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名词术语解释

合集下载

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古文史一名词解释

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古文史一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2、《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204-全国-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204-全国-训诂学

1204-北京市-训诂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1分)A:疏B:筏C:音义D:释文2、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1分)A:《诗经》B:《尔雅》C:《周易》D:《尚书》3、汉朝人注释经籍奠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1分)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昺4、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1分)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5、“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1分)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6、“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1分)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7、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1分)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8、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1分)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9、”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中“清规”指()(1分)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0、《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薄“的读音是()(1分) A:bóB:bòC:báoD:pò11、古籍在刻印、传抄的过程中出现失落字的现象称为()(1分)A:衍文B:脱文C:讹文D:倒文12、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1分)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13、《孟子正义》的著者是()(1分)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14、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1分)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15、《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1分) A:出嫁B:回家C:偿还D:行礼16、《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

句中“仁频”来自()(1分) 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7、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1分)A:对校法B:他校法C:文物校书法D:理校法18、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1分)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9、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1分)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20、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中“政”指()(1分)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训诂的方法包含()(2分)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2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2分)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23、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2分)A:通论B:驸经C:序录D:略例E:概说2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2分)A:之为言B:之谓C:之言D:谓之E:谓2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2分)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三、填空题(共10题,共10分)26、《尔雅》本为儒家经典之一,凡________类,共释2204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2019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019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010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里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110-全国-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110-全国-训诂学

1110-北京市-训诂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从一个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列子·汤问》“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属于()(1分)A:一个汉字记录一个单音词B: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D:一个汉字记录多音节词中的一个语素2、《汉书·黔布传》:“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张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

“,原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1分)A:变文B:连文C:互文D:省文3、《公羊传·宣公六年》:“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

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

何休注:“是无人于闺门守视者也。

”根据何休的注,加点的“门”、“闺”属于()(1分)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D:名词作状语4、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作用,意为:“ 的样子”的训释用语是()(1分)A:曰B:谓C:犹D:貌5、《周礼·天官·冢宰》:“共其财用之币齎。

”郑玄注:“齎、资同耳。

”注释用语“同”说明字际关系是()(1分)A:古今字B:异体字C:借字与本字D:通假字与本字6、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明确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从而奠定清一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基础的学者是()(1分)A:王夫之B:顾炎武C:俞樾D:王念孙7、下列各项中,编纂目的是对老百姓日常称说但不知其来源的词语进行探源的训诂专书是()(1分)A:《尔雅》B:《方言》C:《释名》D:《广韵》8、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的学者是()(1分)A:郑玄B:马瑞辰C:章太炎D:黄侃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再度注释的注释书是()(1分)A:王弼《老子注》B:皇侃《论语义疏》C:刘炫《毛诗述义》D:孔颖达《五经正义》10、在训诂学史上,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是()(1分)A:先秦两汉B:魏晋隋唐C:宋元明D:清代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考证工作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合称。

自考汉语言文学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考点

自考汉语言文学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考点

1、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如汉语史、英语史。

2、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相对静止的情况,如现代汉语。

3、普通语言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4、语言:是做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5、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6、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

7、聚合关系: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积成类的关系。

8、语言的层级性:语言是一个层级的装置,该装置有两层三级,底层是一套音位的聚合类,有音无义。

上层是语素以及语素组合成的词,词组合成的句子三级。

9、语言的渐变性:是指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地变化,采取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方式。

10、语言的参差性:是指语言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速度是不整齐的。

非基本词汇及其词义发展最快,语音变化较慢。

11、语言的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为几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

12、语言的混合:几种语言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的现象。

13、语言的融合:一种言语战胜另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被另一种语言吞噬的现象。

14、频率:是发音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它决定声音的高低。

15、乐音:基音中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音存在着整倍数的比例关系时所形成的音会形成有周期性重复的复合波,这种复合波叫乐音。

语音中的元音属于元音。

16、音素:人类在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17、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形式。

18、音位变体:可归并为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

19、音位的区别: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一般具有二元对立的特点。

20、语义: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以及语言单位在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反映。

21、义素:是对义项进行分析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

训诂学(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训诂学(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3)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5)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6)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6)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7)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7)第六章训诂要籍 (7)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9)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1)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2)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3)总论优先级知识点名称主观题较常考得背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简述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

(简答题)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最常考死背什么是训诂学★★什么是训诂学?(论述题)什么是训诂学,有各种不同说法。

其中比较通行的一种,是把训诂学跟音韵学、文字学并立起来,认为“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新版《辞海》给训诂学下的定义及所作的说明基本上也是这样。

它说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这个定义有合理部分,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

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任务★★试述训诂学的任务。

(论述题)照传统的说法,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晋·郭现《尔雅·释话》注)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同上)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名词术语解释1、荷马史诗——是指古代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它们形成于公元前九、八世纪,传说中的编定者是荷马,因此得名。

这两部史诗各分24卷,都是由一万余行的六音部长短短格的英雄诗体构成。

史诗的情节都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是歌颂古代部落战争英雄的史诗。

荷马史诗不仅是欧洲古代叙事诗的的典范,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命运悲剧”——“命运悲剧”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有人因此称之为“命运悲剧”。

它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

命运悲剧实际上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方式。

著名的命运悲剧有三大悲剧诗人的代表作。

3、“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大多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

因其主人公多为流浪于城市的失业者,所以被称为“流浪汉小说”。

最著名的作品是《小癞子》。

4、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席卷欧洲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由于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得名。

