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转移瘤的MR诊断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在小脑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核磁共振在小脑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核磁共振在小脑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小脑细胞瘤是指发生于小脑皮层、小脑深部核团或小脑脑干的一类原发性肿瘤,常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

由于小脑对平衡、协调、姿势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小脑细胞瘤会引起运动和认知方面的异常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MRI可为医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小脑细胞瘤的位置、大小、边缘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瘤体的性质。

一般来说,MRI可以提供以下信息。

1. 瘤体的形态:小脑细胞瘤多为球形或椭圆形, MRI可以显示瘤体的大小、形态和边缘,有助于确定瘤体的位置和范围。

2. 瘤体的强化特征:MRI可以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图像进行比较,观察瘤体的强化情况,有助于确定瘤体的血供情况以及是否有囊变、出血等情况。

3. 瘤体的局部扩散:小脑细胞瘤的局部扩散是瘤体恶性程度的表现,MRI可以显示小脑细胞瘤的局部扩散情况,有助于评估瘤体的恶性程度。

4. 瘤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小脑细胞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与血管、神经、脑脊液等的关系,这有助于设计手术方案和确定手术难度。

5. 瘤体的治疗反应:MRI可以在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瘤体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的反应和疗效。

总体来说,MRI在小脑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像信息,为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同时,MRI也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如病史、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小脑肿瘤的低场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小脑肿瘤的低场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c r b l m tmo s p o e b p r t e n ah lg .T ee we e s t ttm a i 1 , d l b a tm a n 7, p n y m a i 5, ee el u u r rv d y o e ai a d p too y h r r a r yo v o s n 0 me u l l o o s s i e e d mo s n h ma go ltm s i 5 me t i s i 2 me i go a i 1 e n ib ao a n , ms s a n , nn i ma s n .Re u t to t m s o s a s l s Asrt o mo t c mmo i e e el m.t d mo s ae l y n n c rb l u i e n t td O r W
i gs ma e .Me u lb a tm e n tae lw i a ne s y o s itn i s a n T1 w ih e ma e , d l hg s n l n e s y o d l lso d mo srtd o s n i tn i r ion e s y i l 一 e g td i g s me d e ih i a o gl t t n g o g itn i n t

医学影像 ・
一 ~ 20 2第8第期 0年 月 4 6 1 卷
小 脑肿瘤的 低场M I 与 诊断 R 诊断 鉴别
叶学艺
(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 广东龙川 57 0 ) 130
【 摘要】目的 探讨小脑肿瘤在国产低场 M I R 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 3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 0 其中

脑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增强扫描:明显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囊壁厚薄不均,内 壁不光整而外壁光整。较多来源于腺癌的转移瘤在增强 扫描时可见病变内缘细小毛刷样征象。
• MRS:无NAA峰和Cr峰,常出现lip峰。
影像表现
• 出血常见于黑色素瘤、绒毛膜癌、甲状腺癌、肺癌及肾 癌的转移,多呈T1WI上点片状高信号影。
• 来源于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黑色素瘤、绒毛膜癌 的脑转移还可出现弥漫性脑膜浸润,即癌性脑膜炎。
v 增强呈均匀显著强化;可见“凹陷征”“缺口征”样 的不完整的环形强化。
v MRS 上Lip-Lac 峰增高明显。
淋巴瘤
A:病灶呈“握拳状”明显强化;B.尖角征(箭头);C:缺口征(箭头)
脑脓肿
脑脓肿
谢谢
• 在T2WI肿瘤表现为低或等信号者,多半是来源于胃肠道 的黏液腺癌、骨肉瘤及黑色素瘤。
胶质母细胞瘤
• 常伴有出血及瘤周水肿。 • 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位于深部白质,单发较多见。 • 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呈显著不规则花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
均,无张力,DWI呈高信号。 • MRS示Cho峰常升高,NAA峰明显降低,但仍存在。 • 与单发的转移瘤难鉴别。
胶质瘤
男,62岁。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WHO IV级,IDH野生型,Ki-67为25%
鉴别诊断
v 好发于脑实质深部近中线部区域,幕上多见,可单发 或多发,大多呈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状,部分呈不规则 条片状,累及胼胝体者可呈蝴蝶状。
v CT 平扫呈略高密度;T2WI 呈等或略高信号,DWI 上 呈高信号,ADC 值偏低;肿瘤出血囊变少见,占位效 应轻至中度。
脑转移瘤的 影像诊断与
鉴发肿瘤病史(肺癌最 常见)。
Ø 临床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 Ø 部位:皮髓质交界区,脑干少见。 Ø 形态:多为圆形、类圆形,囊实性病灶多不规则,外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诊断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诊断

