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农业经济的繁荣,使得剩余农产品增多,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从而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
对后世农业发展的奠基作用
1 2 3
农具标准化
秦朝推行标准化农具,这种统一的标准对后世的 农具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 的进步。
水利建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朝大兴水利,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如都江堰, 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水利建设具有指导性的 意义。
农业生产力与技术水平
铁器普及:秦朝时期,铁制农具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良种选育:秦朝注重良种选育,通过选种、育种 技术,培育出高产、耐病的优良品种,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提升。
耕作技术进步:秦朝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 ,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耕作技术,如轮作、深耕等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秦朝时期,人们开始重视疫病的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疫措施, 如隔离病患、加强饲养管理等,有效减少了畜禽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 障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04
农产品加工与贸易
农产品的加工技术
粮食加工
秦朝时期,人们已经掌握 了磨面技术,能够将谷物 磨成面粉,进而制作各种 面食。
酿酒技术
秦朝的酿酒技术也已经相 当成熟,利用粮食、水果 等原料酿制出不同口味的 酒。
主要税源
农业产出成为秦朝的主要税收来 源,通过田赋等税收形式,实现 国家财政的充盈。
秦朝农业政策与制度
01
02
03
度田制度
秦朝实行度田制度,对国 家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分 配,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 用。
重农政策
秦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鼓励农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限制商业活动对农业资 源的侵占。
水利建设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发展迅猛。
本文主要讨论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变化。
一、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养蚕业、畜牧业、渔业、矿业和制造业也比较发达。
秦朝时,统一中国后实行均田制,使得土地比较平均地分配给每个农户。
汉武帝时期,实行“亩转租”制度,使得农民可以自由流动,这种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工具逐渐改进,农民增加了精神尺寸,增加了生产力,大量农产品的生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秦汉时期商贸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商贸活动也非常繁荣。
由于秦统一天下和保护贸易的政策,各种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国内商贸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朝更是采取了经济发展的稳健政策,商业和手工业工艺水平得到了提高。
通胡经济的兴起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沿海诸侯国也以出产海产品为贸易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海陆联运的贸易网络。
三、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比较繁荣,关键在于手艺人技术的提高和市场的需求。
汉武帝时期的铁冶业对中国标志性的,铁器的生产量大大增加,刀剑、铠甲等武器制品得到了重视,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技术的良匠,他们的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受到朝廷、个人和地方官府的赏识。
秦汉时期,陶、木、织等手工业品制作水平也有大幅提高,特别是染织业的发展。
四、秦汉时期的货币和税收秦汉时期货币制度比较完善,货币统一铸造,秦时实行贯通币,汉时实行五铢钱。
赋税制度也比较完善,秦朝实行丁输制,是一种人口普查根据丁田征收赋税的制度,赋税税额比较高,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征税制度。
汉武帝时期,实行“升田制”和“免田制”,对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此外,郡县官吏还负责孝敬老弱、扶贫济苦等民生救济工作。
五、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和阶层的变化,社会不再是奴隶制、封建主义和天命观决定的,社会关系逐渐变成数量象征奴隶订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和工商行业的地位。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秦朝农业政策•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市场规模与贸易•农业经济地位与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秦朝农业政策01CATALOGUE03兴修水利秦朝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提高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
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01奖励垦荒秦朝实行奖励垦荒政策,鼓励人民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出。
02提倡精耕细作秦朝提倡精耕细作,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鼓励农民采用轮作、间作等耕作方法。
农业赋税政策实行统一的农业税制秦朝实行统一的农业税制,按照土地和人口征收赋税,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减轻农民负担秦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禁止私自买卖土地秦朝禁止私自买卖土地,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政策推广农业科技秦朝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引进和培育了许多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建立农业管理体系秦朝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管理体系,设置了专门的官员负责农业管理,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农业生产条件02CATALOGUE秦朝推行“垦草启土”政策,大力开垦荒地,增加耕地数量。
扩大耕地土地制度土地利用方式秦朝实行“私有土地制”,激发了农民开垦土地的积极性。
秦朝的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包括稻田、旱田、林地等,以满足不同的农业生产需求。
03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201秦朝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大型水利工程地方政府也积极修建和维护地方水利工程,保障了农田的灌溉需求。
地方水利工程秦朝实行了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如用水法令、水权登记等,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管理水利设施的修建与维护秦朝时期铁器农具得到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与革新铁器农具的普及秦朝的农具有多种类型,如犁、锄、镰等,适应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环节。
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一全国并实行一系列变革的举措,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秦朝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业政策等方面来探讨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秦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序、高效的模式。
首先,秦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保证了每个农民都能拥有一定的耕地。
这一政策使得土地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提高了土地的产出能力。
