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工程-19-第六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合集下载

固定床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固定床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速率控制步骤
速率 控制 步骤
最慢
步骤 速率
对动力学起
关键作用
速率控制步骤——动力学控制
反应物的吸附控制 表面化学反应控制
产物的脱附控制
颗粒小、温度低、气速高
速率控制步骤——内扩散控制
颗粒大
温度高 气速高

速率控制步骤——外扩散控制
颗粒小
温度高 气速低
速率控制步骤
思考:
了解气固反应过程
找出速率控制步骤, 指导实际生产。
07
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外表面向流体主体传递;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了解气固反应过程
指导实际生产
思考题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的总反应速率是七个步骤 的速率之和?
《化学反应器操作与控制》
速率控制步骤
外扩散----内扩散----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内扩散----外扩散
外扩散:1,7 内扩散:2,6 表面过程:3,4,5
《化学反应器操作与控制》
气固相反应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外扩散----内扩散----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内扩散----外扩散
外扩散:1,7 内扩散:2,6 表面过程:3,4,5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经历七个步骤
01
反应组分从流体主体向固体催化剂外表面传递;
02 反 应 组 分 从 催 化 剂 外 表 面 向 催 化 剂 内 表 面 传 递 ;
03
反应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吸附;
04 在 催 化 剂 表 面 上 进 行 化 学 反 应 ;
05
反应产物在催化剂表面脱附;
06 反 应 产 物 从 催 化 剂 内 表 面 向 催 化 剂 外 表 面 传 递 ;

化学反应工程 第六章 固定床反应器

化学反应工程 第六章 固定床反应器

一、颗粒层的若干物理特性参数
密度
– 颗粒密度ρp
• 包括粒内微孔在内的全颗粒密度;
– 固体真密度ρs
• 除去微孔容积的颗粒密度;
– 床层密度/堆积密度ρB
• 单位床层容积中颗粒的质量(包括了微孔和颗粒 间的空隙);
p s (1 p ) B p(1 B )
一、颗粒层的若干物理特性参数
i
Wi FA0
i
xi dx A
r xi1
i

也即
Z 0 Ti

xi x i 1
Ti
1 (
ri
)dx A

0
i 1,2, N
min
Z 0
xi


1 ri
xA xi



1 ri 1
xA xi
0
i 1,2, N 1
对 Z 0 的处理 Ti
Z
Ti Ti
xi dx A
r xi1
i
xi x i 1
Ti
1 (
ri
)dx A

0
i 1,2, N
按中值定理:
Z
Ti
xi x i 1
Ti

1 (
ri
)dx A
(xi


x
i
1
)


Ti
• 双套管式、三套管式
流体流向:轴向、径向
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拟均相数学模型:
忽略床层中颗粒与流体之间温度和浓度的差别 –平推流的一维模型 –轴向返混的一维模型 –同时考虑径向混合和径向温差的二维模型

6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6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常数k为常数,计算大大简。化
28
• 2绝热:若绝热,则T=Tr,或者认为U=0。
• 此时,将物料衡算式与热量衡算式合并, 可得:
d T H u 0 cA 0A i F A 0 H d x upc g A i m p c
• λ:绝热温升,如果在一定范围内视物性 为常数, λ将不随x及T变化。则:
第二段:
1 x 2out
r x 2in
体积:(非球形颗粒折合成同体积的球形
颗粒应当具有的直径)
1
外球 表面积形 : V (非S体 球6 π 形d3 颗 积 粒折合: 成 6 相V πS同 3 外 表dV
面积的球形颗粒应当具有的直径) 1
球形外SS表 6 πd2面 积 S π S: 2da
若不考虑壁效应,装填有均匀颗粒的床 层,其空隙率与颗粒大小无关。
4
壁效应:靠近壁面处的空 隙率比其它部位大。
为减少壁效应的影响,要 求床层直径至少要大于颗 粒直径的8倍以上。
5
颗粒的定型尺寸--最能代表颗粒性质 的尺寸为颗粒的当量直径。对于非球形 颗粒,可将其折合成球形颗粒,以当量 直径表示。方法有三,体积、外表面积、 比表面积。
dP dl


