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这四首诗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诗人,展示
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1. 《观沧海》是东汉诗人曹操的一首四言诗,描述了作
者在观赏大海时的感受。

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雄浑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2.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描
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游玩时所见的景色。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
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3.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
描写了作者在钱塘湖畔欣赏春天景色的感受。

诗歌通过细腻
的描绘和生动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4.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散曲,通
过描绘秋天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歌以简练的语言
和深情的表达,感染着读者。

这四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初一学生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艺术的良好教材。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达
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同时,这些诗歌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
理解自然、感悟人生。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是一篇名为《济南的冬天》的课文。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分析和解读。

一、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描绘济南冬季景色的散文,作者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这篇文章是老舍在济南生活期间所写,通过对济南冬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二、课文内容解析文章结构《济南的冬天》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再分别从阳光、山川、城市三个方面具体描绘,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描写手法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对比、比喻、拟人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济南冬天的美景。

作者通过对比南方和北方的冬天,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将阳光、山川、城市等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语言特色老舍的语言风格独特,朴实自然,幽默风趣。

在《济南的冬天》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词汇和方言,使得文章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生动形象,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三、主题思想解析《济南的冬天》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热爱故乡通过对济南冬天的细腻描绘,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热爱。

在作者眼中,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美丽动人,让人心生向往。

这种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贯穿全文,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怀念过去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通过对济南冬天景色的描绘,作者回忆起自己在济南的生活经历,那些美好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

这种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赞美自然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赞美济南冬天的阳光、山川和城市,认为这些景物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如此美丽动人。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建议与思考教学方法建议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法: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南方和北方冬天的不同之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七上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上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上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内容: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四首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
14
品诗欣赏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 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
6
主题归纳: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 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20
且听风吟阁
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21
品味探究苑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 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 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子规

闻道
叙 事
过五溪

愁心

明月 轻风
抒 情

主题:诗人通过对 景物的描写,表达 了对友人的深切同 情和关切的思想感 情
.
17
次北固山下 王湾
.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停留在北固山下看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这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子规
子规鸟又叫杜宇、布谷、杜鹃、望帝、 蜀鸟。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 它是文人墨客常咏之物。
子规(杜鹃)的意象
1.惜春、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借杜鹃烘托惜春、 伤春之情。 2.思念和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3.悲苦哀情。望帝(杜宇)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 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 鹃鸟。每年暮春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 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诗歌都借月抒发了思乡怀远之情。把月看成 通情达意的使者,陪伴友人,我们从这里能看到李 白的浪漫情怀和他与王昌龄的深厚情谊。
精读细研
作者“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 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 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诗歌人物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 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多 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后人 誉为“七绝圣手”。
创作背景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 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 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 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 方的友人。
抒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明月”带去的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 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6课时第一部分:预习案一、自主学习,风采展示1、作者介绍:曹操,字,小名阿瞒。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家和。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情感。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理解诗歌大意1、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尝试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探究案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三部分:检测案五、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jié( )石澹澹( ) 萧瑟( )2、填空。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3)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

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六、小结与反思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7课时第一部分:预习案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自主学习,风采展示1、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听老师范读这首五言律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4、朗读指导并齐读。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2,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案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探究一: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

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第三部分:检测案五、达标检测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六、小结与反思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8课时第一部分:预习案三、自主学习,风采展示1、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听老师范读这首五言律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4、朗读指导并齐读。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2,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案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1、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3、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第三部分:检测案五、达标检测1、《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3、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

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________天4、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六、小结与反思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9课时四、自主学习,风采展示1、关于作者:马致远,号,元代家、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2、关于“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形成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做好标注)4、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1、展示朗读2、整体感知: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等景物。

这些景物组成了绝妙的图。

第二部分:探究案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一)领略诗情画意: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这首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二)写法探究: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第三部分:检测案五、达标检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

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3、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提示:可以表现的感情:高兴喜悦、悲伤哀痛)六、小结与反思赠送一下资料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运用(20分)1、下列加线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2分)A 、蹒pán 跚shān 震悚sǒng 珊shān 瑚hú ` 秕pǐ谷B 、调侃kǎn盔kuī甲 炮páo 制 针灸jiǔ C 、收敛liǎn 戏谑xuè 踌chóu 躇chú譬pì如 D 、襟jīn 怀 蝉蜕tuì 丰姿绰chuò约 确凿záo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分别找出来,填入表格中,然后把正确的字写出来。

(2分)人声顶沸 津津乐道 万事如意 水天相接落日残霞 月残星疏 大言不惭 前扬后合百无聊赖 肆意忘为 如法炮制 渚清沙白风姿绰约 翩翩起舞 惴惴不安 衣衫蓝褛3、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慈母情深》一文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表明这印象不可磨灭,以及具有重要或特殊的意义。

B、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C、《雪地贺卡》一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下班发现一张寄给雪人的贺卡,好奇心之下,“我”以雪人的名义给写贺卡的李小屹回了一张贺卡,这样李小屹就有了一个有秘密的童年,后来为了不破坏她的美梦,“我”没有再回复。

D、“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句诗之所以为人传诵,只要是因为其精巧明丽,便于记诵。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2分)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B、在学习上,他非常勤奋,总是不耻下问,经常连老师都被他问倒。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多美的景色啊,一座座高山亭亭玉立在我们面前。

5、文学常识及古诗词默写填空。

(10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原名。

请写出该作者的另一篇作品或文集名称《》。

(2)停车坐爱枫林晚,。

(3),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4)无边落木萧萧下,。

(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写出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是因为没有为国建功立业而不能回家的矛盾痛苦心情的句子是:,。

6、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