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时代
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始末

《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始末》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什么人类基因组计划HGP(Human Genome Projects),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1990年正式启动。
美、英、法、德、日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总价值达30亿美元,它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基因组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人类的基因组约含4万到10万个基因,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
)精确全基因组测序,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位置、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和基因互作。
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简称WGS。
“全(whole)”指的就是把物种细胞里面完整的基因组序列从第1个DNA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DNA,完完整整地检测出来,并排列好,因此这个技术几乎能够鉴定出基因组上任何类型的突变。
对于人类来说,全基因组测序的价值是极大的,它包含了所有基因和生命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技术含量极高。
2、发起过程●1984年末,犹他州受美国能源部的委托,主持召开会议,讨论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及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的意义。
●1985年中,美国加州举行会议,美国科学家于美国能源部的一次会议中提出HGP草案。
●1986年中,美国新墨西哥州讨论草案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研究人类基因组DNA长达三亿多的碱基对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便于在整体上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1987年初,美国能源部与国家医学研究院(NIH)拨款550万美元,年末拨款总额近1.66亿美元。
同时,美国开始筹建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验室。
●1989年美国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1990年,历经5年辩论之后,美国国会批准HGP于10月1日正式启动,拟在15年内至少投入30亿美元,这项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界的“登月计划”,英法德日相继参与。
后基因组

后基因组时代指的是,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地完成过程就像一个由粗到细的画图过程,先画好框架,再画草图,再对草图进行加工,越画越细致。
2000年6月26日,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英、日、法、德、中6个国家16个研究中心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画好了。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是覆盖人的大部分基因组、准确率超过90%的DNA序列图。
从这一时刻开始,人类真正认识了自己,从此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谈到人类基因计划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已经失败了的计划――肿瘤十年计划。
这计划是由美国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在1961年提出的。
但是,在不惜血本地投入了一百多亿美元,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肿瘤病理学家雷纳托·杜尔贝科带领数百位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以后,科学家们发现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人类疾病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相关,而当时的科学手段无法对这一结果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就这样,耗资巨大的肿瘤计划失败了。
虽然肿瘤计划失败了,但是让人们认识到基因研究是攻克多种疾病的基础,而测出基因的碱基序列又是基因研究的基础。
当时,世界各国有许多的实验室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基因做研究。
1986年3月,杜伯克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文章。
杜伯克说,科学家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零敲碎打”地从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和研究出几个肿瘤基因,要么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测序,这样大的基础上也应当由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携手完成。
这一篇敌方后来被称为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引起了美国政府及世界科学界的极大重视。
由于这一计划要耗用大量的纳税人的钱,所以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反复论证的过程。
这期间,美国政府还向国民作了许多解释工作,以求获得大众的支持。
这项全民普及教育工作居然做到了让纽约的出租车都能够就该计划侃侃而谈。
1990年10月1日,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HGP式启动,总体计划在15年内投入至少30亿美元进行人类全基因组的分析。
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

HGP的意义
诞生了新学科、新领域
生物信息学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 以跨物种、跨群体的DNA序列比较为基础,利用模式 生物与人类基因组之间便码顺序和组成、结构上的同 源性,研究物种起源、进化、基因功能演化、差异表 达和定位、克隆人类疾病基因
人类基因组研究方向
基因组学(genomics)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它涵盖以下 几个方面: 结构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核酸或蛋白质的结构、定位、 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与蛋白质组学内容密切相关。 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功能及 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比较基因组学, 包括对不同进化阶段生物基因组的比 较研究,也包括不同人种、族群和群体基因组的比较研 究。 药物基因组学、疾病基因组学等分支学科也不断发展 起来。
2. 概念:从整体上研究一个物种的所有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新科 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人 类基因组DNA由四种核苷酸(A、T、C、G)按一定的顺 序排列而成,基因组所含核苷酸总数为30亿对。
4月末 我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 完成 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5月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时间再度提前,预计 从原定 的2003年6月提前至2001年6月。 5月8日 由德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 小组宣 布,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 序工作。 6月26日 各国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2001年 2月15日 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分析结果, 宣告人类有30,000 - 40,000条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仅占人类基因 组序列的1%~5%,成人各种组织中又只有约10%的基因表达 为蛋白质。。
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时代

