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伯夷列传》和叶嘉莹评析

合集下载

叶嘉莹对古词的独到精微评析

叶嘉莹对古词的独到精微评析

叶嘉莹对古词的独到精微评析中国古诗词,我一直偏好词,也不究何因,以为是“诗庄而词媚”的缘故。

对词的喜爱也一向偏狭的纯以直觉为主。

直至看叶嘉莹的系列评析,才惊觉,原来我一直不懂词,原来现代的中国一直缺少能普及诗词之美的大师。

在遇见叶嘉莹之前,个人以为最好看的词话,应该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了,有哲学的高度,有精炼的概括,有精采的评点。

清朝也有不少具有深厚诗词学养者,写过众多的词话,只是不仅秉承中华民族直觉抽象特色之词骨、清空,质实之说,还散漫的如天马行空,感觉就是小学生看高数题目,让人云里雾里;现代的词作评析,则多是古文修养浅薄只得一鳞半爪者,都是读后感的泛泛之谈,让人味同嚼蜡,偶有独到心得的也只是个体研究、一家之秀,读来好似盲人摸象。

但叶嘉莹说王国维有局限。

我惊呆了,她一反后人对《人间词话》的无限推崇,说王国维不懂欣赏南宋人的词,我又窃以为她口气过大,未免有点狂妄。

然而,看完她评点周邦彦、吴文英等南宋人的词后,我心悦诚服。

而她最精湛独到的评析也正在于透析南宋词人的晦涩艰深之美。

解析吴文英参观禹王庙所作的《齐天乐》,就可管中窥豹的看出她掌握典故、深入浅出、妙悟灵思的功力。

这首词一向因晦涩而饱受诟病,但叶嘉莹却提供给我们一个显微镜。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她说是“用一个空间的苍茫表现了时间的历史的苍茫”,我正茫然之际,她像洞悉似的引用杜牧的“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一下子让人豁然开朗,“残鸦外”的“外”字表现远,用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来佐证。

“倦”一方面是身体上的疲倦,一方面是心灵上的疲倦,秋树,是秋天凋零的树木,也正如南宋衰亡的国势。

于是,水到渠成,我理解了这两句是”既感慨三千年的古史,也感慨当时的国势“。

“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

“我读来莫名其妙,但叶嘉莹读到此处,就知道一定有一个典故,查了许多书,一直查到南宋嘉泰年间编的一本会稽县志,才有记载一个传说:禹王庙里的屋梁,每当有风雨来时就会化成一条龙去到镜湖中和一条真龙相斗,斗完回来再变成梁,只有知道这个故事才明白湿空梁的翠萍是屋梁打斗带回来的痕迹,幽云怪雨是禹王英灵不泯的视角,才最终了解那藏的很深的感慨。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述了伯夷及其弟叔齐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从人物的品德、境遇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通过对伯夷与叔齐的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首先,伯夷与叔齐的高尚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兄弟二人不愿受夏桀的腐败政权统治,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远离邪恶,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

他们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和原则,无视外界的压力和诱惑。

在他们看来,个人的道德和伦理比一切都重要。

他们拒绝接受桀的任命,绝食而死,坚守自己的原则,以表达对邪恶统治的抗议。

伯夷与叔齐的高贵品德令人钦佩,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内心的反思。

其次,伯夷与叔齐的境遇给我带来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们作为众人所称赞的忠臣,却遭受到自己国家的冷落和迫害。

他们的境遇使我想到人生的不公和荒谬。

在一个腐败统治下,正直与善良的人往往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不理解。

然而,虽然伯夷与叔齐的境遇艰难,他们却从未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坚持正直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道义的追求和对真理的坚守,这对我而言是巨大的鼓舞和启示。

最后,伯夷与叔齐的影响力是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所感受到的。

伯夷与叔齐的品德和故事被后世传颂,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楷模。

他们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和绝不妥协的态度,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们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通过这篇文章,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

