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
电影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中国电影

电影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中国电影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影产业也逐渐意识到利用“互联网+”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在这个信息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中国电影成为电影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最大机遇是扩大宣传和推广渠道。
以往的电影宣传主要依靠电视、广播和纸质媒体等传统渠道,但这些渠道的传播范围相对较窄。
而通过“互联网+”,电影宣传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电影官方网站和视频网站等途径进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电影和了解电影的相关信息。
此外,通过精准的推荐算法和用户画像,将电影宣传推送给目标受众,提高宣传效果,吸引更多观众进电影院。
其次,“互联网+”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分发渠道。
传统的电影发行渠道相对独立,限制了电影在市场上的传播和推广。
但通过“互联网+”,电影制片人可以利用在线视频平台、电影票务平台和在线购票平台等渠道进行电影分发,使得电影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此外,通过与电商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将电影与商品销售相结合,实现双赢效果。
通过互联网分发,不仅提高了电影的曝光度,同时也为电影人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
再次,“互联网+”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观影方式,观众对于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电影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了解观众的口味和需求,根据观众的喜好进行电影创作,提高电影的受众满意度。
此外,互联网平台还可以为电影人提供创意众筹、群众意见收集等方式,拓宽电影的创作渠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中来,提高电影的质量和观赏度。
最后,“互联网+”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以往,中国电影产业主要依靠电影票房收入维持运营,但此种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
通过“互联网+”,中国电影人可以开拓电影衍生品、电影周边产品、电影游戏等多元化产业,提高商业化运作的能力。
此外,通过电影品牌的塑造和粉丝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电影的长期盈利,为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问题与对策In New Media Era Chinese movie marketing problemand countermeasure摘要近二十年间,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体革命,新媒体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中国电影营销带来巨大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电影人由于经验匮乏、观念陈旧、心态浮躁等原因,在电影营销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中国电影营销混乱无序的局面。
本文试图梳理新媒体给中国电影营销带来的巨大变革,通过大量营销实例总结归纳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问题,并探索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中国电影营销健康、科学与和谐发展。
本文一共分为三部分。
首先,结合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机制上的变革,分析了新媒体给中国电影营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其次,结合中国新媒体环境,围绕中国电影营销的现实,从营销观念、营销方式、资源利用及影院建设等四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中国电影营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富有建设性与现实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试图化解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矛盾与困惑,找到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法,全面助力中国电影发展腾飞。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电影电影营销ABSTRACTIn recent twenty year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 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led to a new media revolution, and new media has affected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ves, so the lives of people have been in the earth-shaking change. The new media era brings the Chinese movie marketing the hug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Due to lacking of experienced and old-fashioned concept, the film marketing have many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film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result in the Chinese movie marketing chaotic situ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new media to the Chinese movie marketing brought tremendous chang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marketing cases summarized new