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教材按照“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顺序呈现,先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再深入认识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生殖方面的特点,然后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入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本章教材较好地融入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在细菌一节中就介绍了“细菌的发现”。
本章教材重视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生物技术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大小)及分布。
概述细菌、酵母菌霉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阐述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设计归纳总结是复习的最好方法六、总结提升五、板书设计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相对来说,对于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储备不多,通过前一阶段的新授课的学习虽然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知识有一定的感性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认识,但对于一些重点内容的把握,难点的攻克,以及知识的应用,方法的总结知识的系统性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想象力丰富,对生物学现象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索生物奥秘这一特征,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媒体资料、图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图片等资料中不断地受到启发,通过类比、推理、分析,形成结论并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针对八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强,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也较丰富的特点,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地发展自已、完善自己,最终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效果分析1.课堂导入环节学生对打油诗的谜底和结果相对来说兴趣较高,半数以上学生能够根据谜面进行相对应的猜测,也具有对于谜底的探究的兴趣相对来说效果较好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
初中生物_《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关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情感目标1.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真菌的有关知识,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
回顾旧知识二、导入新课:冬天森林里铺满了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落叶会不会越积越厚呢?为什么?(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三、观看视频感知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因寄生生活导致生物患病、和动植物共生。
让学生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明确自学内容。
四、精讲点拨:(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1、观察课本P91页图片,小组讨论:(1)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借助图片进行分析理解)2、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
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
(阅读课本P93“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做记录,然后派代表汇报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二)使人或动植物患病: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1、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得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2、学生分小组展示不同途径获取的有关资料,(各小组展示收集整理的资料。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加以补充归纳3、细菌和真菌能给动植物带来危害,我们能都利用它们来防治病虫害呢?指导学生阅读课后“以菌治虫”,渗透STS教育。
初中生物_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发生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了解细菌的生殖、营养方式和芽孢。
二、能力目标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教学重难点】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2.巴斯德实验的探究、分析与应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准备实验器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问题穿线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第二节《细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好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菌落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对细菌这类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物,有足够的学习热情。
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抽象的细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课前预习,课堂小组合作。
第二节《细菌》效果分析对于“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这一段科学史的探究,教师应用了微课、推测、动手实验探究等方法充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提高了探究意识与动手动脑能力。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同时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突出了重点。
将难点巧妙的放在重点后,通过推测、小组设计实验和试试身手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安排角色扮演:“自我介绍”,让学生换个角度进行知识梳理,这不仅是本课的亮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作业的设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细菌》一课有效采用了电子书包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效的解决了教育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显著。
第二节《细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菌》是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初中生物_5.4.4.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学难点: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分析: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
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
B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观察面包发霉图(1)、学生相互讨论:面包发霉的原因?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会是怎么样的呢?(2)、讨论:A、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B、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1)、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3)、完成相关的练习三、与动植物共生(1)、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处。
初中生物_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知道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以及它们的生存条件。
2.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3.明确真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概括科学的结论。
情感目标:进一步形成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学会如何区别细菌和真菌的菌落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步骤1、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条件2、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3、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培养步骤2、区别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生殖方式3、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平常吃的馒头面包它们的制作离不酵母菌,那它属于细菌还是真菌?酸奶和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那它又属于什么菌?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知识你还知道多少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细菌和真菌。
出示学习目标:1.会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知道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以及它们的生存条件。
2.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3.明确真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学生齐读,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
