社会
歌舞
春秋战国 元代 明代 清代
杂剧 京剧 优伶 昆曲
自主学习——昆曲知多少
1.发展阶段 明朝:表演艺术日趋__成__熟__,成为一个_全__国__性_的剧种。
代表作品: 汤显祖_《_牡__丹_亭_》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了_顶_峰_。 代表作品: 洪 昇_《__长_生__殿》孔尚任__《__桃_花_ 扇》
清中后期;昆曲逐渐走向__衰_落___。
2.特点:体现了南曲的轻柔婉转,又保留北曲的慷慨激昂。并将诗 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柔和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教案

-火药的发明与创新:探讨火药的化学成分,以及火器在设计和使用上的技术进步。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四大发明的现代版本?”(如:打印文件、使用指南针定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四大发明的奥秘。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四大发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四大发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四大发明的了解普遍较为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四大发明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此外,我也注意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对实验操作和分组讨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活动设计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收获。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运用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四大发明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印刷术:讲解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以及它如何极大地提高书籍的生产效率,促进知识的传播。
-指南针:阐述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如何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推动世界的探索与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能够理解和阐释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该时期的典型作品。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2.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景演绎法;3.小组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1.教学PPT;2.多媒体设备;3.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学资料;2.学生做好听讲、笔记和讨论的准备。
二、知识导入1.利用PPT播放清朝前期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图片来猜测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2.通过学生的发言来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内容讲解1.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1.1 概述: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文学艺术在此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继承和发展元明时期文学艺术的传统,同时又受到机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1.2 顺应时势,体现思想觉悟。
清初时期是思想解放和变革的时期,文学艺术往往是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折射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情感,显示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1.3 体裁多样,创作活跃。
除了继承元明时期的文学艺术传统,清初文学家又在其基础上自然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杂文、坊体文等等。
1.4 民间艺术的兴盛。
清朝前期民间艺术被激活,表现为艺术家们对民间生活、民间风俗、民间习惯的关注和创作。
2.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和成就:2.1 文学的成就:清朝前期的文学成就是深厚的,影响广泛。
2.2 代表作品:清朝前期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有:《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等等。
2.3 代表人物: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代表人物有: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凌蒙初等等。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金瓶梅》1.简介:《金瓶梅》是中国明清小说连续体小说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建筑工程传不朽

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 征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 产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 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故宫
历史背景
文化意义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 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 历史。
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档案,也 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建筑特点
故宫建筑群以皇宫为中心,布局对称, 中轴线清晰,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代 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峰。
02 建筑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建筑工程
埃及金字塔
作为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金字 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 墓,其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精 湛的雕刻技艺展现了古埃及文明
的辉煌。
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杰作, 作为公共娱乐设施,它能够容纳 数万观众,其建筑结构和功能展
现了古罗马工程技术的先进。
05 建筑工程的意义与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建筑工程作为支柱产业, 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贡献, 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 造就业机会。
提升城市形象
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能够提 升城市形象,成为地标性 建筑,彰显城市的文化底 蕴和特色。
改善民生福祉
住宅、公共设施等建筑工 程的建设,为人们提供安 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 境,提高生活质量。
颐和园
1 2
历史背景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的皇家园林,始建于清朝乾隆 年间,后经慈禧太后重修,成为清末著名的旅游 景点。
建筑特点
颐和园以湖泊、山石、建筑等元素组成,布局精 巧,景致优美,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高峰。
3
文化意义
颐和园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 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 的变迁。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课课练】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素养达标
11. 学科素养·史料实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品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 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 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 情 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 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可知,京剧脸谱( B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123456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4.被称为京剧奠基人的高朗亭,曾作为“三庆班”领衔主演进京献
