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李) 03-04 施肥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施肥基本原理

施肥基本原理

最小养 分律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 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 分。
报酬递 减律
在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作 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限 度后,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作物减产。
生长
缺乏
适宜
中毒
养分供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因子综 合作用

作物产量是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 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 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因子的制约。
合理施肥技术
—— 施肥基本知识
春风化雨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 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
促进作物生长, 保证农业增产增 收,提高农户收 益
改善农副产品品
施肥的重要作用 质,保护人体健

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能够永续使 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 16 种。它们是碳、氢、氧、
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 锌、B Fe
Cu
Zn
Ni
H
Mg
Ca
K
P
O
二、施肥的主要基本原理
养分归 还学说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 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 须向土壤施加养分。
※ 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施肥基本原理最小养分律

施肥基本原理最小养分律

木桶原理
硼镁
其锰 它

钾锌 钙 磷硫


相对产量
木桶原理
硼镁 其锰

氮 肥
钾 钙磷

铜 锌 硫

相对产量
木桶原理
硼镁
氮磷 肥肥
其锰


钾锌
钙磷 硫


相对产量
木桶原理



氮肥

其 它
锰 镁


钾锌
钙磷硫


最小养分律——注意要点一
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小而 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施了这么多化肥庄稼还是长不好?
施肥不合理
氮肥过多,钾肥不足
病虫害 严重
贪青晚熟, 结实率下降
茎秆细弱, 机械强度小
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合理
养分不平衡
玉米 缺磷
白菜 缺钙
大豆 缺铁
最小养分律(Law of the minimum)
木桶原理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德国化学家
如何找出最小养分实现作物的高产高效生产呢?
最小养分律注意要点三
× 最小养分? 氮素 钾素 √
农民习惯试验田
减氮 增钾
高产高效试验田
课程小结
最小养分律概念 应用最小养分律指导施肥时注意要点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思考题
如何通过最小养分律指导施肥,并最大程度的发挥 最小养分的作用?
最小养分律的定义
作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 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产量也在一定限度 内随着这种养分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种最小养分, 即使继续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再提高作物的产量。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指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要,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首先,合理施肥要根据土壤肥力进行。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肥料养分的多少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不同,因此施肥的方法也有所区别。

例如,肥力较低的土壤需要增加有机肥和磷、钾等元素的施用量,而肥力较高的土壤则需要适当减少施肥量,以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次,合理施肥要根据作物需要进行。

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需求来确定肥料的种类和用量。

比如,果树类作物对磷、钾的需求较大,而蔬菜类作物对氮的需求较大,因此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肥料种类和比例。

再次,合理施肥要根据作物生长期进行。

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期来确定施肥的时间和方式。

比如,在作物生长初期,需要施用氮、磷等快速有效的肥料,以促进作物的早期生长;而在作物开花结果期,需要施用磷、钾等有助于花果生长的肥料。

最后,合理施肥要注意施肥的均衡性。

施肥不仅要考虑到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平衡,还要考虑到微量元素的平衡。

微量元素虽然在土壤中含量很少,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以保证作物的全面生长。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要,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标。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们能够重视合理施肥的重要性,科学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施肥技术: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现代施肥技术: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 例如土壤中速效磷为15mg/kg,有效锌为1mg/kg • 最小养分是?
二、最小养分律的内涵
(二)最小养分会随
条件变化而变化,如 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 的肥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肥的
效益。
三最小养分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 强调施肥要有针对性 • 作物需要的养分量,不仅决定于单一养分量的高
• 一报酬递减率与米氏学说基本内容
• 18世纪末,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杜尔哥 (A.R.J.Turgot)提出报酬递减率
• 反映了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 关系。
• 它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 畜牧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 1909年德国化学家米采利希通过燕麦磷肥试验,利用数学 原理探讨了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即把报酬递减律移植到 农业上,形成米氏学说。
大量研究土壤有效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后得出
Y
• 报酬递减
• 直线增加
• 产量下降
X
二报酬递减率与米氏学说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 施肥要有限度,不是施肥越多越增产 • 肥料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施入低肥力土壤
第四节 因子综合作用律
三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
(二)肥料效应的发挥有赖其他因子的配合
施肥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报酬递减律
基本原理 平衡补偿原理
量比原理
定量原理
因子综合作用律 综合效应原理
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有机、化肥配合归还达到用地、养 地结合
针对性施用,配合施用 施肥要有限度
肥料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施入低肥力 土壤 重视施肥、环境与其他技术措施的 配合,充分发挥交互作用
第五节 施肥基本原则
• 从土壤供肥来看,养分归还分为土壤肥力矫正归 还与土壤养分平衡归还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量的增产量却是依次递减的。



