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
八年级静默草原知识点

八年级静默草原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静默草原》是一篇富有韵味和独特魅力的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其中的知识点。
首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静默草原》的作者是鲍尔吉·原野。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对于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蒙古族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草原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观察。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在《静默草原》中,作者看似随意地描绘草原的种种景象,但始终围绕着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这一核心。
在字词方面,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比如“前瞻”的“瞻”(zhān),“局促”的“促”(cù),“瞭望”的“瞭”(liào)等。
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
文章开篇就用“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比大海和草原,突出了草原的特点。
大海是喧嚣的、动荡的,而草原是静默的、稳定的。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草原的特点更加鲜明,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草原的独特魅力。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值得我们品味。
例如“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色彩的丰富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修辞手法方面,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
如“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这句话将草原的每一个点都视为中心,赋予草原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草原的广阔无垠。
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他在感受草原的静默时,也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应有的态度。
草原的静默让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包容,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喧嚣世界中的浮躁和焦虑。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作者善于以小见大。
通过对草原上一些细微的事物,如草、羊群等的描写,展现出草原的宏大和深沉。
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

作者: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人,中国 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 儿童作家,代表作《掌心化雪》 《百变人生》,其作品文字华美, 意态潇洒,堪称精品。
三
维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 过程与方法: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概括草 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 的魅力. • 学习“对比”的修辞手法,体会文中 所蕴涵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草原景色的独 特感知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性情。
预
习 检 测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 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草 原的认识.
初 读 感 知
• 依据刚才我们分析出的课文 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层。 • 请分别找出能代表这些内容 的词语。 • 文章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最 有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深
入 研
习
• 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 题 • 1、“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是否矛盾2、草原的辽阔给人以 “自由”和“局促”感,是否矛 盾? • 3、类似的句子在文中很多,在
合
作
探
究
• 作者将自己不作“列 马、”“母牛”如何理 解? • 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静默草原》课件 北师大

问鼎字词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解释生词
前瞻(zhā ) n
簇立( cù )
迥然( ) jiǒng
穹庐(qióng)
前瞻 : 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 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用 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 形容差得很远。
长鬃( zōn ) g
摩挲(su ) ō
摩挲 : 用手抚摩。
读课文,整体感知:
▪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 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 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 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 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 《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 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 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 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 奖金奖。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52022/1/15January 15,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52022/1/152022/1/151/15/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52022/1/15
静默草原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静默草原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鲍尔吉·田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屡次获奖。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静默草原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静默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特殊魅力2、体会文中所包蕴的感情及人生哲理3、学习并掌控“对照”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摸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特殊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幻灯片预习内容和要求: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浏览文章时的真实感受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复习旧课:1、背诵《敕勒歌》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广阔)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现了草原的苍茫与广阔,气势雄壮奔放。
同样的苍茫与广阔,在鲍吉尔·田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观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浏览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重视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肯定:文章整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三、学习新课1、作者介绍: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爽开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点: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克服了很多人。
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田野。
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质纯朴。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静默草原》是一本描绘草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绘本,通过讲述草原上的动植物生活以及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民族文化的独特。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的特点,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领略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课程介绍、草原生态、草原动植物、蒙古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等内容。
第二章:草原生态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生态的类型、特点以及草原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草原动植物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上的代表性动植物,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实物模型、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蒙古族文化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蒙古族的民族特点、生活习惯、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生态保护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生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措施,以及个人和全社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课程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静默草原》35074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5/25
识记字词
bào
zhān cù
jiǒng
鲍· 前瞻 ·簇立 ·迥然不·一样
suō jiá
zōng fěi
摩挲· 面颊· 长鬃 ·翡翠 ·
yīng
jīn páo xiào míng
嘤· 衣襟 ·咆哮 ··冥想 ·
12/25
2、“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这是否矛盾?为何会有这种感觉?
• 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 受拘束;不过完全没有拘束, 也就没有指导,人突然感到局 促,无措。另外,人被突然放 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 小,由此感受大自然博大。
13/25
3、为何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母 牛和烈马各蕴含作者什么情感?
1、“草原在单一中展现丰富。”“单一”与“丰富”分别从 文中哪些语句能够看出?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这是否矛 盾?为何会有这种感觉? 3、为何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母牛和烈马各 蕴含作者什么情感? 4、本文题目是“静默草原”, “静默”在文中表达在哪些方 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 5文章结尾说:“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 望未来 ”有什么深刻含义? 6、怎样了解第11段最终一句?
道仁
际
冥
宽厚( )慈 起伏无( ) 凝立( )想 23/25
课堂练习
3.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展现丰富,那草原与大 海又有什么区分呢? (提醒:从第10段中找)
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
4.本文屡次使用对比手法,共用了四种景物和草原 对比,这四中景物是什么?
静默草原阅读探究答案【3篇】