150 Re m

1
.75

1



3 B
B


g
u
2 m
ds

式中:Re m
: 修正的雷诺数,Re m

dsum g
g 1 B
u
:平均流速
m
空塔气速

l:床层高度
ds : 颗粒当量直径

专升本《化学反应工程》_试卷_答案

专升本《化学反应工程》_试卷_答案

专升本《化学反应工程》一、 (共80题,共160分)1。

气相反应:进料时无惰性气体,CO与H2以1∶2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 ). (2分) A。

—2 B。

—1 C。

1 D.2。

标准答案:A2. 一级连串反应:在间歇式反应器中,则目的产物P的最大浓度CP,max=(). (2分)A。

B.C。

D..标准答案:A3。

串联反应(目的)目的产物P与副产物S的选择性SP=( ). (2分)A.B。

C。

D。

.标准答案:C4. 全混流反应器的容积效率时,该反应的反应级数n()。

(2分)A.<0B。

=0C.D.>0.标准答案:B5。

对于单一反应组分的平行反应: 其瞬间收率随增大而单调下降,则最适合的反应器为( ). (2分)A。

平推流反应器 B.全混流反应器C。

多釜串联全混流反应器 D。

全混流串接平推流反应器.标准答案:B6。

对于反应级数n>0的不可逆等温反应,为降低反应器容积,应选用( )。

(2分)A.平推流反应器B.全混流反应器C.循环操作的平推流反应器 D。

全混流串接平推流反应器.标准答案:A7. 一级不可逆液相反应:,出口转化率xA=0。

7,每批操作时间装置的生产能力为50000 kg产物R/天,MR=60,则反应器的体积V为()。

(2分)A。

19。

6 B。

20.2 C.22.2 D。

23.4.标准答案:C8。

在间歇反应器中进行等温一级反应当时,求反应至所需时间t=( )秒。

(2分)A.400B.460C.500D.560.标准答案:B9。

一级连串反应在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进行,使目的产物P浓度最大时的最优空时=()。

(2分)A。

B。

C。

D. 。

标准答案:D10。

分批式操作的完全混合反应器非生产性时间t0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2分)A.加料时间B.反应时间C.物料冷却时间D.清洗釜所用时间.标准答案:B11。

全混流反应器的容积效率小于1。

0时,且随着xA的增大而减小,此时该反应的反应级数n( )。

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装置操作说明

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装置操作说明

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装置一、前言本装置由管式炉加热固定床、流化床催化反应器组成,是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部门的主要实验设备,尤其在反应工程和催化工程及化工工艺、生化工程、环境保护专业中使用的相当广泛。

该实验装置可进行加氢、脱氢、氧化、卤化、芳构化、烃化、歧化、氨化等各种催化反应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它能准确地测定和评价催化剂活性、寿命、找出最适宜的工艺条件,同时也能测取反应动力学和工业放大所需数据,是化工研究方面不可缺少的手段。

本装置由反应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反应系统的反应器为管式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由不绣钢材料制。

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装置是管式反应器,床内有直径3mm的不绣钢套管穿过反应器的上下两端,并在管内插入直径1mm的垲装热电偶,通过上下拉动热偶而测出床层各不同高度的反应温度。

加热炉采用三段加热控温方式,上下段温度控制灵活,恒温区较宽。

控制系统的温度控制采用高精度的智能化仪表,有三位半的数字显示,通过参数改变能适用各种测温传感器,并且控温与测温数据准确可靠。

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是一种在反应器内由气流作用使催化剂细粒子上下翻滚作剧烈运动的床型。

