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摘要: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物研究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综述(1)

阿司匹林综述(1)

药学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药物分析部分)阿司匹林AspirinC9H8O4180.16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

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有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泡腾片和阿司匹林栓,以及国家食品药品地标收载的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这些药品成分相同,作用类似,市场应用广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仪器设备、新方法的应用,形成了阿司匹林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的各异性。

其理化性质如下:(1)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

(2)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

(3)结构中具有羧基具有酸性。

(4)结构中有酯键,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5)苯环具有紫外吸收。

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含量测定正文试剂:三氯化铁试液、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试液、中性乙醇、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试液、盐酸试液仪器:紫外分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恒温恒湿箱、恒温水浴箱、薄层色谱扫描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褶合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烧杯、量筒、移液管、胶头滴管、滴定管、玻璃棒、研钵、电子天平一、原料药的分析鉴别:1.方法一:物理方法(1)外观及熔点:纯乙酰水杨酸为白色针状或片状晶体,m.p135~136℃,但由于它受热易分解,因此熔点难测准。

(2)各种谱图:例如红外光谱2.方法二:化学方法(1)三氯化铁反应: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分子中的酯键受热水解,生成紫色铁配合物,显紫堇色。

这是部分本品水解成水杨酸,三价铁离子与水杨酸的酚羟基结合所致。

(2)水解反应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后,水杨酸白色沉淀析出产生醋酸的臭气(3)薄层色谱法:将阿司匹林供试品与标准品同时点样,比较斑点大小,位置。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

Insert title text here
• 阿司匹林通过对COX的结构修饰抑制酶的活性, 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
镇痛作用
解热作用
Add text感he染re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
机体
内热原(细胞因子如:IL-1、IL-6、TNF等)
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
阿司匹林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发热)
• 所有的结果证明了乙酰水杨酸的有效和安全,优于当 时其它的降热止痛药物。阿司匹林,作为第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合成药物出现被人接受和信任。
五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 镇痛 • 解热 • 抗炎 • 抑制血小板的凝集, 防止血栓形成。 (因而临床上被用作心血管类疾病的预防或缓解
药物。)
• 20世纪中期以前, 人们对阿司匹林类药物的作用 机理知之甚少。更多的观点认为阿司匹林是通 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而达到其药效的。
• 直到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vane和他的同事们, 以其杰出的研究证明, 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花生 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的合成实现其各种作 用的。这使他们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Insert title text here
花生四烯酸与豚鼠的肺无细胞溶浆在37摄氏度下, 合成前列腺素。加入不同浓度的消炎痛、阿司匹林 和水杨酸,测试的对PG的抑制作用。
结语
• 虽然结构简单, 价格便宜, 但这丝毫不影响阿司 匹林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药物, 阿司匹林100多 年的辉煌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 近年来, 新药大量问世打击了阿司匹林在常用药 物中的地位。不过, 它较小的副作用, 廉价的来 源仍是其他药物所难以取代的。
•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许 多新的药用性质正在被挖掘出来, 这也将为老药 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 阿 司匹林这种经典药物, 会以一种新的姿态活跃在 药物市场上。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别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性状: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1阿司匹林的适用症状1.1镇痛、解热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

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1.2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1.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1.4抗血栓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1.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斯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1.6预防消化道肿瘤长期规律的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

2阿司匹林的其他作用阿司匹林抗癌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患肠癌的风险。

这是第一个基于长期随机对比试验的结果,为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提供了有力证据。

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从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分析国内外阿司匹林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阿司匹林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消费;市场需求分析AbstractAspirin was a commonly used dru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spirin were reviewed briefly, including improved catalyst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aspiri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of aspirin in China,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pirin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spir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market demand analysis前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1]。

阿司匹林合成研究论文综述

阿司匹林合成研究论文综述

合成阿司匹林的研究论文摘要:乙酰水杨酸,通常称为阿司匹林,又称醋柳酸。

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酯化反应合成的。

分子量180.16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碱溶液,同时分解。

适用病症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反应涉及到水杨酸的酚羟基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的乙酰化。

通过本实验学习醋酐和水杨酸在酸的催化下制备乙酰水杨酸的原理和方法,并进一步熟悉重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进而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浓硫酸、酰化反应、重结晶。

一、前言1. 阿司匹林,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其中文俗名有: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

英文名称: 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2. 水杨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

在医药工业中, 水杨酸本身就是一种用途极广的消毒防腐剂。

作为医药中间体。

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状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

Salicylic 取自拉丁文Salix ,即柳树的拉丁文植物名。

水杨酸具有优秀的去角质、清理毛孔能力,安全性高,且对皮肤的刺激效较果酸更低,因而成为保养品新宠儿。

水杨酸可以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效果。

3. 水杨酸分子式 C7H6O3结构式 C6H4OHCOOH分子量 138.12 色、态、味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 味先微苦后转辛。

乙酰水杨酸结构式:COOHO C CH 3相对密度 1.44熔沸点熔点157-159℃, 在光照下逐渐京变色, 沸点约211℃/2.67kPa4. 实验原理:利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阿斯匹林,反应原理为:在反应中,除了生成乙酰水杨酸主产物外,还因副反应的发生可能生成水杨酰水杨酸酯、乙酰水杨酰水杨酸酯等副产物。