意义:

➢ 揭示了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
限一般规律;度Fra bibliotek➢ 第一次用函数关系反映了肥效递
减规律;
➢ 使肥料施用由经验型、定型化走
报酬递减律示意图
向了定量化。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小结

养分归还学说
施肥的重要性


最小养分律
施肥要有针对性



限制因子律
施肥应注意与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
物性不齐 当随其性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Q1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Q2 它们在施肥中各有什么指导意义?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

学 说
最小养分律


限制因子律


报酬递减律
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
含义:①随着作物每次种植与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 分;②如果不正确的归还土壤养分,地力将逐渐下降;③为了保持 土壤肥力,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木桶原理(短板理论)
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土壤中相对于植物需求而言最缺少的养分, 而非植物体内或土壤中含量最少的养分。
最小养分 速效磷:5 mg/kg 有效锌:1.5 mg/kg
最小养分律
➢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土壤中原有的最小养分因施肥而得到补充,它就 不再是最小养分,而其他养分,因作物需求增加,变成了最小养分。
Light
Heat
O2 CO2
Nutrition
S
Fe
P
Mo
N
N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地选择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以及合理施用有机肥料。

首先,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是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品种特性而定的。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调整。

另外,土壤养分的供给情况也需要了解,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养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通过了解土壤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其次,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肥料种类主要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是指来源于动植物的有机物质,如粪肥、秸秆等,其特点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

无机肥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如氮磷钾肥料等,其特点是营养成分含量高,作用迅速,可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在选择施肥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土壤性质、作物特性和施肥需要等因素。

常见的施肥方法有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

基肥是在作物种植前进行的施肥,用于提供作物在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基本养分。

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的施肥,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叶面喷施是将肥料溶液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通过叶片吸收,可以快速增加作物的养分供应。

第三,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土壤养分状况的评价可以通过土壤测试和植物营养诊断等方法来进行。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生长状况,可以合理地调整施肥量和时机。

当土壤养分不足时,可以增加施肥量和频次,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当土壤养分过多时,应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有机肥料是一种天然肥料,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

