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杨孝军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杨孝军)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杨孝军)

四、皮肤黏膜
盗汗:人体睡眠时出汗,醒时汗止,多为阴虚。 自汗:人体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白昼时时出汗,
动则更甚,常因气虚所致。 冷汗淋漓:汗出身冷,淋漓而下,多为亡 阳。(亡阳,证名,阳气失亡,主要表现 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精神萎靡,畏寒 蜷缩,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畏寒,手足 冷,呼吸微弱,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
三、寒热
发热恶寒:发热怕冷。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 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畏寒,手脚发冷。
三、寒热
四肢厥冷:四肢冰冷。 手足心热:指手心、足心热,多为阴虚生 内热。 手足不温:手足扪之较凉。 恶寒潮热:发热、怕冷,如潮水般有定时。 寒战鼓傈:冷得发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海口市中医医院 杨孝军
一、面容表情
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 红。(两颧潮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2
一、面容表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 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 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 言。
解。 癃闭: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 遗溺: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约束)而排 出。
九、饮食
食己即吐:进食后片刻即呕吐。 胃纳呆滞: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 呃逆: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症
状。 朝食暮吐:指早晨吃的东西,黄昏时吐出。
九、饮食
食后昏困:又称“饭醉”。指进食后困倦,神昏欲 睡。因脾气虚弱不胜食气所致。
四、皮肤黏膜
斑疹:点状成片,扪之不碍手,不高于皮 肤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 丘疹:色红,如米粒大小,高出皮肤,扪 之碍手。 泡疹:疹子高出皮肤,呈水泡状,里有水液。 紫癜:皮色紫,成片状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中医护理学是指基于中医理论和方法,运用中医知识开展护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中医护理学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现代护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如下:1. 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中药治疗为主要特征,强调平衡和谐,注重预防和调理。

2. 护理:护理是指对病人进行照顾和管理,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工作,旨在维护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3. 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神心理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核心思想。

4. 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中药的使用与配伍、针灸和推拿等常用疗法的原理和应用等。

5. 基本技能: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包括中医护理常规操作、中医手法按摩、中医巡诊观察等,这些技能是中医护理的基础和核心。

6. 中医护理工作:中医护理工作是指在中医医疗机构中进行的护理服务和管理工作,包括病人的饮食起居安排、康复护理、中医药配合治疗等。

7. 中医护理评估:中医护理评估是指根据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判断,为后续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8. 中医护理计划:中医护理计划是指在中医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以达到促进病人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9. 中医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是指根据中医护理计划,运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干预,促进病情的恢复和康复。

10.中医护理评价:中医护理评价是指对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护理效果的好坏,并对后续的护理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理解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护理(1)

中医护理(1)

名词解释1、辩证: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其他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为何病,而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则称为辩证。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

3、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藏象:藏在体内的内脏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表露于外的现象。

5、奇恒之腑:功能同脏,兼藏精气,形多空中,与腑相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指脾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7、心主神明: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8、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

9、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0、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11、疫疠: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因素。

12、自汗:不因劳累活动,穿衣过暖,天热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出汗的表现。

13、盗汗: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兼颧红潮热,心烦失眠,多梦。

14、畏寒:指由于外感因素所致,起病急骤,轻重不一,虽怕冷,但外加衣被或就火取暖可缓解者。

15、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16、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反映出来的一类证候。

17、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18、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腑脏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19、经脉:“经”指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

“络”即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分布于人体深部和浅部,呈纵横交错网络状分布全身。

20、腧穴:是人体腑脏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及其他一些外治法施术的部位。

填空和选择1、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火热论,力主寒凉清热,“寒凉派”2)张从正:“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汗吐下”“攻邪派”(提供进食米粥素净之品)3)朱震亨:滋阴降火,“滋阴派”(“饮食色欲箴”“养老论”)4)李杲:“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2、中医护理特点一、整体护理: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二、辩证时护3、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阴阳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五行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4、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贮藏化生气血精津液;六腑:受纳腐热水谷传化排泄糟粕5、经络的组成p125~1266、头痛的类型:外感头痛;风湿头痛;内伤头痛;气虚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7、分布和交接p1278、中医发病机理9、正常的舌象和脉象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正常脉象:又称常脉或平脉。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Word版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Word版

中医重要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中医护理是一种综合的医疗模式,它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在中医护理过程中,有许多常用术语被使用,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实施中医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术语。

1. 脉诊(Mài Zhěn)脉诊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表现,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的趋势。

2. 按摩 (Àn Mó)按摩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通过按揉患者的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气血畅通,起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3. 针灸(Zhēn Jiǔ)针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将细针插入患者的穴位,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4. 艾灸(Ài Jiǔ)艾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燃烧艾草,将产生的热气熏烤患者的经络和穴位,温通经络,疏导寒湿,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5. 推拿(Tuī Ná)推拿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它通过用手在患者的体表施加力量和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起到治疗疾病和增强体质的作用。

