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资料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导学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认识明朝时,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学习重难点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难点:科技成就如何体现时代特色。
◆新课导入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1. 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朝代不断整修,但大规模的修建则是在。
明长城东起,西至,蜿蜒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1.由于明朝的提高,的繁荣,促进了的发展。
2.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3.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反映了明代我国的生产面貌。
还强调相协调、相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
4.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百科全书,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知识链接右图是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
现指位于北京的博物院,它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代建筑。
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堂训练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要去考察明长城的最西端,那么他们的目的地应该是【】A.嘉峪关B.山海关C.鸭绿江D.函谷关2.【2012·兰州】如果你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A.《农政全书》B.《天工开物》C.《梦溪笔谈》D.《本草纲目》3.下列选项关联错误的一组是【】A.司马迁一-《史记》B.郦道元——《水经注》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D.宋应星——《齐民要术》4.“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A.都江堰B.大运河C.明清皇宫D.长城5.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导学案

北林区兴福中学“导学·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导学学案班级姓名编号日期: 2014-5-审批:课题21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 1 课时;共 1 课时)设计者:刘百燕一年级·组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城和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2、过程与方法:导学、合作、探究,通过分析历史材料,联系、总结、归纳,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李时珍不畏艰险、严谨治学的精神,宋应星的勇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是什么?导致什么后果?、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自评:师评:一、精挑细选,(检验自主学习的成果,并交流展示3分钟)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
故宫在明朝时被称作A.紫禁城B.皇城C.京城D.外城( )2、明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是( )A.中央官署B.天坛C.皇城D.宫城3、雄伟的北京城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北京城的中心是( )A.紫禁城B.皇城C.京城D.外城4、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 )A.潼关B.嘉峪关C.山海关D.阳关5、明长城蜿蜒曲折、气势宏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工程。
全长约( ) A.五千余公里B.六千余公里C.九千余公里D.一万千余公里6、《本草纲目》的著作者是( )A.宋应星B.李时珍C.郭守敬D.徐光启7、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同一类型的科学家是( )A.华佗B.扁鹊C.李时珍D.宋应星8、《本草纲目》是一部( )A.著名的医学著作B.治疗学著作C.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D.临床医学著作9、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梦溪笔谈》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天工开物》10、总结明代农业海手工艺生产技术的《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A.李时珍B.张择端C.宋应星D.徐光启二、把下列著作与作者连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一、导入新课“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这是19世纪初期的流行语,折射出《红楼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无法取代的。
正如专家所评论,《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都达到顶峰的不朽名著。
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够完全参透其中的奥妙。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二、探究新知(一)《红楼梦》1.展示材料:材料一下图为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材料二《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
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
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
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
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
——程甲本《红楼梦》卷首,《红楼梦序》(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红楼梦》是一本讲述什么的小说?它为什么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呢?(2)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和《红楼梦》的影响。
提示:(1)《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显示出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以及必然灭亡的命运。
原因:《红楼梦》中,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体现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红楼梦》是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一本教科书。
(2)特点: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练而生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习目标】1.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朝前期文学成就和特色。
2.知道昆曲和京剧的相关史实,了解清朝前期戏曲艺术成就和特色。
3.从《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昆曲的兴衰和京剧的兴起中,探究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合作探究导学】知识点一《红楼梦》【基础梳理】1.初名:________。
2.作者:曹雪芹和高鹗。
曹雪芹生前定稿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并题名_________。
3.地位: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4.内容:讲述贵族青年________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5.特色(1)思想性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矛盾,揭示______________的历史命运;歌颂抗争精神,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2)________高: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展现出来。
6.外传: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合作探究】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1)《红楼梦》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吗?《红楼梦》的名称是谁定的?这本书之前叫什么?(2)结合教材知识,请简要叙述一下《红楼梦》的内容,并指出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3)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红楼梦》能获得材料所述评价的原因。
知识点二戏曲【基础梳理】1.昆曲(1)简介:________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2)特点:既体现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
(3)兴衰①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昆曲有很大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________的剧种。
②________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③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导学案: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问题生成—评价单班级组别姓名
一、合作探究题:
1.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呢?
2.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3.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著作概括出来吗?
4.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有何特点?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评价单答案:
1.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外国人赞誉长城为世界奇迹之一,联合国将长城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精神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
2. 明长城与秦长城的不同: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秦修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
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3. 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
(1)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3)从人的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
(4)从部分内容看: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精品导学案

教学反思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
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
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通过总结,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学习重点】《红楼梦》和京剧艺术。
【学习难点】小说与京剧繁荣原因和京剧成为国粹的原因。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红楼梦》1.清代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和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追求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红楼梦》这部强、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1、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2、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
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七年级历史(下)第21课导学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导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二、能力目标: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二、新知预习:1、时,在元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它是古代的杰作。
城中心的里面的宫殿楼阁,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蜿蜒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3、明朝卓越的医学家李时珍有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巨著《》,是的重要文献。
科学家宋应星著有《》一书,外国人称它为“”。
科学家徐光启的代表作《》,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合作探讨】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代的文学成就与特色2.知道昆曲与京剧的相关史实,了解清代戏曲艺术的成就和特色3.以《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昆曲的兴衰和京剧的兴起为例,探究清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有哪些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预习案】1.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代的戏剧创作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清朝的戏剧最有影响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5.明朝昆曲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有_________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6.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是在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一时誉满京城。
7.____________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被称为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探究案】(没有完美的个人,但齐心协力,勇于展示,我们就是完美的团队)【探究一】1、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是什么?《红楼梦》背景广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以贵族家族贾府的兴衰变迁以及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充分展示了清朝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写作手法精巧纯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艺术水平极高,所以能受到追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
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4、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科学家是()
A、贾思勰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5、《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不同点是()
A、作者朝代不同
B、图文并茂
C、被译成多国文字
D、吸收外国的科学知识
6、“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地之间物以万计,
因此人类要做的事情也就很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产出种类齐全的物品,这并不单是靠人
工的力量,也有自然力的作用在内。
)
请回答:
(1)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吗?
(2)你觉得这段话对我们今天有什麽指导意义?
六、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