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学第二章
第二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也叫“修禊”。 《诗经·郑风》中有一首名为《溱洧》的诗,描
写的是古代郑国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河两岸 春游的欢乐情景 :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蘭 兮。女曰: “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 以芍药。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陶弘景 道教思想家、仙游家、文学家、 医学家。主张儒、 佛、道三教合流。 他编纂的《真灵位业图》为道教神仙制定了等级、 品位,构想出一个等级森严的神仙谱系。 其仙游风格独特,“没经涧谷,必坐卧其间, 吟咏盘桓,不能自已”; “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间,欣然 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其《抱朴子》一书,从理论上论证了世界上确有 神仙存在,为道教构建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 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大大丰富了道教 的思想内容。
《抱朴子》不仅是一部道教史名著,也是研究我 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卫生学的宝贵资料。
葛洪的另一贡献是致力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撰 写了《神仙传》十卷,记载了传说中的神仙,是 一部很有代表性的道教文学作品。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
曰:……
杜甫的《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元朝的王恢在《正宫·双鸳鸯》中写道: 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袚(bo) 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 秋游则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古代也叫登高 节、菊花节。
说”和道家的“逍遥游” (一)神秘渺茫的远古游踪 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旅游文学各章知识结构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
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采薇》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诗经《溱洧》等讲读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竹林七贤士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曹操、陶渊明等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谢灵运、谢眺等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李白《赠汪伦》刘禹锡《竹枝词》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2、山水田园诗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杜甫:《望岳》、《后游》韩愈:《山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维:王维的诗与禅。
《竹里馆》、《鹿柴》、《辛夷坞》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刘禹锡:《望洞庭》3、旅怀别绪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许浑:《咸阳城东楼》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张继:《枫桥夜泊》王湾:《次北固山下》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散文与游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滕王阁序》郦道元:《水經注》二、宋代旅游诗文的发展及其特点1.旅游诗歌林逋:《宿洞宵宫》苏轼:《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叶绍翁:《游园不值》朱熹:《水口行舟》、《春日》、《观书有感》陆游:《游山西村》2.词潘阆:《酒泉子》柳永:《望海潮》李清照:《如梦令》张孝祥:《念奴娇》3.散文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前赤壁赋》第五章:旅游文学的兴盛――明清时代一、明清时代旅游文学的兴盛与性灵学说二、明清时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西湖七月半》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徐宏祖:《游黄山日记》恽敬《游庐山后记》。
中国旅游文学欣赏(精品)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 • • •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 林升· 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 • 暖风吹得游人醉, • 直把杭州作汴州。 •
旅游文学欣赏 (二)写江南
9、苏州 • 唐·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旅游文学欣赏 (二)写江南
7、南朝·梁·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旅游文学欣赏 (二)写江南
8、杭州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 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 游?白居易.忆江南
中国旅游文学欣赏
1、杜甫《后 游 》 • 寺忆曾游处, 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 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 舍此复何之?