流化床也为不锈钢制,床下部有填装的陶瓷环做预热段,中下部为流化膨胀的催化剂浓相段,中上部为稀相段,顶部为扩大段。

也采用三段控温方法。

控制系统的温度控制采用高精度的智能化仪表,有三位半的数字显示,通过参数改变能适用各种测温传感器,并且控温与测温数据准确可靠。

它的换热效果比固定床优越,能及时把反应热移走,床层温度均匀,避免产物产生过热现象,提高了催化剂的反应效率。

故流化床在许多有机反应中得到应用,如丙烯氨氧化制丙烯晴、丁烷或苯氧化制顺酐、二甲苯或萘氧化制苯酐、乙烯氯化、石油催化裂化、烷烃催化脱氢、二氧化硫氧化等都有工业规模生产,在实验室用流化床研究催化剂和工艺条件对产品开发有重大作用。

整机流程设计合理,设备安装紧凑,操作方便,性能稳定,重现性好。

此外,还有与计算机联机的接口,可安装软件能在计算机上显示与存储有关数据,实现计算机控制。

专科《化学反应工程》_试卷_答案

专科《化学反应工程》_试卷_答案

专科《化学反应工程》一、(共75题,共150分)1。

全混流反应器中有( )个稳定的定常态操作点。

(2分)A。

1 B.2 C。

3 D。

4。

标准答案:B2. 一级连串反应在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则目的产物P的最大浓度CP,max=( )。

(2分)A。

B。

C。

D。

.标准答案:B3。

轴向分散模型的物料衡算方程在()式边界条件下有解析解。

(2分)A.闭—闭 B。

开—闭C。

闭—开 D.开-开.标准答案:D4。

反应级数n=( )时微观流体和宏观流体具有相同的反应结果。

(2分)A。

0 B.0。

5 C.1D。

2。

标准答案:C5. 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失活,其失活速率式为,当进料中的杂质吸附极牢以及对产物无内扩散阻力时,d为()。

(2分)A。

B。

=1C。

→3D。

标准答案:A6。

等温液相反应为目的产物,有下列四种方案可供选择,从提高P的收率着眼适宜选用( ).(2分)A.间歇釜式反应器,A和B一次性加入B。

全混流反应器C。

半间歇釜式反应器,A一次性加入,B连续滴加D.半间歇釜式反应器,B一次性加入,A连续滴加。

标准答案:D7.乙苯在催化剂上脱氢生成苯乙烯,经一段时间反应后,苯乙烯生成量不再增加,乙苯仍大量存在,表明这是一个( )反应。

(2分)A。

慢速B.可逆C。

自催化D.不可逆。

标准答案:B8。

催化剂颗粒扩散的无因次扩散模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表面反应速率与( )之比。

(2分) A。

扩散速率 B。

外扩散速率C.内扩散速率D.实际反应速率。

标准答案:C9.不属于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拟均相二维模型的特点是( ). (2分)A.粒子与流体间有温度差 B。

粒子与流体间无温度差C。

床层径向有温度梯度 D。

床层轴向有温度梯度。

标准答案:A10。

气固催化反应的内扩散模数,其中L为特征长度,若颗粒为球形则L=( )。

(2分) A.厚度/2B。

RC。

R/2 D.R/3.标准答案:D11。

对于反应级数n>0的不可逆等温反应,为降低反应器容积,应选用( ).(2分)A。

《化学反应工程》简答题

《化学反应工程》简答题

(1) 简述活塞流模型和全混流模型的基本特征。

(2) 根据缩芯模型,描述S H 2和ZnO 反应的宏观步骤(3) 对于快速的一级不可逆的气液反应,写出其宏观反应速率的表达式(指明式中各参数的含义)。

(4) 对于一级不可逆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写出其宏观反应速率的表达式(指明式中各参数的含义)。

1.简述理想反应器的种类?答:通常所指的理想反应器有两类:理想混合(完全混合)反应器和平推流(活塞流或挤出流)反应器。

所谓完全混合流反应器是指器内的反应流体瞬间达到完全混合,器内物料与反应器出口物料具有相同的温度和浓度。

所谓平推流反应器是指器内反应物料以相同的流速和一致的方向进行移动,不存在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的混合,所有的物料在器内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

