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商人、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商人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与较低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A、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B、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根本条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C、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还未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局部现象。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美国两大经济利益集团
经营传统工业中的钢铁、汽车、造船业
的大西洋集团(东部利益集团) 经营新兴工业中的航天、航空、电子产 业的太平洋集团(西部利益集团)
美国主要新闻刊物:
The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纽约每日新闻》 Chicago Daily Tribune《芝加哥论坛报》 USA Today 《今日美国》 New York Post《纽约邮报》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国际先驱论坛报》 American Express 《美国快报》 Journal of Commerce 《商业日报》 Tribune 《论坛报》 American News 《美国新闻》 News Weekly 《新闻周刊》 The World Report 《世界报道》


第三,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加大,竞争中有协
第四,在分配制度上,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对国 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同盟的发展
第一次调整:20世纪30年代初,强
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凯恩 斯主义) 第二次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 代初,是减少国家的干预,让市场 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新自由主 义和新保守主义) 第三次调整:90年代中期 (第三条 道路)
(3)国家结构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国为邦联制国家。 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改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 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 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 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 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 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 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61页精选文档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61页精选文档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 封建社会末期
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地 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
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必需具备的两个条件: (1)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看:生产资 料为资本家私人占有,即生产资料私有制。
四、福利国家
1.含义: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 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 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 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和和缓和阶级矛 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 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 方式。(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是从30年 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开始的。)
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按照资产阶级的利 益要求来规定和履行的。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方针更是围绕着资产 阶级的阶级利益这一中轴制定和实施的。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1.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2.资产阶级专政的形式主要由两种:一是暴
力镇压方式;二是民主方式。 3.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分析资本
主义民主。 (1) 形式 (2) 本质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1.含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 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它是与资本主 义经济的自由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 “正常的资本主义国家”(列宁语)
2.经济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自由 贸易和自由竞争为其实现方式。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产阶级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 治的国家,是维护资本私有制和资 产阶级利益、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第四章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政治

第四章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政治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利益集团 尼克松主义 边自主外交 欧洲联盟 遏制战略
超越遏制战略 多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西方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欧美西方出现,我们把资本主义世 界也称为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这个词进一 步成为一个地理政治概念,西方是相对于处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东面的苏联、东欧和亚洲等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则泛指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 具体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 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另外还包括 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一般认为,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的成员是发达国家的代表。
基本概念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以某种特定利益和价 值目标所维系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它 对议会及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 合自己集团利益的要求的决策。利益集 团通过各种方式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 包括游说、捐款、提供情报、抗议、示 威游行、罢工舆论宣传,等等,对政治 决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尼克松主义: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接任总统之后半年,在 访问日本时途经关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美国要从亚洲进 行战略收缩,虽然美国在军事同盟关系中还居于主导地位,但是 应该发动盟国的积极性。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 《七十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其中把他新 的亚洲政策推广到美国的全球外交。尼克松主义有三个原则:以 伙伴关系为支柱,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其具体内容是: (1)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希 望盟国在对外政策上与美国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 合作,以帮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2)缓和同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提出“以谈 判代替对抗”。(3)军事上,提出了将“两个半战争”改为 “一个半战争”,大大地减轻了美国战争准备的规模。美国在尼 克松任内结束了越南战争。 尼克松主义可以看作是70年代美国国力相对下降的表现。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章 0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章 0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战后美国发展状况及原因;战后西欧的发展状况及原因;联邦德国崛起及原因;欧洲共同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原因;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问题。

二、要求学生认识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西欧和日本的发展,冲击着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矛盾冲突与新问题。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的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发展原因;欧共体。

二、本课难点:70年代的"滞胀"阶段。

教学要点第二节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美国1.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2.美国经济发展衰退时期(70年代){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②经济危机③"滞胀"阶段3.经济复苏(80年代)4.繁荣时期(90年代)二、西欧1.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2.联邦德国的崛起3.欧洲共同体三、日本1.战后日本经济发展(1)状况(2)因素分析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四、矛盾与问题1.阶级矛盾2.社会危机3.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教学设备及教具1.投影仪2.投影片若干张(自制)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完成美国、西欧两目的内容;2.第二课时:完成日本、矛盾与问题两目的内容,并组织讨论若干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④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三)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教学案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教学案

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教案【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的总貌或概况,了解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的调整与变化,弄清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面临的困难或难题,以及一些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结论。

让学生明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即共性;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西欧、日本对外战略或对外政策的演变,即个性。

以及冷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本章介绍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

一般来讲,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从“二战”后到今天,美国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经历了一个起伏曲折的发展过程。

当代的美国在经济与政治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经济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工业部门由传统的“夕阳工业”转向以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朝阳工业”;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日益增强;垄断组织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当代美国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中产阶级”已成为影响美国政治动向和发展趋势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利急剧膨胀。

美国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基本内容的全球性遏制战略。

为此,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法、第四点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确定了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战略总目标是从“遏制共产主义”到最终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从而独霸世界。