旅游文学欣赏 (一)名句
2、孟浩然《与诸子登岘xian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3、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惟见长江天际流。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唐.徐凝《忆扬州》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唐 杜牧《遣怀》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 青山隐隐水迢迢, • 秋尽江南草木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旅游文学欣赏 (三)写塞外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__北朝·齐 民歌《敕勒川》 •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__唐 . 王之涣《凉州词》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D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
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
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第一章(11403)

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第一章(11403)一、为什么说将《诗经·溱洧》归入旅游诗所描写的实际?(1)前人大多将此诗归入恋情或社会情类,但如果换个角度,将其纳入旅游诗也许更能揭示诗的性质。
(2)因为本诗不但交代了主人公明确的游赏动机而且所描绘的游赏客体又极优美、热闹。
(3)主、客体谐和结合,展示出一幅以一对恋人游赏为中心的人如潮、笑如潮、歌如潮的春游胜景图。
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壮观的场面,如此浓烈的情趣,岂是用恋情或风情所能涵盖得了的,而如从本就包含诸多审美活动的旅游来审视,就更符合诗所描写的实际。
二、以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为例,说说旅游诗与一般借景抒情有何不同。
(1)本诗几乎通篇写景: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
特别是对大海的描写,虚实结合,有动有静,有光有景,有光有影,有声有色,展现了大海的壮丽景色。
如此纯然写景的诗作在此之前尚未曾有过。
所写之景又一洗以往悲秋的情调,从大海的辽阔壮美和吞吐日月的宏伟气象中,反应出诗人观览是掩抑不住的雄心壮志和乐观自信精神。
(2)情由景生:情感固然包含有此时曹操大胜乌恒班师回朝途中的喜悦因素,但诗中所显示的更多则是山水观览本身所产生的特有感受和情致,即旅游审美情趣。
三.谢灵运是中国史诗上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旅游诗的作家,他的诗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但诗中却也常常留有玄言的痕迹,试以《登池上楼》为例加说明。
(1)这首诗借登楼所见,发泄了对官场失意的不满和避世的伤感情绪。
(2)全诗大致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为前八句,托物抒怀,以潜虬、飞鸿提引,抒发出任永嘉太守的处境和心情;第二段落为中间八句,点题写景,是全诗的重点——既有音响,又有画面,并把近景与远景结合起来,错综变化,有声有色;第三段落为最后六句,即景述志,以《诗经》和《楚辞》中的两个典故,抒发登楼观赏所触发的归思之情。
(3)全诗因景生情,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述志抒怀,层层写来,自然妥帖,语言富丽精工,又多偶句,对古诗的律化起了推动作用,但受时风的影响,结尾句中的“无闷”,还留有玄言的痕迹。
中国旅游文化第2章

《中国旅游文化》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南朝政权陈,统一了中国。隋文帝杨 坚执政期间推行了多项措施使隋朝初期出现了社会 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但其子杨广篡位后,奢侈 腐化、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修建了沟通南北水运 的京杭大运河,使得民怨四起,最终瓦解于农民大 起义的风暴中。
宗法社 会时期
帝制 社会 时期
近代历 史时期
《中国旅游文化》
远
旧石器时代
古
新石器时代
猿人 古人 新人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炎黄二帝 尧舜禹
时
五帝时代
期
《中国旅游文化》
宗法社会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从夏代“家天下”开始出 现了阶级和私有制度,其社会组织是由氏族、 部落和部落联盟向国家政权转化,而早期的 国家是以血缘亲族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为基 础的。宗法制由原始氏族、部落的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经夏、商两代至周代逐渐完备。
《中国旅游文化》
公元前202年,经过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 胜项羽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 8 年,外戚王莽夺权称帝。公元23年,皇族刘秀窃取 了农民起义的成果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东汉后期,宦官专权,豪强地主残酷掠 夺农民,最终导致了黄巾大起义,从此东汉中央政 权形同虚设,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中国旅游文化》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元末天下大乱,在众多英雄中,农民军领袖朱元璋后来 居上于1368年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为巩固 新政,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进 一步强化。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末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迎来了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 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结束了明朝277年的 统治。 明末,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逐步崛起,1616年 其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立“金”国, 史称后金。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奉天(今沈阳)称帝,改国 号为清,改女真族为满族。1644年清世祖进入山海关打败李 自成,定都北京。