·634·
参考文献
1 L ee SE, Sanches J , M ark A S, et al. Po sterio r hem an2 g iob lastom as: M R im ag ing. R ad io logy, 1989, 171: 463.
2 Ho VB , Sm irn io topou lo s J G, M u rphy FM , et al. R adio2 log icp atho log ic co rrelation: hem ang iob lastom a. A JN R , 1992, 13: 134.
为了判断斜坡是否向颅内凹陷, 笔者测量了斜枕 角、斜齿角及斜坡高度指数: (1) 斜枕角: 斜坡轴线与枕 大孔前后唇下缘最低点连线的夹角 (图1) ; (2) 斜齿角: 斜坡轴线与齿状突轴线的夹角 (图1) ; (3) 斜坡高度指 数: 斜坡下缘最低点至枕大孔后缘最低点与硬腭后上
作者单位: 250021 济南市,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21分型及信号改变: 根据M R I 表现将血管母细胞 瘤分为囊腔结节型、单纯囊肿型和实质肿块型。
图1 T 1加权像矢状位示小脑半球囊性病变, 壁结节与脑组织呈等信号, 形态不规则, 内有条状血管流空。 图2 同图1 病例。增强扫描见瘤结节显著强化。 图3 T 1加权像横断面示左侧小脑半球卵圆形囊性病变, 腔内无瘤结节。 图4 同 图3病例。增强扫描囊周见异常显著强化结节。 图5 T 1加权像矢状位示小脑下蚓部肿瘤, 呈低信号, 内有大量血管流空 影, 信号不均质。 图6 同图5病例。增强扫描见肿瘤显著强化
缘最高点连线的最短距离 (图2)。
图1 Α角: 斜齿角; Β角: 斜枕角。11斜坡; 21枕大孔后

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全身其他部位的肿瘤均可转移至颅内,以肺癌脑转移最常见,多见于40~50岁间。

80%的转移性肿瘤发生在幕上,其中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灰白质交界区最常见。

临床症状主要和发病部位有关,肿瘤占位效应使患者产生颅内压增高表现,小脑转移瘤还可导致共济失调。

影像表现
(1)CT:①平扫显示等、低或不均匀结节影。

②增强扫描多呈环状不均匀强化。

③多数肿瘤周围伴有明显的水肿带,所谓“小瘤体大水肿”。

④有些转移瘤可无瘤周水肿发生,仅表现为强化小结节影。

(2)MRI:①平扫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周围伴明显指状水肿。

②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边缘强化,并能发现较小的转移瘤及软脑膜转移灶。

③病灶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

鉴别诊断
原发肿瘤史、颅内多发病灶、呈“小病灶大水肿”的典型表现者诊断不难。

单发转移瘤需与胶质母细胞瘤鉴别,后者多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边界欠清,DWI强化实质部分呈高信号。

低场MR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低场MR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40% …