静默草原阅读探究答案【精选3篇】静默草原阅读探究答案【精选3篇】一一、学习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及其纯朴、简洁、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语言风格2、通过对比和人草原特点的写法3、学习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技能目标:1、训练同学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生字词2、培育同学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的力量3、赏析蕴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情感目标:1、品尝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以及对草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2、让同学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情感体验。
3、学习“善忘”与“静默”的人生态度,陶冶性情。
二、重点难点:1、通过对比和人草原特点的写法2、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3、体会简洁纯朴语句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三、学法指导:1、用草原歌曲创设意境,背诵《敕勒歌》导入新课,走进(提问练习一)2、用“纠错法”分组分段读课文,熬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书的力量(练习二)3、用“小组互测法”强化同学对生字词的把握(结合练习三)4、用“小组争论法”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结合练习四)5、用“启发式”研讨探究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练习五、六)6、“小组沟通式”完成本节写作训练题。
(练习七)四、研讨下列问题: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五、品尝下列句子1、草原不行看,只可感受。
2、“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全部的拐杖都被收去了,全部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3、我情愿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脸蛋摩挲草尖。
4、“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将来。
”六、写作训练:绽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七、学习反思与归纳小结: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
当我们想到蒙古人,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北师大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

北师大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导读:《静默草原》领略草原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及寓含的人生哲理,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初步欣赏草原的静默美。
一、积累字词:前眺tiào 瞭liào望前瞻zhān 簇cù立翡翠fěicuì局促cù咆哮páoxiào 面颊ji á摩挲mósuō冥mínɡ想迥jiǒnɡ然不同嘤yīnɡ嘤而泣长鬃zōnɡ披散二、静静地赏: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散文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静默美”。
1.辽远而苍茫的惊慌美:“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
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水土不服”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的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因而惊慌失措。
然而,正式在这种惊慌之中,才感受到了大草原的辽远与苍茫2.不可看而只可感受的苍茫美: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着眼睛,因而困惑)是不同的,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这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之美。
3.看不到与看不尽的色彩美: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色彩的变化多端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也是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又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
草原是辽阔无边的,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为什么说草原是静默的?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 1、本文着重抒写了自己站在草 原上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 草原的热爱与赞美,同时还有 生命的 感悟。
2、为什么说草原是静默的?
• 因为草原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 可感受。人置身于大草原会感到无 比渺小,会自然引发人们凝立冥想, 在静默中观望
•说说草原的特点和人在 草原的感受
我的理解, 我来说: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
看不到、看不尽
产生的感受:
自由感 不自由、局 促
精 齐读第11段思考: 段 1、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阅 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 读 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
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
对比手法赏析
文章为了表现草原的特点和 自己的感受,多处运用了对比 手法,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 的地方,和同学探讨一下他们 的作用。
我的探究:
1、都市景色和草原景色的对比 ,表 现了草原: 辽远而苍茫
2、草原和大海的对比 大海: 观者在岸边,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草原
的内涵更富有直观性
1.每组有一个读音不正确,你能找到吗?
o (1)穹庐(qió ng) 局促(cù 瞭望(liá lià ) o)
(2)前瞻(zhān) 面颊(xiá 渺小(miǎo)jiá ) (3)簇立(chù 迥然(jiǒng) 翡翠(fěi) ) 2.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景随( 步 )移 (迥 )然不同 (微 )不足道
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 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 的性情。
探究互动:"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 明确:不矛盾。“单一”是因为辽 阔的草原除了草,还是草,极为单 纯。“丰富”是因为这草的颜色无 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 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 中的淡蓝。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 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 —草原的博大。
阅读第13段,讨论:
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 牛”和“烈马”一样? 母牛和烈马各蕴含作者的什 么情感?
母牛——品尝清水——温柔的爱 烈马——摩挲草尖——热烈的爱 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 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 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 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 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
鲍尔吉·原野
鲍尔吉· 原野,姓鲍尔 吉,祖籍内蒙古自治区哲 里木盟宾图旗。一般认为, “鲍尔吉•原野的幽默发诸 两端:机智与悲悯。习见 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 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 爱”。“作为成人作家, 鲍尔吉•原野葆有天真的目 光,令人称奇。童心比油 滑更接近幽默”。
走 近 作 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引入作 者的感受:“城里的人大睁眼睛 看草原”城市人是在 “ 寻找 ”草原 ,牧人,却是在 “ 享受 ”草原,
主旨探究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 含蓄的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在 对草原的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 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 有关草的古诗词或成语,说出 来,和大家交流。
cù
宽厚( 仁 )慈
起伏无( 际 ) 凝立(冥 )想
3.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草原与大 海又有什么区别呢? (提示:从第10段中找)
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
4.本文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共用了四种景物和草 原对比,这四中景物是什么?
都市 名山 园林 大海
完成基础训练上P39--40的习 题
检查预习
前(tiào)眺 簇 (cù )立 前zhān( 瞻 )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 给加点的字注音:
瞭(liào)望 翡( fěi)翠 摩suō( 挲 )
jiǒng( 迥 )然不同
páo 咆哮( )(xiào 面颊(jiá ) ) ng 衣襟( jīn ) 冥想(mí )
词语解释
前瞻: 向前面看。 迥然不同: 形容相差很远,很明显不一样。 局促: 拘谨不自然
释题
结合《敕勒歌》的学习,我们看本文 所写的内容和敕勒歌有何不同? 如何理解“静默”?
本文景物描写较少了,更侧重于抒情、感悟。 作者是以感悟为主,是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 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 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 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