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高二化学选修4说课稿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高二化学选修4说课稿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高二化学选修4说课稿
高二化学选修4说课稿: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单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选修4教材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的一部分。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

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后面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

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

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这一单元。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态的条件以及如何调节平衡位置的方法。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反应平衡过程中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分析该单元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的第二单元,属于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化学平衡和平衡移动的条件展开,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材中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 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 -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 浓度的变化 - 温度的变化 - 压强的变化 - 催化剂的存在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概念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但是对于平衡状态的形成以及影响平衡位置的条件可能并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学生的联系,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实际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的深入理解3. 教学方法•指导性讲授结合示范实验:通过教师的指导性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

高中优秀教案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教学设计

高中优秀教案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教学设计本文题目: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第1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目标要求] 1.知道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转变时,化学平衡状态将会被打破。

2.把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结果以及有关的说明。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1.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试验探究试验原理:Cr2O2-7+H2O 2CrO2-4+2H+橙色黄色试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 mL 0.1 mol?L-1K2Cr2O7溶液。

②向一支试管中滴加1 mol?L-1HNO3溶液,观查并记录溶液的颜色。

③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1 mol?L-1NaOH溶液,观查并记录溶液颜色的改变。

试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步骤滴加1 mol?L-1 HNO3溶液滴加1 mol?L-NaOH溶液溶液颜色溶液橙色加深溶液黄色加深试验结论:增加H+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橙色加深;增加OH-的浓度,减小H+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黄色加深。

基本规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但是压强转变,对于有气体参加而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系数不变的反应来说,平衡不移动。

3.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试验探究试验原理:Co2++4Cl- CoCl2-4 H0粉红色蓝色试验步骤:取3支试管,向其中各加入适量CoCl2的盐酸溶液,将试管分别置于热水、冰水和室温下。

试验现象及结论:溶液的颜色平衡移动的方向室温粉红色平衡不移动热水溶液蓝色加深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冰水溶液粉红色加深降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基本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上升温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电子教案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电子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主讲人:张军贵 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提高归纳思维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加强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练习教学过程:【复习】:化学平衡的定义,特征 【引入】: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方向:由v 正和v 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 正<V 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V 正>V 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 正=V 逆 ,平衡不移动。

【过渡】:哪些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正反应速率2、温度:升高温度,可以加快正逆反应速率3、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4、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的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观看实验视频)分析,得出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过渡】:这是从实验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从速率-时间图像上解释:(可让学生画出图像自己解释)。

旧平衡V 正=V 逆条件改变v 正≠v 逆一段时间后新平衡 V '正=V '逆【总结】:1.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只能使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改变生成物的浓度,只能使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

2.只要正反应速率在上面,逆反应速率在下面,即V正﹥V逆,化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只要是增大浓度,不论是增大反应物浓度,还是生成物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状态,减小浓度,新平衡条件的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状态。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够预测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浓度变化预测。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如何预测浓度变化。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试管、实验物质、平衡常数计算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有关化学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为什么需要研究化学平衡。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观察一种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2. 实验二: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浓度,并预测浓度变化。

四、讨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预测。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行设计平衡反应实验,并计算平衡常数。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学平衡对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实例。

板书设计:化学平衡- 概念及影响因素平衡常数- 计算方法- 反应物浓度计算- 浓度变化预测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巩固化学平衡理论知识。

2. 准备下节课参与化学平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学习化学平衡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苏教)

【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苏教)

《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3个实验验证,探索了反应物的浓度,体系的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教学中,还应把压强改变、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做以探讨并总结,以加深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2、学会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浓度、温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总结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通过对比、小结进一步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1课时[新知探究]探究化学平衡的移动和移动方向(1)化学平衡的移动:当平衡体系条件改变时,原有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就是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图示:(3)平衡移动的方向:①若v(正)>v(逆),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

③若v(正)<v(逆),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必记结论]外界条件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1)外界条件改变,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

①若条件改变,未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则平衡一定不移动,如增加固体的用量。

②若条件改变,引起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但v(正)、v(逆)同等程度的改变,则平衡不发生移动。

③若条件改变,引起v (正)≠v (逆),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2)平衡发生移动,说明外界条件一定发生改变。

[新知探究]探究 1 利用重铬酸根离子与铬酸根离子之间的转化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填写下列空格。

(1)实验原理:Cr 2O 2-7+H 2O2CrO 2-4+2H +橙色 黄色 (2)实验探究:探究2 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及应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2)应用:适当增加相对廉价的反应物或及时分离出生成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产物产量,降低成本。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

《&2.3.1化学平衡移动1》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浓度变化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理解化学平衡移动;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并从影响反应速率因素和变化时浓度商Qc与K比较大两个角度来分析化学平衡移动方向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加强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浓度影响化学平衡的原因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练习教学过程:【回顾】1、化学平衡状态本质和外部特征?本质:V正 = V逆≠0 外部特征: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2、化学平衡是怎样建立的?一定条件下,投料后反应一定时间【过渡】展示投料后化学平衡过程的V-t图,引出条件发生改变导致V正≠ V逆,从而发生破坏旧化学平衡,重新建立新的化学平衡,PPT展示化学平衡移动过程。

【归纳】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概念: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正向、逆向、不移动aA+bBcC+dD改变条件后:(1)若v(正)>v(逆),则平衡向 方向移动。