阿司匹林的综述

阿司匹林的综述

阿司匹林的综述“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John A.Baron教授,Dartmouth医学院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也可以止痛。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

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

信中说,他五年里总共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有退热、止痛和消炎的作用。

从此,水杨酸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

不过水杨酸钠的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

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力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

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

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莱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

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Aspirin)”的名字给此药注册。

关于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及目前努力方向。

阿司匹林的经典制备方法是使用乙酸酐或者乙酰氯在浓硫酸催化下对水杨酸进行酰化制得,工艺比较成熟,产率在60%左右。

但该方法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且不利于提纯,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因此,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中,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及采用先进的合成技术是关键。

文瑞明等评述了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草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无水碳酸钠、碳酸氢钠、吡啶、无水乙酸钠、苯甲酸钠、氧化锡、三氯化铝、稀土氯化物、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氟化钾/氧化铝、磷酸二氢钠、一水硫酸氢钠、酸性澎润土、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文献综述

【摘要】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哮喘 ;Reye综合征 ;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素Az ( TXAz)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

故其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

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

发病机制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2]。

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3]。

张锡迎等[4]用内镜观察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随机选择接受胃镜检查的老年人82例,治疗组44例因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50 100mg/d,服药时间为0.56年。

对照组23例常规胃镜体检,内镜观察两组粘膜损伤情况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膜红斑及粘膜下出血点,部分表浅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溃疡,与对照组比铰差异有显著性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从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分析国内外阿司匹林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阿司匹林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消费;市场需求分析AbstractAspirin was a commonly used dru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spirin were reviewed briefly, including improved catalyst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aspiri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of aspirin in China,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pirin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spir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market demand analysis前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1]。

1 生产工艺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阿司匹林的生产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工艺:以苯酚为原料,经过和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生成水杨酸,经升华后得到升华水杨酸,再采用醋酐-醋酸法,将水杨酸和醋酐进行酰化反应,最终得到乙酰水杨酸也即阿司匹林,多年来,这套生产工艺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其生产工艺的突破方面,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以及采用先进合成技术变成了关键。

1.1 催化剂改进研究阿司匹林的传统合成方法是用醋酸酐和水杨酸为起始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经酯化反应而制得,这一生产方法已使用多年,其工艺较为成熟,我国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

但是该方法也有不少缺点,如收率较低,一般在70%左右,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较大。

因而寻找一类新的催化活性高、环保型的催化剂来代替质子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课题。

综合文献分析可知,改进后的催化剂大体可分为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和其他类型催化剂。

1.1.1 酸性催化剂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机理如下:在酸作用下,乙酸酐中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强,使乙酸酐中酰基容易向羟基转移形成酯基,即完成乙酰水杨酸的合成。

催化剂酸性越强,氢质子流动性越好,越易于催化酯基的生成,但在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中,催化剂酸性太强,也会造成水杨酸分子中羧基与另一水杨酸分子中的酚羟基脱水酯化,生成较多的酯聚合副产物。

因此,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为基础,人们对酸性化合物替代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酸性催化剂包括路易斯酸、固体酸、有机酸、酸性无机盐、酸性膨润土等[2]。

1.1.2 碱性化合物为催化剂基于碱性化合物能与水杨酸反应、能破坏水杨酸分子内氢键、活化水杨酸的羟基机理,许多碱性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

常见的催化剂包括强碱、弱碱和弱酸强碱盐[3]。

1.1.3 维生素C为催化剂维生素C是一种内酯类化合物,分子中有一双烯醇结构,呈酸性和还原性,对酯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催化效率与温度有关。

陈洪等用维生素C催化了水杨酸乙酰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在60~80e下,反应10~25min,收率大于87%[4]。

用维生素C为催化剂催化的该反应,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催化剂无需回收,反应条件温和,不腐蚀仪器设备,对环境无污染。

维生素C是一种常见的维生素类药,价廉易得,以其作为催化剂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1.1.4 以三氯稀土为催化剂三氯稀土是一种简单、便宜和易得的Lewis酸,具有可溶性强、可回收再使用、对设备腐蚀轻、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可望用来解决传统Lewis酸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友好催化剂,符合绿色化学的时代潮流。

张武等考察了LaCl3,NdCl3,YCl3,GdCl3,YbCl3和PrCl3等三氯稀土催化阿司匹林的合成反应,在80~90e下,反应30min,收率分别为65.7%,84.3%,89.5%,87.6%,87.2%和85.7%[5]。

用三氯稀土作催化剂与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效果相当,其中稀土中YCl3 的催化效果较好。

用三氯稀土作催化剂,其优点在于反应结束分离出产品后,将水溶液蒸干,剩余物可再次用于该反应的催化,采用相同的反应条件,重复利用3次,产率不变,但较贵的价格是其缺点。

2 世界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2.1 生产现状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个国家数百家厂商生产阿司匹林,年产量达9万多吨。

