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朗月行》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古朗月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古朗月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
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作品原文: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⑴。
又疑瑶台镜⑵,飞在青云端。
(节选)仙人垂两足⑶,桂树何团团⑷。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⑸?蟾蜍蚀圆影⑹,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⑺,天人清且安⑻。
阴精此沦惑⑼,去去不足观⑽。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⑾。
词句注释:⑴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⑵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⑶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⑷团团:圆圆的样子。
⑸“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
⑹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⑺羿:后羿,中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翻译赏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翻译赏析古朗月行①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25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春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注释] ①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②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③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说明] 这也是一首乐府诗。
鲍照有《朗月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
此诗开始描写月亮的形状,然后用了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
后面叹息月蚀后朗月不再可欣赏。
这可能有所讽喻,有所指,但现在已不清楚到底是比喻什么事情了。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古朗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朗月行》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朗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古朗月行唐代: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青云一作:白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韵译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
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
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
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注释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中国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之神,叫舒望,又名纤阿。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古朗月行唐李白李白《古朗月行》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如下:《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朗月行》为乐府旧题。
诗前半回忆幼时观月之印象,运用丰富想象及神话传说构成瑰丽诗境,纯用童稚口吻,清浅真率。
后半写月蚀,仍用神话传说,以蟾蜍蚀影喻指朝中奸佞,希望有后羿般的人射落九乌,廓清天下。
意境含蓄。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于《杂曲歌辞》。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所以称《古朗月行》。
这首诗共有十六句,这里只节选开头八句,这八句意思可以独立成篇,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背诵。
在这首小诗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1.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2.仙人二句:古代传说月亮中有仙子和桂树,月初生时只见仙人两足,变圆后才能见仙人和桂树全形,见《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
何:一作“作”。
团团:圆形貌。
3.白兔二句:传说月亮中有白兔捣药。
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 白兔捣药。
”与谁:一作“谁与”。
4.蟾蜍:《淮南子·精神训》:“月中有蟾蜍。
”高诱注:“蟾蜍:虾蟆也。
”传说月中蟾蜍食月造成月蚀。
圆形,指月。
5.此句谓月在夜间已是残月。
大明:《文选》卷十二木华《海赋》:“大明摝辔于金枢之穴。
”李善注:“言月将夕也。
大明,月也。
”6.此句谓上古时后羿曾射落九个太阳。
古代传说唐尧时十个太阳并出,草木焦枯。
尧令羿射落九个太阳,其中的三足乌都被射死,羽毛纷纷掉下。
后人就把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7.此句谓月亮遭遇如此灾难,失去了光彩。
阴精:指月亮。
张衡《灵宪》:“月者,阴精之宗。
”沦惑:灾难,蒙蔽。
8.去去:催人速去之词。
9.二句为月被蚀而忧伤。
凄怆:一作“侧怆”。
【赏析】这首诗前八句以朴素纯真的笔触描绘了童年的美好记忆,写得那么明白畅晓而又自然,一串瑰丽奇特的传说,构筑了一个优美神奇、玲珑剔透的神话世界,一个个稚气的疑问,把一个孩童对月亮的种种不解心理刻画得十分细致。
《古朗月行》全文及分析

《古朗月行》全文及分析《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浪漫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描绘了月亮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原文如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的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生动地描绘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天真认识。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仙人的镜子,飞到了青云之上。
这几句充满了童趣,以孩子般的视角和天真的想象,展现出月亮的洁白和神秘。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四句中,诗人的想象进一步展开。
先是看到仙人垂着两只脚,然后看到了团团的桂树。
白兔一直在捣药,那捣好的药又是给谁吃的呢?这些想象既奇妙又充满了浪漫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把月亮啃食得残缺不全,明亮的月亮在夜晚变得暗淡。
这里的蟾蜍象征着破坏美好的事物,暗示着世事的无常和美好易逝。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后羿曾经射落了九个太阳,使得天上人间都清净平安。
这两句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眼前月亮被侵蚀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感慨月亮的沉沦和迷惑,觉得这样的景象实在不值得观看。
忧愁袭来,心情如此悲伤,简直让人肝肠寸断。
这里的忧,不仅仅是对月亮的担忧,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忧虑。
从整首诗来看,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将月亮的变化与人生的感慨紧密结合在一起。
首先,在表现手法上,诗歌运用了比喻和想象。
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月亮的形状和光泽。
通过对仙人、桂树、白兔等神话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氛围。
其次,在情感表达上,诗中既有对月亮的好奇和喜爱,也有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惋惜和悲哀,更有对人生无常、社会动荡的忧虑和无奈。
《古朗月行》全文与赏析

《古朗月行》全文与赏析《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如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首诗开篇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儿童的视角和天真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对月亮的最初认知。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镜子,飞在青云之上。
这几句展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纯真和无邪。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几句诗的画面更加丰富和神奇。
诗人想象月亮上有仙人垂足而坐,桂树长得郁郁葱葱,白兔正在捣药,不禁好奇这药是给谁吃的呢?通过这些奇妙的想象,进一步增添了月亮的神秘色彩。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这里的蟾蜍指的是传说中月中的蟾蜍,它侵蚀着月亮,使得月亮变得残缺不全,光明的夜晚也因此变得昏暗。
这两句暗示了世间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悲哀。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传说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让天上人间都变得清朗安宁。
这与前面月亮被侵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和正义的向往。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感慨月亮变得如此沉沦迷惑,已经不值得观看,心中的忧愁无法排解,悲伤到了极点。
这里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忧虑和无奈。
整首诗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感受相结合,既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又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雕琢之感。
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出儿童的天真烂漫。
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神话元素,使诗歌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在情感表达上,诗的前半部分充满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好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而后半部分则随着月亮的残损,情感转为忧愁和悲愤,这种情感的转变自然而深刻,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古朗月行古诗释文

古朗月行古诗释文
原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一、衍生注释:
“小时不识月”: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呼作白玉盘”:把月亮称作白色的玉盘。
“瑶台镜”: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的镜子。
二、赏析: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眼中的月亮。
前两句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展现出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对月亮的好奇与喜爱。
后两句更是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将月亮比作瑶台镜,还想象它飞在云端,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童趣。
三、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充满了对大自然、人生和理想的热爱与追求。
四、运用片段:
我和小伙伴们在夜晚的庭院里玩耍,望着那高悬的明月,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哎呀,我们小时候不也像这样对天上的月亮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吗?那时候,我们多天真呀!。
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意

《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意
【原文】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意】
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的忧愤不平之情。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古朗月行》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原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⑴。
又疑瑶台镜⑵,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⑶,桂树何团团⑷。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⑸?
蟾蜍蚀圆影⑹,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⑺,天人清且安⑻。
阴精此沦惑⑼,去去不足观⑽。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⑾。
【注释】:
⑴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⑵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⑶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⑷团团:圆圆的样子。
⑸“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
⑹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⑺羿:后羿,中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下面的“乌”即日。
《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
”所以日又叫阳乌。
⑻天人:天上人间。
⑼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⑽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为决绝之辞。
⑾凄怆:伤心之意。
【翻译】: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
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
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
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
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
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
(如不能播放,请【点此下载朗读音频】)
【简析】:《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
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
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
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
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