(2)若v(正)=v(逆),则平衡 移动。

(3)若v(正)<v(逆),则平衡向 方向移动。

3. 研究对象:已建立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4.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v(正)≠v(逆)【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来打破旧平衡呢?【过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本节我们先学习浓度改变是如何破坏化学平衡的【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活动与探究】按课本P53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对比分析结论,并完成表2-10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溶液由橙色向黄色转变减小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实验2溶液由黄色向橙色转变增大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讲解】大量实验事实表明,1.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②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应用】1、2SO2(g) + O2(g)SO3(g)的平衡体系中,为了提高SO2的利用率,可采用什么措施?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CO2(g)+C(s)2CO(g) △H﹥0,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则指定物质的浓度及平衡如何变化:(1)增加CO2,平衡________,C(co) ________。

化学:2.2.3《化学平衡的移动》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2)

化学:2.2.3《化学平衡的移动》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反应地快慢和限度第3课时化学平衡地移动【学习目标】1•影响化学平衡地移动因素2•化学平衡地标志【学习过程】一、实验探究(1 )实验原理:N02通常为______ 气体,N2O4通常为 _______ 气体.N02 N2O4正反应为_________ 反应(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4 )实验分析及结论二、化学平衡地移动地含义:四、判断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对于反应N2(g)+3H 2(g)2NH 3(g)是否达平衡状态(达到“vf未达到“%”①N2地消耗速率等于N2地生成速率•(”②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③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地一半.()④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消耗速率地一半.()⑤单位时间内,N2与H2生成NH3地分子数与NH3地分解地分子数相等.()⑥单位时间内,生成2xmolNH 3地同时生成xmolN 2和3xmolH 2.()⑦一定温度时密闭容器中N2、H2、NH3地分子数不再改变.()⑧外界条件不变时,N2、H2、NH3地浓度不再改变.()⑨外界条件不变时,N2地转化率不再变化.()⑩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压强不再改变.()(11)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质量不再改变.()(12)单位时间内有1个NN斷裂,同时有3个H—H生成.()【典题解悟】例1.已知反应A2 (g)+ 2B2 (g) r J 2AB2 (g)地厶H V 0,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地时间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解析:A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B项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加,达到平衡所用地时间缩短;C项,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项,此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少地反应,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答案:B例2.反应:A (气)+3B (气). ’2C (气)+Q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和物地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A •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 .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解析: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降低.答案:C【当堂检测】1. 对于可逆反应M + 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M、N、Q三种物质地浓度一定相等B. M、N全部变成了QC.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都保持不变D. 反应已经停止2. 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地是()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C. 随着反应地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保持恒定D.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3. 下列对可逆反应地认识正确地是()A. SO2+Br2+2H2O=H2SO4+2HBr 与2HBr+H 2SO4(浓)=Br2+SO2 +2H2O 互为可逆反应B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D •在一定条件下SO2被氧化成SO3地反应是可逆反应4. 可逆反应H2 (g)+I2 (g).2HI (g)达到限度时地标志是(I2蒸气是紫色地)()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B .混合气体地着色不再改变C. H2、12、HI地浓度相等D . I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与H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相等5. 对于可逆反应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地18O2,足够长地时间后, 18O原子()A .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C.只存在于O2和SO2中D.存在于O2、SO2和SO3中6. 对于已达到平衡状态地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正、逆反应不再继续进行B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相等C.反应物质量地总和与生成物质量地总和相等D .单位时间内消耗和生成某物质地物质地量相同7. 一定温度下,反应N2 (g)+3H2(g) - 2NH 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是A. C(N2): c(H2):C(NH3)= 1 : 3 : 2B. N2, H2和NH3地物质地量分数不再改变C. N2与H2地物质地量之和是NH3地物质地量地2倍D .单位时间里每增加ImolN 2,同时增加3molH2&在密闭容器中通人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g)+B(g) 2C(g)△ H<0X YA再加入A B地转化率B 1再加入C A地体积分数C增大压强A地转化率D升高温度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下列量( Y )地变化一定符合图中曲线地是9. (2007全国卷1 ) 13.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地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地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地是A .反应达平街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D .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II时浓度不相等10. (2007 江苏卷)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 = 2C(g)+D(g) ; △ H<0.现将1mol 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将 4 mol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地容积为甲地2倍,打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中C地浓度是乙中C地浓度地2倍B .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乙中B地体积分数均增人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地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地平衡后,乙中C地体积分数是甲中C地体积分数地2倍D .保持温度和乙中地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地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 所示(t1前地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11.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地容器中,反应2A (g) +B ( g) •' 2C (g )达到平衡时,A、B和C地物质地量分别为4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地物质地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地是A .均减半B .均加倍C .均增加1 molD .均减少1 mol12. 在恒温、恒容地条件下,有反应2A (气)+2B (气)• ------------ C (气)+3D (气),现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途径I: A、B地起始浓度为2mol/L途径n:C、D地起始浓度分别为2mol/L 和6mol/L ;则以下叙述中正确地是A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相同B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不同C.达到平衡时,途径I地反应速率V ( A)等于途径n地反应速率为V ( A)D •达到平衡时,途径I所得混合气地密度为途径n所得混合气密度地1/2参考答案I. C 2.B 3.C 4.B 5.D 6.D 7.B 8.AC 9.C 10.BDII. C 12.A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单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选修4教材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的一部分。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

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后面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

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

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只学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浓度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通过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先利用已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本节教材设定的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去验证科学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到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然后通过对速率-时间的图象分析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具体原因,最后可以联系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学习该理论的意义,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对生产实际有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改变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确定教学思路
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图象分析——实际应用——反思提高。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程序
1、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打破传统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

(这样做可以克服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

更重要的是将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直观。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不仅开门见山地将本节研究的中心问题提了出来,而且使学生为之一动,此时,他们会在心中想“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

此时只分析讨论条件改变时,平衡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变如何变,为什么这样变?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于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后由学生分别探究实验论证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再次设疑:“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经学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顺利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

(这样做可使学生感觉到,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化学平衡可能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为什么移动,既从直观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使他们的思维加深。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

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