6. 排毒 (Pái Dú)排毒是中医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疾病常常是由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所致,因此通过中药、饮食和其他方法来清除体内的毒素,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7. 手法疗法(Shǒu Fǎ Liáo Fǎ)手法疗法是中医护理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包括按摩、推拿、针灸等手法,通过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身体部位,调节气血,调整阴阳平衡,起到治疗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8. 中药疗法(Zhōng Yào Liáo Fǎ)中药疗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患者的体质、平衡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中医护理名词那些事儿。

咱先说说“穴位”。

这穴位啊,就好比是身体里的一个个小开关,按对了就能让身体这台大机器顺畅运行呢!你想想,身体上那么多的穴位,每个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利用。

你头疼了,按按太阳穴,没准儿就舒服多了;胃不舒服了,揉揉足三里,说不定就能缓解不少。

神奇吧?还有“艾灸”呀,那可是个好东西。

就像是给身体来一场温暖的洗礼。

用艾条的温热去刺激穴位,把身体里的寒气、湿气都给赶跑。

你说这像不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又舒服。

好多人平时觉得这儿疼那儿酸的,做做艾灸,哎呀,感觉浑身都通透了呢!“推拿”呢,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次按摩放松。

通过各种手法,推一推、拿一拿,让肌肉放松下来,让气血流通得更顺畅。

好比是给身体的道路清障,让身体的能量能顺畅地跑起来。

你累了一天,去推拿一下,那感觉,别提多惬意了。

“中药熏蒸”也很有意思哦!就好像让身体整个泡在一个充满药香的热气浴里。

那些草药的精华随着热气进入身体,帮着调理身体的各种问题。

这多神奇呀,不用吃药打针,就能让身体得到滋养和呵护。

“食疗”呢,更是贴近我们的生活啦!咱平时吃的那些食物,原来都有它们的作用呢。

比如说,上火了就喝点绿豆汤,咳嗽了吃点梨。

这可不就是通过吃来让身体更健康嘛!就像给身体提供合适的燃料,让它动力十足。

中医护理的这些名词,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和奥秘呀!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能实实在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宝贝呢。

我们为啥不利用起来呢,对吧?咱可得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让这些中医护理的方法帮我们保持健康,让我们每天都能精神饱满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专科中医护理知识

专科中医护理知识

专科中医护理知识一、中医护理概述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采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为目的,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自愈能力。

二、中医护理的原则和方法1.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

•以疾病为中心: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护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中医护理的常用方法•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调节身体功能的目的。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调理人体的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的疲劳和不适。

•中药熏蒸:使用中药熏蒸的方法,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吸入进入人体,起到治疗和调节身体的作用。

•营养调理:根据中医理论的膳食调理原则,合理搭配食物,调养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1.感冒和咳嗽•针灸治疗:可选择穴位风池、肺俞等进行针灸治疗,促进病毒平衡。

•药物熏蒸:可使用草药进行熏蒸,如薄荷、苏叶,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等作用。

•营养饮食:多吃温补性食物,如姜、葱、韭菜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2.胃痛和消化不良•推拿按摩:可选择腹部推拿按摩,缓解胃脘部的疼痛和不适。

•药物调理:可使用温中止痛的中药,如半夏、陈皮等,调理胃脘气滞。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3.失眠和焦虑•针灸治疗:可选择神门、心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调理心脏和神经系统。