艺,为乾隆皇帝祝寿。该史实发生于( D )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1)写出材料一中“作品”的名称及其揭示的时代特征。 作品:《红楼梦》。 时代特征: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11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2)材料二中的两部作品是哪一时期哪一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结 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统治者对这两部作品的处理体现了当时在 思想文化上实行怎样的政策? 作品:清朝的昆曲。 政策:文化专制政策。
7 8 9 10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10.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 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 价的是( D ) A.《全唐诗》辑录的诗歌有近5万首 B.明长城由城墙、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C.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 D.《红楼梦》是艺术成就最高的清代小说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兴起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内容包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进步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掌握清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清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情况。
2.教学难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小说、戏剧等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和清代小说、戏剧的繁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长城全长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堪 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讨论活动
• 1、李时珍是什么时候的科学家?代表作 是哪一部?有何价值? • 2、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 • 3、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部书?宋应星强 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 相配合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 • 4、徐光启是什么时候的科学家?代表作 是什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中 国 历 史
(人教版)
盐城市步凤中学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复习
2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类别 表现 农业 作物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明朝引进,清朝推广 手工业 纺织 棉纺业明朝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 丝织业中心,明朝为苏州,清朝为南京 商业 制瓷 景德镇为中心,青花瓷为代表 商城 北京、南京为最大的商贸城市 商人 晋商、徽商最为著名 现象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为资本主义萌 芽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重本抑末、禁海 后果 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 人,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 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学术书 籍,结合自身经验,历时二 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 一书,该书共五十二卷,有 一百九十多万字,载药一千 八百多种,载方一万多个, 附图一千多幅,是我国古代 药物学空前的总结性巨著。 该书被达尔文称赞为“中 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京
城
北京城由明成祖 在元朝大都的基础 上修建。 北京城由宫城、 皇城、京城三个部 分组成。 宫城又称紫禁城 就是今天的故宫, 居于中央;宫城外 面是皇城;皇城外 面是京城。
紫禁城(故宫)
紫禁城是明、清两 朝皇帝居住的地方。 紫禁城以“万岁山” 为中心点,形成纵贯 南北的中轴线,宫殿 楼阁,金碧辉煌,雍 容华贵,气象万千, 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 之林的瑰宝。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重点难点
• 重点: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 目》。 • 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 的时代特点。
第21课 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讨论活动
• 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 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 样的建筑? • 2、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
《本草纲目》 明朝 《天工开物》明末
宋应星 “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明末
徐光启
农业百科全书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
• 我国明清时候涌现出哪几部科技巨著?它 们具有着怎样的科学价值?
课外作业
• 完成《填充图册》相关题目。
谢谢合作
再见
紫禁城(故宫)
太和殿 紫禁城
乾清宫
坤宁宫
宁寿宫
明长城
辽东
嘉峪关
临洮
鸭绿江
秦时土筑长城
明时砖石长城
明长城与秦长城比较
(1)建筑材料——秦长城以土筑为主, 明长城的东段用条石和青砖砌筑。 (2)地理位置——明长城比秦长城靠南。 (3)东西长度——秦长城西起临洮,东 到辽东;明长城更长,西端从临洮延伸到 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伸到鸭绿江。
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年) 明末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 的先驱。代表作《农政全书》 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记载 古代农业理论和科学方法, 还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
课时小结
科技成就 紫禁城 明长城 建设者/ 时间 作者 明成祖 明清 木匠蒯祥 明朝 李时珍 价值 世界建筑艺术瑰宝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记载 一千八百多药物一万多药方
政策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 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 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 书》; •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 析总结并认识明朝我国科技方面取得的 杰出成就和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宋应星的自然观
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 就意味着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环境或者破坏了生存环 境。假如无法适应环境,不要说发展人类本身,就 是当年人类的出现也不可能,假如人为地破坏生存 环境,不就等于自寻绝路吗?人类认识自然,改造 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人类对 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础之上 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医药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 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 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 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 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 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 ——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宋应星
宋应星 (1587— 1666年) 字长庚, 江西奉新 人,明代 著名的科 学家。
其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外国学者称 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