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括类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法
历史概括题答题技巧

历史概括题答题技巧
1. 哎呀呀,读题那可是关键呀!就像走路要先看清路一样,你得仔细琢磨题目问的啥。
比如“请简述秦朝的历史”,那你就得抓住关键词“秦朝”,脑子就得飞快转起来啦。
2. 别一股脑就开始写呀,得有个思路框架呢!好比盖房子得先有个设计图,先把重要的点列出来,再一一展开呀。
比如要答某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那就先把主要制度列一下呀。
3. 时间线可得理清楚呀,这就像串珠子,一个一个串起来才不乱。
比如中国近代史的时间顺序,你要是搞混了,那答题不就乱套啦?
4. 重要人物不能忘呀!他们可是历史中的主角呢。
像秦始皇,那在历史中多重要啊,答题的时候可得好好讲讲他的事迹。
5. 重要事件得记牢啊!这就像是电影里的精彩情节一样。
比如说辛亥革命,这么重要的事件,你不记得咋答题呀?
6. 细节决定成败呀!别小看那些小细节,有时候就是关键得分点呢。
比如某个制度的具体规定,多重要啊。
7. 要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呀,别死记硬背。
就像跟人聊天一样,自然地把知道的讲出来。
比如说历史意义,用自己理解的话说出来,多生动呀。
8. 多检查检查呀,可别犯低级错误。
你想想,要是字都写错了,那多可惜呀。
9. 多练习才能掌握技巧呀!就像练武一样,练多了才能厉害。
平时多做几道历史概括题,考试的时候就不慌啦!
我觉得掌握这些历史概括题答题技巧,真的能让我们在答题时更得心应手,能更好地展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呀!。
历史概括类材料题解题方法(共15张PPT)

抓点 角度 表达
√ 浓缩提炼
切中本质
平时复习中,如何训练概括能力?
读书
设计概括类问题,仿用教材的概括式表达
做题 限时训练,方法内化。
课后训练:6分钟 2015年全国Ⅱ卷,40(1)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祝古代很早就利用海洋 ②齐国利用“边海”条件发展经济 ③汉代出现“海上丝绸之路” ④魏晋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 ⑤宋元使用指南针等航海工具,海外贸易鼎盛 ⑥明朝航海著作反映风土人情 ⑦明朝提出“海防”主张 ⑧明清实行“海禁”,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①利用海洋历史悠久(时间连续性) ②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范围) ③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方式手段) ④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内容) ⑤以民间交流为主(主体) ⑥海洋意识不足(存在问题)
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
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
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
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
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
掉。” ③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据《孟子》
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限时训练:6分钟
2015年全国Ⅱ卷,40(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 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①治国需要法制
主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
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
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②答权:力不“能抓干起预来执就法
—③—法摘律编至上自,(古严格希守腊法)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ppt课件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 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 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 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
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 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 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 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 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思路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表述答案表述不准答案来源不清答题内容不明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材料教材材料教材设问间的递进关系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1概括
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 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6
公式三、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的表述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A
科技
原因、条件、 目的
内容、表现、 特点
B
影响、作用、经验、 教训
7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 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 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 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 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 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 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 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从概念入手教会学生解答概括类历史材料题

从概念入手教会学生解答概括类历史材料题概括类历史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一般在设问中有明确的提示词,如:“概括”“归纳”“概述”等等。
有些题在设问中虽然没有这样明确的提示词,但实际上考查的也是概括能力。
事实上,对于解答概括类历史材料题,多数学生的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他们对概括类历史材料题选择回避的态度,理由是这种题太难了,没有解题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帮助学生解答好概括类历史材料题,我积极尝试各种教学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概括”的概念入手,让学生了解和充分理解“概括”的含义。
因为在解答概括类历史材料题时,学生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概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什么是“概括”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正确解答概括类历史材料题,并通过不断地训练逐步提高自己解答概括类历史材料题的能力,把概括类历史材料题做好。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概括”一词共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单扼要”。
对于“概括”的含义,我认为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还是第一个义项,因此本文将专门探讨解决之道。
让学生充分理解“概括”的第一个义项,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的共同特点”,这也是最难的一点。
因为只有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事物的共同特点”,他们才能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才能把它们归结在一起。
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什么是事物的共同特点”,我给学生讲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做的“黑猩猩舀水灭火”的实验。
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放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水缸。
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缸的水龙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
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
黑猩猩如何舀水灭火呢?实验中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竿结成长竿,利用长竿爬到了木排上,拧开了水龙头,盛水后再返回原地,灭了烛火,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2.注意审准设问。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 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 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 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 值大却片言只语。
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 主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 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 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 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 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 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 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 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 “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 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 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 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 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 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 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 呢? — —苏格拉底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 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 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 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它通常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而要做好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思考技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都有哪些。
一、材料的认真阅读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对所给材料有一个非常认真的阅读,一定要仔细地理解材料中显示的历史事件、龙虎斗、人物性格及行为、政治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细节。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抓住材料中的重点,以便在之后的分析和评价中更好地使用。
二、与历史概念的联系历史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而历史学家使用的每一个术语都有一定的含义。
因此,在进行历史材料解析的时候,学生需要将材料中的每一个概念和术语与所学到的历史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三、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了解历史事件往往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分析和评价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理位置以及涉及的各方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事件的分析是高中历史材料解析的重点,学生需要根据所给材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应始终明确自己的分析和回答与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相符合,切不可随意捏造事实或者将材料内容曲解成自己所想的内容。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历史理论与实际历史事件相结合,以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历史理论运用到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中,并与所给材料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六、结论明确对于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学生需要在分析和评价后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种结论需要基于材料中的事实和真实历史背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理论。
同时,结论也需要与材料的意图和要求相符合,更好地呈现出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中的能力。
中考历史概括评析答题技巧和方法