media era Chinese movie marketing problems, and explores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s, to promote the new media era Chinese movie marketing health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of all, Firstly, combining with the new medi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of new media to Chinese movie market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Secondly, combining with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reality of China's film market, from the four aspects analyzes of Chinese film marketing problems; Finally,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and realistic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and attempt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usion of the Chinese film in the use of new media,with looking for new ideas and solution methods, help China Film Development to take off comprehensively.Key Words: New Media Chinese film Movie marketing目录摘要 .................................................................................................................................... I I ABSTRACT.. (III)绪论 (1)0.1 选题背景 (1)0.2 研究意义 (1)0.3 创新之处 (2)0.4 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新媒体给中国电影营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1.1 受众主动性增强,降低电影营销成本 (4)1.2 受众市场细分,影视库如鱼得水 (5)1.3 网络免费观看与盗版影片抢分电影蛋糕 (6)1.4电影营销业重新洗牌,营销模式变革箭在弦上 (7)2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问题 (9)2.1 推式营销观念与新媒体传播方式不相匹 (10)2.2 低估新媒体传播优势,营销方式单一 (12)2.3 网络资源过度消费,网络炒作变本加厉 (14)2.4 影院硬件参差不齐,受众目标定位不准 (16)3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对策 (18)3.1 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深入了解受众 (18)3.2挖掘新媒体传播潜力,进行全媒体营销布局 (19)3.3 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电影长效品牌机制 (23)3.4 加强影院基础建设,提倡社区理念 (25)结束语 (28)参考文献 (29)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产电影的里程碑

国产电影的里程碑
王彦;王筱丽
【期刊名称】《视界观》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正>里程碑,是近来谈论中国电影绕不开的词。
《战狼2》将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带上了新高度,观众的热情把《战狼2》的票房纪录推到令人咋舌的数字。
更让业内欢欣的是,2015年的《捉妖记》、2016年的《美人鱼》、2017年的
《战狼2》,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冠军已经连续三年由国产影片获得,而且连续三年
易主,纪录被不断刷新。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王彦;王筱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43
【相关文献】
1.国产电影票房逆袭——浅析国产电影营销策略 [J], 田华真;李玲玲
2.国产电影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以2015年部分国产电影为例 [J], 陈耀强
3.深刻影响人类思想的若干数学内容——从数学发展里程碑到人类思想里程碑 [J], 李以渝
4.中成药国际化开拓的里程碑\r中成药国际化开拓的里程碑 [J], 吴知凡
5.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兼论新媒体对国产电影平民化的影响[J], 林三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分析新媒体中的中国电影发展现状及营销

试分析新媒体中的中国电影发展现状及营销摘要:传统的电影艺术在新媒体中得以承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播方式,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给中国电影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以给电影带来更远的传播范围和机遇,无时间和地点限制,结合中国新媒体环境,围绕中国电影的现状,展示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矛盾与困惑,找到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法。
分析新媒体电影的收入来源,新媒体时代带给中国电影人的诸多机会,更好打造中国电影全新产业链,也是时下中国电影人最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电影营销;多元化电影,这种以技术手段使人们能在银幕上看到动态画面的模式,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承载新媒体基础的互联网诞生也有四十多年,2011年,电影业界纷纷探讨新媒体对中国电影的推波助澜,热烈欢迎新媒体成为中国电影的幸福蓝海。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电影与新媒体这场等了一个多世纪的相逢势必预示着一个新的大机遇的诞生。
但机遇和挑战总是相辅相成,中国电影和新媒体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也演绎着相生相杀的前进之路。
而如何将新媒体大潮冲击下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改造得更平坦,已成为时下电影人最重要的事。
