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

讨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韦伯(Max Weber)是个绕不过的名字。
“价值无涉”已经被我们念得耳熟能详,但是韦伯意义上的“价值无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在学术界却依然晦暗不明。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危机并重,思想界因此存在严重分歧,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变得云谲波诡,有学者提出应该用“去道德”和价值“无立场”的方法来应对这样的局面。
①但是,“去道德”与“无立场”究竟在什么意义下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政治与学术在韦伯的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逢韦伯逝世90周年,其著作再次在汉语世界中被大量出版。
重新阅读韦伯,并借此整理中国知识界关于学术与政治、立场与价值等问题的纠葛,已经又一次成为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议题。
②一、“价值无涉”的双重含义《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是1904年韦伯接手主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时,阐释其办刊宗旨的纲领性文献。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韦伯是如何把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学术伦理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韦伯集中讨论和总结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文献。
但是,自80年代中文学术界“发现”韦伯以来,这也是被误读最严重的部分。
所以,回到文本自身,应该是重读韦伯最重要的方法。
韦伯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库》的宗旨一是扩展对社会生活的事实的认识,另一是训练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作出判断。
那么,判断的有效性是什么?或者,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客观有效的真理”呢?韦伯整篇文稿正是建立在这个问题意识上的。
韦伯反对两种历史观,一是道德进化论,一是历史相对主义,正是这两者的结合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支配性地位。
韦伯以国民经济学为主要批评对象,指出:通过把文化价值总体引入道德领域而在内容上规定道德领域,并由此把国民经济学提高到“伦理”科学的地位,这其实是把所有可能的文化理想在总体上贴了“道德”的标签,既抹杀了道德律令的特有地位,也没有对理想的“客观性”有什么贡献。
《文库》需要从根本上予以拒斥的流行观点,正是:国民经济学是从一种特殊的“经济世界观”得出的,并且应当由此得出价值判断。
社科方法论心得体会高中生

社科方法论心得体会高中生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社科方法论教会了我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证、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我发现,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不能凭感觉或主观臆断来进行,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到客观真实的结果。
其次,社科方法论也教会了我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素材,而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则是关键。
通过学习社科方法论,我了解到了许多处理数据的方法,如统计分析、因果分析等。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数据的局限性,包括样本选择、偏差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予以注意和纠正。
另外,社科方法论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文献的阅读和综述至关重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我能够了解到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避免重复工作,同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方法。
综述的过程则能够帮助我总结并归纳已有的研究结果,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此外,社科方法论还让我意识到了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在研究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未知的因素和变量,也会面临样本的局限性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以求更好地逼近真实。
最后,社科方法论还让我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科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而这些成果又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决策。
总之,通过学习社科方法论,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感受。
1.1 打开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又充满智慧的殿堂。
一开始真的有点懵,那些概念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眼前晃来晃去,让人捉摸不透。
1.2 不过呢,他这种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剖析,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社会现象这个“大蛋糕”切成一块一块的,让我们能看清楚里面的层次和结构。
这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虽然微弱,但充满希望。
二、深入理解。
2.1 韦伯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这一点太对啦。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的行为。
这就好比你去看一群蚂蚁,你得理解蚂蚁的习性才能明白它们为什么这么行动。
我们研究人也是一样,得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同身受。
这就是所谓的“设身处地”嘛。
2.2 他说的价值中立也很有意思。
在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一股脑儿地全塞进去,得客观地看待现象。
这就像裁判吹比赛,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个球队就偏袒。
要是做不到价值中立,那研究出来的东西可就像歪脖子树,长不直喽。
2.3 还有他对于理想类型的构建,就像是给社会现象画了一幅幅素描。
这些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
就像我们说的“模范”,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模范学生,但这个模范的存在能让大家知道努力的方向。
三、对自己的启发。
3.1 对我这个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韦伯的方法论就像是指南针。
以前我做研究的时候,总是有点乱,不知道从哪儿下嘴。
现在明白了,得先理解,再客观分析,最后构建合适的模型。
这就像盖房子,得先了解地形,再按照标准打地基,最后才能把房子盖得稳稳当当。
3.2 而且他的这些观点也让我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更加理性。
不再是稀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而是能从更深层次去挖掘背后的原因。
这就好比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总之呢,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气。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感受。
1.1 刚接触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时,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的理论就像一团迷雾,让人觉得神秘又复杂。
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猫看到了毛线球,想要把它解开。
1.2 韦伯强调价值中立,这一点让我深思。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想要完全抛开自己的价值观,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但他这么一说,就好像给我敲响了一记警钟,让我意识到在研究过程中不能过于主观。