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Genomics)是研究生物体的全部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近年来,基因组学在技术和知识的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下降,基因组学逐渐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开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新纪元。
一、前基因组时代的开端基因组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NA序列分析和基因功能的系统性研究上。
科学家们通过尝试性的方法破译DNA序列中的密码,成功地识别出了像人类基因组这样的复杂生物种类的基因组序列。
这些里程碑式的发现为我们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铺平了道路,例如揭示人类的进化历程、疾病的发生机制等。
然而,在那个时代,我们对于完整的、全面的基因组研究还远未达到。
二、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问世,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准度获取大规模的DNA序列信息,从而改变了我们对基因组的认知。
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全面、更高效地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基因组学的可行性和可扩展性。
1. 全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
它是指对一个生物体的完整基因组DNA进行测序,从而推动了对基因组的研究。
全基因组测序的发展,不仅加速了新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还为我们探索生物的进化机制、基因家族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材料。
2. 转录组学转录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通过对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环境下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转录组学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表达规律,还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功能基因和调控元件。
三、基因组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基因组学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推动。
以下是一些基因组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示例:1. 进化生物学基因组学的发展,为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数据资源。
转基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测出来。
导入贮藏蛋白基因的超级羊和超级小鼠
二、转基因食品
1.含义:用转基因生物生产或制造的食品、食品原料以及食 品添加剂等 2.安全性及评价 ⑴潜在危险:转基因生物或产品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⑵评价①环境安全性:生产转基因食品时应用的转基因生物的 安全性 ②食用安全性:转基因食品经过代谢后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 物质,对人体或动物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转基因食品会不
会度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产生影响。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组:指一个单倍体细胞核中、一个细胞器(如叶绿体、线 粒体)中或一个病毒中所包含的全部DNA(或RNA)分子的总称 基因组可分为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 病毒基因组等,通常所说的基因组是指核基因组 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若其性别不是由性染色体来决定,则
后基因组时代:在基因组的基础上,研究所有基因的表达、 调控与功能,阐明执行生命活动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规律和 生物功能。
其基因组就是一个染色体组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若其性别
是由性染色体来决定的,则其基因组为一个染色体组和另一条 性染色体上的所有的DNA分子。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
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1990年启动,美、英、 德、日、法、中参与,2003年完成。测序结果表明人类基因 组由大约31.647亿个碱基对组成,大概有3-3.5万个基因。
3. 过程
1 获取目的基因
2 体外重组DNA分子
3 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通过运载体把目的基因带入受
体细胞内,并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 胞内能准确地转录和翻译。 常用方法:显微注射法等 扩增 4 筛选和鉴定 大量的受体细胞接受不多的目的基 因。处理的受体细胞中真正摄入了 目的基因的很少,必须将它从中检 导入
定量蛋白组学-百替生物

分离能力强:可分离出酸/碱性蛋白,小于10KD或大于200KD的蛋白、难溶性蛋白等
结果可靠:定性与定量同步进行,同时给出每一个组分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子量和丰富的结构信息;
自动化程度高:液质连用,自动化操作,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
只有已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才可以对14N/15N标记的蛋白质或肽段的相应质量位移进行预测。由于使用的15N培养基纯度>96%,无法完全置换14N,所以15N标记的肽段在质谱中会有额外的同位素峰。
优点:
缺点:
即细胞培养条件下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table i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
割取蛋白质条带,胰蛋白酶消化,质谱分析。
SILAC相对于iCAT有着更高的精确性,而且不需要复杂的化学过程和纯化步骤保证了样品相似的实验条件。
01
然而,SILAC不能用于临床的组织和血液标本。
02
新的生物标记的发现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弄清疾病致病机制和预后,用于提高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找到治疗靶点,弄清药物治疗作用的机制。利用上述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精确定量正常与异常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而找出二者的差异,筛选得到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差异蛋白,进而确定靶分子,为临床诊断、病理研究、药物筛选、新药开发、新陈代谢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
3
信号强度法:根据一级质谱相关的肽段峰强度(Mass spectral peak intensity)、峰面积(Peak area)、液相色谱保留时间(LC retention time)等信息进行定量分析;
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始末

《XX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始末》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什么人类基因组计划HGP(Human Genome Projects) 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1990年正式启动。
美、英、法、德、日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总价值达30亿美元,它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基因组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人类的基因组约含4万到10万个基因,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
)精确全基因组测序,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位置、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和基因互作。
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简称WGS 全(whole)” 指的就是把物种细胞里面完整的基因组序列从第1个DNA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DNA,完完整整地检测出来,并排列好,因此这个技术几乎能够鉴定出基因组上任何类型的突变。
对于人类来说,全基因组测序的价值是极大的,它包含了所有基因和生命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技术含量极高。
2、发起过程1984年末,犹他州受美国能源部的委托,主持召开会议,讨论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及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的意义。
1985年中,美国加州举行会议,美国科学家于美国能源部的一次会议中提出HGP草案。
1986年中,美国新墨西哥州讨论草案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研究人类基因组DNA 长达三亿多的碱基对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便于在整体上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1987年初,美国能源部与国家医学研究院(NIH)拨款550万美元,年末拨款总额近1.66亿美元。
同时,美国开始筹建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验室。
1989年美国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1990年,历经5年辩论之后,美国国会批准HGP于10月1日正式启动,拟在15年内至少投入30亿美元,这项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界的登月计划”英法德日相继参与。
什么是后基因组时代