通过读《伯夷列传》,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给予我深沉的内心触动,使我对品德、境遇和影响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伯夷与叔齐的高尚品德、坚持信仰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让我感到敬佩和钦佩。

他们的故事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激励着我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追求对世界的美好。

总结起来,我认为《伯夷列传》这篇传记文章是一篇具有深意的作品。

通过对伯夷与叔齐的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他们对于正义和真理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叶嘉莹诗歌欣赏观点

叶嘉莹诗歌欣赏观点

叶嘉莹诗歌欣赏观点1. 叶嘉莹先生讲啊,诗歌欣赏得有一颗细腻的心,就像品尝一杯好茶,要慢慢咂摸滋味。

你看她解读苏轼的,不是光看表面的词句,而是深入到苏轼当时那种思念亲人又感慨人生的细腻情感里。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可就像囫囵吞枣,品不出诗歌真正的好来。

哎呀,你能想象不细细品味苏轼在词里那种纠结又豁达的心情吗?那可就错失太多啦!2. 在叶嘉莹看来,诗歌欣赏要设身处地。

好比我们要走进诗人的那个小世界里。

就拿杜甫的诗来说吧。

杜甫写那些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时,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如果我们欣赏的时候,不把自己当成杜甫,不去感受他对那些贫苦大众的同情,那读杜甫的诗就像看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干巴巴的。

哼,这样怎么能行呢?我们得像和杜甫做朋友一样,去体会他的喜怒哀乐。

3. 叶嘉莹强调诗歌欣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这就跟听音乐似的,要是旋律和你的心境对上了,那感觉就特别棒。

她在讲李商隐的诗时,就提到李商隐那种隐晦又深沉的爱情诗。

你要是有过暗恋或者思念一个人的经历,读他的诗就像有人在你心里挠痒痒,每一个字都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要是没有这种情感共鸣,那读李商隐的诗就如同对着一个空盒子,啥也感受不到,多可惜呀!4. 我觉得叶嘉莹的观点里,诗歌欣赏要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

你想啊,诗歌就像一颗大树,文化底蕴就是它扎根的土壤。

比如说读屈原的,要是不了解楚国的文化、屈原的身世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那读起来就像雾里看花,迷迷糊糊的。

可一旦知道了这些,就像给你打开了一扇大门,你能看到里蕴含的爱国情怀、对美好品德的追求等好多好多东西呢。

你难道不想深入了解这背后的文化宝藏吗?5. 叶嘉莹说诗歌欣赏还得有点想象力。

这就好比你看一幅抽象画,得自己在脑海里把那些线条和色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拿李白的诗来说吧,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果没有想象力,那瀑布就是瀑布,可一旦有了想象力,哇塞,那瀑布就成了从天上倾泻而下的银河,多壮观啊。

《史记·伯夷列传》新解

《史记·伯夷列传》新解
张 晓琳
( 闽南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 福建 漳州 3 6 3 0 0 0 )
[ 摘 要] 《 伯夷列传》 是《 史记》 七十列传 中相 当引入注 目的一篇 , 其位列 篇首 , 以评论 为 主以及评述 跳跃 性等 特 点, 引发很 多学者关注 。《 伯夷列传 》 通篇 夹叙 夹议 , 若断若续 , 独特的章法结构使 人难窥 其 旨, 大有叶嘉 莹 先 生所说 的“ 神龙见首不见尾” 的韵味。从文本 出发 , 联系 司马迁 的生平遭 际与抱 负, 解析文本 中蕴含 的“悲”
作为“ 二十四史” 之首 的《 史记》 , 突破史法规 范, 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 , 在叙述 中杂以作者的感
情、 评论 , 开史 家之 先河 。鲁 迅 以“ 史 家 之绝 唱 , 无 韵之离骚 ” 之语 , 给予其高 度评 价。《 伯夷列传》
“ 夫学 者载籍 极 博 ” 到“ 此 何 以称焉 ” , 虽言“ 考 信 于《 六 艺》 ” , 但是 通 过 许 由不 受 位 , 反 而耻 之 并 逃
人却 能 “ 终身逸乐 , 富 贵 累世 不 绝 ” 与“ 非 公 正 不
发愤” 的正人 君子 却 遭 遇 灾 祸 进行 对 比 , 对“ 天 道
章以“ 太史公 日” 为论史部分 , 全传却充溢着太史
公 的声 音 , 文 章大 部分 篇 幅都 在发 表 评论 、 抒 发感
无亲 , 常与 善 人 ” 的“ 天道 ” 提 出质 疑 。第 五 段从 “ 子 日: ‘ 道不 同不 相为 谋 ” ’ 到“ 岂 以其 重 若 彼 , 其 轻 若此哉 ”, 对“ 举世混浊 , 清 士 乃见 ” 的人 世 间 的 道德 秩序 提 出 疑 问 : 难 道 只 是 因为 看 重 和 看 轻 的 问题 吗 ?第六 段 从 “ ‘ 君 子 疾 没 世 而 名 不 称 焉 ”’