第二章 旅游文化

舜死于“巡狩”南方,最终死于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 英闻讯循迹寻夫,也身投潇湘。湘妃竹。
夏朝女以太康是历史上第一个因游玩而丧国的,整天耽于 游猎。继位两年后一天,他带着宠妃和亲信去游猎,竟然一去十 旬不归,不知去向,朝野为之一片混乱。后弈乘机造反,夺取政 权。
最后,山水比德说为旅游活动在人生中的崇高地 位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两千多年来, 中国人几乎无不受孔子这两句话的影响,到大自 然中去旅游赏美,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由 孔子所总结的欣赏自然美的传统,代代相续,流 传至今。欣赏,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 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 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构成了“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承天地之灵气,接 山水之精华的思想,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
1.以形媚道、澄怀味象的审美情趣的提高;
——儒家的山水比德说只注重自然美的社会属性,而忽 视了其自然属性,对自然美本身所具有的线条、形体、 色彩、气韵等美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关照。而以形媚道 则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
山水比德说的意义
一方面反映了儒家重人伦的色彩,自然的美要经过 “人化”之后,要体现出一种伦理关系上的德,才 具有美的价值,带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山水比 德说将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 知己力量,将大自然从神秘异己变为理解亲和,表 明人的山水意识已经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因而 进入了人类与山水融合的新时代。
尚古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为文化遗产和文物 遗迹的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尚故意识对后世的影 响:评价旅游景点越古越好;杜撰名胜,抬高身价; 沿波讨源,重视古人古事的介绍
中国旅游文学第二章

祝贺新婚而作的喜联
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 病除,交称华陀扁鹊
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 废寝,堪誉蜡炬春蚕
为庆新春而作的春联
爆竹三二声人间改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贺寿联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贺新居落成
杰构地偏幽,水如碧玉山如黛 达人居不俗,凤有高梧鹤有松
堪称古今对联珍品的名胜联
•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 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彼此对仗 • 上下两联平仄对立。即上联以仄声收,下
联以平声收 • 上下两联字不重复,特别是出于同一位置
上的字,更不能重复 • 上下两联语意连贯
字数相等,彼此对仗
• 字数相等:上下两联字数要完全相同 • 彼此对仗:
➢词类相当 ➢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式要一致
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江河,秦汉无 此雄,宋元无此状
写三楚文章,吊九原将士,风雨为 之泣,草木为之悲
题赠联
就是用对联的形式写出的赠言 ,在文字要求必须凝练、含蓄、对 仗工整,其内容是赞赏、激励、惜 别、祝愿、期望、劝勉等等。突出 特点就是言简而情深,使人乐于玩 味欣赏,留作纪念。
两副题赠联
• 朱元璋赠开国元帅徐达联: • 李大钊的赠友联:
明人解缙的一副名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副对联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得永乐万年
平仄与平仄对立
• 平仄,是律诗和音韵方面的术语。“平”就是平声,包 括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在普通话里,由于入声已派入四声,平仄不能简单地 按照声调来区别。
破虏平蛮功贯古 今人第一
铁肩担道义
出将入相才兼文 武世无双
妙手著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以平声收 • 上下两联字不重复,特别是出于同一位置
上的字,更不能重复 • 上下两联语意连贯
字数相等,彼此对仗
• 字数相等:上下两联字数要完全相同 • 彼此对仗:
➢词类相当 ➢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式要一致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云卷千峰色 泉和万籁吟
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殿联:
万壑松风殿
葛恩巧对朱元璋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国难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
明太祖朱元璋
第二节 楹联的特点和艺术手法
• 楹联的特点 • 楹联的艺术手法
作者:朱屺瞻 字体:正书 上联:竹里登楼人不见 下联:花间觅路鸟先知
楹联的特点
• 认识楹联 • 楹联的渊源 • 楹联的种类 • 楹联的作用
认识楹联