1、目前电影营销特点1.1物料扮演重要角色,但未发挥最大价值目前惯用的推广渠道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各类平台、落地活动等。
任何渠道投放的前提就是物料,物料是电影信息的提炼和延伸。
如果用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信息”的定义来衡量物料在电影行业中的作用,那么它作为贯穿宣发期的核心媒介,承载着一部影片要传递给观众核心和关键信息。
目前电影营销中的物料界定主要有:预告、海报、MV、剧照、发布会、路演等,电影宣传的最终呈现形式可以用“信息+渠道”来概括,而信息的载体最重要的即为物料。
物料可以看作是整个宣发周期的基石,因此传递的宣传信息准确性和观众的认可度势必是非常重要的。
1.2口碑营销占据稳定地位近年来,随着猫眼、淘票票等电商平台的崛起,电影的口碑越来越重要,电影的口碑营销影响着电影的上座率,也影响着电影的最终票房。
谈国产小成本电影创作策略

谈国产小成本电影创作策略随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国产小成本电影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领域。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制作成本方面比大制作电影低很多,但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故事、人物和技术获得成功。
创作策略是国产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关键。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策略:1. 强调故事在小成本电影中,故事是最重要的。
它应该有吸引观众的情节,并且需要解决一些重要的阻碍和冲突。
故事线需要紧凑、流畅,讲述真实的人类生活。
同时还需与现实相关,有深度和意义。
2. 选择聚焦的主题和人物小成本电影的经验是要聚焦于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有限的人物群体。
这样可以做到削减制作成本,从而让观众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得深刻的思考。
3. 利用当地优势小成本电影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在电影制作的选址、人物塑造、服装、景观、道具等方面,都应考虑当地文化和地理环境等资源。
这样可以打造出更具有代表性和文化价值的作品。
4. 创新和实用的技术手段小成本电影在技术方面 also 是可以创新和实用的。
例如,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工具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来拍摄电影,提高成本效益。
5. 联合资源和流通性小成本电影制作者需要聚集更多的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本的积累。
这些资源需要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更加高效地使用。
此外,也要想方设法提高电影的流通性,通过网络和宣传等手段对电影行业进行宣传和推广。
总而言之,小成本电影的制作策略主要是以故事为主线,注重聚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创新和实用技术手段,联合资源和提高流通性等方面,在实践中应该不断突破和创新,以满足观众的期望同时减少制作成本。
《2024年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范文

《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小成本电影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电影市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在巨片林立的竞争环境中,如何让中小成本电影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出路,是电影制作方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小成本电影的现状与市场发展,探讨其市场出路。
二、中小成本电影的现状1. 资金与制作规模中小成本电影相较于大制作影片,资金规模较小,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这导致其在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
然而,正是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中小成本电影更注重故事性、情感表达等方面,往往能以小见大,引发观众共鸣。
2. 市场竞争与观众需求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各类题材、类型的电影层出不穷。
大制作影片凭借其强大的明星阵容、特效场面等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然而,观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中小成本电影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度内涵等,也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1. 精准定位与差异化竞争中小成本电影在资金、制作等方面无法与大制作影片抗衡,但可以通过精准定位与差异化竞争来突围。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
其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如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度内涵等,以差异化的方式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此外,中小成本电影还可以尝试与其他行业合作,如与网络平台、电视台等合作推广,扩大影响力。
2. 创新内容与叙事方式在内容上,中小成本电影应注重原创性、故事性、情感表达等方面,避免过度模仿或抄袭大制作影片。
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人性探讨等具有深度内涵的主题,以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叙事方式上,可以尝试多线索、非线性等创新手法,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3. 拓展发行渠道与营销策略中小成本电影在发行渠道上应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院线发行外,还可以尝试网络平台、电视台等渠道。
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平台进行营销推广,扩大影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论新媒体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