显示病灶 的大 小 、 目、 能 对病 灶 位 置 作 出准 确 定 位 。 数 并 平 扫 检 出 最 小 病 灶 直 径 为 0 9e 而 增 强 扫 描 可 以检 出 最 . m, 小 直 径 为0 2e . m的 转 移 病 灶 。
3 讨 论
2 结 果
2 1 脑 转 移 瘤 平 扫 与增 强 扫 描 M I 现 平 扫 : I 见 . R 表 T WI 转移瘤病灶呈 低 或略低 信 号 ,2 上表 现为 高或 略 高信 T WI 号改变 , 周多伴 有广 泛 的长 T 灶 1长 水 肿 影 , 灶 与 水 病
分析 f 实 用 医技 杂 志 ,0 8 1 ( )9 8 1 J. 20 ,5 8 :8 . 3 张云亭 , 张敬 . 肿 瘤 的 对 比 剂 增 强 ¨ ] 中 国 医 学计 算 脑 J. 机 成像 杂 志 ,0 0 6 4 :6 2 8 20 ,( ) 23~ 6 .
( 收稿 日期 :0 0—1 21 1—1 ) 2
肿之间分界不清 , 体大小不易确定。 瘤
增强扫描 : 有瘤 灶均有强 化 , 化形式有 环状强化 、 所 强
结节状强化 、 团块 状 强 化 、 环 状 强 化 以 及 环 靶 状 强 化 , 花 在
脑 转 移 瘤 好 发 于 中 老 年 人 , 性 略 高 于 女 性 。肺 癌 是 男 最 为 常 见 的 原 发 肿 瘤 , 次 为 乳 腺 癌 , 化 道 肿 瘤 , 他 恶 其 消 其 性肿 瘤如肾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前列腺癌 、 子宫癌 等也都 可 以转 移到脑部 。 脑 转 移 瘤 主 要 通 过 血 行 播 散 为 主 , 为 多 发 。脑 转 移 瘤 常 8 % 见 于 大脑 半 球 的 皮 层 及 皮 层 下 区 , 、 叶好 发 。 0 顶 颞 脑 转 移 瘤 在 平 扫 MR 上 信 号 特 点 并 无 特 异 性 , I 主要 特 点 为 : 灶 常 为 多 发 性 , 灶 大 小 不 一 ; 周 水 肿 与 瘤 体 大 病 病 瘤 小 不 成 比 例 , 出 现 小 病 灶 大 水 肿 。本 组 病 例 显 示 出 , 常 尽 管磁共振平扫对 软组织信号改 变十 分敏感 , 大部分脑 转 但 移瘤在常规 T WI 1 呈低或 略低信 号 ,2 上表 现为 高或 略 T WI 高信号改变 , 使瘤体与周 围水肿 难 以区分。而对 于一些 等 信号 、 病灶 较 小 或 周 围水 肿 较 轻 的 病 灶 更 是 难 以 发 现 。 而 磁 共 振 增 强 扫 描 是 目前 临 床 上 对 于 脑 转 移 瘤 诊 断 最 常 用 的方 法 。所 用 对 比 剂 G d—D P 是 一 种 非 特 异 性 细 胞 外 TA 液 顺 磁 性 对 比剂 , d—D P G T A不 能 通 过 正 常 的 血 脑 屏 障 , 当 血脑屏障破坏后进 入 进入 血管 外 间隙 , 过缩 短 T 通 1弛 豫 时 间 来 实 现 肿 瘤 的对 比增 强 , 周 水 肿 区 由 于 血脑 屏 障 没 瘤 有破 坏 , 因而 无 对 比增 强 。增 强 MR 能 够 清 楚 显 示 病 灶 的 I 内 部 微 细 结 构 及 肿 瘤 边 缘 。 不 仅 能 够 发 现 一 些 平 扫 难 以发 现的较小病 灶 , 而且 能 够 明确病 灶位 置 、 小有 助 于 大 病灶 的定位。 综 上 所 述 , 于脑 转 移 瘤 病 人 在 行 刀 、 对 X刀 、 螺 刀 陀 治 疗 前 , 论 MR 平 扫 结 果 如 何 , 应 做 MR 增 强 扫 描 , 无 均 以 发现平 扫不能发现的等信号 病变或 发现更 多 的小 转移灶 , 为 临床 治 疗 及 预后 判 断 提 供 可 靠 依 据 。

MR增强FLAIR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MR增强FLAIR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的信号强度 和正 常脑脊液 信号强
度 。( 4)计算肿瘤在两种序列增 强 图像上肿 瘤与 白质 、肿瘤与 灰 质 及 肿 瘤 与 脑 脊 液 的 对 比 率
( o g r s a i ,R 。选取病 cn ta t r to C ) 灶 强化最 明显的 实性 部分 为感兴 趣 区 ( I ,测量两序列上肿瘤 R ) 0 的信 号强度 ,并 测量正常 脑 白质 的信号强度、灰质信号强度、脑积 . 液信号强度,分别按公式 C = ( R 肿
2M I . R 检查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 A a t 1 5 磁共振成像仪,头 v n o .T
颅表面 线圈,受检 者均行头颅 平扫和增强 扫描 。平扫包括 :矢状位 TW ,横断面 TW S ,层厚 / I 1I(E 层距 5 m 1 5 m R T = Om / s m / .m ,T / E 4 O s 1 m , l
中 国 C 和 M I 志 21 年 1 月 第8 第5 总第 3期 T R杂 00 0 卷 期 4
Va u fM RIc n r s. n a c d FLAI l eo o ta te h n e R s q e c si h d a n s so e a t tc e u n e n t e i g o i fm t sa i e c p ao a n e h lm
结 果
未能显示 的 6个病灶 。
增强 TW 及 F A 序列肿瘤 I L I R 4 5例患者中,3 例发现有脑 与 白质 、肿瘤与 灰质及肿瘤 与脑 0
个病灶,直径均 脊液的 C 9 R见表 1 。由表 1可知增 瘤 的信号强度 一脑 白质的信号强 转移瘤,共计 1 1 m ,其 中来源于肺癌 2 例, 强 F I 8 度 )/脑 白质的信号强度、C =( 大于 3 m R A L R上肿瘤与 白质及肿瘤与 例 例 0 肿 瘤 的信 号 强 度 一 灰质 信 号 强 乳腺癌 1 ,胃癌 1 。单发 1 脑脊液的 C 值均高于 TW 。两种 R I 例,2 5 - 个各 9 例,5 个以上 1 例, 序列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1 P 0. 度) /灰质信号强度、C =( R 肿瘤的

