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
2020-2021【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释】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
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纠里中壮士为守御________ ②没葬而岁祀之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君一言折之()A.使……屈服B.指责C.使……折服D.证明②全活甚众()A. 全、都B.保全C.成全D.整个(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 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 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翻译以下句子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王曰:“善。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教国中所居而治。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年老,以寿终于家。
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备战高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备战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附答案(1)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引字叔休。
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
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
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
”于是与弟形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
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
顬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
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已以行义,亦复何就惧平?”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
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
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
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
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颜生异议。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
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
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
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
”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
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
”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项培优及详细答案

稀,仍能依制为母守孝,受到士人赞美。
B.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
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铳等人,直言上奏,却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
C.王守仁因俗化导,深受百姓爱戴。
他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时根据当地习俗教化引导百姓,夷人十分欢喜,纷纷伐木造屋供其居住。
D.王守仁勤奋刻苦,开创阳明心学。
他探求程朱理学,数年也无收获,居蛮荒无书籍,仍终曰研究旧有知识,求之于心格物致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
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②守仁已病甚,疏乞骸秤,举册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答案】⑴C(2) B(3) B(4)①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
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
②王守仁不久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郞阳巡抚林皇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乡了。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守仁""祖母""神人”"云”"异人"“之”"山海诸关”等,然后根拯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AB项,"名"是名词作动词,命爼,取爼,宾语是"云",故应在"云"后断开,排除AB两项:D项,“异人拊之”,主语是"异人",谓语是 "拊”,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更需”的宾语是"守仁”,故应在"之"和"更名”之间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2)B项,"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错误,应该是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
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
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
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
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
”朝廷是之。
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
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
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
”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
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
”和尚服辜。
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
”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
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
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
”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
”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
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
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
”居一岁,以老去官。
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高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 专项培优及答案(1)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
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
”中平六年,举孝廉。
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
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
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
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
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
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
操心不能平。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
谥曰敬侯。
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B.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C.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D.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2020-2021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
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
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
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
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
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
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十一年,出驻汉中。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
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B.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C.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D.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草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2)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________》(作品名),后来有成语“________”形容颜回这一品质。
(3)作者举颜回的事例有何作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2)论语;安贫乐道(3)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
“颜子”做主语,此前应断开;“私以为虽不欲仕”省略主语“我”,此前应断开;“然”、“尚”、“而”,连词,引出下一话题,此前应断开。
(2)本题中,要求掌握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知道“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此书,然后根据这一句话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安贫乐道”。
(3)本题中,作者举颜回的事例,从手法上看,是为了与下文“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相对比,从效果上看,为了揭示本段文末的道理“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即: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
故答案为:⑴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⑵论语;安贫乐道⑶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⑵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
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
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德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
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
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
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
元帝初即位,诸儒荐之,征待诏宦者署,数言事宴见,天子敬焉。
时,平昌侯王临以宣帝外属侍中,称诏欲从奉学其术。
奉不肯与言,而上封事曰:“臣闻之于师,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
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
愚臣诚不敢以语邪人。
”是岁,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太仆、少府减食谷马,水衡省食肉兽。
明年二月戊午,地震。
其夏,齐地人相食。
七月己酉,地复震。
上曰:“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朕甚闵焉。
已诏吏虚仓廩,开府臧,振救贫民,群司其茂思天地之戒,有可躅除减省以便万姓者,各条奏。
悉意陈朕过失,靡有所讳。
”因赦天下,举直言极谏之士。
奉奏封事曰:“诸侯王园,与其后宫,宜为设员,出其过制者,此损阴气应天救邪之道也。
今异至不应,灾将随之。
唯陛下财察。
”上复延问以得失。
奉以为祭天地于云阳汾阴,及诸寝庙不以亲疏迭毁(注),皆烦费,违古制。
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
所繇来久,不改其本,难以末正,乃上疏迁都正本。
书奏,天子异其意,签曰:“问奉:今园庙有七,云东徙,状何如?”奉对曰“昔成王徙洛,般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
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之道。
臣奉愚戆狂惑,唯陛下裁赦。
”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
年老以寿终。
(选自《汉书・翼奉传》,有删改)【注释】迭毁,古宗庙制度。
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设五庙供奉五代祖先。
其中始封之君、开国帝王之庙,世世不毁,余则亲过高祖而毁其庙,迁其牌位于太庙中。
亲庙依次而毁,故称“迭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B.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C.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D.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了防止泄漏,用皂囊封缄。
B. 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则指其西地区。
C. 水衡,官名,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简称。
汉武帝时期所置,掌管皇家上林苑。
D. 般庚,商朝君主,他继位后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般庚迁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翼奉勤奋学习,不愿追求仕进。
他和萧望之是同学,研究《齐诗》,精通经术*萧望之把经术运用于政事,而他却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
B. 翼奉被人推荐,受到皇帝尊敬。
元帝即位不久,许多儒者就推荐了他。
他被征召在待诏宦者署,多次上书言事并被皇帝在闲暇时召见,皇帝很尊敬他。
C. 翼奉积极进言,指出朝政过失。
因为连年发生灾祸,皇帝忧惧不安,广开言路,翼奉生奏指出,要对诸侯王的园林和后宫加以改变,以此来应天救邪。
D. 翼奉稽古鉴今,改革朝廷礼制。
翼奉认为长安寝庙不行迭毁礼,花费很多,豪华的宫室园囿又致民困国虚,他引述历史建议迁都,皇上实施了其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
②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
【答案】(1)D(2)B(3)D(4)①人如果追求品行端正(正道),即使愚笨也是有用的;如果他怀着奸邪之心,那么知识越多,危害越大。
②连年没有丰收(好的收成),百姓饥困贫乏,受不了饥饿寒冷,以致于触犯刑法(刑律)。
【解析】【分析】(1)本题中,“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这段话是说“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瘟疫更加盛行。
元帝于是下诏那些属于少府的江海湖泊园林池塘用来资助贫穷的老百姓,不收赋税;减损太官负责供应的御膳,裁减乐府中的成员,减少苑中马匹的数量,皇帝很少临幸的各个宫殿馆阁不再修缮;”由上文“关东大水”,可知“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然后又导致“瘟疫更加盛行”,因此“饥”“疫”之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A、C;再比较B、D两项,其中“租”“损”“减”“省”都为动词,它们支配的宾语分别为“税”“大官膳”“乐府员”“苑马”,即“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
故选D。
(2)B项,“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错误,秦汉时,关东应为函谷关以东。
故选B。
(3)D项“他引述历史建议迁都,皇上实施了其建议”错误,根据原文“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
”由此可知,皇上采纳的是贡禹“定迭毁礼”,并没有采纳实施翼奉提出的迁都建议。
故选D。
(4)本题中,第一句中,“诚”,表假设,如果;“乡”,通“向”,追求、向往;虽,即使。
第二句中,“比年”,连年;“登”,丰收;“元元”,平民、老百姓;“刑辟”,刑法、刑律。
故答案为:⑴D;⑵B;⑶D;⑷①人如果追求品行端正(正道),即使愚笨也是有用的;如果他怀着奸邪之心,那么知识越多,危害越大。
②连年没有丰收(好的收成),百姓饥困贫乏,受不了饥饿寒冷,以致于触犯刑法(刑律)【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
研究《齐诗》,和萧望之、匡衡师从同一个老师。
三个人对经术都很精通,匡衡是后辈,望之把经术运用到政事上,而翼奉勤奋学习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
元帝即位不久,许多儒者就推荐他,他被征召在诏宦者署中,多次上书言事并在皇帝闲暇时被召见,天子很尊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