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专题十三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专题十三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8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1.条件: (1)教训 (2)实践 (3)理论 (4)根本原因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5)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资产阶级有识之 士的改革精神等。 2.方式: (1)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发展混合经济。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人民资本主义 (3)经营者革命 (4)实行福利制度,建立福利国家。 (5)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 3、手段: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市场手段相结合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作用: (1)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 (2)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6、局限性: (1)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9 (2)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 (3)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1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
时间 自由资 本主义 阶段 19世纪 70年代 以前 代 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 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实质 资本家根据市场供 求关系调整生产与 经营;实行自由竞 争,国家不干预 作用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 产力的发展
垄断资 本主义 私人垄 断阶段
考试说明: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 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13 开放性试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专题优选优练

专题13  开放性试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专题优选优练

专题13:开放性试题1.(2021广东适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等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阐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执政者的胆识魄力息息相关。

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摆脱受压迫奴役的境遇,“求知识于世界”,开启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先进国家的行列,无疑也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逐年上升就是明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合世界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焕发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就是铁证。

可见,高瞻远瞩的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

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阐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近代史上,印度一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展受东印度公司的掣肘,发展艰难;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上成为列强的附庸,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操控,艰难发展。

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民族独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零世界瞩目,1991年以来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就是明证。

总之,经济要发展,民族独立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中图5、图6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

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的角度进行阐述。

示例二:根据材料中图4、图6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

从近代印度和现代中国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即可。

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2021湖北适应考)(电报与近代中国)小楚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电报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

精修版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训练: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答案

精修版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训练: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答案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能力训练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选择题1.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有关科技教育的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契机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A.1956年B.1979年C.1984年D.1992年4.下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家股份制公司——东方家具公司售出的一张股票。

这表明( )A.中国股票交易制度基本成熟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改革开放使家居装修业发展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被打破5.1980年,邓小平曾指出,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以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6.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

专题十三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专题十三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二,选举制度。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以“普遍、平等、直接”
的民主选举相标榜,它与封建的终身制、世 袭制和分封制相比,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名义上是公民参与国家事 务的形式,实际上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 关系和矛盾的一种政治机制。 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金钱的较 量”,任何一个候选人,如果没有亿万富翁 和大财团的支持是难以当选的。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 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什么? 2.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 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 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4.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矛盾是来自劳动二重性 的矛盾,归根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5.新时期如何深化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
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 方法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资本 主义民主和法制、选举制度、议会 制度和政党制度
第一,资本主义民主和法制。
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以资本和财 产的私有作为经济前提,私人资本和财产的多少在 资本主义政治中实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金钱民主” 从民主的阶级实质来讲,资产阶级民主是少数剥削 者享有的民主 从民主的表现形式讲,资产阶级民主具有虚伪性和 欺骗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首先在意 识形态领域展开斗争,以人文主义思想反对 封建神学,批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以人 性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 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的

专题13 国家与国际组织(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新高考专用)

专题13 国家与国际组织(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新高考专用)

国家的性质
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从国家的本质 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角度
内容
民主与专政
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作为国家制
民是的主服。具务有于统鲜治明阶的级阶级性,度 相 政的互民依主存,,其凡实实质行是民在主统制治度阶的级国范家围,必内然,按包括照一多定数阶人级的的意民志主,实,现 同国时家包职括能对其。民他主阶与级专的政专
①美国的民主政治日益脱离公众的意愿和社会需要 ②美国是一个实行资产 阶级两党制的典型国家 ③美国两党制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 的机制保障 ④美国政治制度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两党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难以解决美国社会问题,不
总统制
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行使 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政府由当选总统组织产生,对总统负责;
半总统制
总统由选举产生,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 向议论而不是向总统负责
典型国家 法、德、意 日、加、澳 日、德、意 美、韩、墨 法、俄、乌
规 ①凡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一定是议会制;②凡实行总统制政体的一定是民主共和制;③实行民主共和制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 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专题十三 国家与国际组织
1 命题规律 备考策略
2 体系构建 循纲记忆
3 核心突破 素养达成
4
典例精练 素养养成
命题规律 备考策略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专题23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01期)(解析版)