教师:让我们带着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复习,首先我们来看复习任务一:复习任务一(自主复习,融会贯通)回顾课本66-70页,并解决下列问题(4分钟):1、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各有什么特点?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3、细菌和真菌生活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任务自主复习课本66-70并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程的自学任务,检测自主复习效果。
师生结合PPT共同梳理并强调知识点:菌落的概念、区分、培养及生存条件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下:(1)以下自制酸奶时的操作步骤,请依次判断出它们相当于细菌培养中的哪一步。
将牛奶煮沸后降温至42℃相当于____;往牛奶中倒入少量含乳酸菌的酸奶相当于____;放到30 ℃左右的地方大约4小时相当于____。
初中生物_真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三节真菌一、教学目标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难点: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制作孢子印。
三、教学准备自制课件、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器材、制作孢子印的器材、新鲜香菇四、引入新课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
在和谐、优美的自然中,有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别做着自己的贡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大自然的平衡。
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类是什么呢?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回答问题: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提出细菌和真菌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五、探究新知一、各种各样的真菌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蘑菇、木耳、灵芝、牛肝菌、银耳、冬虫夏草、酵母菌。
提示:真菌既有单细胞个体又有多细胞个体。
二、真菌的结构准备器材,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1.利用显微镜自制临时装片观察酵母菌注意观察酵母菌的细胞核和芽体。
2.利用放大镜观察青霉菌注意观察青霉菌的菌丝和孢子。
观看图片,了解常见的真菌。
分组进行实验,并按照老师的提示有目的的进行观察。
通过图片展示真菌,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真菌的兴趣。
讨论:①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②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真菌有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个体,细胞内具有细胞核,同动植物一样被称为真核生物,多细胞真菌由菌丝构成。
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
3.观察新鲜香菇教师总结:蘑菇的菌体由菌丝构成,地下菌丝能吸收水分和有机物,地上部分称为子实体,由菌柄和菌盖组成。
三、真菌的生殖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
小制作:制作孢子印课件展示制作过程提示:1.选较大的新鲜香菇;2.一天后观察现象。
讨论,总结。
观察新鲜香菇,了解蘑菇的菌体组成。
学生分组制作新鲜香菇的孢子印。
初中生物_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学会观察细菌和真菌菌落②知道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③理解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菌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的学习,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①菌落②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_生物_初中_周燕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比小学生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能力尚不够成熟,思维仍然不能够脱离具体事物作支撑,思维方式还趋于感性,因此教师要多用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不但可以直观地展示事物和现象,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行为。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探索素养和探究精神,更养成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善于利用身边资源做科研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节教学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为以后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打好了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较好。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_生物_初中_周燕教材的编排顺序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细菌真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认真注意过他们的存在,因此教材首先安排学生观察细菌、真菌的菌落,从感性上认识菌落的形态,也由此引发学生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兴趣。
在学生了解到如何培养细菌和真菌后,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由此也可推断出适宜细菌真菌繁殖的环境条件,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细菌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的表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本节课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细菌这一生物,补充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介绍细菌的结构,从教师展示到学生归纳总结调动学生思维,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第二部分细菌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挖掘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意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细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菌真菌分布范围特点和菌落形态特征之后对细菌的进一步探究,也为学习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是帮助形成生态系统整体观的重要部分评测练习1.以下不属于细菌的是()A.乳酸杆菌B金黄葡萄球菌 C.酵母菌 D.幽门螺旋杆菌2.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
马歇尔和罗宾。
沃伦发现了幽门罗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病原体,从而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列哪种结构是幽门罗杆菌所不具有的?()A.成形的细胞核B.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细胞壁C.遗传物质DNAD.起运动作用的鞭毛3.细菌细胞内没有____,不能进行___作用,只能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___型。
()A.叶绿体、光合、异养B.线粒体、光合、自养C.叶绿体、光合、自养D.线粒体、光合、异养4.在恶劣的环境下,有的细菌可以形成()A.孢子B.芽孢C.荚膜D.芽体5.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口罩手套.这样做的好处是()A.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B.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C.防止大夫呼吸时将空气中的细菌芽孢带入病人体内D.以上3项都是课后反思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教材按照“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顺序呈现,先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再深入认识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生殖方面的特点,然后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入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本章教材较好地融入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在细菌一节中就介绍了“细菌的发现”。
本章教材重视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生物技术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大小)及分布。
概述细菌、酵母菌霉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阐述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设计归纳总结是复习的最好方法六、总结提升五、板书设计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相对来说,对于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储备不多,通过前一阶段的新授课的学习虽然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知识有一定的感性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认识,但对于一些重点内容的把握,难点的攻克,以及知识的应用,方法的总结知识的系统性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想象力丰富,对生物学现象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索生物奥秘这一特征,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媒体资料、图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图片等资料中不断地受到启发,通过类比、推理、分析,形成结论并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针对八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强,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也较丰富的特点,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地发展自已、完善自己,最终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效果分析1.课堂导入环节学生对打油诗的谜底和结果相对来说兴趣较高,半数以上学生能够根据谜面进行相对应的猜测,也具有对于谜底的探究的兴趣相对来说效果较好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