其次,秦朝大力推广水利建设,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渠道、水库等,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此外,秦朝还加强了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产品的增多,农民们逐渐有了富余的粮食和财富,他们开始购买手工业品和其他日用品,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农民对于工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工具的发展。
总之,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秦朝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农民们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土地产权,不再被地主霸占土地。
均田制的实行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分配,每个农民都有一块自己的土地,这保证了他们的生活稳定。
其次,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减税和缓刑政策,使得农民们的负担减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此外,农民们还享受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比如在灾荒和自然灾害发生时,朝廷会组织救济,保证农民们的基本生活。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们的生活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艺术、音乐和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繁荣的农村文化。
秦朝统一中国的经济背景分析

秦朝统一中国的经济背景分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统一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孕育了很多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经济背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秦朝统一中国的经济背景。
一、农业经济是秦朝统一中国的重要经济基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朝代,因为农业经济是秦朝统一中国的重要基础。
在秦代,农业经济发展得非常繁荣,很多人都从事种田耕作。
在秦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高,这也就为秦朝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劳动力。
同时,秦朝也注重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调控,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鼓励农民多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为统一中国打下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二、商业贸易是秦朝统一中国的重要支撑秦朝是一个非常重视商业贸易的朝代,在秦代,商业贸易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特别是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由于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等制度,加上大力发展道路运输和水运交通,商业贸易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这对秦朝统一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秦朝制定了许多政策和规定,鼓励商业贸易和制造业的发展,这也使得秦朝的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为秦朝统一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矿业资源的开发为秦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矿业资源的开发也为秦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
在秦朝,许多矿产资源都得到了非常多的开采和利用。
秦始皇曾经命令负责太原铁矿的工人赵公明挖掘铁矿,从而使得秦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利用铁矿的国家之一。
此外,秦朝还充分开发了蜀地的铜矿、云南的锡矿、江西的铅矿和陕西的煤矿等矿产资源,为秦朝统一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物质支撑。
四、制造业的发展是秦朝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制造业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秦朝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朝经济发展

秦朝经济发展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货币流通等几个方面介绍秦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农业发展在秦朝,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和灌溉工程,推行均田制,使得农田面积得到了扩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秦朝还积极推行农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引进新的农具和耕作方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的产出,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二、手工业发展秦朝的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秦始皇集中了各个地区的手工业者,组织了大规模的生产,使得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在陶瓷、纺织、铁制品等领域,秦朝的手工业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商业发展秦朝的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制度,统一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度量衡,建立了便于商品流通的市场体系。
这些措施使得商品的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秦朝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西南亚和中亚著名的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秦朝的经济也因此与世界经济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四、货币流通在秦朝,货币的流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制度,实行了铸币制度,大大方便了经济交易。
同时,秦朝还广泛采用了货币支付,逐渐代替了以物换物的交换方式。
这种货币流通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综上所述,秦朝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货币流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发展。
这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朝的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朝代。
而在秦朝的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是重中之重。
因此,探究秦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我们了解秦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朝农业经济的基础在秦朝的经济体系中,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和最重要的经济领域之一。
大部分的人民都靠农业生产为生,而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秦朝,农业经济是被高度重视的。
对于秦朝农业经济的基础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土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最为完备的一个朝代。
这就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是科学技术,秦朝农业技术是相对先进的,有水利工程建设及耕作工具革新等方面的改进。
第三是人力,秦朝时期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劳动力水平也相对高,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秦朝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朝时期,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政府在多个领域加以推进。
比如,加强耕地开垦、开展水利工程、积极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等。
