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摘要:本论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中国代表性作家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应用型文章的翻译等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

这对翻译策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初步接触翻译的学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作品应用型文章翻译策略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讨论和研究翻译。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19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

“目的论”是文本翻译过程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功能主义者的主要理论。

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的翻译是基于对原文的分析,目的是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强调并选择最佳翻译策略,而不是译文是对等的还是完美的。

译者需要能够为特定的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介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方法。

我们还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预期目的。

一、翻译目的论19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默(Hansweimer)建立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

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言语交流是有目的和有意图的活动。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言作者的意图和他们所采用的话语形式并不完全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上述习惯。

从目标语言读者的角度,根据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含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

2.一致性法则。

在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流环境中,译文对于接收者来说必须是可理解,可读且有意义的。

3.忠诚法则。

通常被称为忠于原作者。

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标准。

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都服从目的法则。

实际上,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的翻译目标通常包括翻译的一致性和对原文的忠诚度。

即,目的法则与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是一致的。

如果目的法则与忠诚法则相冲突,也就是说,如果翻译人员的翻译目的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则以目的法则为准。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2019年4月第35卷第4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Apr.2019Vol.35No.4*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成都理工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资助刘青青/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阎黎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4000)。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刘青青,阎黎明摘要: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达旨”翻译,并在译本中采用“词语颠倒增减”“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略为解释”“列为后案”等翻译手段,充分地体现其翻译思想,即重视对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学习、强烈的爱国主张、强调表达原文精神。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达旨”翻译;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4-0047-04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

作为翻译家的严复,关注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等名著。

《天演论》是严复最早的翻译作品,给当时混沌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自强保种”的重要性,也让更多民众行动起来改变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天演论》的确是一本成功的译作,这与严复采取的翻译手段——“达旨”翻译息息相关。

谈起“达旨”翻译,严复自己认为这种翻译方式“实非正法”,劝诫大家不要效仿他,但正是这种“非正法”的翻译方式才让《天演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其所谓不正确的翻译方式反而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严复所采取的“达旨”翻译背后蕴含其独特的翻译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研究“达旨”翻译的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结合“达旨”翻译手段在《天演论》译本中的体现,更深入地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

一、“达旨”翻译概论及产生背景1896年,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李颖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008 ""(3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翻译。

浅谈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

浅谈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

浅谈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摘要: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传入中国之后,由严复、维新派加以宣传后,对传统主义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近代中国的新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进化论中所表现出的竞争思想——“优胜劣汰”和它所带来的全新的价值观——平等、自由。

关键词:中国进化论思想达尔文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的创始人。

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成果就是提出了“进化论”,而进化论也被称为是19世纪最伟大的三个自然科学发现之一。

进化论在戊戌前后进入中国,主宰了一直到五四前后的中国思想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潮。

近代中国的进化论是把理论提升为世界观,这就表明了它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所结合,它的意义也就有了新的理解。

世界观的改变无非是新的世界观取代了旧的,这个取代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沟通的统一。

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就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沟通。

1.进化论的简要概述想要正确地讨论达尔文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那么首先就要先正确地理解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的生物进化论,和后期在《人类的由来》里的道德进化论。

1.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常被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准确的概括应是“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内容:生物的进化不是由其内部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外在的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因;在生物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

这就是说,是自然选择最终影响了生物演变的历程。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一种自然进化论。

在这里,所谓“自然”是指,不借助外来的能力或智慧,也就是不需要神或外来智慧的设计,乃是借助自然选择。

1.2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思想根据达尔文的观点,不仅人具有道德感、良心,一切具有社会性的动物都存在道德感、良心。

正如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所说:“不论何种动物,只要在天赋上有一些显著的社会性本能,包括父慈子孝的感情内,而同时,又只要一些理智的能力有了足够的发展,或接近于足够的发展,就会取得一种道德感,也就是良心。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从进化的哲学观念到科学进化论进化论,旧曰演化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物种不变论。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以详实的材料、生动的言语和严密的逻辑,对进化这一传统命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他认为,进化的机制在于大自然对生物后天差异性的选择,即在世世代代的生存斗争中,大自然倾向于使那些有益的变异得到保留,而使那些有害的变异遭到淘汰。

达尔文将这一解释概括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排斥一切涉嫌目的论、进步论的主观因素,代之以更为客观的科学精神和极具说服力的科学论证,为进化从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升华为彻底唯物的科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和精髓。

斯宾塞的进化观奠定了其社会进化学说的基础。

早在1850年以前,斯宾塞便在思考进化的问题,其社会进化思想在开山之作社会静力学中已初现端倪。

斯宾塞对进化的思考源自他宏大的哲学构想。

涉猎生物进化问题,正是要为他的社会动力学奠定基础。

从时间上判断,斯宾塞对社会动力的研究,要早于物种起源的问世,因而它不可能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

真正对斯宾塞进化观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 乃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进化论。

