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68(高中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阅读理解文体及结构知识

高考阅读理解文体及结构知识

高考阅读理解文体及结构知识高考阅读理解文体及结构知识阅读理解是高考的重头戏,能否顺利通过此关影响高考全局。

那么他有什么技巧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阅读理解文体及结构知识。

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所帮助!高考阅读理解文体及结构知识高考中的英语阅读短文的文件一般有4 种,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在写法上它们都有各自的写作方法和结构特点。

1. 记叙文:记叙文又分为3 类:记事文、记人文和景物描写文。

记事文。

这类文章首先一般要交代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然后再进行分析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why)及发生的过程(how)。

因此,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五个“W”和一个“H”就行了。

记人文,即人物传记。

这类文章一般是采用倒述的写作方法,即首先用几句话来简单介绍这个人,接着介绍这个人的出生、成长过程,然后再记述他(她)所干的一两件主要的事情或业绩,来反映他(她)的思想、品德和情操,最后是作者对他(她)的评论,从而表达作者对他(她)的感情。

景物描写文。

一般用来记述在某时、某地所见的事物及心里面的感受。

这类文章一般按照时间或空间的顺序来记述,并且有时还夹插作者心里面的想法和感受。

它好似我们中文中的散文,从表面上来看,没有中心或主题,只有通读全文后,仔细思考、归纳总结才会找出主题或中心来,从而进一步看清作者的目的、意图及心情。

2. 说明文:说明文通常是用来对事物的情况进行描绘或对某种观点、理论进行解释,从而使人们明白事理或掌握某种方法技巧。

在文章中,作者一般是首先提出一个要说明的对象,然后从时间先后、空间顺序、用途、方法、手段、事例或进行的步骤等各方面进行描绘或解释。

3. 议论文:议论文就是用来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发表意见和看法。

作者总是先提出一个论点,接着对这个论点进行正反分析,逻辑推理或列举事例加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它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在立论中,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其观点的可行性、正确性;在驳论中,作者首先提出一个不正确的论点,然后用事实、道理对它逐点进行驳斥,来证明它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再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中小说结构的六种形式

高中小说结构的六种形式

小小说结构的六种形式一、场面式。

写主要人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中的活动。

这种形式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脉络清楚,结构完整。

请看房树民的《泥活》:泥活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

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旋一旋,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什么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

这会儿,冯老汉双眼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了头。

片刻之后,似有所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紫泥,朝着武松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至此,冯老汉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到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

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

这个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洲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

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额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怎么个快法?“冯兰瑞问。

“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瞧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蹲下,一会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呗!”冯老汉答应了:“摆在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水:“今个儿,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价往高里提!”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

高考小说常见叙事结构

高考小说常见叙事结构

高考小说常见叙事结构高考小说常见叙事结构一、线索结构:(1)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等。

(3)以空间或环境为线索。

如《祝福》“鲁镇”。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即以“卖米”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二、结构构思:(1)单线型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小说情节由发端、展开到结局乃至尾声,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

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展开叙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

(2)复线型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运用明暗或主副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更丰满地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采用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模式。

故事的外壳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小说双线结构的作用 1、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2、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使小说主题得到更深挖掘。

(表现主旨暗示主旨深化主旨) 4、拓展了作品的广度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丰富小说的内容) 5、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6、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3)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

其结构形式线索是心理流程。

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

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2025一轮复-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考点梳理】【情节结构手法】一、整体(一)一波三折式:一般用于全篇,多次横生波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首尾呼应式:一般用于全篇,开头与结尾有情节的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抑扬式:一般用于全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和吸引力(四)线索1.定义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

2.类型线索的类型主要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

具体在作品中,通常会以人物、事物、事件、地点、时间、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

3.结构(1)单线型结构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

尤其因为篇幅短小,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小说用得也相对较多。

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如小说《药》中的“双线”——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暗线)与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明线),由“人血馒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多线型结构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其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

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因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与结构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与结构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与结构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使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和结构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理解和欣赏这些形式和结构,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文学形式文学形式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不同的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1. 小说:小说是一种用故事叙述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包含有着一定情节的人物故事,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交流和行为来反映现实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小说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叙事结构。

2. 诗歌:诗歌是一种运用音乐性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节奏和韵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诗歌可以是抒情的,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也可以是叙事的,通过讲述故事来传达思想和价值观。

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诗歌都注重表达方式的美感和语言的节奏感。

3. 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包括有着明确的角色和对话的剧本,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舞蹈等元素来实现对故事的呈现。

戏剧可以是悲剧、喜剧等不同类型,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文学结构文学结构是作品的内在组织方式和布局。

不同的文学结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指作品按照时间线性推进的结构。

故事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从起始点逐步展开,直至达到高潮和结局。

线性结构常用于小说和叙事诗歌,使读者能够一步步地跟随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2.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指作品中时间顺序被打乱或跳跃的结构。