声屏世界2022/1论新媒体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阴孙明建摘要:《早餐中国》是福建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共同策划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于2019年12月收官,该纪录片的播放量高达5亿次,获得了广泛好评。
它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这两部美食纪录片相比,将生活当中的烟火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具有更强的独特性,也更加贴合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各种特点。
在内容的表达方面,它不仅完成了美食纪录片的相关内容的叙述,也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做出了创新性的改变。
该片不管是在视频的制播形式方面,还是在内容叙事方面都极具创新性。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互联网平民化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思路前期制作的转变。
前期制作的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视纪录片的宣传和收视率,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前期制作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具体内容包括市场贴合观众的习惯、内容垂直深耕、视听语言较为年轻化、制作手法更加综艺化。
从时长更加贴近观众观看习惯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在快节奏的新媒体背景之下,人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在进行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时就需要保证制作内容更加符合观众碎片化的时间特点。
与传统类型的纪录片相比,《早餐中国》属于微纪录片的类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内容主题明确,时间合理,更加符合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所以《早餐中国》每集的时长都控制在5分钟左右,尽量将美食制作的过程以及食物背后的故事剧情浓缩在这5分钟中。
从纪录片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观众可选择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在创作时需要将人们较为关注的点作为主题。
个人化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观众在进行信息获取时可以保证自己有更多的选择,而信息的匹配度也越来越高。
其实从使用理论以及满足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观众在选择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都是带着特定需求的,所以基于他们的特定需求以及动机进行短视频以及纪录片的制作,才能够更好地迎合观众的实际需求。
另外,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当中也要考虑分众化的问题,可以在某一个题材当中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并将同一个主题贯彻到底。
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

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作者:方畅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国产小成本电影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因为它自身有很多限制,与大片相抗衡的路上有很多困难。
本文旨在研究国产小成本电影在现阶段的困境以及该如何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成本电影;播映渠道;市场出路;电影融资一、国产小成本电影的生存困境(一)国产小成本电影融资困境资金短缺是所有中国电影产业制作中的大问题,愿意投资给新晋导演拍摄处女作的很少,新晋导演能成功拍摄出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大都是得到国家资助或是政策扶持,但是国家拨给的资金更多偏向于少儿、农村、少数民族等题材影片,而对于小制作的商业片、艺术片投资就更少。
所以年轻导演很少会受到投资者关注,像宁浩这样优秀的导演,也是因为刘德华资助处女作,才大获成功。
(二)国产小成本电影制作困境1.质量粗糙小成本电影是中国电影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小成本电影面临着与商业大片共同竞争的压力。
小成本电影请不起知名演员,买不起高端设备,更制作不出华丽场景,小成本电影在制作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
也正是由于小成本电影在制作环节面临的困境,使电影在制作上容易粗制滥造,形成低质量电影。
2.同质化严重国产小成本电影同质化问题很严重。
就比如喜剧式小成本电影,大部分都以粗俗的网络用语、恶搞当前社会现象、模仿经典桥段等为特点。
这类电影容易被复制,制作简单低廉,一旦有一部小成本电影获得成功,就会有千千万万部小成本电影争相模仿。
就如比王岳伦导演的喜剧片《十全九美》获得低成本高票房的成功后,出现很多同类型电影,最终导致王岳伦导演的《熊猫大侠》等电影票房惨淡。
3.缺少职业编剧与同档期大片竞争就如以卵击石。
据调查,每年国产小成本故事片只有10%能进入院线。
而在中国最遗憾的一点是没有职业编剧。
在中国电影编剧确实不少,但职业编剧几乎没有。
而对于小成本电影来说,如果能在剧本上下功夫也会是好开始。
(三)国产小成本电影播映和宣发困境1.题材的限制在电影上映之前也需要审核,国内审批系统极其严格,很多在国外允许播放的内容在国内都被禁播,小成本电影大量敏感题材也会被广电总局枪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摘要:一个多世纪的国产电影发展历史,是一部与平民化亦分亦合的历史。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电影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助推电影的平民化发展,使平民化渐成电影主流文化。
电影在平民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平民化的先进性,避免电影庸俗化发展,是新媒体环境下电影人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国产电影;平民化电影作为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大众视听媒介,从卢米埃尔的地下小酒馆诞生之日起,就与现代传播技术紧密相连。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方式,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规模,让观众能更便捷地观影。
在此媒介环境下,电影平民化渐成主流。
平民百姓的琐碎生活得以展现,审美情趣得以满足,普通人接替英雄人物成为主人公,这是电影文化和审美的新角度。