第一部分施肥基本理论

第一部分施肥基本理论

呼吸作用
(1)影响因素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 养分吸收 阳离子>阴离子 pH? (主要) 阴离子>阳离子 pH?
(2)作用: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五)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植物营养原理是合理施肥的理论基础。合理施 肥应按照植物营养的原理和作物营养特性,结合气 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作物生 长在土壤中,在有适当的光、水、肥、气、热条件 下,就能生长发育,形成有机物质。在土壤养分供 应不足的情况下,就得通过施肥来满足植物对养分 的要求。
2.植物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特性
生育期
营养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 植物营养期
植物通过根系 由土壤中吸收 养分的整个时 期。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一般作物吸收三要素的规律是: 生长
初期吸收的数量和强度都较低,随着生长期的推移,对营养物质 的吸收逐渐增加,到成熟阶段,又趋于减少。
作物吸收养分的一般规律: 吸 收 速 率
微量元素
(0.1%以下)
Fe、Mn、Zn、Cu、
B、Mo、Cl、(Ni)
来自土壤
植 物 养 分 来 源 示 意 图
CO2 O2 SO2
H2O O2
矿质营养
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功能
第一类:C、H、O、N、S 1. 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 2. 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 第二类:P、B、(Si) 1. 形成连接大分子的酯键 2. 储存及转换能量 第三类:K、Mg、Ca、Mn、Cl 1. 维护细胞内的有序性,如渗透调节、电性 平衡等
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
(一)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部 (包括一部分茎)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
保卫细胞 气孔
角质膜
上表皮细胞 栅栏组织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玉米
6
水稻
6
小麦
6
花生
2
棉花(皮棉)1
油菜籽
3
香蕉
40
120 50 120 40 25 100 50 160 20 10 170 75 175 30 30 170 30 110 20 15 120 45 90 40 20 165 70 220 30 65 250 60 1000 140 15
(PPI/PPIC,1993)
原理一 植物矿质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 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 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 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 分解后所形成的矿物质。
矿质营养学说的功过
✓基本上是正确的,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
位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
作用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用五:保护环境
配方
习惯
配方+植物篱
Farmer’s BF
配方施肥对土壤流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年)
农民习惯施肥
配方施肥
径流 mm 土壤流失 t/ha
产量 kg/ha
163 19 5116
12 0.9 5627
科学施肥=少打农药+其他
K与蚂蚁
K与叶斑病
Photo by Lu Jianwei
➢施肥技术包括确定施肥量与养分配比,选 择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施肥位置; 采用适当的机具等。
科学施肥基本原理图示
1. 目标产量 和目标养分 需求量
•确定施肥总量 •进行分期调控
2. 土壤和环境 养分资源的充 分利用
3. 施肥补充 土壤和环境 养分供应不 足部分
二、科学施肥技术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肥时也必须考虑到作物的消耗者动物和人对养分的需求
施肥的必要性
• 因为任何土壤几乎都不可能充分 供应所有养分以满足高产的需求, 不足部分必须通过施用矿质肥料 和(或)厩肥来进行补偿。
世界是如此复杂
2 肥料学的基本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因子综合律 报酬递减律 同等重要律与不可代替律
(%)
限量灌溉 300 9.7
15 38.2
传统灌溉 300 20.8
86 45.3
优化灌溉 300 18.8
60 62.5
2)作物品种与施肥效果
产量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矮秆小麦 高秆小麦
5
10
15
20
氮肥用量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的效应
3)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正的相互作用效应 (A十B )>(A)+(B) 2、没有相互作用效应 (A十B )=(A)+(B) 3、负的相互作用效应 (A十B )<(A)+(B)
2.3 最小养分律
李比希根据自己创立的矿质营养 学说,成功地制造了一些化学肥 料以后,为了保证最有效地利用 这些肥料,他在实验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提出了最小养分律。
1)定义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
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 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
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 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 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 而变化的。
(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它养分,不但难 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50年代,我国农田土壤普遍缺氮。
60年代,磷成为限制作物产量提高最小养分。
70年代,土壤中钾的耗竭加剧, 我国长江以南,钾转化为最小养分。
80年代以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严重阻碍 作物产量的提高,微量元素成为最小养分,其中 缺乏面积较大的微量元素主要是是锌、硼、钼。
最 小 养 分 律 之 木 桶 图 解
以木板表示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多种养分,木板的长短表示某种养分的 相对供应量,最大盛水量表示产量,很显然,盛水量决定于最短木板 的高度。要增加盛水量,必须首先增加最短木板的高度。
2)要点
(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 说相对含量最小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一方面要正视它,承认它的存在,避免施肥的盲目性, 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施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 的。
另一方面,不能消极对待它,片面地以减少化肥用量来 降低生产成本。相反,应研究新措施,促进生产条件的 改变,在逐步提高施肥水平前提下,力争提高肥料的经 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2.6 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70
60
干物质(g/pot)
50
40 30
20 10
0
0
0.5
1
1.5
2
2.5
磷肥用量(P2O5,g/pot)
在其它技术条件相对稳定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 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因而 与报酬递减律相吻合。
如果一切条件都符合理想的话,作物将会产生出某种最高产量,相反, 只要任何某种主要因素缺乏时,产量便会相应地减少。
• 推翻泰伊尔提出 的植物靠吸收腐 殖质生长的“腐 殖质学说”,提 出 “植物矿质营 养学说” 。
“矿质营养学说”
认为矿质元素(无机盐类) 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而土壤 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给源。 这是农业化学派的开端。
• 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 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 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 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 分解后所形成的矿物质。
矿质营养学说的功过
基本上是正确的,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位
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
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 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 识不够。
2.2 养分归还学说
李比希(Liebig J.V. )提出。
1)定义
由于人类在土壤上种植作 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 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 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 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 从土壤中拿走的东西,不然就 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 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 土壤施加灰分。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1)水分与施肥的效果
土壤水分状况决
定着作物从土壤 产
中吸收养分的能