小脑单发转移瘤MRI表现

小脑单发转移瘤MRI表现
实用 医 药 杂 志 2 1 0 0年 o 5月 第 2 7卷 第 o 5期
Pa d& P ar. d 2 , 0 0 0 o 5 rcJMe hr V 7 2 1 — 5N . n 0

41 ・ 7
小脑单发转移瘤 M I R 表现
张伯英 , 朱杏 莉 , 建 平 郭
[ 键 词 】 AN ; 发 转 移 瘤 ; I 关 , 单 MR
强检查上 , 其病 变 强 化 形 式 为 结 节 状 、 形 或 不 规 则 强 化 , 环 尤
状 位 自旋 回波 TWIT 0 . (R 4 0ms E 1 s , 断 位 液 体 衰 减 厂 0m )横 r 反 转 恢 复 (zF AI ) 列成 像 (R 2 0 sr 0 )层 T- L R 序 T 0m 厂E 8 0 ms, 5 5
血 区血 管 丰 富是 转 移 瘤 的好 发 部 位 。 脑 转 移 瘤 的 分 布 特 点 小 也 与 其 血 供 有 关 。 脑 蚓 部 由小 脑 上 动 脉 供 血 , 小 除蚓 部 外 , 小
11 一 般 资料 本 组 3 . 6例 , 2 男 6例 , l 女 0例 ; 龄 4 — O 年 5 7
通 过 对 本组 患 者 小 脑 单 发 转 移 瘤 的 M I 现 分 析 笔 者 R 表 认 为 . 平 扫 上 呈 较 低 或 等 信 号 或 混 杂 信 号 , 内 有 坏 死 囊 在 瘤 变 ,外 周 水 肿 带 或 有 或 无 ,在 TWI 实 性 病 变 呈 中等 高信 z 上 号 , 死部 分 呈 明 显 高 信 号 , 实 性 相 比 , “ 日 征 ” 在增 坏 与 呈 牛 融 。
见 有 局 部 软 脑膜 强化 。
3 讨 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见于实性肿瘤 •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呈比实性部分更加明显
的线样强化。 • 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6.2%、77.4%
影像学特征——MR
•分泌大量粘液的腺癌称为黏液腺癌,又称胶样癌或者黏 液癌,常见于胃和大肠 • 在T2WI呈低信号,原因可能与病灶内蛋白粘液成份有 关,具有特征性,这一特征有助于转移瘤的诊断以及原 发病灶的寻找
转移途径
• 经肺-血液循环-脑:最常见途径(肺癌、乳腺癌、皮 肤癌)
• 直接侵入:见于邻近部分肿瘤(头皮、颅骨恶性肿瘤) • 经蛛网膜下腔:极少数,并可在蛛网膜下腔播撒 • 颅内没有淋巴管,肿瘤细胞沿脊神经或颅神经淋巴间
隙进入脑脊液或通过椎静脉侵入颅内
影像学特征——MR 位置
小脑半球多见
大小
可较大,2-4cm较多,也可大于4cm
谢谢
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 成人:小脑半球(小脑软膜下的胚胎的外颗粒细胞层) 发病高峰:25岁 形状:团块状 典型:信号均匀 DWI高,ADC低(肿瘤细胞致密) 强化方式多样 经典:轻度均匀or边缘线样强化 其他:明显均匀强化(促纤维增生型、结节型、
间变型、大细胞型)
内部可有小囊样强化(生长太快、供血不足)
•囊性部份中心多偏向髓质侧,可能与皮质较髓质血液供 应丰富有关,髓质侧则更易发生坏死
女 54 直肠腺癌
女 43 直肠腺癌
男 72岁 消化道腺癌
男 75岁 肺乳头状腺癌
男 71 岁 肺腺癌
女 49岁 肺腺癌
女 46 乳腺癌
男 72岁 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男 70岁 食管鳞状细胞癌
女 44岁 宫颈鳞状细胞癌
MRS:Cho/Cr(胆碱/肌酸)高于转移瘤
鉴别诊断
•血管母细胞瘤 可发生任何年龄段,30-40岁多见 大囊小结节 实性瘤体 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内可见血管流空影 瘤周多无水肿 弥散不受限
鉴别诊断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发病高峰:60岁 占位效应轻 嗜血管性生长 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多 (肿瘤细胞致密) MRS脂质峰明显升高 位于小脑半球多成“硬环征” 随访:可自发消失,短期内明显缩小,异位复发