故事的情节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可能是通过回忆、闪回、预示等手法来构建。

非线性结构常用于意识流小说和一些现代诗歌作品,通过破碎的时间序列来探索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3. 对称结构:对称结构是指作品中存在明显对称或镜像的元素或情节。

高中语文阅读文章的结构有哪些

高中语文阅读文章的结构有哪些

⾼中语⽂阅读⽂章的结构有哪些 ⾼中语⽂的阅读有很多中⽂本类型,这些阅读题的⽂章结构有什么不同?下⾯由店铺为⼤家提供关于⾼中语⽂阅读⽂章的结构有哪些,希望对⼤家有帮助! ⾼中语⽂阅读⽂章的结构 (⼀)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章的基本模式是:⽂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话题可能涉及社会⽣活、⽂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分析讨论,找出其存在或产⽣的根源从⽽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这类⽂章的基本模式是:在⽂章开始,作者列出⾃⼰的观点,接下来⽤所掌握的论据对此观点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三)⽴论型:提出观点——表⽰赞同——论证观点 驳论型: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观点——论证观点 这类⽂章的基本模式是:在⽂章开始提出⼀种时下⽐较流⾏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

在阐述⾃⼰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明⾃⼰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如果作者持赞成态度,就直接对它加以论证;如果持反对态度的话,则还要提出⾃⼰的观点,并给出充分论据证明。

(四)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这类⽂章的基本模式是:⽂章⼤多以⼀种现象或者⼀种结果开篇,然后进⼀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或成因。

⾼考语⽂阅读注意事项 1、⾼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字准确的表述。

表述可采⽤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度:条分缕析。

有些⽂段所显⽰的表达技巧不只⼀个,所起的作⽤(效果)也不是⼀两句话就能说尽的,⽽且⾼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更详尽⼀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的概括性题⽬时,⼀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显⽰了答题的深度和⼴度,也让阅卷⽼师⼀⽬了然。

3、术语使⽤注意事项: ⼀要熟记⼀些使⽤频率较⾼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见⼤、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象征、反衬等等; ⼆要了解⼀些常⽤技巧的作⽤,⽐如⽐喻的作⽤是化平淡为⽣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的作⽤是节奏鲜明,增强⽓势,便于抒情;第⼀⼈称真实,第⼆⼈称亲切,第三⼈称客观; 三要了解⼀些常⽤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考语⽂阅读答题技巧 ⼀、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章前后⽂的句⼦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最通俗的语⾔表达出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把握结构,体察位置(附:典文赏析及练习)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把握结构,体察位置(附:典文赏析及练习)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小说阅读之把握结构,体察位置(附:典文赏析及练习)小说结构是对人物、事件的组织安排,是谋篇布局、构成艺术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

结构通常与情节并称为“情节结构”,但事实上,结构大于情节,涵盖了小说中的情节与非情节因素,结构除了对情节的因素进行组织安排外,还要对非情节的因素进行组织安排。

结构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单线型结构,即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

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这是小说创作的传统结构形式。

二是复线型结构,即小说线索有两条,构成复线。

三是意识流结构。

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通过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人物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

在小说结构方面设题的方式通常有:说说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其好处;在选择题中判断正误;分析作品构思和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方面的联系,构思和审美心理方面的联系;分析有关具体的结构方式(如前后勾连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如何总结上文、如何点题等)的作用等。

准确分析作品结构,着重以下两方面:1.从形式方面分析(1)从句子所處的位置出发,明确其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2)掌握小说内在的结构规律,如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明暗线双线结构来安排层次等。

(3)分析语段的表达方式。

有的语段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则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对这种语段,我们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划分层次。

2.从内容方面分析(1)根据句意归类。

一个语段由多个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2)把握体现作者思路的重要语句,如中心句或过渡句等,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靠它们,考生便可弄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主题)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主题)

文学作品阅读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基本解读】“作品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在写作时展开的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

“概括作品主题”,是指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者作者的思想观点(写作意图)。

内容要点的归纳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总览全文,要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槪全。

【方法归纳】分析作品的结构:1. 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拿到一篇文章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以备下面做题之用。

2. 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 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 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

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视。

概括作品的主题:1. 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 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还有主旨句,过渡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 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
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

但社会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

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词,社会究竟能不能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

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是难以回答的。

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

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

因此,有些研究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

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 19 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

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

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

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

换句话说,文字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社会现实。

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

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这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造。

所以,莫泊桑才会说:“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

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

”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义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社会及生活,根本无关宏旨。

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

因为作品的思想,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

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

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鼓动、顺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但有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批判。

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依据,因为反抗或批
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

顺从时代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

至于文学作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天录》这类作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

然而,作品的思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

反而是愈跟社会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限制了它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

一般作品的思想,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自能发光,《红楼梦》
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
关系并不明确。

B. 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
着紧密的联系。

C. 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
此梦想无法实现。

D. 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
行批判更有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B. 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

C. 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D. 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

B. 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

C. 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社会呼应,作品才是优秀的。

D. 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
楼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并不密切。

答案解析
1. A
2. B
3.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