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变形记》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习作:变形记》人教部编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创作中融入个人独特见解,发展个性表达。
3.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合理的篇章结构,使作文更具表现力。
4.培养合作精神,通过互评互改活动,提高学生倾听、理解、评价和反馈他人作品的能力。
2.写作指导:如何运用想象力,构思一篇有趣的变形故事。
3.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尝试创作一篇以自己或身边事物为主角的变形记作文。
4.互评互改:学生相互评价、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习作:变形记》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讨论。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提问时可能过于开放,导致学生们的思考有些偏离主题。因此,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提问时更加精准,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写作实践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评价和修改作文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给出的评价和建议较为泛泛。为了提高评价的质量,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评价清单,让学生们能够更明确地了解评价的方向和要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习作:变形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自己或者身边的事物突然发生了变化?”比如,你的书包变成了一个神奇的背包,可以带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变形记的奥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变形记》优质教案

《变形记》一、教学内容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发挥想象,写一篇“变形记”。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尤其是《花之歌》,我们感受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
通过丰富和奇妙的想象,花朵成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
这次习作便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写一写这种变形的经历。
孩子们的想象世界本就是丰富多彩的,这次习作的话题对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困难,难的是把自己的想象组织成文,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出所变形对象的个性特点来。
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既能天马行空地想象,也能有序、有趣地成文。
二、整体设计思路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三、教学目标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四、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教师指导法、师生互动法教师:多媒体课件或纸质阅读材料。
准备《我想……》的课件。
学生:读一读关于变形的文章,收获一些写作灵感。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读一读下面的一首诗。
多媒体音频 蒙层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3.出示作文题目。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变形记】精品教学设计(两篇)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变形记】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两篇)【教学目标】1.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侧重于在作前指导中,师生共建写法。
按照“同名绘本引出话题—借助教材打开思路范文引路共建写法——尝试写作互助评价”的思路进行教学。
利用教材内的两组题目范例和一段话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案还提供了习作例文,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把变形后的经历写精彩,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困惑。
第1课时【课时目标】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准备】习作例文、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学生欣赏绘本《小猪变形记》,引出话题“变形”。
2.揭题。
(板书:变形记)3.解题“变形”,引导学生感受变化的快乐。
(1)结合教材内容,打开学生思路。
出示: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
(2)小组交流,确定自己变形后的新身份。
4.拟题指导。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感受、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发现“有趣”。
地球自述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飘在天上的日子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2)学生拟题。
【设计意图:用好教材中的素材来解题,以此打开学生思路。
】二、思路点拨,明确变形后的变化1.学生阅读材料,发现变形后吸引你的地方。
◇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能会结交几位妈蚁朋友,可能会跟着哪只小昆虫去探索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你变成一盏路灯,你将无法移动,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你面前走过,你会看到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预设1:变形后具有新身份的特点,如:路灯不能移动,却看到了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
预设2:变形后可以拥有很多生活中向往但难以实现的经历,如:探险。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变形记》习作指导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变形记》习作指导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发挥想象,选择自己最想变成的一种东西,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指导审题1.视频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画面,感受“变”的神奇。
2.谈话: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想说些什么?3.过渡:在本单元《花之歌》一文中,作者展开奇特的想象,使自己“变形”为花朵;在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形”为一只虫;在神话故事中有不少像孙悟空这样的人物,如哪吒、猪八戒等也能“变形”为多种事物……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个“变形”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想变成什么?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属于自己的《变形记》。
(板书:变形记)4.说一说这是什么类型的习作。
(想象类习作)5.从“记”这个字,你能明确什么习作要求?从《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可理解“记”的意思为见闻、感受、经历等,从而明确“记”属于故事性质的文体。
本文不仅仅是写“变形”,更主要的是写变形后所经历的奇遇。
板块二 回顾课文,打开思路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花之歌》,说说作者变形为花,最想表达什么。
作者变形为花,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探索和感悟: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追求光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2.通过复习,打开思路:纪伯伦变成了花朵,你想变成什么?(学生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3.谁来分享一下?(教师点拨,出示思维导图)变形记⎩⎪⎨⎪⎧ 物:动物、植物、物件、自然现象……人:真实存在的、虚构的、具有超能力的、未知领域的……其他4.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想开去,积极发言,畅谈想象。
5.出示教材中的几个题目,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题目进行选择并畅谈自己最想变成什么,最想表达什么。
六(上)《习作:变形记》优秀教学设计

六(上)《习作:变形记》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围绕提供的题目或自拟题目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变形后的经历详细的写下来。
2.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并能够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有怎么样的经历,选择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教学难点】能把经历的事情写得具体、生动,情节完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想不想向《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二、出示习作要求1.选择下列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飘在天上的日子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2.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
3.写完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先说后写,相互交流1.确定主题: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
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2.明确内容: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过着怎样生活?或者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互相交流,掌握写法1.审题指导:“变形记”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将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否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要想让其他同学感兴趣,我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变形世界的奇趣。