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显著,秦朝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首先,耕地开垦得到极大发展。
秦朝时期,大规模的土地开垦活动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推动,在河川流域不断开垦新的良田,并通过如免除租税等政策激励民间农户开发荒地。
这些开垦的土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开展水利工程也是秦朝的一大亮点。
为了提高雨量稀缺地区的灌溉利用率,秦朝主张“万丈泄洪,不如一派田地”,对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在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秦国先后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例如灵渠、赵武灵王渠等,有效解决了干渠缺水问题,也为当时农民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源,增强了农民的生产力。
最后,某些新型农业技术在秦朝时期得以广泛推广。
秦朝对于一些新型的农业工具和种植技术的重视程度高,努力鼓吹新技术,以科学化的方式改进农业生产。
比如,大力推广精耕细作,鼓励使用新式耕作工具,例如耕种方法上的改进,用篱石防风固沙。
这对于农业生产的增产和提高农药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助力于秦朝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秦朝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引 进和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稻 种植、牛耕等。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05
秦朝农业社会影响
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发展
秦朝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
人口统计数据
根据历史资料,秦朝时期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这得益于农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 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设施建设
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 的可持续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 障。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 件,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土地制度改革
秦朝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 ,将土地收归国有,并实 行按亩征税,为农业经济 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水利建设
秦朝重视水利建设,修建 了大量的灌溉工程,提高 了农业生产效率。
秦朝农业经济政策
重农政策
秦朝实行了重农政策,鼓 励农民耕种,减轻农民负 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统一度量衡
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方便 了商业交易和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
秦朝兴修了大量的灌溉工 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秦朝农业经济特点
精耕细作
商品化程度提高
秦朝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商业的发展,秦朝农业生产的商 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多样化种植
秦朝农业生产实行多样化种植,不仅 种植粮食作物,还种植经济作物和蔬 菜等。
02
秦朝农业技术发展
丝绸产量
丝绸生产技术
秦朝时期,丝绸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众所周知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
而中国的农业又以秦朝为开创先河。
研究秦朝的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对今天加强我们“三农”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有着不言而语的作用。
(一)农业发展的状况秦统一中国以后,土地占有的两级结构完全确立。
当时六国贵族受到打击,大批豪富被迁到关中等地,庶民地主发展缓慢,最得势的是由军功起家的官僚地主,可见秦代的地主阶级数量不多。
而占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数量庞大,他们依附于封建国家,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碣石刻辞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说明秦政权鼓励农民努力发展生产。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推广铁器和牛耕。
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灌溉系统、郑国渠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陂池沟渠,直到秦统一后仍在发挥作用。
而且,秦代配合水陆交通建设,又在陇西、关中、巴、蜀、黔中、会稽等郡修建了大批新的水利设施,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铁农具在战国已普遍使用,秦代的铁农具又有发展。
近年考古发现大量秦时期的铁犁铧、铁臿、铁锄、铁镰等,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器形有所改进。
另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说明秦政权非常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
《战国策?赵策一》说:秦以牛田,水通粮。
可知秦国已使用牛耕。
在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
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
而且,定期进行考课,对饲养好的予以奖励,饲养差的给予处分,说明官府非常重视保护、喂养耕牛。
目前,考古发现秦代的铁犁铧越来越多,则知牛耕推广较快。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深耕细作、增加耕作效率提供了便利条件。
①《汉书高帝纪》。
秦代的耕作技术在战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秦简中提到应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决定每亩播种的数量,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合理种植。
另外,秦律也对如何搞好田间管理,保护农作物生长作了若干规定。
特别是秦始皇相国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其中《任地》、《辨土》、《审时》等编,是记载农业耕作技术的专著,记载了改良土壤、适时种植、间苗保墒、除草治虫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汉初流传的《耕田歌》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①实为耕作经验之谈。
这首歌在秦代应已产生。
秦代的农产量一般每亩产粟一石半,折合今制每亩合粟140市斤。
由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秦代封建政权存放在各地官仓中的积粟非常丰富。
秦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汉书?地理志》说: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
这里农业生产一直发达,国家的粮食储备相当丰厚。
秦律规定,官仓储存的粮食,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秦故都)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②。
直到秦末刘邦入关时,这里依然仓粟多,积存大量粮食。
故后来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③,使刘邦终于赢得统一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是秦代粮食的主要产区,封建政权在这一带的存粮也非常之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末陈留尚有秦积粟数千万石.其时南阳宛地亦人民众,积蓄多.楚汉决战前夕,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④。
而秦建于荥阳、成皋间的敖仓是当时最有名的粮仓,积粟甚多.刘邦曾据敖仓之粟打败了项羽,后来英布叛汉时,仍有人提出据敖庾之粟是成败的关键。
可知秦汉之际十多年间,敖仓之粟取之不竭,其存粮是非常之多的。
①另巴蜀地区也是秦代的重要产粮区,《华阳国志?蜀志》云: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
《史记?高祖本纪》还记载,因汉初饥荒严重,高祖遂令民就食蜀汉。
