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共49页文档
成语的认识和运用

成语的认识和运用成语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简短的词语组合来体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智慧。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成语经常被使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认识和运用,并介绍一些常用成语及其用法。
一、成语的认识成语是汉字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两个或多个字组成,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固定的词义。
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有的成语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和《诗经》等古代文献。
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传承,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道德观念。
二、成语的运用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加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
此外,成语还可以表达作者的智慧和见解,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因此,熟练地运用成语,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常用成语及其用法1. 守株待兔这是一个用来形容人盲目等待成功而不去主动努力的成语。
守株待兔的故事源自《列子·天瑞》:“丈夫有守株待兔之叹,信不足也。
”使用这个成语时,可以表达对于不主动努力而只靠侥幸的行为进行讽刺和批评。
2. 狡兔三窟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机智、足智多谋的。
狡兔三窟的故事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恐广国之接楚,使人毁三之窟”。
使用这个成语时,一般表达对于智慧和谋略的赞赏和称赞。
3. 守望相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在困难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守望相助的故事源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欲飞长沮,长沮襄助其策”。
使用这个成语时,可以表达对于团结、友爱和互助精神的赞美。
4.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以简短的描写点明主题或使作品更完美。
画龙点睛的故事源自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今又回头画蛇添足,与太哥做好点睛之笔”。
使用这个成语时,一般表达对于精细工艺和关键细节的强调。
以上只是常见的几个成语的介绍,实际上成语有很多,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用法。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表达力。
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合理运用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展示个人的修养和语言能力。
因此,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成语是提高汉语水平的重要一环。
一、成语的理解成语是由单个汉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情感。
理解成语首先需要了解其词义和来源,进而把握其文化内涵和使用场合。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它的字面意思是指当羊走失时,修补栅栏。
在引申意义上,这个成语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挽回损失。
同时,这个成语也包含着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戒的意味。
二、成语的运用1.加深表达力成语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一曝十寒”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
通过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迅速表达出一个人长时间不努力学习的结果。
2.增强修辞效果成语在修辞方面有很高的效果,可以让文章更加优美。
例如,“独善其身”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遵循自己的原则行事,不随波逐流。
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文章的修辞效果,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3.凝练精炼成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非常高的语义密度。
适当运用成语可以在有限的语言篇幅中表达更多内容。
例如,“乐观进取”这个成语,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直接表达出他积极向上的态度,使文章更加凝练。
4.启迪思考成语的使用还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例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可以引发对于盲目等待和缺乏主动性的反思,激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成语的运用技巧1. 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成语的使用必须要与文章的主题和语境相契合。
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求选择与之相符的成语,避免出现牵强附会或使用不当的情况。
2. 注意成语的使用场合成语的使用场合是有限制的,不同的成语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有的成语适合用在散文或记叙文中,有的成语适合用在论述或说明文中。
常用成语大全及解释全解课件.doc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晰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耳闻目睹: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者玩弄手段。
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方枘圆凿形容格格不入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者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
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者事物当做准则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
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功亏一篑: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多含可惜意)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先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wei)险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不少。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晰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致,似非人工之能为。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略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厚积薄发:长期积累,蓦地暴发。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猛地凝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
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火中取栗:比喻冒危(wei)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成语讲解及运用

成语误用的类型: 望文生义 用错对象 褒贬误用 不合语境 谦敬错位 搭配不当 自相矛盾 前后重复
• 一、望文生义 • 所谓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而有些 成语中的语素,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表面的现代汉语 的意义去解释。 • 例如 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 的人。大方:大道理。而在例句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 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 • 二、用错对象(用错对象,即因不能准确把握成语固定的使用对 象、范围而误用)。 • 有些成语是有特定的使用对象的,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 用范围或误作它用。因此,在记住成语的意思的同时,一定要注 意它们各自的使用对象或范围。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合对象。2)范围扩大。(3)关系错位。 • 例如:微笑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 涣然冰释。 “涣然冰释”,形容嫌疑、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不能用来指消除烦恼。
• 6.“神十”飞天,王亚平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为我们 上了一堂叱咤风云的太空公开课。 • “叱咤风云”意思是“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 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多用于形容人物有重大影响 力。 • 7.李攀同学各门功课都好,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名列前 茅,老师们对她顶礼膜拜, 直夸她将来前途无量。 • “顶礼膜拜”比喻非常崇拜。 • 8. 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 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放满了整个屋子 。 • 9.我坐在飞驰的列车上,看着窗外的沧海桑田,内心感 慨万千。 •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
• 10. .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 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 “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 相完全显露。 • 11.他总是对人们微笑,总是迫在眉睫地想对人们有所贡献。 •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 12.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 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者干尽了 坏事。 • 13.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 想,不能只顾自己。 • “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中去,应改为“设 身处地”。 • 14.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师生相处融洽,相敬如宾,留下了许 多美好的记忆。 • “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爱护、很客气,像对待客人一样。
成语的理解运用