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地完成过程就像一个由粗到细的画图过程,先画好框架,再画草图,再对草图进行加工,越画越细致。2000年6月26日,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英、日、法、德、中6个国家16个研究中心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画好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是覆盖人的大部分基因组、准确率超过90%的DNA序列图。从这一时刻开始,人类真正认识了自己,从此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
谈到人类基因计划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已经失败了的计划――肿瘤十年计划。
这计划是由美国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在1961年提出的。但是,在不惜血本地投入了一百多亿美元,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肿瘤病理学家雷纳托·杜尔贝科带领数百位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以后,科学家们发现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人类疾病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相关,而当时的科学手段无法对这一结果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这样,耗资巨大的肿瘤计划失败了。
虽然肿瘤计划失败了,但是让人们认识到基因研究是攻克多种疾病的基础,而测出基因的碱基序列又是基因研究的基础。当时,世界各国有许多的实验室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基因做研究。
1986年3月,杜伯克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文章。杜伯克说,科学家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零敲碎打”地从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和研究出几个肿瘤基因,要么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测
这一篇敌方后来被称为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引起了美国政府及世界科学界的极大重视。由于这一计划要耗用大量的纳税人的钱,所以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反复论证的过程。这期间,美国政府还向国民作了许多解释工作,以求获得大众的支持。这项全民普及教育工作居然做到了让纽约的出租车都能够就该计划侃侃而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时代3骆建新1 郑崛村133 马用信2 张思仲2(1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成都 6100832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附属第一医院医学遗传室 成都 610041)摘要 2003年4月14日生命科学诞生了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因组时代正式来临。
着重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目标与任务、实施与进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讨论了后基因组时代的时间界定,分析展望了后基因组时代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密切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几个重要研究领域。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计划 后基因组时代收稿日期:20032102293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3Z Q0262056)33通讯作者,电子信箱:juecunz @ 2003年4月14日,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C ollins F 博士在华盛顿隆重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 P )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这标志“人类基因组计划”胜利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post genome era ,PGE )正式来临,在举世庆祝“DNA 双螺旋结构”提出50周年之际,生命科学诞生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HG P 被誉为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的伟大系统工程,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解读和研究人类遗传物质DNA 的全球性合作计划。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成功绘制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奠定了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基石,推动了生命与医学科学的革命性进展。
在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大,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采用的技术越来越高,取得的成就将越来越多,生命科学及其相关科学将大有作为。
1 人类基因组计划111 HGP 的提出HG P 的提出有两个重要背景。
其一,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的两颗原子弹导致大量幸存者遭受大剂量核辐射,造成受害者DNA 结构严重破坏,基因大量突变。
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用了30多年时间研究“核辐射对人类基因突变作用”,未取得实质的突破性进展,受害者已表现出明显的突变性状,但检测不出其基因突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1984年12月,受美国能源部和国际预防环境诱变剂和致癌剂委员会的委托,犹他大学的White R 教授在美国犹他州的阿尔塔组织召开了一个小型学术会议[1]。
主要目的是研讨寻找有效检测人类基因突变的新方法,分析研究核辐射对人类基因突变的作用。
与会者普遍认为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测定受害者及其后代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且,首先测定出人类基因组全序列作为“参考文本”。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
其二,美国于1975年投资巨额启动的“肿瘤十年计划”基本上以失败告终[2]。
1985年,美国DOE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鲁兹会议上第一次对“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草案,由Delisi C 和Smith D 负责可行性论证。
1986年3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菲会议上进一步讨论了该计划的可行性;1986年3月7日,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 [3]在Science 杂志上发表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文章,高瞻远瞩地率先向世界公开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
Dulbecco 在详细讨论癌症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明了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意义,指出不能继续用“零敲碎打”的方法来了解人类的基因,应当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人类基因组及其序列,并倡导全世界有能力的科学家共同完成这一国际性第23卷第11期中 国 生 物 工 程 杂 志CHI NA BI OTECH NO LOGY2003年11月大课题。