叶嘉莹评价诗词

叶嘉莹评价诗词

叶嘉莹评价诗词一、叶嘉莹是谁叶嘉莹先生那可是诗词界的泰斗啊。

她就像一个超级诗词导游,带着我们在诗词的浩瀚宇宙里畅游。

她一生痴迷于诗词,对诗词的热爱那简直就像燃烧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她研究诗词,传播诗词,让好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能领略到诗词的美。

二、她对诗词评价的独特之处叶嘉莹评价诗词有自己的一套。

她不会干巴巴地只说些学术术语,而是像在给你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

她能把诗词背后的情感,那些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爱恨情仇,都给你挖出来。

比如说她评价李煜的词,就能让你感受到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那种悲痛和无奈。

她不会只说李煜的词艺术手法多么高超,而是先让你体会到李煜当时写词的心境。

她的评价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理解诗词情感的大门。

她还特别注重诗词的韵律美,她讲起诗词的韵律,就像在唱歌一样,让你觉得诗词的韵律是那么自然又美妙。

三、她对不同类型诗词的评价对于唐诗,叶嘉莹会说唐诗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像李白的诗,那是一种豪放洒脱,她评价李白的诗就像天上的流星,璀璨又充满惊喜。

而对于杜甫的诗,她觉得那是一种深沉的爱,杜甫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对于宋词呢,她又有不同的看法。

她觉得宋词像是一个婉约的女子,在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像柳永的词,叶嘉莹会说柳永把那种离别的愁绪写得丝丝入扣,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滴离人泪。

她对诗词的评价总是能抓住诗词的精髓,让我们看到诗词不一样的一面。

四、她的评价对我们的影响叶嘉莹的诗词评价对我们这些大学生影响可大了。

以前我觉得诗词就是课本上要背诵的东西,枯燥得很。

可是听了她对诗词的评价后,我就像被点化了一样。

我开始主动去读诗词,去感受诗词里的美。

她让我知道诗词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艺术。

她的评价就像一阵春风,吹醒了我对诗词沉睡的热爱。

她还让我在欣赏诗词的时候,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不仅仅是看字面意思,还要看背后的文化内涵,看诗人的心境,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叶嘉莹文集》读后感

《叶嘉莹文集》读后感

《叶嘉莹文集》读后感《叶嘉莹文集》是一部集合了叶嘉莹女士多年来的文学作品的精华之作。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有幸能够阅读到这部珍贵的文集,从中感受到了叶嘉莹女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这本文集中,叶嘉莹女士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她的文字流畅优美,充满了情感和思考,让人不仅仅是读到了文字,更是读到了她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她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元素和人文情怀,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更是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读完《叶嘉莹文集》之后,我深深被叶嘉莹女士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她用文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用心灵感悟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通过她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思考,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叶嘉莹女士的文集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内在的力量。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她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内在的力量,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叶嘉莹文集》给我的感受是深刻而丰富的。