专题23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01期)(解析版)

专题23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一、选择题1.(2021·山东中考真题)有人说:(英)国王受他的大臣们支配,大臣要服从议会的约束,而议会成员是由普通人选举的。

这反映了英国的A.君主专制B.联邦共和制C.三权分立D.君主立宪制【答案】D【详解】依据“(英)国王受他的大臣们支配,大臣要服从议会的约束,而议会成员是由普通人选举的”可知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虽为国家元首,但是统而不治,由选举产生的议会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D正确,A排除;联邦共和制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威,而且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非世袭君主,B 排除;三权分立是指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权力彼此独立又彼此制约,但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C排除。

故选D。

2.(2021·湖南邵阳市·中考真题)报载,95岁高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丈夫菲利普亲王离世后,继续从事一些公共服务性工作,参加一些仪式性活动……以维持其国家权力象征的地位。

英国女王的工作和地位源于英国实行()A.联邦制B.君主专制C.民主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女王的工作和地位源于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限制国王权力,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起来,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择D。

3.(2021·湖南湘潭市·中考真题)1689年某国通过的一部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据此推断该国家是( )A.日本B.德国C.法国D.英国【答案】D【详解】根据“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及时间信息可得出这是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D项正确;排除ABC。

4.(2021·江苏扬州市·中考真题)英格兰曾在13世纪颁布一部历史文献以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十三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与发展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十三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与发展

专题十三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与发展一、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14-16世纪】1、文艺复兴运动【人的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1)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但丁:《神曲》。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3)作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1)哥伦布的主要活动: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来到美洲的古巴等地,发现美洲新大陆(2)影响:①从欧洲到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领导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资产阶级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罗伯斯庇尔拿破仑重大事件1640年议会重开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1688宫廷政变1689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775.4开始:莱克顿枪声1776.7.4《独立宣言》发表1777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8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9.7.14攻克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发表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颁布《法典》;1814年欧洲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重要文献《权利法案》——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独立宣言》——美国诞生《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

《法典》维护资产阶级利选总统。

益。

特点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长期性与曲折性具有民族解放斗争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变化__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第56课亚非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变化__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第56课亚非

学者研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史料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辽阔的亚非拉地区,社会经济关系要比欧洲复 杂得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远非欧洲所能比拟。在一些国家中, 资本主义关系有了较大发展,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形成了这两大 阶级的政党和政治组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资本主义关系比较薄弱, 资产阶级有较多政治经验,而无产阶级还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有 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更为落后,封建宗法关系,甚至原始部落经济占着统治 地位。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__国__民__革__命__党____,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 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__世__界__殖_民__体__系___,成为影响国际 秩序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产生的影响。 [提示] 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上挑战了帝国主义;在政治和军事上打击了帝 国主义,冲击了凡尔赛体系,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历史解释——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 (1)民族解放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基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殖民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民族 民主运动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 普遍兴起,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2)对国际殖民体系的冲击: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 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原则,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 转的解体过程。 (3)对国际秩序的冲击: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 的经济独立、文化独立开辟道路,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徐金军一、专题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专题主要分析了各国的重要外交政策、国与国间的双边关系及特点、特定时期的多边关系,并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和欧洲大陆霸主的转换情况,从史实的分析中归纳影响制约各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因素。

二、知识(结构)要素㈠、主要国家的重要对外政策1、英国:传统的针对欧洲大陆的外交政策,即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

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背景下,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

一战后,英国在对德处理问题上继续运用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2、美国:⑴19世纪直至一战前,扩张的重点在拉丁美洲,先后推行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⑵一战后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势力,先后推行金元外交,中立政策等。

⑶20世纪前期,把向中国扩张作为重点,先后推行门户开放,扶蒋反共等政策。

⑷二战以后确立了全球战略,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先后出笼了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等战略。