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裁判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得保持公正客观。
二、深入探究后的理解。
2.1 韦伯对于理解社会学的阐述相当精彩。
他把社会行动当作研究的基本单位,这就像是找到了打开社会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剖析社会现象。
这就好比庖丁解牛,顺着社会行动这个脉络,就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分解得清清楚楚。
2.2 他对理想类型的构建也很有创意。
理想类型就像是一个标杆,一个模型。
我们可以拿它来对照现实中的各种情况。
这就像我们去买衣服,心里先有个理想的款式,然后在琳琅满目的衣服中寻找最接近的那件。
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分析工具,可别把它当成了现实的翻版。
2.3 在探究社会科学因果关系方面,韦伯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不像其他学者那样简单地认定因果关系,而是要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侦探破案,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下结论,得找到确凿的证据,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三、对自身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3.1 从自身角度来说,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了。
以前可能比较片面,现在就像戴上了一副新眼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和不同的层面。
这对我今后做研究或者分析日常的社会现象都非常有帮助。
3.2 在社会科学研究这个大框架下,韦伯的方法论就像一盏明灯。
它提醒着研究者们要严谨、要客观。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完美,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的理论就像是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我们的研究是否科学、合理。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感受。
1.1 刚接触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时,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满是宝藏但又迷雾重重的森林。
他的思想就像一颗颗璀璨却又形状各异的宝石,乍一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1.2 韦伯的论述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很“高大上”的感觉,满是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
但是,就像品尝一杯浓茶,初尝苦涩,越品越有味道。
二、核心内容剖析。
2.1 理解他所说的价值中立。
这就好比是裁判员在比赛中,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尽量避免自己的价值观过度影响研究结果,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就像脱缰的野马,一不小心就会在研究中横冲直撞。
2.2 关于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就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人类社会行为背后那扇神秘的大门。
韦伯强调从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去理解社会现象,这就好比我们要钻进别人的鞋子里,去感受他们走路的感觉,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站在一旁干瞪眼瞎猜。
2.3 理想类型这个概念也很有趣。
它像是一个模板,一个参照系。
就像我们画画的时候,先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去修改、填充。
理想类型不是对现实的完全复制,而是一种提炼,一种简化,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过呢,这也不是个完美的东西,有时候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东西,会有一些偏差。
三、对自己研究的启发。
3.1 在我自己的研究领域里,韦伯的这些思想就像一盏明灯。
以前我在做研究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去,就像个霸道的小霸王。
现在我明白了价值中立的重要性,要学会克制自己,把事实放在第一位。
3.2 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这一点也让我开窍了。
以前我总是从表面去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就像看冰山只看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现在我知道要深入挖掘背后的主观意义,就像个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理想类型的概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工具,让我在处理复杂的数据和现象时,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框架,不至于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集读后感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集读后感一、初读之感。
1.1 当我第一次翻开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集,就仿佛开启了一场思想的奇妙之旅。
马克思的思想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社会科学的广袤大地之上。
那厚重的理论知识,一开始真的让我有点望而生畏,感觉像是面对一个巨大的宝藏,却不知从何下手。
1.2 但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就像一个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嗅到了宝藏的气息。
书中那些深邃的思想,像是隐藏在迷雾中的明珠,等待着我去挖掘。
二、深入探究。
2.1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性那可是实打实的。
他就像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精准地剖析社会这个庞大的机体。
他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多个方面入手,这可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骨髓的分析。
比如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内在矛盾,这就如同把皇帝的新衣给扒了个精光,让资本主义的本质暴露无遗。
2.2 马克思方法论中的实践性也让我大为赞叹。
这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智慧。
就好比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不同社会现象的大门。
他告诉我们,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去,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到社会的生产方式,这些都是了解社会的关键所在。
这就好比要知道一棵树的健康状况,得去看看树根的情况一样。
2.3 还有他的辩证性思维,那真是妙不可言。
这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如同太极图一样,充满了对立统一的智慧。
社会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像一张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马克思把这种复杂的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把社会的各种元素编织成一幅完整的画卷。
三、感悟与收获。
3.1 读了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集,我感觉自己像是吃了一颗智慧果,看待社会问题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看社会现象可能就是雾里看花,现在则像是戴上了一副高清眼镜,能看清很多背后的本质。
比如在分析社会不平等问题时,不再只是看到表面的贫富差距,而是能从社会结构、生产关系等更深层次去思考。
3.2 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盏明灯。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这可真是给我整得有点懵又有点醒!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就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读着读着,发现还真有点门道。