叶嘉莹女士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内在的力量。

她的文字流畅优美,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历史感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更是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她的作品,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对文学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叶嘉莹女士的作品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文学魅力和人格魅力。

伯夷列传赏析

伯夷列传赏析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怀疑与愤懑的纠缠——〈〈伯夷列传〉〉赏析〈〈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比较特别的传记,他不同于其他的传记侧重对人物生平及事迹的介绍,而是完全侧重议论,所以这篇传记也相对〈〈史记〉〉中的其他文章显得生涩难懂,在读了多遍之后,才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史记〉〉我并没有完全读过,只是挑了一些自己兴趣的篇回去涉猎。

但听说: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

我不禁好奇,司马迁到底想通过此文向我们表达什么。

全传共分五段,第一段提出了一系列的让国著称的人,其中有的人见于儒家经典,被孔子所称道,有的则否,太史公对此提出疑问。

尧舜禹传位如此艰难,而尧让位给许由却如此容易,"何以称焉?"而孔子列出了古代的圣人,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却没有许由,务兴这些品德高尚的人,"何哉?"第二段叙述了伯夷的事迹,对于孔子说伯夷"无怨"的问题而产生了疑问。

本该继位的叔齐认为应该长幼有序,而认为应该由伯夷继位,但伯夷认为应遵从父命而不肯,结果是伯夷和叔齐皆不愿继承王位而纷纷逃走,这便是流传后世的"夷齐让国"的故事,他们的谦虚和谦让,让后来人敬仰。

孔子不禁赞叹:"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从司马迁的批评角度来说,他们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两人既然修行都很高,却不用来造福百姓,在重任面前他们选择了谦虚而不是担当,即使他们真的觉得难当重任,也应该在找到合适的贤能之后再"功成身退",却不是这样不负责任的"逃跑"。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叔齐与伯夷终身谦逊,上进的品格,这一点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学习。

伯夷,叔齐离开国家之后,想到了能关心赡养老人的西伯,所以要去投奔,不幸的是西伯已经去世,而武王当了国君.他/要去讨伐纣王,却被伯叔拦住,说这样做是不仁义的,其实伯、叔是很有资格说仁义的,因为这是他们毕生所遵循的准则,武王的手下想杀掉他们,被太公拦下:"此义人也"。

于乱章之中显幽思——《史记·伯夷列传》评析

于乱章之中显幽思——《史记·伯夷列传》评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于乱章之中显幽思——《史记•伯夷列传》评析刘姸彤 华东师范大学摘 要:《史记》一直被认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惊人泣鬼之著作,但是当我们捧卷试读时,却总是被其列传之首《伯夷列传》所困惑。

与别的篇章相比他似乎太乱,多发议论而少史实,与司马迁列传固有写法简直天差地别;但这一篇章却又作为列传之首,不由让人长思,在看似烦乱的章节背后,在读来繁芜的字句背后,是否蕴藏着司马迁通贯整本《史记》的天人思想,又是否被赋予了“只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的幽思呢,本文即就这一问题对这篇七十列传之纲领——《伯夷列传》进行评析。

关键词:史记;伯夷列传;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76-02一、寻求儒家所追求的社会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展示古代政治权利的交替,怎样选拔与用人来展示自己的儒家思想。

这点我们可以具体到文本分析。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司马迁展示了一副古代政治权利是如何进行交替,怎样选拔与人用的。

根据六书的记载,当帝尧年纪大了,就让位于舜,而舜就又让位给夏禹。

但是让位的标准叫做“选贤举能”,即“四岳九牧”——四方的诸侯领袖,九州的各州或是各族的族长来推荐,但这还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试于位”,让那位贤能之才去一个职位上工作几十年,考核其功绩是否良好,最后才“授政”。