对联,是相对的联 语,也叫联句。有题刻 在壁柱上的,也有传于 书本和口头的。题刻在 壁柱上的对联,谓之楹 联。对联要求把相关联 的,即“形相对、神相 联”的内容用对仗工整 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 对联主要以壁柱为表达 场所,故楹联也常用以 泛称整个对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 今人第一
铁肩担道义
出将入相才兼文 武世无双
妙手著文章
行业联
这类对联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 既要点明行业性质,又有招徕顾客之 意。有的表现出行业的意义及宗旨, 有的反映了劳动者的自豪情怀和高尚 技艺。
两副对联
喜迎东南西北客 虽属毫末技艺 待君兄弟姐妹情 却是顶上功夫
谐巧联
又叫谐趣联。这类对联虽然实用价 值不大,甚至在思想内容方面并无称道 之处,但是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很高,有 的以技巧逞能,有的以谐趣见长。
三个小故事
包公巧破对联案
点燈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唐伯虎妙对点秋香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楹联
文因景生,景以文传
作者:齐白石 字体:篆书 上联:持山作寿 下联:与佛同龛
第一节 楹联的产生和作用
• 串对,又叫流水对。串对的上下两联,不过 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意思是顺承的,分别 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作者:张雪明 字体:隶书
上联:海为龙世界 下联:云是鹤家乡
楹联的作用
• 实用价值 • 教育警示价值 • 绘景抒情价值 • 试才斗智价值
楹联两副
事可对人语 心常如水平
为某个名胜古迹撰作、题刻的对联 ,叫名胜联。因其题于名胜古迹,多带 有永久性的特点,与胜迹互相映衬,融 为一体,成为各地风光的一个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
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联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左图:白居易墓 左图:白居易像
洛阳白居易墓联
心中怀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名胜联的特点
• 有时能够起到补充史料的特殊作用 • 专用性,不能随便移置于他处
深情悼念的哀挽联
哀挽联又叫挽联,也称丧联,是为 哀悼死者而作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悬挂 于死者的灵堂。它综述死者生平,评价 死者业绩,表彰死者精神和情操,言简 意赅,感情深沉,语言多惋惜、感伤情 调。
抗战胜利时长沙军界挽抗日阵亡将士联
清道光二十七年,林则徐为“黑 龙宫”撰写楹联:龙友为灵,流播德 泽。泉神化气,雨润春山。
楹联的渊源
• 商末周初说 • 晋王羲之说 • 五代桃符说
商末周初说
《封神演义》第六十七回写姜子 牙登台拜将,有这么一段话:“子 牙到岐山,将近将台边,(见)有 一座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三千社 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
晋王羲之说
王羲之像
•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风新景”
• “莺啼北里,燕语南邻” •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五代桃符说
•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 长春。”
• 王安石《元旦》诗:“千 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 换旧符”。
图片说明:左上为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 ”像
• 平仄对立,是指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上联是平声的,下 联一般应是仄声;上联是仄声,下联一般就应当是平声 。
祝贺新婚而作的喜联
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 病除,交称华陀扁鹊
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 废寝,堪誉蜡炬春蚕
为庆新春而作的春联
爆竹三二声人间改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贺寿联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贺新居落成
杰构地偏幽,水如碧玉山如黛 达人居不俗,凤有高梧鹤有松
堪称古今对联珍品的名胜联
明人解缙的一副名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副对联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得永乐万年
平仄与平仄对立
• 平仄,是律诗和音韵方面的术语。“平”就是平声,包 括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在普通话里,由于入声已派入四声,平仄不能简单地 按照声调来区别。
谐巧联一副
天星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正对、反对和串对
•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待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正对、反对和串对
• 反对的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毛点天文
正对、反对和串对
左下为海口府城老宅宅门桃符:“守 东本王招言为善最荣、遵司马公家 训积德当先”,“凤纪日长微月令、 麟书春焕仰奎光”;
楹联的种类
• 表示美好祝愿的喜庆联 • 堪称古今对联珍品的名胜联 • 深情悼念的哀挽联 • 题赠联 • 行业联 • 谐巧联
表示美好祝愿的喜庆联
喜庆联又叫贺喜联,就是用对联 的形式写些祝贺的吉利话赠送给别人 。它又有很多种类,例如春联、寿联 、贺喜联、营造联、纪念庆祝联、生 子联等。
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江河,秦汉无 此雄,宋元无此状
写三楚文章,吊九原将士,风雨为 之泣,草木为之悲
题赠联
就是用对联的形式写出的赠言 ,在文字要求必须凝练、含蓄、对 仗工整,其内容是赞赏、激励、惜 别、祝愿、期望、劝勉等等。突出 特点就是言简而情深,使人乐于玩 味欣赏,留作纪念。
两副题赠联
• 朱元璋赠开国元帅徐达联: • 李大钊的赠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