•药物熏蒸:可使用香薰治疗法,如薰衣草等,舒缓情绪,促进放松。

•营养调理:多吃有助于安神的食物,如酸枣仁、百合等。

四、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卫生,保持环境的清洁。

•护理操作应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引起伤害。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扰):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意识形态
精神萎靡: 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 行。 嬉笑不休: 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 现。 手撒尿遗: 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 便自遗。 口吐涎沫: 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二、意识形态
辗转不安: 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 的一种状态。 谵妄: 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 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 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 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表现为无神、失眠、 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一、面容表情
表情淡漠 : 表情迟钝,少言懒语,呈无欲貌。 面色苍白: 面色淡而带青。失去红活容润 之感。 面色晦暗: 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 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
角弓反张: 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 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 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 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神昏谵语: 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手足躁动: 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 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海口市中医医院 杨孝军
一、面容表情
消瘦: 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 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 红。(两颧潮红) 唇焦口燥: 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 :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2
一、面容表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 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 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 言。
五、疼痛
腹痛拒按: 腹部疼痛拒按,按之疼痛加重或不舒。 痛无定处: 疼痛无固定的位置。 乍痛乍止: 疼痛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腹部板硬: 腹部坚硬如板状。 绕脐而痛: 环绕脐周疼痛。
五、疼痛
嗳腐泛恶: 消化不良,嗳出酸臭味或有恶 心。 腹痛肠鸣: 腹部疼痛,肠道蠕动作声。 少腹急痛: 下腹部疼痛较剧。 腰酸背痛: 腰和背脊部酸楚作痛。 腰膝酸软: 腰部酸软,膝软无力。 屈伸不利: 关节屈伸受限,活动不便。
昏迷脱症。( 脱症:面色苍白 ,恶露很多,晕时口 开,手撒肢冷,舌淡无苔 ,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 甚则出现 冷汗淋沥,神志 昏迷,口唇和肢端青紫 等(休克)症。
二、意识形态
嗜睡: 指病人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 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 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 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 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 之不应。 闭目呻吟: 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 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四、皮肤黏膜
盗汗:人体睡眠时出汗,醒时汗止,多为阴虚。 自汗: 人体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白昼时时出汗,
动则更甚,常因气虚所致。 冷汗淋漓: 汗出身冷,淋漓而下,多为亡 阳。(亡阳,证名,阳气失亡,主要表现 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精神萎靡,畏寒 蜷缩,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畏寒,手足 冷,呼吸微弱,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
七、呼吸
动则喘甚: 活动后气喘加剧。 少气: 即气虚不足。表现为气息微弱,说 话时感觉气不够用,懒言,倦怠,脉弱。 短气: 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之意。 气急发喘: 呼吸急促而张口抬肩。 呼吸微弱: 呼吸无力而微弱。
三、寒热
发热恶寒: 发热怕冷。 恶寒: 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 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 :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 畏寒,手脚发冷。
三、寒热
四肢厥冷: 四肢冰冷。 手足心热: 指手心、足心热,多为阴虚生 内热。 手足不温: 手足扪之较凉。 恶寒潮热: 发热、怕冷,如潮水般有定时。 寒战鼓傈: 冷得发抖。
四、皮肤黏膜
斑疹: 点状成片,扪之不碍手,不高于皮 肤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 丘疹: 色红,如米粒大小,高出皮肤,扪 之碍手。 泡疹: 疹子高出皮肤,呈水泡状,里有水液。 紫癜: 皮色紫,成片状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四、皮肤黏膜
疔: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呈小结节,并可
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继而中央变软,出现白 色小脓栓。
六、咳嗽与痰
痰多喘息: 痰多同时出现张口抬肩,呼吸 短促。 咳嗽气促: 咳嗽伴有呼吸急促。 咳嗽痰多: 咳嗽伴痰多。 咳嗽不利: 痰不易咳出。 痰气雍塞: 因痰多,咳出不爽而造成呼吸 困难。
六、咳嗽与痰
痰黄黏稠: 咳出的痰色黄,质稠厚。 喉中痰鸣: 喉中有痰声鸣响。 痰涎雍盛: 痰液唾液甚多,向外涌出。 咽燥声嘶: 咽喉干燥,声音嘶哑。
空等。)
四、皮肤黏膜
汗出如油: 疾病垂危时,汗出不止,且汗的症状如 油样黏腻。
动则汗出: 稍活动后汗出较多。 黄疸: 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症。 痈疽: 痈分内痈外痈,内痈相当于西医各脏器的脓
肿,如肺痈;外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炎症,易向 深部及四周扩散;无头疽: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骨 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鼓胀:腹大腹胀如鼓,腰腹青筋暴露。
五、痛
目赤肿痛: 眼睛发红,眼睑肿胀疼痛。 头项强痛: 头部和颈部疼痛,板滞而不灵 活。 头重如裹: 头部自觉重坠,并觉头如被布 带捆裹的感觉。 头痛绵绵: 痛势不剧,但持续不断。 头昏目眩: 头晕眼花。
五、疼痛
项背强硬: 颈项连及背部强直不舒。 胸闷胸痛: 胸部闷胀疼痛。 胸胁胀痛: 胸胁部胀满疼痛。 胸脘痞闷: 中上腹部胀满发闷。 心痛彻背: 胸部疼痛向背部放射。 腹痛喜按: 腹部疼痛,用力按之,感觉舒服。
三、寒热
烦热:发热的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 闷热的感觉。 壮热:指实证出现的高热,即病人高热 持续不退(体温超过 39℃以上)可见颜面 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一般 指温病在气分的热型。
三、寒热
身热不扬: 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 灼手。
但热不寒: 只发热不怕冷。 热重寒轻: 发热较发冷重。 潮热: 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的规律。
杂的感觉。
角弓反张
二、意识形态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 扰动不宁叫“躁”。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两手伸向空 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如 两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 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两眼 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二、意识形态
意识模糊: 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 ,唤之能醒。 牙关紧闭: 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目合口张: 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