中考历史概括评析答题技巧和方法中考历史考试中,概括评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分析、评价和概括。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这种题型往往是一个难点,因为它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但是,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就能够轻松应对这种题型。
一、答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和范围。
通常题目中会给出一些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考生需要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
2. 概括要点,分点回答。
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考生需要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概括成几个要点,并分点回答。
这样可以让答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也方便阅卷老师快速找到得分点。
3.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考生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需要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才能全面地回答问题。
4.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考生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用有理有据的陈述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观点要明确、客观、中肯,不能偏激或片面。
二、方法指导1. 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要想回答好概括评析题,考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可以通过多读、多背、多做题来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
2.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考生需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不仅要了解表面现象,还要挖掘深层原因,并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回答好概括评析题的关键。
考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现象。
总之,要想回答好中考历史概括评析题,考生需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并注重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历史概括类题目答题技巧

历史概括类题目答题技巧一、历史概括类题目答题技巧历史概括类题目就像是在和过去对话,然后把对话内容总结出来给别人听。
那怎么能把这个活儿干得漂亮呢?1. 抓住关键人物和事件这就好比在一群人中找那个最特别的。
在历史里,总有一些人物像星星一样特别闪亮,他们做的事儿就像是星星发出来的光。
比如说秦始皇,他统一了六国,这事儿可太重要了。
那在答题的时候,就先把秦始皇和统一六国这事儿摆出来,就像把一颗最耀眼的星星指给别人看。
而且要简单明了地说清楚,像“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策略,把六个国家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2. 梳理时间脉络历史是按照时间走的,就像我们的生活一天一天过一样。
所以答题的时候得按照时间顺序来。
比如讲唐朝的发展,就从它刚建立的时候说起,像唐太宗李世民怎么励精图治,让唐朝开始繁荣起来,然后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再到后来的安史之乱让唐朝走向衰落。
这样从早到晚的顺序,能让整个历史故事像一条线一样清楚。
可以说“唐朝刚建立的时候,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让唐朝达到了鼎盛,不过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使唐朝走向下坡路。
”3. 考虑历史背景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总有个原因一样。
比如说工业革命为啥在英国先发生呢?那是因为英国当时有很多条件,像有大量的劳动力、海外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市场、科学技术也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在答题的时候把这些背景说出来,能让答案更完整。
就像“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是有原因的,当时它有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劳动力,海外有大片殖民地能提供原料和销售市场,而且之前的科学技术积累也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4. 对比相似事件历史有时候就像在重复自己,但又不完全一样。
比如说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想变法图强。
但是呢,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
这时候就可以对比一下,看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说“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为了让国家走向富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这在高考中是司空见惯的题目,
比较容易得分。
[示例] 中华文明,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精神文明的 发展与政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解字》)。 “杀身成仁”,“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舍
概括类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法
(1)概括变化、趋势类:本类试题要求概括变化趋势, 必然存在着从什么到什么的动态过程,或者是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坏到好或者是从弱到强的变化轨迹。
(2)概括特点、特征类:这一类型的概括能力难度最
大,考生最难把握。它必须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和准确 提炼材料信息的前提下,在求答项的定向指引下作出具 体的总结和归纳。其要求是反映实质、总揽全局、简明 扼要。 (3)通过材料归纳要点类:本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 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根据分值提示,结合教
答案:(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
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2)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 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原因:产 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 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
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材料2: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29~ 1947年 年代中期 贡献率 31% 33% 40% 1948~1973 1974年~ 年 80
时间
材料3: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1、2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2)材料3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 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 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请回答:
(1)概括材料1中古代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 (2)思想自由是文明演进的重要原因。材料2中战国时 期出现思想自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思想自由”状 况在秦、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就材料3中的观点,请你以春秋战国时期文明发展 为例加以论证。
尝试用上述方法做以下题目 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地
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1885~1919年 1920~1944年 1945~1964年 从科技发明到生 产技术成熟 从生产技术成熟 到产品投入市场 30年 16年 9年
7年
8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年
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生取义”(孟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礼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
材料2: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
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 战国,该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材料3:有人说,中华文明的演进,是物质文明的发
材罗列要点。这是概括能力中要求最低的一种形式,主
要出现在材料解析题中。
(1)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
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 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
解析:本题运用图表创设情境,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
括,结合题目设问,利用变化类,“特点”类技巧进 行解答。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不难看出,科技转化为 直接生产力的时间缩短、速度加快,科技对经济发展 的贡献加大;第(2)问从图表看第三产业明显增长、第 一产业下降,原因从生产力、科技角度回答,调整从 增加科技含量,发展第三产业等角度回答。
[解析]
第(1)问属于概括要点类,注意读通材料,
提炼要点。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
次;第(2)为材料问答题,需要概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解 答;第(3)问是观点论证题,结合所学为观点找出论据。
[答案]
(1)内涵:人文精神(或以人为本),忠信、
崇德中和。
(2)原因:社会大变革。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 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 (3)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带来整个 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