2.简述分批式操作的完全混合反应器?答:反应物料一次性投入反应器内,在反应过程中,不再向器内投料,也不出料,待达到反应要求的转化率后,一次性出料,每批操作所需生产时间为反应时间与非生产性时间之和,非生产性时间包括加料、排料和物料加热、冷却等用于非反应的一切辅助时间。

3.简述等温恒容平推流反应器空时、反应时间、停留时间三者关系?答:空时是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与进料流体的容积流速之比。

反应时间是反应物料进入反应器后从实际发生反应的时刻起到反应达某一程度所需的反应时间。

停留时间是指反应物进入反应器的时刻算起到离开反应器内共停留了多少时间。

由于平推流反应器内物料不发生返混,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且等于反应时间,恒容时的空时等于体积流速之比,所以三者相等。

4.对于可逆放热反应如何选择操作温度?答:1)对于放热反应,要使反应速率尽可能保持最大,必须随转化率的提高,按最优温度曲线相应降低温度;2)这是由于可逆放热反应,由于逆反应速率也随反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净反应速率出现一极大值;3)而温度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达到化学平衡。

5.对于反应,21A R C k r =,1E ;A SC k r 2=,2E ,当1E >2E 时如何选择操作温度可以提高产物的收率? 答:对于平行反应ART E E A RT E RTE S R R C e k k C e k e k r r S 12212010/20/10---===,所以,当1E >2E 时应尽可能提高反应温度,方可提高R 的选择性,提高R 的收率。

化学反应工程-21-第六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化学反应工程-21-第六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同样可写出:
C0,n1 C0,n
R A aV 1 B 4 E r l 2 C1,n C0,n l 8 u r u
T
R
0
2rdr 2 T 2 2 R R

R
0
Trdr
说明: 2rdr E t dt,即分布密度函数。 R 2
CA
R
0
2rdr 2 CA 2 2 R R

R
0
C A rdr
二、数学模型求解
1、显式差分法 上述方程组(3)、(4)没有解析解,只能求其数值解: 方程的自变量为r、l,其定义域就是整个反应器,即是圆柱形 的反应床,为求得定义域上因变量CA、T的分布规律,数值 解的基本思路是:
2点:气流主体由l+dl面离开微元体带出的热量:
g u 2rdr C P Tl dl,J s 1
3点:由轴向热传导自l面而传入微元体的热量:
T 1 eZ 2rdr,J s l l
4点:由轴向热传导自l+dl面离开而传出的热量:
T 1 eZ 2rdr,J s l l dl
6点:A自r+dr面由径向扩散而离开微元体的量:
C Er A 2 r dr dl, s 1 mol r r dr
2 mol s 1 7点:微元体中A的反应量: R A 1 B r dr dl r dl , 2
R A aV 1 B H rA
g uCP
l 1 2 Tm1,n 2Tm,n Tm1,n Tm 1,n Tm,n g uCP r m l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二维模型中 hW 的计算: 、 的计算: 模型认为温度沿着径向形成了一个分布,故 t m没有意义。 这时床层向壁的传热速率:
dS =
6VS SS
西勒模数就是以d 为定型尺寸的。 西勒模数就是以 S为定型尺寸的。 形状系数的概念, 表示: 形状系数的概念,以 ϕ S 表示:
ϕS =
SV SS
2 SV = πd V (和粒子具有相同体积的球形颗粒的外表面积)
d ϕS = V d a