2.思路导航:要想让其他同学感兴趣,写出奇趣来,就要用情感搭建想象的空间,想象是被情感激起,又受情感支配的。
情浓,想象的空间就越能令人心驰神往。
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冲破事物的表象,写出其与“我”的心情相通的情味。
(1)变形的事物必须是自己熟知的,要根据已有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哦!注意要运用联想的手段: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
部编版六上语文《习作1变形记》优质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六上语文《习作1变形记》优质精品课教案习作1变形记[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
【语文要素】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语文要素】3.根据别人的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课时]1—2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又会有什么样的“奇特经历”呢?把自己的“奇特经历”写下来,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抒写自己精彩的故事吧!二、交流反馈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大胆想象:你想变成什么?(动物、植物或其他)3.出示课本中的4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感受、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发现“有趣”,从而进行自主拟题。
三、习作指导1.展开想象,学生交流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教师适时指导。
(1)从生活角度换位思考:“变形”之后会发生什么?如变成蚂蚁后,还可能会遇见谁?发生什么?(2)结合课文中的阅读材料,明确“变形”后的变化:①“变形”后新身份的特点。
如,路灯不能移动。
②“变形”后可以拥有很多生活中向往但难以实现的经历。
如,探险。
③“变形”后世界随之发生变化。
如,跟蚂蚁交朋友。
(3)在自己的这些经历和见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2.指导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1)动笔前,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变形”后“最奇特的经历”“最难忘的瞬间”等并组织学生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追问,以此引导学生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动笔前列提纲,明确详写部分。
3.列举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例子,帮助学生打开“变形”后的经历的新思路。
如:蚂蚁变形记——笔杆散步——书桌遇险——书籍避险——遨游书海——发现新世界4.学生自主习作。
四、互相评价,修改习作1.学生完成习作后,同桌互相交换,以“是否把重点部分写清楚”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进行互评。
习作《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1.2 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概述:《变形记》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一部存在主义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卡斯特罗在一天早晨突然变成了一只昆虫的故事。
(2)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象征手法。
(2)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段落,解读象征意义。
1.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变形记》及作者阿尔贝·加缪。
(2)梳理课文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主人公卡斯特罗的变形、家人对待他的态度等。
(4)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看法。
(5)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1)学生对《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2)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3)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考。
2.2 教学改进(1)在讲解象征手法时,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2)在分组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引导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in English,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municate effectively.(3)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相关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视野。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习作《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习作《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小说中的人性探索和社会批判。
1.2 教学内容简介《变形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阅读《变形记》的节选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变形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小说节选内容,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观点和感受,教师引导和提问。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变形记》原著或改编教材。
相关背景资料和人物关系图。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3.2 教学材料《变形记》节选文本。
人物关系图和主题思想相关资料。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分析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作业,进行评价。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内容和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4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阅读节选内容。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讨论主题思想。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5.2 教学时间安排引入和阅读:1课时(40分钟)讨论和分析:1课时(40分钟)展示和评价:1课时(40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细节6.1 引入和阅读教师展示《变形记》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变形记》教学设计
(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
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
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丰富的想象。
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
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
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作者的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引入新课。
让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不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学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文章中去。
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出示课件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
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
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
2.【出示课件4】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问学生意愿想变成什么,激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情境。
为写好作文打基础。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分钟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出示课件5】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
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
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
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
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出示课件6】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学生自我评价是
按照标准自我评定的
过程,是学生自我认
识,自我分析,自我提
高的过程。
学生按照修改要
求相互修改作文,既可
以为同学提出修改建
议,帮助同学提高作文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
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
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
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
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项单。
其中,希望星奖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
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棒的同学。
我们的冲刺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
(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水平,又可以使自己学到同学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
“今日之星”栏目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