一国产电影的平民化历程电影是艺术家表现生活和情感的重要工具,同所有艺术一样,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平民化亦分亦合的历史。
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拍,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开山之作是用戏剧观念拍摄的。
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问世,作为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影片题材是反封建的,其主题符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这一时期的电影题材大多来源于戏剧、民间故事,反映了生活,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但一些伦理影片日趋浅薄、虚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1932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夏衍、蔡楚生、袁牧之等一大批艺术家投身电影事业,他们把中国电影从生活琐事和单纯娱乐中解放出来,开始深入关注中国社会,注重发挥影片的社会教化功能。
50年代的第三代导演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和经济建设,他们在艺术上追求文学内容与戏剧结构的结合,注重蒙太奇的广泛使用,强烈灌输思想意识。
他们将艺术和政治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十年动乱结束的最初几年,国产影片严重脱离生活。
1979年后,丁荫楠、滕文骥、吴贻弓、黄建中等艺术家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他们改变了电影的政治教化工具地位,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提供了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如《邻居》(郑洞天、徐谷明导演),关注老百姓的住房这一民生问题。
同时,他们还将个人的命运和遭遇置于社会现实的大背景下,表现出较强的人道主义情怀。
80年代后期,第五代导演刷新了中国的电影观念,他们是无语的历史潜意识的负荷者。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方面反思文化,一方面认同文化,作品中表现出探索与失落的交织。
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从一种文化视野逐渐转化为文化企业,传统中国电影体制的解体和改革带来了中国电影文化的转型。
市场大潮的嘈杂喧闹,使电影创作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
在电影被推向市场的环境下,电影更为自觉地向大众文化靠拢,“主旋律”作品与文艺片共繁荣,《最后的疯狂》(周晓文)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第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开始注重对大众性与娱乐性的探索。
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商业性、娱乐性融合失衡,在商业化大潮的猛烈冲击下,第五代导演因其沉重的文化负荷及其对艺术的高度追求而失去了现实土壤。
面对观众的流失,90年代,第六代导演在中国电影精英与大众、东方与西方的全方位反思中诞生,他们关注人的生存和心灵发展,他们的电影多数是原创的,视野独特。
影片和片中的人物多少带有某种反文化特征,在拒绝与茫然、寻找与创痛中,摇滚与摇滚演出所创造的辉煌时刻,成就了瞬间的辉煌。
贾璋柯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风格主要是平民化。
他的作品大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如影片《站台》和《小武》等,展现生活原生态,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
贾璋柯曾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我希望尽量客观地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慌乱,他们的镇定和自尊。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在市场与艺术之间游走。
频频推出商业大片在取得票房好成绩的同时,质疑声也不断,大制作与作品的内涵价值、大宣传与口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电影经历着痛苦的煎熬。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中国电影从低谷快速爬升,风格多样,票房攀新高,掀起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高潮。
把中国电影平民化发展推向顶峰的是冯小刚及其贺岁片,他是典型的平民导演,他了解中国市民心态,也了解中国电影市场。
他的作品善于抓住老百姓的心理,以轻松幽默的形态,滑稽的语言将当下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梦想和尴尬都做了喜剧化的改造,将他们在现实境遇中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做轻松的一笑,从而真正地实现了商业电影所具有的那种在观影过程中完成的个体宣泄,使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于解决的问题或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电影的娱乐功能中得以想象性的解决与调和。
2005年,中博传媒率先推出手机电影《聚焦这一刻》,开启了中国新媒体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由此表现更加多元,内容更广泛,中心与边缘共存,平民化、生活化日趋兴盛。
综观百多年的中国电影史,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电影远离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便曲高和寡。
如何让电影在众多传播媒介中拥有一席之地,从国产电影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电影前进的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便是“平民化”的崛起。
新媒体的大力发展再掀电影平民化发展高潮。
二新媒体助推国产电影平民化发展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比特的便捷传输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身边的一切均由原子向比特大迁徙,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数字的。
麦克卢汉说:“正如文字是我们最公允、最客观的感觉(即视觉)的延伸和分离一样,数字是我们最亲密的、相互关系最深的活动(即触觉)的延伸和分离。