70年代,美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尼克松提出了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所谓“新亚洲政策”,这就是尼克松主义。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国情咨文中把它正式发展成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

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

第四章资本主义政府的工作职能

第四章资本主义政府的工作职能

(4)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经济成分的目的是为 资本主义社会正常生产创造必要条件,支持私人垄断 资本的发展。具体地说: 第一,国有经济成分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 工业产品等,直接服务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和扩 大再生产的需要。 第二,国有企业将科技成果转让给私人企业,对 其技术水平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国有经济成分向私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 促进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 第四,国家按照垄断资本家集团的需要和意愿交 替实行私人企业“国有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 给私人垄断资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第五,国家拥有一部分企业,可以作为调节国民 经济的工具和重要物质基础。 (5)当代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是垄断资本主义 性质的经济成分。
4.国家货币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 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 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2)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 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 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社会资本再 生产过程,以加强垄断资本集团的经济实力, 调节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缓和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中的矛盾,减缓经济危机,为垄断资本主 义经济运行创造条件,保证垄断资本不断获得 高额垄断利润。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5、立法行政手段 立法手段是指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调 节经济活动。 行政手段是指国家依靠行政组织系统,通过发布 命令、规定等方式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6、社会福利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规定的利用社会福利调节 个人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准则。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实行的社会福利措施主要有社会保障、福利补助、 社会救济三种。 7.计划调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其主要对象是私人企 业,它没有约束力而只有引导作用。因此,计划的实 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靠运用经济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

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2、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其实质特征就是暴力,基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土地的掠夺。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奴隶贸易,贩卖人口、通过殖民活动,征服和掠夺殖民地,获取资本,扩展世界市场。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4、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异同: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不同点:(1)封建的生产关系是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本特征的,而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本方式。

(2)封建的生产关系下的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而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封建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基础上,而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基础之上。

16--17世纪,封建生产关系在西欧国家已经趋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等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趋于成熟。

3、资产阶级革命的类型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一般都是通过政治革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果。

在16—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其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极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大革命形式。

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社会被分为三个等级:贵族、僧侣(特权等级)、广大人民(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和工人)。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与封建势力的较量中,法国人民采取了大规模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了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了封建贵族,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彻底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到1871年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德国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德国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政治、经济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1807年普鲁士首相斯太因颁布了“十月赦令”“农奴解放令”,开始了德国社会向资本主义的演进。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1,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

2,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事和暴力,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

3,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

第二、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以雇佣代理人的方式实施政治权力。

第三、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出现了某些变化,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把自己企业和公司的一部分股票出卖给工人和其他人民。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资产阶级对于阶级矛盾的变通处理和应对方式。

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所谓的选举制、代议制这些形式上全民自由、平等的制度。

为了保障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资本主义国家设计和实施两党或多党竞争制度和分权制衡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和斗争的职能;具有承担和执行公共事务的职能;还具有对外职能,即强化资本对于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为一国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谋求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和创造条件。

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是由资本家在资本私有制基础上瓜分的。

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一书就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从建立起,国家政治权力就一直由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控制和掌握。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资本主义从问世以来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也就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一、自有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方式。

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

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产关系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作为基本实现形式。

(2)自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生活。

(3)自由主义的政治统治方式还可以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

自由方式在政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具体体现: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

代议制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体现。

政府职能方面:体现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暴力方式既是自由主义统治方式的后盾,也是实施统治的补充。

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也随之发展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一般特点: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1、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

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内部矛盾深化的同时,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矛盾的发展。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第二,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

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加剧。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垄断资本就必然由自由主义方法为主改变为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的管理方法。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反映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就是:(1)从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改变以保护集体利益(垄断集团利益)的集权制度。

具体表现:削弱议会权力,扩大行政权力。

“万能政府”。

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身上的发展趋势。

(2)垄断资本趋势控制政府。

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出马担任要职。

(3)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3、垄断资本主义家如何利用国家来为其经济利益服务:(1)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加速资本积累。

(2)利用政府制定计划,靠行政命令来控制生产的无政府性。

(3)利用政府制定政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杠杆。

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走向反动和国家对于社会控制的全面加强,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更加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爆发真是垄断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爆发的典型体现。

为了摆脱危机,各国在运用国家政权压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才采取了不同方式,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公开的暴力镇压和赤裸裸的恐怖统治的方法,法西斯国家出现了。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则采取了政府更加积极干预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调节社会分配,建立经济保障体系的方法,从而形成了福利国家。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4、法西斯国家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法西斯专政出现: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是资产阶级力量由于经济危机而削弱了。

“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生存空间论”-最反动、最野蛮的荒谬理论。

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治方面:法西斯寡头统治。

对外关系方面:奉行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

法西斯国家典型代表国家是:纳粹德国。

5、福利国家它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实质: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保证增进其资本积累,是垄断资产阶级政权在强大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从的压力下所实行的一种改良主义方法。

它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但又企图用社会化政策来缓和阶级冲突的一种统治方法。

福利国家鼓吹“资本民主化”,“管理制度革命”,“收入革命”等谬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