3、日本:“大陆政策”——明治年间确立下来,以“征韩侵华”为核心,逐步由日本列岛向亚洲大陆发展势力。

后来的“田中奏折”“国策基准”“大东亚共荣圈”等都是其发展和实施。

㈡双边关系1、美日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⑴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面临危机的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⑵甲午战争后,美日在侵华问题上一致:“门户开放”;八国联军侵华;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⑶一战期间,虽有“府院之争”,但美国对日本在侵华问题上一度妥协,日本乘欧美无暇东顾,暂时独霸中国。

⑷一战后,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加强了对中国和远东的争夺,而日本在大战期间独霸中国和在巴黎和会上取得山东权利等,使日美矛盾趋于尖锐。

华盛顿会议,美国压制日本的力量,尤其是《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⑸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美国支持国民政府抗日。

⑹1940年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直接威胁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为抵制日本,美国对日本实行部分禁运,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⑺日本投降后,美国派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日本,以扩大在东亚的势力。

⑻朝鲜战争后,美国为使日本变成其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大力扶植日本,使日本经济腾飞。

⑼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同美国进行竞争并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⑽美日关系的特点①在美日关系上,美国居主导地位。

②美日矛盾冲突主要是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一战至二战期间为冲突主要期。

③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基本上经历了:侵略→支持→争夺→战争→占领→扶植。

日本则利用机会与美国争夺,不惜动用战争,一旦条件成熟就尽力摆脱其控制并与其竞争。

④二战前,日本利用反共手法来蒙蔽美国,战后美国又利用日本反共,反共是美日两国的共同要求。

2、英法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⑴工业革命前:敌对关系占主导表现:①英多次参加反法同盟(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②法支持北美反英。

⑵工业革命后:联合关系占主导。

表现:①克里米亚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八国联军侵华;④第二次世界大战。

⑶一战之后:勾结与斗争并存表现:①处置战后德国;②瓜分殖民地;③对苏俄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行干涉和镇压;④操纵国联。

⑷30年代后:合作为主导表现:①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②参加反法西斯的二战;③加入北约;④欧盟成员国。

⑸特点①在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英法矛盾曾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②双方间的矛盾主要在于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利益,双方间联合多是对付德国。

③工业革命是分水岭,前以敌对为主,后以联合为主。

3、法德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⑴矛盾形成: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普奥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进攻法国。

拿破仑在对外战争中多次击败普奥参加的反法同盟,法德矛盾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普法战争爆发。

⑵矛盾尖锐: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复仇和德国遏制,法德矛盾成为三大矛盾之一,形成两大集团并引发一战。

⑶矛盾缓和:法国在一战中击败德国,一战后抑制德国。

⑷矛盾激化:30年代德国推行对德绥靖政策,最终自食其果。

⑸矛盾和解:同为北约成员国和欧共体成员国。

⑹特点:①以德两国关系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因双方都想称霸欧洲。

②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双方国际地位都有所下降,且为欧盟成员国关系有所改善。

㈢特定时期的多边外交活动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交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发展不平衡加剧,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进而演变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一战爆发。

2、20世纪30年代的外交活动法西斯国家发动一系列侵略活动;彼此之间不断接近,最后结成同盟;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被侵略国家展开最早的反法西斯斗争,但未能遏制法西斯,二战爆发。

3、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外交活动召开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的重要会议,着重于协调彼此之间的针对法西斯国家的军事行动,也开始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4、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的外交活动欧洲国家力图实现彼此之间的联合,共同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与美国之间也不断发生贸易摩擦;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㈣世界霸主和欧洲大陆霸主的演变1、英国“世界霸主”沉浮(主要指殖民帝国的兴衰)⑴英殖民帝国兴衰阶段特征及其成因①确立、兴起阶段(16世纪中期-19世纪末)原因:最先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完成工业革命。