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广泛展开,不仅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打下基础,也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5、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

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教会的神学世界观;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6、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他持过时的骑士道为民请命,立志扫尽人间不平,成为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

但是他的动机充满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因此,堂吉诃德又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悲剧人物。

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正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阶级局限。

7、古典主义——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艺术上,提倡摸反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古典主义文学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

它对巩固中央集权和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形成都有进步的意义。

8、“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cco,本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后引申为珍奇、奇妙的意思。

它是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华丽风格。

它一反文艺复兴盛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浮夸,专事雕琢。

后18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用“巴洛克”一词,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以及受其影响的欧洲各国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中的浮夸风格。

9、答丢夫——答丢夫是莫里哀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中的一个宗教骗子。

其特征为伪善、贪婪、好色、狠毒,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欺骗和掠夺的恶棍。

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和上流社会的伪善、贪婪、狠毒和荒淫无耻,批判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达尔杜弗已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10、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的一场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当时进步的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迷信和偏见。

启蒙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的战斗口号以及“理性王国”的理想,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舆论作准备。

11、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18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

在诗剧中,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

他所具有的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被称为“浮士德精神”。

它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也代表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无限追求。

12、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盛行于欧洲的新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它以直抒胸臆,歌颂理想,歌颂赞美大自然,追求人性美,重视民间文学创作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

其创作多采用感情色彩强烈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在表现手法上,喜爱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13、“湖畔派”——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早期的浪漫主义流派。

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诗人。

由于他们怀疑资产阶级革命,憎恶城市文明,曾逃避现实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山水,缅怀中古宗法制社会,创作了不少歌颂大自然、歌颂田园生活的诗篇,因而被称为“湖畔诗人”。

“湖畔派”的创作具有明朗清新、恬静深邃的风格,给英国诗坛带来清新的诗风,推动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14、“拜伦式英雄”——指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

他们孤傲倔强,愤世嫉俗,具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却在社会中找不到用武之地。

于是转而以加倍的勇敢和热情向社会挑战示威,报复或反抗社会的压迫。

这些人物多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色彩。

由于他们带有诗人生活遭遇的印记,寄托了拜伦反抗专制压迫的豪迈激情,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15、《草叶集》——教材P10816、“小人物”——教材P13617、“自然派”——教材P136——13718、废奴文学——教材P13919、《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于1829至1848年间创作的九十多部小说的总称,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连成整体。

《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揭露拜金主义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1841年,巴尔扎克受但丁《神曲》的启示,正式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人间喜剧》。

它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0、“人物再现法”——所谓人物再现,就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再次出现。

这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也是作家把《人间喜剧》连成整体的方法。

《人间喜剧》的再现人物共有四百多个,散见于75部作品中,首次运用这种方法的作品始于《高老头》。

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不仅丰富了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也丰富了群体小说的构思方法。

对欧美各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泼留希金——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一个地主典型,一个病态的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他形容委琐,贪婪吝啬,愚蠢残忍,丧失人性。

他疯狂地聚敛财富,残酷榨取农奴的血汗,盲目地积累又惊人地浪费,生活畸型而堕落。

这是一个俄国农奴制腐朽没落的肖像缩影,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22、“威塞克斯小说”(“性格与环境的小说”)——教材P181至18223、“托尔斯泰主义”——是指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救世新术”,即他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道德主张。

其基本内容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各阶层的人们以博爱精神和平共处,从纯洁宗教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

在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托尔斯泰主义”无疑是空想和消极的学说。

24、“忏悔贵族”——指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地主形象。

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和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

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道德自我完善过程。

托尔斯泰通过一系列“忏悔贵族”的形象,表现他的社会探索和精神探索,也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

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忏悔贵族”形象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25、“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作家易卜生所开创的一种戏剧类型。

这些戏剧着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揭示尖锐的社会问题,借以针砭时弊,唤醒人民,让观众在剧中的“问题讨论”中探索有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被称之为“社会问题剧”。

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改变了欧洲戏剧舞台的形式主义局面,在欧洲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26、“迷惘的一代”——是20 世纪20年代因共同的创作倾向而被认可的文学流派。

它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而得名。

该派作家大多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美青年,他们历经战争的残酷,因理想破灭而厌恶一切传统的道德说教,于是把厌战情绪和迷惘感受表现于作品中,形成该派共同的创作倾向。

海明威青年时代的创作是其典型代表。

27、“硬汉子性格”——是一种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并在这些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难困苦的逆境,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了“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就是这种“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28、“冰山原则”——是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点。

海明威曾在《死在午后》中,把文学创作比喻为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是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应当隐藏在水下,文学创作便是以八分之一的形式,去表现那八分之七的内容,使读者获得言外之意、趣外之旨。

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创造了一种简约有力、含蓄深沉的文体和含蓄凝炼的意境,对20世纪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文学艺术流派。

它的理论纲领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现实,而应表现主观真实和内在激情,因此,艺术上常采用怪诞的形式、扭曲的形象、抽象的象征性手法,去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和荒诞感觉。

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等。

30、意识流小说——是运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小说。

意识流小说家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意识流动,特别是人的潜意识活动;而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因而艺术结构上不受时空限制去表现人的心灵世界。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英国乔依斯的《尤利西斯》、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等。

31、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该派小说家创作上多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和现实,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

艺术上他们在现实的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神魔鬼怪、巫术与梦幻,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构筑起一个虚实相间、真假难辨、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成为民族文学传统、原始宗教观念和非理性的现代主义共同影响下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

代表作家作品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