2
2、粒子群 、 对于大小不等的混合颗粒,平均直径为:
空隙率分布的影响: 空隙率分布的影响:直接影响流体流速的分布,进而使流体与颗 粒、床层与反应器壁之间的传热、传质行为不同,流体的停留时 间也不同,最终会影响到化学反应的结果。
为减少壁效应,要求床层直径(dt)至少为粒径(dP)的八倍以上。
二、颗粒的定型尺寸 颗粒的定型尺寸常用粒径来表示: 1、单个粒子 、 粒径d 粒径 P: 对球形催化剂,应用一个参数dP即可完整描述颗粒的全部几何 性质,即自由度为1; 对规则形催化剂,如圆柱形,用两个参数如h、d即可; 对不规则颗粒,也是用两个参数来描述颗粒的几何性能:一是 当量直径;另一是形状参数。
d S u0 ρ g
6.1.2固定床内的传热 固定床内的传热 床层尺度上的传热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床层尺度上的传热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①颗粒内部的传热 (λ P ) ;
( ②颗粒与流体之间的传热α g ) ;
③床层整体有效导热系数 (λe ) ; ④床层和反应器壁之间的传热 (h0、hW ) 。 对于①中λP,见第十七讲《非等温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它的大 小往往由固体颗粒自身的性质粒内孔隙情况决定的,颗粒内的传热主要 是以热传导形式进行的。 对于②中的αg第十七讲中已经讨论过。 现重点讨论③和④ ! 现重点讨论③
3 4
d e uρ g
µg d S u0 ρ g 令:Re m = 称为修正雷诺数。 µ g (1 − ε B )
2 d S u0 ρ g = 3 µ g (1 − ε B )
λ ' 与 Re m 之间的关系如下: 150 ' λ = + 1.75 Re m
2 1 − ε B ρ g u0 dP 150 = LL (3) (2)式最后为: − Re + 1.75 ε 3 dl m dS B
3.40 0.60
4.60 0.25
6.90 0.15
催化剂为球体,空隙率为εB=0.44。在反应条件下气体的密度 ρg=2.46kg/m3,黏度μg=2.3ⅹ10-5kg/(m.s),气体的质量流速 G=6.2kg/(m-2.s-1)。求床层的压降。
解:
2 1 − ε B ρ g u0 ∆P 150 − = Re + 1.75 ε 3 L m dS B
1 2 λ + 1 hrS d P 3 λS + 1− εB LL (2)
φ
λ
右边第一项代表床层空隙部分对传热的贡献;第二项代表颗粒 部分的贡献。hrV、hrS分别代表空隙和颗粒的辐射给热系数,可 由下式计算:
hrV T W = 0.227 ⋅ m , 2 LL (3) ε B 1 − σ 100 m ⋅ K 1+ 2(1 − ε B ) σ 1
λ0 e
—流体静止时的床层导热系数;(1)式右边后一项表示流体流 动、混合对径向传热的贡献。
αβ — f (d P / d t , 粒子形状,填料种类 )
可以从相关图表获得(见陈甘棠主编《化学反 应工程》第三版P167页图6-14查出)。
λ0 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e
λ0 h d e = ε B 1 + rV P + λ λ
dS 2ε B d e = 4ε B ⋅ = ⋅ dS 6(1 − ε B ) 3(1 − ε B )
三、流体通过床层的压降 压降计算式:
2 dP λ ρ g u − = LL (1) dl d e 2
式中:
dP 为流体通过单位床高引起的压强变化; dl
ρ g 为流体密度;
u为流体通过床层的实际流速。
dP =
d P —粒子群的平均直径;
1 n xi ∑d i =1 i
x i —直径等于d i的颗粒所占的质量分率;
d i —筛分直径。
3、固定床的当量直径 d e 、 床层的当量直径 d e 的定义:
de = 4 × 流通截面积 4 × 空隙体积 4 × 空隙率 4ε = = = B = 4RH 润湿周边 颗粒润湿表面积 单位体积床层中颗粒外43 Se 表面积 14444424444 4 4 又名床层的比表面积
λe 与反应无关。这很重要,根据这一点,可以在无反应存在 的前提下对 λe 进行测定,一般将λ e 表示成下列形式:
λe = a + b Re⋅ Pr λ
式中: λ —气体导热系数;
a、b —实验常数。
下面是一个常用的公式:
λ e λ0 = e + (αβ ) Re P Pr LL (1) λ λ