小脑转移瘤的MR诊断
2016级规培生 张欣悦
概述
➢ 转移瘤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恶性疾病 ➢ 发病年龄:34-70岁 ➢ 高峰:40-60岁 ➢ 男性多于女性 ➢ 多发多见,占60%-70% ➢ 一旦出现,预后较差,自然生存期只有一个月,不加
干预时其自然病程只有1-3个月,中位生存期只有1个 月
➢ 外科切除和立体定位放射治疗的中位生存期相同,脑 转移瘤的放射治疗有效率很高,局部控制率可达82%96%
•边界征:由于脑转移瘤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相 互推压,而在瘤边缘或最贴近肿瘤的脑组织形成挤压带, 在组织病理上,转移瘤与脑组织分界清楚,其压缩带为 受压的肿瘤组织、脑组织或胶质增生及移位的小血管、 少量脑脊液,在平扫T1WI上表现为病灶轮廓光整,边界 清晰,周围有低信号间隙。
影像学特征——MR
临床表现
➢ 多数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 ➢ 原发肿瘤:肺癌、消化道、乳腺癌、黑色素瘤、肾癌
等 ➢ 肺腺癌比鳞癌多见多发,可能与腺癌多为周围型,易
向外浸润,导致癌栓转移率更高,鳞癌多为中央型, 突向管内 ➢ 乳腺癌单发比较多见 ➢ 转移瘤出现时可能无法检出原发病灶 ➢ 多以头痛、头晕、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来就诊
•黑色素瘤内含有顺磁性的物质,T2WI也表现为低信号
影像学特征——MR
囊变
•单囊变多,囊壁不光滑
•不均匀强化
•囊变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中心部分血供较差
•坏死液化严重时可仅剩薄壁
•由于蛋白质、正铁血红蛋白及脑脊液的流动等原因,囊 内液体T1WI、T2WI信号较脑脊液信号高,坏死肿瘤细胞 碎屑可沉积于囊重边侧 ,在囊内可有液平面存在
鉴别诊断
• 室管膜瘤
➢ 成年人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 ➢ 小脑实质室管膜瘤最好发于小脑半球,少数见于小脑
蚓部和桥小脑角区 ➢ 多靠近小脑表面,部分可以生长至脑外,常与硬膜或
小脑幕有较长的连接面 ➢ 60%以上可出现钙化,20%可有囊变 ➢ 增强多为显著不均匀强化 ➢ 瘤周水肿明显
鉴别诊断
•脑脓肿
壁均匀光整 增强壁均匀强化 腔内DWI高信号,ADC低信号(脓液黏稠度高)
鉴别诊断
•发育不良型节细胞瘤 30-40岁多见 良性 “虎纹征” 增强无强化 无水肿
室管膜瘤 淋巴瘤 星形细胞瘤Ⅲ级
血管母细胞瘤➢ 多发病灶 ➢ 原发恶性肿病史 ➢ T1WI多为等低信号,T2WI多为等高信号 ➢ 增强实质部分及囊壁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 ➢ DWI高信号,ADC低信号 ➢ 实质型可出现边界征
水肿
病灶周围以轻中度水肿为主 多位于瘤体内侧的髓质,多为片状
小脑的灰质核团不利于水肿的扩散和延伸 有文献报道,水肿的大小与瘤体大小、灰质的距离成 呈正相关,与病灶位置成负相关(瘤体大,距离大,位 于大脑半球,则水肿大)
影像学特征——MR 实性成分
•大部分T1WI为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强化呈 不均匀强化
男 60 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瘤
鉴别诊断
•胶质瘤 成年人小脑内病变多见于小脑半球 浸润性生长 体积较大(多大于5cm) 低级别:无or轻度强化 高级别:不规则or环形强化(多伴大结节) 囊变多,面积大(多大于瘤体1/2),可为多囊,
呈不规则形,瘤结节可不与大囊相连,凹面体多见,在 不同方向层面上可有很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