殖民政策:a.殖民战争;b.殖民统治和掠夺;c.军事镇压。

②动摇、衰落阶段(一战后)③解体、崩溃阶段(二战后)原因: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增强和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b.19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缓慢和两战的破坏使英国力量被严重削弱。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影响。

d.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争夺殖民政策:放弃殖民统治,承认殖民国家独立,独立国家或留在英联邦或脱离英联邦。

2、美国“世界警察”的形成⑴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783-1898):大陆扩张阶段(重点:美洲)表现:①反英独立;②领土扩张;③门罗主义;④泛美主义;⑤在华是追随英国进行外交讹诈(特点)。

原因:①英国是“世界霸主”,美国无法与之抗衡。

②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但实力较弱,尤其是军事。

③19世纪上半期美国致力于领土扩张。

④19世纪中期美国内战,美国忙于国内事务,对欧洲等不干涉(特点)。

⑵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98-1945年):海外扩张阶段(重点:欧亚)表现:a.政策:①19世纪末对拉美实行“大棒”和“金元”并用的政策,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②20世纪初“中立”政策。

③战中参战政策(一战)。

④战后金元外交政策。

⑤30年代“不干涉”政策。

⑥二战中反法西斯政策。

b.亚洲:特点是提出自己的独立政策并向东亚扩展,以“门户开放”为特征。

c.欧洲:特点是加紧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并积极卷入欧洲事务原因:①英法被削弱(向帝国主义过渡缓慢,一战损失);②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向帝国主义迅速发展,一战经济霸权)。

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45年至今):全球争霸阶段(重点:欧洲)原因:①美经济、军事实力膨胀;②西欧各国衰落;③苏联政治、军事实力增长。

阶段:①第一阶段(战后初期-1968年底):霸权鼎盛时期“世界警察”:欧洲:特点是称霸欧洲,推行“冷战”政策。

亚洲:特点是积极推行霸权政策且以军事援助和进攻为主要特征(“热战”)。

原因:a.各帝国主义被削弱;b.美经济、军事实力膨胀。

②第二阶段(尼克松上台-70年代末)战略调整时期原因:美国经济发缓慢,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③第三阶段(70年代末于今)相对衰落时期原因:a.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冲击。

b.美苏争霸的削弱。

C.欧共体和日本崛起的挑战。

3、欧洲大陆霸主的转换⑴15-16世纪,葡、西因新航路开辟和最先殖民扩张,捷足先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之位。

⑵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与欧洲封建国家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双方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战争,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⑶拿破仑帝国覆亡后,俄国成为“欧洲宪兵”,一度成为霸主,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失去霸主地位,法国重新夺回欧洲大陆的霸权。

⑷为维护其霸主地位,法国竭力阻挠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但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打败,实力严重受损,只能将霸主地位让给完成统一大业的德国。

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战败,俄国因发生十月革命而被孤立,法国又成为霸主。

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利用绥靖政策大肆扩张,征服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地位。

⑺二战后,德国战败,意大利投降,法国元气大伤,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自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称雄欧洲。

⑻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弊端等导致苏联解体,法国、德国又因经济发展成为欧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重点难点问题分析1、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国际关系的特点受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各国制定和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由国际国内的各方面因素决定的。

这些因素主要有:⑴各国的历史传统。

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

近代中期,俄国、日本、德国的积极扩张政策与他们的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⑵各国的国家实力。

各国国家实力的变化必然引起各国国家利益的变化,为此,必然调整外交政策。

19世纪末德国的扩张政策、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都是他们国家势力膨胀的结果。

⑶各国的国家利益。

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

国家利益的有无、得失、大小,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

⑷各国的意识形态。

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

极端的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多是负面的;正常的意识形态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些大国总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造成国际矛盾。

⑸各国的国内斗争。

在近代民主制度下,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互相攻讦,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

更有甚者,有的国家统治者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平息国内的政治斗争。

2、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关系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社会关系,各个主权国家的相互交往构成特定阶段的国际关系。

对这种交往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⑴国家实力的变化。

国家实力往往决定该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从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全局,从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整体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开始在整个世界进行扩张,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整个世界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形成世界性的瓜分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