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阅读指导课1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第一篇:《七根火柴》教案(正式)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
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开端)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发展、高潮)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
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结局)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
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 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14、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
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
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⑶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划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
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七根火柴》教案

课前预习:1、疏通生字词2、圈划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
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在我们的城市里,很少用火柴了,我们只要拧一下旋钮,煤气燃
起来了;摁一下键,打火机出火苗了。火柴,成了少见的稀罕物,我们的生活
中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可是,在1934年到1936年间的长征途中,它是个与
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课文以火柴”为故事线索,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层次?分别概括出
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
渴望。(开端)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发
小说以火柴”
为线索,随着线索由隐到明安排了曲折的情节,环环相扣,塑造形象,表
现主题。
(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
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
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
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
无比珍贵。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一>语文>初一语文教案
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险,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
绘,生动而鲜活的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和不朽的艺术形象。小说是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而人物性格又是在情节发展中不断凸显出来的,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另外在分析人物形象
七根火柴阅读指导课

《七根火柴》阅读指导课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范裕英教学目标:1.弘扬“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引导学生做有信仰、有抱负的21世纪的主人。
2.抓住感人的情节,引导学生把握细节,从细节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能结合文本产生一些独特的感受,发表独到的见解。
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强化阅读革命文学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一段“红色阅读”之旅,正确面对人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的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能够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1.《七根火柴》资料每人一份2、有关图片、文字材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欣赏图片,引出新课同学们,不知你们在网络上有没有看过这么两句话:“今天你唱了吗?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地流行唱红歌。
”(播放PPT图片)然而能让红歌唱得如此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确是空前绝后的创举。
同时,全国中小学中开展“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的读书活动也显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PPT)为什么大家这么重视唱红歌、品红色经典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篇文章《七根火柴》,作者是王愿坚。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能从中找到更好的答案。
老师板书:《七根火柴》。
二、读书小窍门。
1、学生谈自己平常阅读形式师:我知道课余时间同学们都读了不少书,读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收获。
那今天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成果。
平时你是怎样去读懂一篇文章?(学生畅所欲言)2、教师导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三.感知情节1.师:读一篇作品有很多方法,可以从了解写作背景开始。
请学生说说本篇文章的背景知识。
师适当补充: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经受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走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原;途经了11个省,行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路,创造了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七根火柴(第1课时)教案 鄂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 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
《七根火柴》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八
课时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本文写了一件红军过草地 时的感人故事。在讲解小说的时候指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考试大纲描述
2、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理解火柴对于长征的战士们的重要意义。
难点
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
同学们,可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你可还记得长征途中那座雪山上的丰碑——军需处长。他为了保证战士们成功越过雪山,将御寒的衣物都分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则永远留在了那座雪山上晶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和“丰碑”一样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七根火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结局)
2.读完这篇小说,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情分析
本届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 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其次,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主要是学生审题、及阅读能力薄弱,导致部分学生对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感到非常吃力。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2021-05-28《七根火柴》教案教学目的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解题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
“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
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
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
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
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
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
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
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
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
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
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
《七根火柴》1解析教学内容