”⑧数字化影响到人们的心态、行为和意识,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让我们的艺术及艺术创作亦不同于以往。
从某种角度上说,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寻找物质媒介表达情感的过程。
艺术是文明、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晶,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播媒体的发展变化。
1 国产电影平民化的大众文化环境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环境之中。
“作为倡导者的美国人首先给予这种技术以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传播手段的名称。
正是这种传播技术导致提出大众文化的问题,没有这种技术,大众文化是不可能的。
”大众文化在理论上一直争论不休,法兰克福学派对其严厉批判,称之为“文化工业”。
费斯克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现在“大众”一词,在平常语言中通常是“好”的同义词,但早先它却暗含贬义。
从其词源上看,大众最初不是用于指“普通民众”,而是指多数民众,与贵族阶级、富人阶级和知识阶级相区别。
在我国,大众文化一度被认为是“带菌文化”、“低俗文化”、“不健康文化”。
直到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商品化推动大众文化潮流成势不可挡之势,大众文化遂成为文化主导。
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技术性等特点。
麦克唐纳曾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有如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
狂欢是不分演员和观众的演出,所有人都不是作为观众观看,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狂欢中。
严格地说,狂欢也不是表演,而是生活在狂欢之中。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儿的生活”。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詹姆逊指出,大众文化的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影像,即电影和电视,视觉取代语言而成为文化的中心,所以,在大众文化中,世界是被影像统治的世界,詹姆逊称之为“影像社会”。
“影像社会”的兴盛发展,对传统艺术具有极强的颠覆性。
1936年,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阐述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特点,复制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艺术功能和价值的变化。
现代艺术作品不复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满足于大众展示和观看自身形象的需要,照相和电影就是明显的例子。
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特别适宜于展示。
在这个展示橱窗中,商品比比皆是,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社会到处是商品和文化。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不仅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而且是一种刺激性的广告,也就是一种重要的刺激性的商品。
在电影发明的早期,爱迪生预言电影将是“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电影发展的历史证明,电影的发展的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生产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商品的特性。
所以影片的制作,必须考虑市场因素,考虑消费者的需要,让消费者乐于消费。
而消费市场主要是民众,这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巨大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大众文化的狂欢推动电影平民化快速发展。
2 电影媒体拍摄与制作的平民化英国历史学家a.j.汤因比教授在《艺术:大众的抑或小圈子的》一文中指出:原始艺术家的创作既不是为他的艺术同仁,也不是为了自娱,而是为他身处其中的社会。
从此论述中我们可以见出,最早的艺术是大众的,但阶级的出现打破了艺术家和大众之间的原始和谐,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逐渐成了少数人的事,艺术家和大众之间有了鸿沟。
填平鸿沟的技术基础是科技和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人都有参与创作的机会。
先进的媒体技术渗入到电影制作领域,为我们带来了梦幻般的视听盛宴,虚拟的空间形式颠覆了一百多年来电影赖以生存的现实空间,电影成了人们超凡想象力的展示平台。
透过银幕,我们可以看到恐龙,见证战争和灾难,体验未来。
新媒体丰富了电影的创作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了电影语言。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便捷与广泛运用使人人都有参与拍摄、制作电影的机会。
新媒体的技术系统保证了传播者和受众渐渐融为一体,这一转变使整个传播结构与传播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媒体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兴趣,主动搜索、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在信息获取和传播过程中,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打破了传统媒介制造的权力空间,信息传播的效率明显提高,大量无效、无用信息占据传播通道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扩大了传播效果。
同时,每个人都可以要求为自己提供最需要的信息,可以有“自己的报纸”、“自己的电视”、“自己的广播”、“自己的杂志”等等。
在此环境下,昔日的消费者一变而为今日的生产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电影的创作、传播不再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精英艺术。
加之摄影技术的成熟以及摄影器材价格的下降,为个人的电影拍摄、制作电影提供了物质基础。
dv“傻瓜化”的便捷操作和低廉价格使它具有了平民化的特点,这场数字摄影技术的变革将迅速推进电影的平民化。
如今,手机电影是新媒体电影产业的新宠。
在我国,已有7.4亿人使用手机,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拍摄工具,在草根心态的娱乐中将诞生许多个性化创作者,从而颠覆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