韦伯说的那些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可能、也许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新大门。
比如说,他强调价值中立这一点。
我就想啊,真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吗?人都是有感情有立场的,咋可能像个机器一样纯客观呢?我觉得这太难了。
但反过来一想,要是不尽量追求价值中立,那研究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就太主观,太不靠谱啦?还有啊,韦伯讲的理想类型,这玩意儿初看觉得有点玄乎。
可仔细琢磨琢磨,好像在生活中还真能找到对应的例子。
就像我们想象中的“完美老师”“完美父母”,也许这就是一种理想类型。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眉头紧皱,觉得深奥难懂;时而又眼前一亮,好像突然明白了点啥。
这感觉,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不知道啥时候能找到出口,但又不甘心放弃。
总之,读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让我这个小菜鸟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白,探索知识的道路可真是充满了挑战和惊喜啊!你们觉得呢?篇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哇塞,读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这脑袋里简直像开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这本书,刚开始我是硬着头皮读的,心想:“这啥呀,能看懂吗我?”但慢慢地,我居然被它给吸引住了。
韦伯提到的理解和解释,这可太有意思啦!我就寻思,我们平常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自己理解了,其实根本没到位呢?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挖到深层次的东西。
还有那个因果关系,韦伯说不能简单地认为 A 导致 B,可能中间还有一堆复杂的因素。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经历,有次考试没考好,我就怪前一天没睡好。
但现在想想,也许没睡好只是一个小因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没掌握好知识点,或者考试时太紧张了。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本让人深感启发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同时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来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从而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而定量研究则是通过统计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和趋势。
作者还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包括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多种形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外,作者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例如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研究方法的选择等等。
作者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争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关系等等。
通过对这些难点和争议的探讨,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困难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通过阅读《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我也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研究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也对自己的研究之路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方法论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实际上是由选自《科学论文集》的三篇长文组成,分别是《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领域的批判性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阐述了韦伯的的基本思想。
李凯尔特认为,所谓意义就是“对过去的觉醒和对未来的参与”。
基于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特殊性社会科学中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人们赋予了社科对象以意义,文化科学即价值和意义的研究。
社会科学是依赖于价值理念的。
确定某物的意义是它成为研究对象的前提。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科学,不是以寻找实在的规律为目标。
自然主义偏见地把社会科学的目标定为必须将现实还原为规律,这有把理想典型与现实掺和的危险。
但是韦伯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科学性上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是两套知识,科学客观性的知识不应该因对象的不同就会有所不同,这也是韦伯方法论所想要解决的。
文化科学的对象是有意义的文化事件或实在,其目的是认识实在的独特性质。
因此,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理想类型仅仅是认识经验科学的一种手段,不定义、不解释、不实在。
而由理想类型得出的结论并不等于历史规律。
如果借助经验历史的直观材料澄清理想类型与现实的区分,那么将历史知识表现为理论。
但是,对历史的认知应当为主,得出的理论应当为仆,这个主次不能颠倒。
否则就会出现规律失灵的危险。
国内很多所谓的专家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得出经济学规律失灵的结论。
理想类型只是有计划地将历史事实有效地归属现实原因的手段。
所有的理想类型的构思都具有暂时性,需要也不可避免的更新。
不同阶层集团的利益形成不同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体系是根据其理想形成的。
因此,韦伯则认为社会行动最终是归结到“个人”的,需要把握社会行动背后的“意义”,主张“理解的社会学”。
初读此处,我想到这种理解是否也是包含个人的价值判断或者是约定俗成的规律?这似乎将文化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殊性混淆了。
韦伯所提到的理解,将其定义为神入,但是也明确了这种理解只是存在事实上的可能性,它的实际效用是有限的。
我们假设相同环境、条件以及一样的价值取向的人的内在状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那么在研究经验历史中的事件即行动时,基于动机的不确定性,目标的合理性就有了推理的一般性,形成
自然科学式的规律。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正是由于不合理性即某些行为的独特性才构成了文化科学的意义,理性类型是具有特殊性的,是基于价值关联原则和理解方式的。
价值关联和价值解释都是基于研究对象的确立,不能代替因果分析。
任何的因果分析都要考虑到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行动目标存在的不合理性。
韦伯还提到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即将价值判断从文化科学中分离出去。
他强调“一门经验性的科学,并不能教给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能够做什么,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他想要做什么。
”即经验事实和价值判断的混淆。
经验分析是事实的阐述和可能性的分析,价值判断是一种教导、应当。
就像我们可以分析读研能够提高就业薪资,能够增强科研能力和个人素养,能够远离高房价的社会和丈母娘的唠叨,还可能有无数次马克思式的爱情和邂逅。
但我们不能声称和宣扬你应该读研或是工作挣钱。
每个人认知受到价值理念的制约。
搞科研更不应披着科学的外衣和影响力而宣传主观上的政治或道德判断。
另外,韦伯批判折中精神。
个人理解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
在谈到大学课堂教授课程时韦伯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
”这对中国式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然,相比于如今思想开放的课堂,媒体的舆论导向可能更像是一个政治家。
我们更应该在这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去伪存真,独立思考,保持社科的客观性,坚持自我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