美国是世界阿斯匹林的主要生产国,年生产能力5万吨。

主要生产厂家有孟山都公司,年生产能力18000吨;道化学公司,全自动化工艺,1985年投产,年生产能力11000吨;司丹令公司,年产9800吨;Morron-Tlliokol公司,年产3300吨等。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环保治理等项费用上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减少了本国的生产,美国近年国内阿匹林生产能力一般只发挥60%~70%,同时购买国外廉价产品或到其它国家合资办厂,如美国孟山都公司与泰国Osothsaph,合股在曼谷附近建年产7000吨阿司匹林工厂,并配套生产醋酸原料。

2.2 市场情况阿司匹林为老牌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抗风湿疗效良好,毒副作用低,价格低廉,多年来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市场经久未衰,为国内外解热镇痛抗风湿的基础药物。

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阿司匹林原料药4万~5万余吨,消耗阿司匹林片剂1千多亿片。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年耗用阿司匹林原料药4万吨以上,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5%~40%,最高时消费了56000多吨。

美国市场每年销售的阿司匹林片剂有450亿片左右,很多美国人都有随身携带阿司匹林的习惯。

20世纪80年代,阿司匹林占美国解热镇痛药市场的50~60%,其中1/2~1/3用于抗风湿治疗。

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其它解热镇痛药的崛起,挤占了阿司匹林的部分市场份额,使其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最近几年里阿司匹林的市场占有率又不断回升。

目前阿司匹林占美国OTC解热镇痛药市场销售额的25~27%,扑热息痛占45%左右,布洛芬占23~25%,其它解热镇痛药占5%左右。

面对市场上众多解热镇痛药,许多人又重新回过头来看阿司匹林,它使用方便,安全有效,与较新的止痛药相比较疗效相当。

人们发现,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服用时最大的缺点是呈酸性,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因此近年来市场上开发了多种抵消这种副作用的制剂,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铝、阿司匹林钙等,还有阿司匹林和解酸剂组成的复方制剂等。

日本市场上阿司匹林加解酸剂的复方制剂(主要成份为阿司匹林和甘氨酸铝)很受欢迎,药房零售额居解热镇痛药前列。

据零售额统计显示,近几年美国市场上阿司匹林是唯一一个销售额增长的OTC 解热镇痛药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阿司匹林销售额为5.5亿美元左右,到20世纪末,销售额达到5.8亿美元左右,平均年增幅约为0.9~1.1%,而同期其它解热镇痛药销售额有的下降,有的持平。

长期以来,我国阿司匹林年消费量一直在10000吨左右徘徊,未有明显提高,仅占世界消费量的7%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具有12亿人口的大国不相称。

最近几年我国消费量有所增长,达到每年12000吨左右。

特别是阿司匹林制剂的市场销售额有了较快的增长,2010年我国阿司匹林片剂产量达到100多亿片。

但是,增长的大部分是防治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小剂量阿司匹林。

其销售额的不断增长,拉动了整个阿司匹林制剂市场的增长。

解热镇痛药市场的阿司匹林消费量增长幅度不大。

今后若干年,我国将步入老龄社会,十几亿人口中的老龄人口比例将逐步增加。

作为中老年人“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将不断增加。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疗效,且服用方便,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

50mg/片的小剂量阿司匹林每片市场价格仅为人民币3~4分钱,以每天服用2~6片计算,每日的治疗费用仅为0.1~0.2元。

现在已进入我国各地公费医疗报销范围,将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这方面的市场消费量将逐年强劲增长,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阿司匹林市场销售的主要部分。

作为解热镇痛药的阿司匹林在我国市场销量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我国市场上阿司匹林制剂品种较少,单方制剂尚未推广普及。

而国外市场上阿司匹林有多种含量的各种单、复方制剂,有百余种之多,非常普及。

如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单方制剂就有胶囊、片剂、咀嚼片、缓释肠溶剂、胶囊控释片、胃内缓冲片等10多种,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等不同患者,其“BAYER”(拜耳)商标的阿司匹林制剂售价一直高于其它品牌。

美国市场上各种阿司匹林单、复方制剂品种有60余种,上百个规格,占解热镇痛药制剂的40%左右。

剂型有片剂(普通片、肠衣片、制酸片、泡腾片、加味可嚼片、多层片、缓释片)、胶囊、栓剂、散剂、膜剂、微囊、外用擦剂、注射剂等[6]。

最近,又研制出透皮吸收剂、膏剂、霜剂、贴剂等等。

和国外相比,我国阿司匹林制剂不仅品种少,质量也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

目前已引起国内不少医药企业的关注,并投入力量进行开发,今后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表2-1 1986-1995年我国阿司匹林出口量(吨)年份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出口量19601445784842109628923940402450653550表2-2 1990-1995年我国解热镇痛药产品数量(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布洛芬安替比林小计199051468893634016203321549225470 19917124104977159202528102010229732 199280061020783332652310216014332605 199371451090566742261292540234430658 199476681201188261835258233714433406 199580191378575651374209418195352283 我国阿司匹林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我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阿司匹林,几十年来产量增长很快,目前有原料药生产批准文号的厂家17家,重点生产企业8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