华莱士写道: 显然,斯宾塞的生物学思想完全基于拉马克学说,强调获得性征的遗传。

他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两人对进化、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三大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首先,达尔文与斯宾塞对进化本身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

斯宾塞坚信进化即进步的法则,认为从低等生物到作为最高生物形式的人类之间构成了一个线性的、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

这种必然进步观遭到达尔文的坚决反击。

他驳斥道: 我不相信任何一成不变的法则我不相信有什么必然发展的法则。

达尔文甚至不愿使用进化这个被斯宾塞赋予方向性和目的论色彩的术语,他通常用变异的遗传来描述生物个体毫无方向和目的的演变。

达尔文的进化实为分支的演化,呈树状,而拉马克斯宾塞式的进化乃是线性的进步或发展。

从目的论看严复翻译中的_不忠_卢静

从目的论看严复翻译中的_不忠_卢静

2009.5摘要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

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

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关键词严复不忠实目的论说到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信、达、雅”这个翻译标准。

虽说“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期,支谦就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但严复确实将其作为“译事楷模”(即标准)的第一人。

作为“信、达、雅”这翻译标准的创始人,很多学者认为严复本人在翻译实践中就没有恪守这一标准。

尤其是在“信”这一方面,严复没有做好“忠实”于原文。

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严复翻译中的“信”。

1严复眼中的“信、达、雅”以及其内在关系严复早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那“信、达、雅”所谓何物呢?1.1“信”和“达”的理解所谓“信”即做到“意义不倍于文本”。

也就是要做到对于原文的忠实。

至于具体是哪些方面的忠实,是词汇,内容还是风格方面的忠实呢?严复并未明确提出。

相比之下,对“达”这一方面,严复却谈论颇多。

“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不同的学者对“达”有着不同的阐释。

很多人把“达”理解为“通顺、畅达”,也有人理解为“明白、易懂”。

卞之琳认为,“达”是指译文畅达,其包含了相当于内容,语言和风格等三方面。

茅盾认为“达”即译文能使别人看懂。

马谷城认为“信、达、雅”的要求,大体上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正确,通顺,易懂”六字标准。

王佐良认为“达”是指尽量运用他们所习见的表达方式。

周煦良认为“达”就是使译文能使人看得懂。

林语堂先生也把“达”看成是通顺的标准。

沈苏儒认为“达”,就是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的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作者:李兵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7期摘要:在近代最早把这一“变”的思想加以现代化、系统化和哲学化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是严复,严复的天演哲学是真正从启蒙的高度打开了中国人的思想界域,但无可否认的是,严复和他的《天演论》都无法完全摆脱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得其具有了从传统到现代之间浓厚的过渡性。

本文力图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入手来分析其所具有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性质。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传统与现代【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60-02“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是一条谁也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在中国近代,这条规律尤为昭目,认识到“变”的必然性,并以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指导,是一切进步的中国人的共同特征。

探求中国的变革路径并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先驱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真正脊梁。

而在近代最早把这一“变”的思想加以现代化、系统化和哲学化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是严复,他在《天演论》的开篇中就提出:“虽然,天运变矣,而又不变者行乎其中。

不变惟何?是名天演。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

”。

1严复的天演哲学是真正从启蒙的高度打开了中国人的思想界域,它像一阵春风吹过神州大地,陷入荒芜的思想开始逐步返青。

但无可否认的是,严复和他的《天演论》都无法完全摆脱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得其具有了从传统到现代之间浓厚的过渡性。

本文力图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入手来分析其所具有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性质。

严复找到了西方近代的进化论思想,并把它发展成了自己的“天演”学说。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对于“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的极度强调,严复认同的是斯宾塞的哲学体系,并把它加以为我所用的诠释,他认为西方思想的先进是导致中国和现代西方不同的首要因素,进化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一、名词解释1.万木草堂:答:万木草堂是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

学生每日要写札记,隔日有体操,每月初一、十五练习演说,逢假期出门游历,显然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

2.《天演论》:答:《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

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3.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答: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是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

4.洪仁玕“三宝”之说:答:洪仁玕“三宝”之说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提出“三宝”之说,主张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学艺术作为教育内容。

他把宗教道德教育视为“上宝”,将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称为“中宝”,把诗画美术,作为培养新人的“下宝”。

5.山海工学团:答:山海工学团是1932年9月,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包括有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

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办学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6.《新教育大纲》:答:《新教育大纲》是杨贤江的主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等观点。

对中国革命的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7.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其意义。

答:魏源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西方在工艺技术方面确实有许多先进于中国之处,正是依靠这些先进技术武装,才能入侵中国。

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明确指出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抵御侵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从进化的哲学观念到科学进化论进化论,旧曰演化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物种不变论。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以详实的材料、生动的言语和严密的逻辑,对进化这一传统命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他认为,进化的机制在于大自然对生物后天差异性的选择,即在世世代代的生存斗争中,大自然倾向于使那些有益的变异得到保留,而使那些有害的变异遭到淘汰。