再见
D
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条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适得其反。
C
7、下面语句中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A
13、下面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 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防止沙漠的南侵。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
9、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一笔赔偿费了。 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D
01
“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
01
02
昨晚,在上海音乐厅,一场惟妙惟肖的“中外名曲合唱之夜”音乐会带着人们畅游了迷人的音乐长廊。
语文成语的用法与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与意义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的珍贵遗产,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成语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语文成语的用法与意义,并展示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运用。
一、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形式,它的特点是由数个字组成,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固定的搭配。
成语通常以四个字为主,但也有三个字、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每个字在成语中都有特定的意义,相互组合形成了特定的成语。
成语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智慧的结晶。
二、成语的用法1. 修辞手法:成语常常被用作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比如,“一鸣惊人”在文章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突出表现,起到强调和夸赞的作用。
2. 比喻义和象征意义:成语常常具有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被用来描绘形象、描述情感等。
比如,“画龙点睛”原意是绘画时点出龙的眼睛,意味着关键之时给予关键之笔,后来引申为强调事物关键和重要之处。
3. 交际应用: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交际工具,用来增强交流的亲切感和表达的准确性。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使用成语,从而打造了独特的语言氛围和文化共识。
三、成语的意义成语通常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人生哲理,通过成语我们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下面举几个例子:1. "守株待兔":意指一个人坐下来等待运气降临,而不去主动努力。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能只依赖运气,而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实现目标。
2. "视同儿戏":意指对待重大事务像对待儿童玩耍一样轻描淡写。
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事情,不可麻痹大意,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 "因噎废食":意指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继续努力。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失败不等于终结,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成语的意义及用法一、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一定的语义内涵和修辞功能。
成语大多源于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语通常含有比喻、象征、寓言等修辞手法,能够简洁、生动、形象地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二、成语的结构与分类1.结构:成语的结构主要有并列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
2.分类:根据成语的语义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寓言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2)历史成语:如完璧归赵、草木皆兵等;(3)文学成语:如倾国倾城、判若云泥等;(4)比喻成语:如举一反三、锦上添花等;(5)象征成语:如狼烟四起、丹心一片等。
三、成语的意义与用法1.意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多层次性,包括表面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字面的意义,比喻意义是成语所表达的核心意义,象征意义是成语在特定语境中所具有的寓意和情感色彩。
2.用法:成语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语在句子中作为固定短语出现,不能拆分、不能替换;(2)成语要与句子的语境相符合,表达准确、贴切;(3)成语的使用要遵循语法规则,如成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等;(4)注意成语的搭配和关联,避免出现成语误用、望文生义等错误。
四、成语的学习与应用1.学习成语:通过阅读、背诵、积累等方式,掌握成语的字面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了解成语的来源、故事背景等。
2.应用成语:在写作、口语表达等场合,恰当运用成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采。
3.成语运用技巧:学会根据语境、对象、场合等选择合适的成语;掌握成语的固定搭配和关联词语;避免成语的误用和重复。
综上所述,成语是汉语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理解和运用,使成语成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有力工具。
习题及方法:1.下列成语中,属于寓言成语的是()A. 守株待兔B. 完璧归赵C. 草木皆兵D. 锦上添花解题方法:通过对成语的分类和寓言成语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选项A“守株待兔”是寓言成语,故选A。
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课题:成语的理解和使用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髙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重点:①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明确高考考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B、D级)二、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3.辨淸容易混淆的成语①形相近而义不同的②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③褒贬色彩不同的4.符合语法规范或逻借关系三、巩固练习执教人:陈琳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成语的理解和使用一、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4)(7)(13)( 19)(22)(27)屡试不爽:间不容发:不足为训:大方之家:爽,差错。
多次试验都不错。
间jiQn,空隙。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训,教导、规范。
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
大方,专指学者、内行人。
身体力行教学相长不速之客素不相能不齿于人曲突徙嶄首鼠两端夜阑人静因人成事醍醐灌顶二、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16)(45)方柄圆凿zub:方樺头,圆樺眼,两下里合不起来。
比喻两者格格不入。
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
原来比喻亳不保留地全都拿岀来。
后来比喻亳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李代桃僵:僵,干枯。
原意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来比喻兄弟间互爱互助。
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登堂入室:堂,正房。
室,内室。
进了正房又入内室。
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振聋发蹶:声音大得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
比喻言论激昂,使糊涂麻木的人清醒。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几乎要把耳朵震聋了。
)三、辨淸容易混淆的成语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24)骇人听闻:骇,惊吓。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耸人听闻:耸,惊动。
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鞭长莫及:莫,不。
及,到。
原意是鞭子虽长,却不能打到马肚子。
后比喻相隔太远,统治或影响的力量达不到。
望尘莫及:莫,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