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2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真题体验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93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1.(2021·八省统一考试模拟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全诗情感:[提示]①暗示了诗人的仕途遭遇,含蓄地表达了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②叹息人事的变化,对时序的周而复始感到欣慰;③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受到信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项,“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
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通过“去岁”“今年”两地的“梅”“雪”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
颔联中的“共知”写出了诗人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
“喜”写出了新年到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才使人感到欢欣。
诗人流露出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
颈联和尾联写诗人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
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
[答案]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2.(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备战2022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二练案五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对比鉴赏题含解析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练案五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对比鉴赏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练案五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比照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9分)题君山方干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方诗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
“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
“麻姑〞,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B.方诗以“闻说〞引出其答案。
君山原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凝视君山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湖水的颜色比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湖山的色彩,然后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眼前。
(2)试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何异同。
(6分)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第(1)~(2)题。
(9分)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姜夔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清楚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
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
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钓具,乘舟浪迹江湖。
④倩:请。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高考语文之古诗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题---学生版一.阅读下面这首古代诗词,完成习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政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③年华。
[注] ①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
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②政使:纵使。
③用:享用。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诗。
诗的前六句是写景,于景中见情;后二句是言志抒情。
B.首联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
“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C.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极富神韵,不仅朗朗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大雪。
D.“风回共作婆娑舞”,动态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
采用拟人的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就是天地精灵。
2.请赏析全诗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习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
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其二)卢象升①搔首问天摩巨阙,平生有恨何时雪?天柱孤危疑欲折!空有舌,悲来独洒忧时血。
画角一声天地裂,熊狐蠢动惊魂掣。
绝影②骄骢看并逐,真捷足,将军应取燕然勒。
[注]①明末,清兵入侵,卢象升是朝廷所倚重的军事将领之一。
①绝影:良马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写了作者亲见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亲闻画角声声、熊狐惊吼,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壮歌。
B.本词上阕借“问天”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面对既艰难危急又孤立无援的国势,作者不由得忧心如焚。
C.这首词情感的抒发富于变化。
上阕的压抑愁闷为下阕的豪情满怀做出了铺垫,层层推进,笔力不凡。
D.这首词直率粗犷,豪气勃发。
作者遣辞造句,无不精心打磨,尽情地吐露自己的苦闷与豪情,动人心魄。
2.古人作诗填词写文讲究引经据典,卢词开篇以屈原“问天”之典含蓄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C.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3.有人评价卢象升此词“沉雄哀激”,请结合词句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分别表现“哀”与“激”的。
参考答案:1.A2.C3.“哀”:动作描写。
“搔首”“问天”“摩巨阙”三个动作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内心压抑、悲愤的情绪。
比喻手法。
作者将正遭受战火而飘摇欲倾的明朝比喻为“欲折”的“天柱”,为国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精炼字词。
“空”“独”两字自叹势孤力单,无回天之功,是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奈与悲凉。
“激”:运用典故。
“燕然勒”化用汉代窦宪率兵破匈奴单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
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激越心情。
虚写想象。
“绝影”等三句展现了一幅骏马奔驰、冲锋陷阵、克敌制胜、勒铭记功的英雄凯旋图景。
表现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游李商隐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注】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dān)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
①庾郎: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
《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明媚的春天出游,见到高桥之上骏马疾驰,白鸟高飞于长川之上。
B.烟轻柳新,春意萌发,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含苞欲放,与诗人心境相契。
C.此诗为即事感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不落俗套,自成一格。
D.庾翼年少有为,就连青草都要妒忌他的春袍,隐含作者怀才不遇的伤感。
2.诗词常借动作细节抒写人物心境,请简要分析诗句“摩挲七宝刀”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的不同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花明韦应物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点题,“绿”“朱”二字分别描写枝条和花朵,色彩鲜艳,画面感强。
B.颈联上句以“乱”状风中叶,下句以“妍”写水边花:诗人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由物及人,“荧煌”一词生动地写出诗人眼前光色闪烁、花影迷离的感受。
D.本诗体物精细,意境闲淡,显示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以及高超的绘景造境功力。
4.诗中是怎样表现夏花之“明”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陈寅恪①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鬓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
②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注释】①陈寅恪(1890—1969),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亦是杰出的诗人。
①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于1937年8月日军进入北平后绝食而死,死前犹挂念前方战事。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青溪王维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③将已矣。
【注】①言:发语词,无义。
①趣:通“趋”。
①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山将万转”,写出了青溪山水无碍流淌的气势,这样的青溪水,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B.“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运用了对偶,“声”对“色”,“喧”对“静”,“乱石中”对“深松里”,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
C.“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
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该句音韵和谐。
D.这首诗的风格自然、清淡、素雅,诗人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2.王维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
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
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
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
4.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专题四学案二第2讲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9分)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唐]岑参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
赤亭、轮台均在新疆,李副使赴碛西途经此地。
③祁连城:在甘肃省张掖市西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本诗塑造了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结合全诗从三个角度分析这一形象。
(6分)秋日再寄[唐]晁采①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②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③定不如。
【注】①晁采:唐代宗大历时女诗人。
②浪:没有拘束,不受限制。
③肠断寒猿:典出自《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珍簟生凉”与“梧叶雨声疏”,紧扣了题目中的“秋”字,突出了初秋的特点。
B.首联中的“觉”与“惟觉时之枕席”之“觉”,意思相同,刻画的状态也是相同的。
C.“窗外江村钟响绝”,不仅用钟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还侧面表现了思妇难眠的情态。
D.“肠断寒猿”运用典故,暗示了秋天夜晚气温由凉到寒,还表现了思妇心情的变化。
4.诗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小寒食舟中作①[唐]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21.(2011·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2011·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漠漠春芜①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
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
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2011·菏泽统考)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无名氏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
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
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③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注】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2011·临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2011·济宁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竹□ (梁)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
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
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2011·济南外国语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