因为“王者”要“大统”,做全天下的领导人是一份不能更重要的职业,因此“天下重器”,因此“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六书上可信的记载,尧到舜到禹,都是这么极其艰难而小心翼翼的传位。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从拒绝授政的许由,也联想到了同样逃隐的伯夷,说那些古代的仁圣的贤者,不追求现实功名利禄如吴太伯、伯夷之人,都曾得到过孔子的赞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翻译: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

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

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

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

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

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

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

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

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

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

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

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

我深感困惑不解。

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

”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

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

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

”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

”《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

”“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

”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

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

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叶嘉莹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列传》一文,在《史记》的“列传”一体中,是章法颇为独特的一篇作品。

就《史记》中一般列传的写法而言,司马迁大多是先以叙事的口吻直写一个人的传记,然后在篇末才以“太名公曰”四字开端,来写他自己之评说的论赞。

至于《史记》中少数不以个人为单篇传记而以群体合为一篇之传记者,则司马迁有时也先对群体之性质做一番概说,然后再分写个人之传记,如《史记》中之《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属之。

然而其《伯夷列传》一篇,则既与个人传记之先叙故实后加论赞者不同,也与群体列传之先加总论后再分叙者不同。

《伯夷列传》乃是先以论述开端,后以论述结尾,而中间只以“其传曰”三字开始,写了一段极短的传记。

除了这种叙写次第之与其他列传的叙写法不同以外,更值得注意的乃是其论述部分也与其他列传的论赞口吻有所不同。

在其他列传的论赞中,司马迁对其所论赞之人物的褒贬评价乃是明白可见的。

但在《伯夷列传》一文中,则其通篇之论述往往都是或以感慨或以疑问之口吻出之,而且往往旁生侧出若断若续,使人难以遽窥其意旨何在,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

而我个人作为一个经常讲授唐宋词的教研工作者,遂由《伯夷列传》的叙写手法联想到了前人评说词之美感特质的一些词语。

如陈廷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论及词之佳者,即曾有“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之说。

至于词之为体,何以会形成了这种以“隐约幽微”为美的特质,则张惠言在其《词选·序》中曾经指出,词之所以贵在有一种“低徊要眇”的“言外”之意味,乃是因为其作品中所传达的往往有一种“贤人君子幽约怨悱”的“不能自言之情”。

司马迁的这一篇《伯夷列传》之所以写和如此其隐约吞吐如神龙之见首不见尾,表现了一种属于词的美感特质,这种偶合之处,实在也正由于司马迁之内心中也恰好有一种所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的“不能自言之情”。

即如司马迁在其《太史公自序》一篇中,就曾历举“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离骚》”等多人为例证,以证明古代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所以我之以词之美感来评说司马迁的这篇列传,初看起来虽似乎颇有点儿拟不于伦,但究其本质,则确有可相互比拟之处,下面我就将把我个人的这一点想法略加说明。

而我们要想探索司马迁的那些“不能自言之情”,就必须先对司马迁写作的背景和他内心的情意先有一点儿大概的了解。

《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伯夷列传》,而七十列传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

作者在书中写一篇自序本来很常见,但司马迁把他的自序安排在列传的第七十篇,那就好像是给自己也写了一篇列传,他这一首一尾是有呼应的。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对他自己写作《史记》的动机和经历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担任史官的官职,他说他的先人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而生孔子,孔子死后到现代又有五百年了,有谁能够像孔子一样把我们这一份文化传统继续传承下去呢?这真是很妙的一个开头。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如果上天打算灭绝一种文化,那么后人就无法再接受这种文化了。

如果上天不打算让这种文化断绝呢?孔子说,那么我不管遇到多少困厄苦难,也一定能够把它传下去。

司马迁现在就也有孔子这种信心。

他说“小子何敢让焉”,这已经是隐然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了。

孔子所写的《春秋》表面上是历史书,但《春秋》的褒贬实际上起着一种评判是非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它所传承的伦理、道德和教化,都是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东西。

司马迁在《太史以自序》中谦虚地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但他实际上也和孔子一样,有评判是非和传承文化的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