1986年5月,美国能源部HG P负责人Smith D在冷泉港会议上正式宣布了“人类基因组启动计划”。
1986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 ouncil,NRC)成立了15人专家小组,负责起草一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专题报告。
1988年2月,一份题为“人类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的专题报告提交给了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下属的技术评估办公室(O ffice of T echnology Assessment,OT A)就实施该计划的科学和医学价值、所需经费和资助方式、政府各部门和私人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及国际合作与美国在生物技术上的竞争优势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专题报告,报告指出:HG P势在必行,而且时机已经成熟。
此时,拥有雄厚研究实力的生命科学家团体但从未实施过大科学研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也开始考虑人类基因组测序的问题,并于1988年10月与DOE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联合资助HG P。
1988年11月美国国会批准DOE和NIH 共同负责HG P。
HG P的提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不仅推动了美国,也推动了全世界HG P的发展。
1987年初,美国DOE和NIH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拨了550万美元的启动经费(全年1166亿美元);1988年9月,美国NIH成立了“人类基因组研究室”(1989年10月改名为“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1997年1月改名为“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诺贝尔奖金获得者、“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提出者Waston J 任第一任主任。
此外,英国(1989年)、法国(1990年)、日本(1990年)、中国(1993年)、德国(1995年)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启动了各自的基因组计划。
1988年4月,在MaK usick V等科学家的倡导下还成立了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man G enome Organization,H UG O),主要负责协调各国科学家共同完成HG P。
HG P的雄心大、规模大、难度大、花钱多,社会大众、政府部门、科学家及其它各界人士都存在不少反对意见,人类基因组计划引起了激烈的大讨论、大辩论[4]。
经过几年的大讨论、大辩论,人类基因组计划不断成熟、完善。
1990年10月1日美国国会正式批准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投入30亿美元的资金在15年内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分析研究,全世界免费共享所有研究成果。
112 HGP目标与任务1990年,HG P正式启动时提出了“通过国际合作,在15年内(1990~2005年)投入30亿美元,完成人类全部24条(22条常染色体和X、Y性染色体)染色体的核苷酸(3×109bp)序列分析,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确定人类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定位约10万个基因,并对其它生物进行类似研究”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五年计划(1990~1995年)。
1993年,HG P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计划做了适当修订,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993~1998年)[5],包括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构建与序列分析;基因的鉴定;基因组研究技术的建立、创新与改进;模式生物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信息系统的建立、信息的储存、处理及相应软件的开发;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人员的培训、技术转让及产业开发;研究计划的外延9项内容。
对原计划作了4个方面的调整:(1)从序列分析到基因组制图,即在大规模测序之前先作图(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并构建供测序的克隆片段重叠,即相互重叠并覆盖整个基因组的DNA克隆片段;(2)从序列分析和制图到基因鉴定,即在全基因组分析全盘考虑的同时,分离和鉴定具有重要功能、与重要疾病相关的基因;(3)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人类“cDNA 计划”,将“cDNA”计划作为人类基因组整体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4)从人类基因组到模式生物基因组,重点研究大肠杆菌(4Mb)、酵母(15Mb)、果蝇(120Mb)、小鼠(15Mb)等模式生物,建立新技术,积累经验,为人类基因的功能鉴定提供线索。
1998年,HG P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1998~2003年)[6],对HG P内容再次作了调整,主要目标是:(1)得到标记间距为1厘摩的遗传图谱;(2)得到至少有30万个序列标记位点(STS)的物理图谱;(3)2001年得到人类基因组序列的“草稿”,2003年得到“定稿”;(4)测序能力要达到每年500Mb,每个碱基对的分析费用要少于25美分,支持毛细管阵列电泳、DNA芯片等的测序技术的发展;(5)增加测定人类基因组变异的内容,得到10万个作图定位了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 NP);(6)得到所有基因的全长cDNA;(7)发展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生物功能的技术;(8)完成重点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
113 HGP实施与进展11311 研究策略 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分两大88中 国 生 物 工 程 杂 志第23卷步骤:即制图(mapping)和测序(sequencing),全过程分为4个阶段(可交叉进行):(1)构建1cM的遗传图;(2)构建物理图;(3)建立重叠克隆系;(4)完成核苷酸顺序测定。
HG P最终将绘制出4张图谱,即得到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转录图谱,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出人体的奥秘。
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遗传图谱(genetic map)也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是指通过测量不同性状一起遗传(连锁)的频率而建立的反映基因遗传效应的图谱,即通过计算连锁的遗传标志的重组率,以重组率的大小反映遗传标志间的相对距离绘制遗传图谱(1厘摩表示重组率为1%)。
HG P利用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如简单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rphism,S NP)标志构建遗传图谱;物理图谱(physical map)是通过测定遗传标志的排列顺序与位置而绘制成的,包括限制性酶切图谱、DNA克隆片段重叠群图、序列标签图以及表达基因的特征性序列标记图等。
HG P在整个基因组染色体每隔一定距离标上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之后,小不等的DNA片段,以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ficial chrom os ome,Y AC)或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ficial chrom os ome,BAC)等作为“载体”构建Y AC或BAC邻接克隆系,确定相邻STS间的物理联系,绘制以Mb、kb、bp为图距的人类全基因组物理图谱。
序列图谱(sequence map)与转录图谱(transcriptional map):序列图谱是人类基因组在分子水平上最高层次、最为详尽的物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