RH——水力半径
求 S e ——床层的比表面积: 设床层体积为 V 床 ,其中有n颗催化剂粒子,每颗体积 VS ,外表面积 S S 。
nSS nSS SS 6(1−ε B ) Se = = = (1−ε B ) = nVS VS V床 dS 1− ε B
故:
nV V床 = S 1− εB
0.216
LL (5)
φ1、φ2可以从相关图表获得(见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 P168页图6-15查出)。
两种极端情况: 两种极端情况: 1、当dP很小,温度较低及含有液体时,hrV、hrS两项可忽略,则:
λ0 1− ε B e = εB + LL (6 ) 2 λ λ φ+ 3 λS
2、当粒径在5mm以上,及高温时,辐射传热的影响显著;在真 空中则完全由辐射控制。 上面的λ e 严格地讲是 λ er ,至于轴向床层有效导热系数 λ ez 可由下列两式计算:
λez λ0 = e + δ Re P Pr ;δ = 0.7 − 0.8LL (7 ) λ λ
或:
λez
GCP d P
λ0 e
=
Re P Pr
λ +
14.5 ;C = 0 − 5LL (8) C d P 1 + Re Pr P
二、床层与器壁间的给热系数 h0及 hW 1、一维模型中 h0 的计算: 、 的计算: 模型认为,床层的径向只有一个温度t m,没有形成温度分布。则:
2.576 × 10 −3 × 6.2 Re m = = = 1240 −5 µ g (1 − ε B ) 2.3 × 10 (1 − 0.44 )
6.222 150 1 − 0.44 5 则: P = − ∆ + 1.75 × 4 = −2.948×10 (Pa) 3 −3 1240 2.576×10 × 2.46 0.44
第六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6.1流体在固定床中的传递特性 流体在固定床中的传递特性
6.1.1 流体在固定床内的流动特性 一、床层空隙率与流体的流动 流体在床层内的流动和空管不同,当床层中装有固体颗粒时,流体 只能从颗粒之间的空隙通过,而且不断和颗粒相碰撞改变流向,因 此它较空管更容易形成湍流。 床层空隙率以εB表示,定义为:
1 3
指具有和固体颗粒相同体积的模型球直径。
d ⑵面积相当直径 d a :设粒子的外表面积为 S S , a 的定义由下式确定:
d 4π a = S S 2
2
S da = S π
1 2
⑶比表面积相当直径 d S : d S 由下式确定:
2 dS 4π S 4 = S 3 VS 4 dS π 3 2
若以u02 2 ρ g u0 dP 3 λ 1 − ε B ρ g u0 ' 1− ε B LL (2) = =λ (1)式变为: − 3 3 2 dl 2 d S ε B ε B dS
式中:λ' = λ ,为摩擦系数,其值与雷诺数有关。 雷诺数:Re =
一、固定床的有效导热系数λ e 热量的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传导:粒子内部,流体内部。 对流:粒子和流体之间。 辐射:温度较高时,床层内的热传递方式。 有效导热系数λ e 综合考虑了床层中各种热量传递过程, 综合考虑了床层中各种热量传递过程,它是流体及固体颗粒特性以 及流动状态的函数。 及流动状态的函数
q = h0 A(t m − tW )LL (9)
tW —壁温;A—传热面积
h0 的计算如下:
h0 d P
λ
d P λe 2 ϕ (b ) a1 + = LL(10) y d t λ
dP
dt
—反应壁效应的影响;
d t ——床层内径;
λ ——气体的导热系数。
3
σ Tm W hrS = 0.227 , 2 ⋅ LL (4) 2 − σ 100 m ⋅ K
3
σ—颗粒表面的热辐射率;Tm—床层的平均温度,K;λS—颗粒 固体的导热系数。
φ = φ 2 + (φ1 − φ 2 )
ε B − 0.26
L λe d t λ LL (12 ) Pr Re P
d PG
λ
式中: Pr =
λ
, P = Re
d P uρ
µ
=
µ
(G = uρ )
L—床层的高度;上式适用于y>0.2的情况。
λ e(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已没问题,关键是找到 hW 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