2学习目标呈现、中考命题趋势分析环节大多数是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难点的,对于少部分学困生有相应的学习困难,学习的基础较薄,明显感觉到有点力不从心。
3自主复习环节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PPT上呈现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梳理,课堂的参与度较高,但有极少数学生明显存在找不到重点,或者只是太多无从下手的困惑。
4合作探究环节在通过呈现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的时候,有一多半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步伐,把握课堂节奏,在此环节中,通过呈现细菌和真菌的比较的表格,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的区别,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保存的例子,使学生加深了对于食品保存方法以及对于微生物利用方面的知识。
5典型例题分析环节学生能答出相应的关键词,但是对于答题的规范性和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常常出现心里明白写不出来的困惑,另外还有就是读题不认真,做题方法和技巧尚有待加强。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于此方面的练习和强调6.链接中考环节众所周知,中考题相对而言综合性较强,对于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学生暴漏出的问题就是理解问题的思维比较片面,综合性和思维的延展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为中考做好相应的铺垫和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按照“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顺序呈现,先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再深入认识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生殖方面的特点,然后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入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本章教材较好地融入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在细菌一节中就介绍了“细菌的发现”。
本章教材重视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生物技术打基础。
在阐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时,教材既详细介绍它们的特征,也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数材尽量让学生通过活动,如观察与思考、实验,先对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有一定的直观感受,再系统阐述。
将细菌、真菌重要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殖方面特点的重要概念用黑体字呈现,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七年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所以本章在这方面的知识内容不是很多。
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中,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予以介绍。
教材先介绍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再介绍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以及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事实,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看待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村既介绍了较为传筑的发酵等人类在食品制作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在食品保存方面如何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在医药、能源开发、环保等方面的作用既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熟悉的方面,也有属于现代工业、医药技术方面的应用,从面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
本章课后阅读材料,“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注意反映时代发展。
“超级细菌”近在咫尺”,较好地反映了由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超级细菌”已经近在咫尺,必须予以重视。
通过本章的教学,教师要形成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1-细菌和大多数真菌个体微小,它们在自然界是广泛分布的。
2-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是原核生物,它们靠分裂进行生殖。
3-真菌的细胞里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它们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景殖后代。
4-细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分解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还与许多动物和植物共生。
细菌和真菌虽然会引起植物(包括农作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动物但是它们也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复习课学习目标1.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大小)及分布。
2.概述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阐述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自主复习1.菌落:定义、特点、培养方法 P672.细菌生存所需基本条件?P703.细菌:发现与证明 P71;形态 P72;结构(P73);生殖、芽孢 P744.真菌:酵母菌结构、青霉菌丝、生殖 P775.菌的作用:物质循环图 P79、寄生患病 P80、共生(定义、举例)P81、以菌治虫(例子、优点)P836.菌的利用:制作食品原理、常用菌 P85;食品保存原理和方法 P86;抗生素;污水处理原理 P87二、合作交流三、典例分析为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甲乙丙三个的锥形瓶,分别加入50ml纯牛奶,放在高压锅内加热15-20分钟,冷却后取出,分别作如下处理:编号甲乙丙温度25度5度25度处理方式不作处理不作处理用消毒棉签住(1)实验前将装置放在高压锅内加热15-20分钟,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甲和丙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通过甲乙这组对照实验,可以证明细菌的生存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同时间后牛奶最先腐败的是____________。
请写出食品保存时防止食品腐败的三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链接中考1.(2013·21)小明在检测教室内的细菌和真菌时,所制作的培养基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请你帮他指出哪是细菌的菌落() A.菌落大、呈青绿色 B.菌落大、呈黄褐色C.菌落小、表面光滑粘稠 D.菌落大,呈绒毛状2.(2013·25)发酵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食品加工都是利用乳酸菌发酵的是()A.泡菜、酸奶 B.面包、米酒C.泡菜、米酒 D.馒头、酸奶3.(2014·19)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对应有误的是( ) A.酵母菌—制作面包 B.醋酸菌—制作泡菜C.乳酸菌—制作酸奶 D.甲烷菌—生产沼气4.(2014·20)细菌和许多真菌“无影无踪”,但又“无处不在,人们对它“爱恨交加”,以下关于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菌和真菌都是单细胞生物B. 细菌和真菌通过与动植物共生而使其患病C.细菌和真菌必须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D. 细菌和真菌主要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5.(2105·18)家庭制作酸奶的主要步骤有: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②冷却(42~43℃);③热处理(煮沸);④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⑤接种(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⑥冷藏或食用。
以下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⑤④⑥C.①③②④⑤⑥ D.③①②⑤④⑥6.(2017·30)中国自古有“酒文化”之说,酿酒原理家喻户晓。
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米酒,该过程有如下工序:①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②将糯米饭压实后,在中间挖凹坑,淋上一些凉开水③用凉开水将糯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装入清洁的容器中④用水将糯米浸泡一昼夜,淘洗干净⑤将容器盖好,用毛巾包裹起来置入温暖的地方⑥将糯米倒入蒸锅中煮熟(以上容器、毛巾等均要求消毒)(1)请写出制作工序的先后顺序:(用序号表示)。
(2)将糯米饭冷却到30℃的目的是。
(3)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所以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先来水后来酒”这一现象。
请联系酵母菌的呼吸特点说明原因:。
(4)在酿酒的过程中,从密封的发酵罐中检测到氧气、二氧化碳和酒精三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其中表示酒精的曲线是。
(5)有一名同学按工序制作米酒,几天后,却发现糯米饭发霉了,米酒没制成功,原因可能是(写出一条即可)。
五、总结提升紧扣课本,关注图文。
构建网络,学会总结;相信自己,笃志前行。
青春有梦,所以闪亮;唯有坚守,方会昂扬;以梦为马,行者无疆。
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提问“呈现打油诗猜谜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引入了细菌和真菌的复习,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本节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以教师为引导,以梳理为红线,以归纳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括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复习课的基本思路。
3. 在学生进行完自主复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以思维导图为主线,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4投放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展示食品保存的方法以及两种菌落的不同特点的图片,让学生真实具体的对真菌菌落及细菌菌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两种菌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