力,施肥效果一
般随土壤含水量
的提高而增加。
大量施肥 少量施肥
不施肥
土壤含水量
灌溉和施肥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处理
传统施氮
优化施氮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kg/ha)
(%)
(kg/ha)
(A+B):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果 (A)、(B):A、B养分单独施用时的增产效果
2.5 报酬递减律
•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 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 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 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 减少。
20世纪初,米采利希(E.A. Mitscherlich)进行了著名的燕麦 磷肥砂培试验。他发现:
(PPI/PPIC,1993)
(2)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 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 取走的全部东西。
(4)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 分元素。
3)实质
为了增产必须以施肥方式补充植物从土 壤中取走的养分,这就突破了过去局限于生 物循环的范畴,通过施加肥料,扩大了这种 物质循环,从而为作物稳产高产和均衡增产 开辟了广阔前景。
耕地土壤钾素亏损严重(湖北)
年代 1950—1979 1980—1999 2000—2001
年K2O亏损量 (kg/hm2)
28—49 93—110 80—100
(3)改善不良的土壤 状况或保持良好的土 壤状况。
(4)养分施用是人及动 物需求。
为了有利于放牧牲畜,有必要增加某些元素的供应, 而这些元素不是植物必需的,如钠或者增加铯和钴作为预 防因缺乏而引起的养分失调。
产量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Y=bo+b1x+b2x2
5
10
15
20
施肥量
增产效应的抛物线图式
第五单元,10%报酬
第四单元,25%报酬

第三单元,50%报酬


第二单元,100%报酬

第一单元,200%
1234 5
投入价值一单元
报酬递减率说明图
总结
报酬递减律在施肥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应正确对待。
• 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是:生长初期吸收的 数量、强度都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 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到成熟期,又 趋于减少。
关键时期
• 作物营养有两个关键时期:作物营养临 界期及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2)作物营养临界期
概念:是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各种营养比例 失调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引伸1 限制因子律
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 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 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物才能 继续生长。
限制因子律是最小养分律的扩大和引伸。
植物对限制因子的反应
(Blackman,1905)
引伸2
最适因子律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长条件变化的范围 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 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 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 产量可能等于零。
2.1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 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 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
17世纪末,伍德沃德将植物分别置于雨水、河水、 污水、污水加腐殖土四种介质中生长,发现后两 种介质中的植物生长较好,因而他认为细土是植 物生长的“要素”,从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观点。
动物
肥料 动物
土壤
植物 土壤
植物
4)局限
1、对养分消耗的估计只局限于磷、钾上; 2、反对豆种植物能丰富土壤氮素的说法; 3、归还是正确的,但绝对的全部归还是不必 要的,不经济的。
我国每年以大量化肥投入农田,主要是以 氮、磷两大营养元素为主,而钾素和微量养分 元素归还不足。
What is the limited factor?
2)要点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 粒和茎杆)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 量养分。
土壤虽是个巨大的养分库,但并不是取之 不尽的,必须通过施肥的方式,把某些作 物带走的养分“归还”于土壤,才能保持 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
一些作物利用养分的近似值
作物
产量(t/ha)
移走的养分 (kg/ha)
释放无机养分的过程受温度、水分 状况、酸碱度、通气状况和微生物种 群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 预测何时、何种养分释放多少数量。
化肥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1)补充供应土壤自然肥力 以满足具有高产潜力作物的 需求。
Sacramento 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曼多
(2)补偿因作物产品 移走或淋溶而损失的 养分。
• 18世纪末,泰伊尔提出“植物腐殖 质营养”学说。认为除了水分以外, 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能作为植物营 养的物质。这一学说在西欧曾风行 一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