达尔文将这一解释概括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排斥一切涉嫌目的论、进步论的主观因素,代之以更为客观的科学精神和极具说服力的科学论证,为进化从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升华为彻底唯物的科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和精髓。

斯宾塞的进化观奠定了其社会进化学说的基础。

早在1850年以前,斯宾塞便在思考进化的问题,其社会进化思想在开山之作社会静力学中已初现端倪。

斯宾塞对进化的思考源自他宏大的哲学构想。

涉猎生物进化问题,正是要为他的社会动力学奠定基础。

从时间上判断,斯宾塞对社会动力的研究,要早于物种起源的问世,因而它不可能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

真正对斯宾塞进化观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 乃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进化论。

华莱士写道: 显然,斯宾塞的生物学思想完全基于拉马克学说,强调获得性征的遗传。

他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两人对进化、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三大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首先,达尔文与斯宾塞对进化本身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

斯宾塞坚信进化即进步的法则,认为从低等生物到作为最高生物形式的人类之间构成了一个线性的、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

这种必然进步观遭到达尔文的坚决反击。

他驳斥道: 我不相信任何一成不变的法则我不相信有什么必然发展的法则。

达尔文甚至不愿使用进化这个被斯宾塞赋予方向性和目的论色彩的术语,他通常用变异的遗传来描述生物个体毫无方向和目的的演变。

达尔文的进化实为分支的演化,呈树状,而拉马克斯宾塞式的进化乃是线性的进步或发展。

其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不同于斯宾塞的适者生存。

斯宾塞将“适者”直接与人类社会的“强者”等同起来,进化乃是伴随着强者的生存和壮大的必然过程。

这一名为“适者生存”、实为“强者生存”的强者哲学。

在达尔文看来,“适者”是指那些能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并非一定是所谓的“强者”。

强弱只是相对而言,对自然的适应或者说自然选择才是生物进化的永恒法则。

最后, 达尔文与斯宾塞对“生存斗争”的理解相去甚远。

在达尔文那里,“生存斗争”是生物为适应自然必须做出永无休止的努力,它以及进化本身都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现象。

斯宾塞将“生存斗争”视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走向完美所必然经历的残酷过程。

随着社会进化至完美境界,进化及生存斗争的历史使命就此终结。

与达尔文相比,
斯宾塞对生存斗争的理解显然带有目的论、方向论的主观色彩。

尽管达尔文进化论与斯宾塞学说在进化观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但这并不妨碍前者对后者产生一定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在当时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很大,以至于斯宾塞与大多数人一样, 不得不正视达尔文学说给他们的固有观念和现实生活带来的冲击。

不过,斯宾塞在吸收达尔文学说时,并没有放弃他坚信不疑的拉马克主义,反而通过有限、批判地吸收“自然选择”来强化自己对拉马克进化论的信仰。

综上所述,斯宾塞社会进化学说既不可能源自达尔文进化论,也不可能在其
要旨上受到后者的影响。

尽管达尔文进化论间接促进了斯宾塞学说的改进和普及, 但二者在基本进化观上的巨大分歧是不能因为这种影响的存在加以否认的。

生物进化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以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为起点,但其实在达尔文之前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进化论。

在其后的100多年中,随着现代生物学的进展,生物进化论在《物种起源》的基础上被不断完善,修正了达尔文的一些学说。

“适者生存”的说法源自严复,严复翻译并总结了托马斯·赫胥黎的大量著作,合并并改译为《天演论》在清末造成很大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赫胥黎——严复《天演论》,作者不是同一人。

斯宾塞在哲学层面提出进化论的学说,在达尔文之前,他把进化论应用到社会学之中,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等,被认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主张在社会中削弱或压制“劣等人种”。

严复,受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和斯宾塞等人的影响很深。

由于其留学的英国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故乡,所以严复有很多机会接受进化论思想的熏陶。

《天演论》是从赫胥黎的《进化论和伦理学及其他》译出来的。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主要功绩是:
他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进化论
的产生过程和基本论点。

他告诉读者,《物种起源》中要数《物竞》和《天择》两篇最重要。

物竞,就是生存斗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就是通过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严复认为,达尔文进化学说同哥白尼学说一样,在科学史上引起了一场大革命。

他还介绍了进化论在西方使人们一新耳目、更革心思、受到各界人士重视的盛况。

严复对达尔文学说的推崇和介绍,对中国人民了解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它的伟大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严复毕竟是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的社会观是唯心主义的。

当他翻译《天演论》的时侯,西方正盛行一股歪曲达尔文进化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动思潮,斯宾塞在这股反动思潮中最早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反科学地把生
物学的规律搬到人类社会中去,用动植物的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替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和侵略政策辩护。

曾经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进化论的赫胥黎等人也被卷了进去。

严复不但没有看出赫胥黎《进化论和伦理学及其他》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而且在按语中多次用斯宾塞的观点来解释和补充赫胥黎的观点,使《天演论》也带上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