(1)、火柴的珍贵和重要 (2)、无名 战士感人的事迹 (3)、继承先烈遗志, 把革命进行到底
讨论: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归纳: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因为 从无名战士身上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卢进勇在故事情节中起着穿针引线的联 系作用。
卢进勇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
2、文章是怎样写无名战士把火柴托
付给卢进勇让他把火柴带给部队?
文中“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包含四个部分。
(1)是“指火柴” ,表达急切心情。 (2)是“看火柴”: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 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现 对党的一片赤诚。 (3)是“数火柴”:清楚的交代,认真的态 度,庄重的神情。
(4)“交火柴”:交代后的无比欣慰,郑重 的托付,殷切的期望。
溅起 浑浊
xī
mò
蹒跚 翕动 蓦地
腭下 倚靠yǐ 酸涩
zǎn
zhàn
腋窝 积攒 寒颤
qué
一瘸一拐 月朗星稀
擎着
阅读课文,思考: 这篇小说涉及哪些人物?
无名战士、卢进勇、后卫连指 导员、战士们
分析情节:
本文主要围绕着什么来写,用一个字概括。
火
情节:
围绕这一个“火”字 又可以把情节分为几个环 节?
结合人物和情节之间的联系,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5):卢进勇和部队需火柴
第二部分(6-22):无名战士献火柴
第三部分(23-26):卢进勇送火柴和 部队用火柴
“火”是全文的行文线索。
把文中写到“火”和“火柴” 的语句找出来,指出二者关系和 作用:
写“火”是为写“火柴” ;
写“火柴”是为写“无名 战士” ;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七根火柴》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意义的分析3. 教学难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七根火柴》;(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3)学生总结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红色文学作品,交流阅读感受;(2)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3)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 请谈谈自己对本课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和收获;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红色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2.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阅读分享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根火柴》阅读指导课
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范裕英
教学目标:
1.弘扬“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引导学生做有信仰、有抱负的21世纪的主人。
2.抓住感人的情节,引导学生把握细节,从细节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能结合文本产生一些独特的感受,发表独到的见解。
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强化阅读革命文学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一段“红色阅读”之旅,正确面对人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的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能够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1.《七根火柴》资料每人一份
2、有关图片、文字材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片,引出新课
同学们,不知你们在网络上有没有看过这么两句话:“今天你唱了吗?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地流行唱红歌。
”(播放PPT图片)然而能让红歌唱得如此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确是空前绝后的创举。
同时,全国中小学中开展“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的读书活动也显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PPT)为什么大家这么重视唱红歌、品红色经典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篇文章《七根火柴》,作者是王愿坚。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能从中找到更好的答案。
老师板书:《七根火柴》。
二、读书小窍门。
1、学生谈自己平常阅读形式
师:我知道课余时间同学们都读了不少书,读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收获。
那今天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成果。
平时你是怎样去读懂一篇文章?(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导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三.感知情节
1.师:读一篇作品有很多方法,可以从了解写作背景开始。
请学生说说本篇文章的背景知识。
师适当补充: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经受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走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原;途经了11个省,行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路,创造了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
但也有无数红军战士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七根火柴”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
2.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说说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请2-3位学生概括)
四.读懂人物
师:一个好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离不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人物变得鲜活了,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那个同志(无名战士)、卢进勇、指导员
2.文章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人物描写方法方面)
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可让学生自己进行辨析,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得出无名战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的结论。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应依据小说的主题而定。
小说的主人公是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而不是依笔墨的多少而定。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掉队后又赶上部队转交火柴的卢进勇用笔颇多,像是主要人物。
但从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性格来看,无名战士更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
在得出结论后,可进一步追问: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贯穿全篇的
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卢进勇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无名战士而塑造的线索人物。
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
3.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没有名字?作者却给卢进勇名字吗?引导学生可以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去分析人物形象。
(可以从文章描写无名战士的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抓住文中关键的段落)
4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
5.无名战士是一位怎样的战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要进一步深化火柴的意义和重要性。
师小结:读一篇小说是这样,读一本小说也是这样,读更多的课外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五.读出疑问
师: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先让学生提出疑问,相互讨论解决。
2、学情预设: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想知道答案:(师生一起讨论)(PPT用链接)预设1:“记住,这,这是,大家的!”……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这里很多处用到逗号,而为什么不用顿号呢?
2.文章第21段,写到无名战士牺牲了,为什么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又“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矛盾吗?
3.第15段写到:“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文章的结尾写到: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在这两处里,为什么只数到“四”呢?
4.文章火柴的焦干与湿漉漉的战士?
六.读出感受
一个好的故事总能打动人的心弦,请你再次读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大声朗读出来,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轰轰烈烈地唱红歌,品读红色经典了吗?
学生谈感受
师:《七根火柴》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故事赞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年代大放异彩。
那么现在21世纪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还需不需要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
学情预想:有的学生会说不需要,因为过去战争时期打仗要死人,要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不需要烈士,不要献身,所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不需要再提倡了。
教师引导,作者王愿坚创作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是:(PPT)“我们今天走着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
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过去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有杨立伟,有桑兰,甚至还有刘翔。
这些人都是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典型。
老师小结:今后我们读一篇小说或一部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感知情节、读懂人物、读出疑问和读出感受等方面着手,相信同学们能做一名热爱阅读的人,热爱生活的人,用书打开我们那扇明亮的窗户,用书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推荐红色经典作品:
《红岩》《青春之歌》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红色之旅已经启程,愿大家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的去读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与英雄人物为友,与红色经典同行,与革命精神为伴,扬帆起航铺就成功的人生之路,书写我们精彩的人生。
板书设计:
七根火柴
王愿坚
感知情节
读小说读懂人物读出疑问
了解环境读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