说明秦汉纷扰之际,这里的粮食积累仍然丰富,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试想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秦朝的农业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呢?一、耕土面积的扩大和劳动力的增加早先的秦人主要居住在渭水上游一带。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1] ,犬丘又称西犬丘也就是今甘肃礼县一带。
当时的秦人还未立国,对于西周王朝来说,它被认为是落后不开化的部落。
显然,对这支飘游不定的秦人来说,西周那种“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2],“荼蓼朽止,黍稷茂止”[3] ,先进的耕作技术就与他们无缘了。
但是,到了秦襄公七年春,也就是公元前770年春,“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
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4]。
平王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与誓,封爵之。
襄公于是始国”[5]。
岐西至丰镐间的广大地区是周民族长期经营农业的中心地域所在,代表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占有岐、丰之地,又将具有较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周余民接收过来,这就使秦农业的发展置于一个新的起点之上,有人推测春秋以前秦人口约二三万之众。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卒,兵士七百人东猎,这是秦人入关数字的惟一记录。
而有人以周制百里内五万人推算,认为周遗民归秦者,至少应有二三十万人左右[6]。
到德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
从西犬丘到雍,秦人逐渐向东扩展,而且是沿着渭河沿岸。
渭河沿岸基本都是平畴沃野,便于耕稼之地,这就为秦人农业的起步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秦晋之战以后,东向受晋所阻,转而向西扩展,乘戎族“莫能相一”的有利形势,进军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7]。
秦国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并且使秦统治地域由关中农业区扩大到陇西、北地半农关牧地带。
“它使长期以来被众多戎、狄蹂躏的广大地区,得以恢复生产,结束了支离破碎的割据,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为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8] ,“秦霸西戎,开始了农牧交错地带的经营活动。
由于中原农业民族的社会、经济水平明显高于诸游牧民族,他们对农业牧交错地带的开发经营,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地域性拓展”[9]。
可见秦人的这一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穆公十五年(前645)秦晋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利用“岐下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晋君”[10]。
穆公十五年十一月,以释放晋君夷吾为条件,“夷吾献其河西地,……是时秦地东至河”[11] ,此时的秦人已扩展到今陕西东部,也就是说,得到了今关中地区,该地自古以来都是适于农耕的地区,特别是关中东部河谷展开,两岸原间平坦豁畅,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的:“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
”从此可以看出,秦人在这一时期的东扩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而且还得到了大批有“先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的农耕者,这对秦人农业的发展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受土地、人口、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人应该是主导因素,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这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时的秦国地广人稀,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的人口也不过两千万[12]。
加之,当时还得需大批的精壮劳力去行军打仗,因而秦人在东扩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及时补充应是秦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正由于如此,穆公时代才能实现“春秋五霸”之梦,才能实现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强大。
这也正如秦孝公所说“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注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13]孝公至秦统一以前,是秦国土扩大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商鞅变法以后,国土面积已经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一带,并西略义渠,南取巴蜀。
例如,秦惠文王取得巴蜀地后,极力经营,成都平原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是秦国粮食的重要产地[14] 。
当然这一时期秦人所扩之地大多为六国的旧地。
在战国时期,六国的人们已经懂得了“耕者且深,耨者熟耘”[15] ,“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16]等道理。
加之当时在六国故地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已普遍使用和推广。
可以想象,秦占领六国的故地,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一带大多为可耕种的良田。
这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使秦国耕地面积得到扩大。
那就是通过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颁行“垦草”令,扩大面积,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增加到相当于今制15亩,比其他各国高出一倍[17]。
由于这双重因素的影响,秦人的耕土面积得到空前扩大。
耕土面积的扩大,给秦人带来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劳动力明显不足。
于是又实行“诱三晋之民,利其田宅”[18]的政策,招引来三晋之民来秦国开荒。
因而,正由于这一大批辛勤的拓荒者在这广阔的沃土上的不辞劳作才使秦国农业蒸蒸日上,迅猛发展,为秦荡平群雄、廓清寰宇、一统天下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
二、勤政与重农思想对农业的影响秦穆公时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终于使秦国实现了第一次强大。
他的开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人才。
在春秋时期曾形成有一种“尚贤”之风,当然穆公也不例外,《诗经·小雅·晨风》写道:“鸟穴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未见君子,忧心靡乐”,“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左传·文公三年》写道:“《诗》曰:‘于心采繁?于沼于氵止;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秦穆有焉。
”其次,善于用人之长。
他曾用五张羊皮赎买曾“游闲于齐”、“乞食饣至人”的百里奚的事情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就是穆公重民。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不可能认识到“以民为本”的思想,但他在这一点与当时的奴隶主统治阶级有不同之处。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了饥荒,向秦国求援,在给与不给的问题上秦国君臣中曾发生了一场争论。
最后穆公采纳了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19]。
当时秦穆公有这样一段话:“其君是恶,其民何罪!”[20]从此可以看出,他在当时那种奴隶主专制时代,能认识到民众的作用,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秦国的农业经济到秦穆公时期,随着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以来,秦已经发展成为当时诸侯国中经济实力最强盛的农业大国。
但是自秦穆公以后的14位国君时期,秦便一代不如一代了。
直到献公时期才开始有了一点起色。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当时的天下形势是这样的:“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
淮泗之间小国十余。
楚、魏与秦接界。
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亻并。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21]秦孝公面对这种凄凉的局面,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于是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