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物理光学简答题讲解学习
初级中学物理光学简答题

初中物理光现象简答题1.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上虽已干,但仍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你该怎么办答:地面上积水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月光在积水处发生镜面反射,迎着月光走时,人刚好处在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上,积水反射光强,看上去比较亮,地面较暗应该走暗处。
背着月光走,人不在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上,看上去积水处是暗的,应该走明处。
2.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试解释为什么答:手电筒发岀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几乎与入射光线平行,集中的向上射出,人在旁边观察时,镜面反射的光几乎不能射入人的眼睛,因此人看到镜面是暗的。
而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射到白纸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散乱的射向各个方向,人在旁边观察时,漫反射的光能够射入人的眼睛,因此人看到白纸被照亮了。
3.简述日食的形成原因(可画图帮助说明)答:太阳、地球和月球运动到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在中间。
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太阳发出的光有一部分会被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形成了长长的影子。
当地球处在月球的影中时,地面上的人就会看不到太阳,从而形成日食现象。
4.什么白天看大楼有时感到关闭的窗户明亮刺眼,而通过打开的窗户看房间里却是黑洞洞答:当光射到关着的窗户上,光在玻璃表面发生镜面反射,而此时观察者正处于反射光的方位,感觉刺眼,若窗户打开,光射到室内,室内物体表面凹凸不平对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人眼的光很弱,因此看上去黑洞洞。
5.为什么夜间行车驾驶室里一般不开灯答:夜间行车驾驶室里如果开灯,车内光线比车外强,这时汽车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因光的反射使车内物体在车前成像,干扰司机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6.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照射,常会看到树荫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些光斑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答:树荫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圆形的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枝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太阳的实像。
初二光学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光学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光学物理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对初二光学物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光学物理的主要知识点:1. 光的传播光是由一种电磁波构成的,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约为30万千米每秒。
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2. 反射光线照射到光滑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平面镜是常见的反射器,它可以成像。
3. 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不同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的正弦与入射角的正弦成一定比例关系。
如果折射率较高的介质中的光线从垂直入射发生折射,则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4. 凸透镜凸透镜有两种类型: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可以使光线经过折射而汇聚在一点,称为实焦点;凹透镜则使光线发散。
凸透镜广泛应用于眼镜、相机镜头等领域。
5.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光经过折射后不同波长的光线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使得白光分解成七色光。
这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造成的。
6.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相互叠加形成明暗交替的现象。
当两束光线在相消干涉时,会出现明纹或暗纹。
常见的干涉现象有杨氏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
7.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障碍物或通过一个小孔时,光线朝不同方向传播并形成干涉现象。
夫琅禾费衍射是光的衍射的经典实验。
8. 光的偏振光波在振动方向上只有一个方向的偏振光称为线偏振光。
例如,太阳光经过滤波片后就可以得到线偏振光。
偏振光在光学仪器、电子显示器、太阳镜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总结:初二光学物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凸透镜、光的色散、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和光的偏振。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光学现象和应用光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进一步探索光学物理的奥秘。
九年级物理光学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物理光学知识点大全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以及光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一些基本的光学知识点。
本文将以问题的形式来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问题一:什么是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答:光的传播速度是指光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所需的时间。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精确值是299,792,458米/秒)。
问题二:什么是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如何在介质之间发生反射和折射?答:光的反射是指光束遇到一个界面,部分或全部地返回原来的介质。
光的折射是指光束遇到一个界面,改变传播方向并进入另一个介质。
光在反射时,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光在折射时,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问题三:什么是光的色散?为什么光会发生色散?答:光的色散是指光束中的各个不同频率的光分波长的折射程度不同的现象。
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
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介质时,会因为折射率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折射。
问题四: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有什么区别?答:凸透镜是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凸透镜的两个曲面都是凸出来的。
凹透镜则相反,是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凹透镜的两个曲面都是凹进去的。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最大区别在于焦点的位置。
对于凸透镜,光线会经过透镜后集中到焦点上,因此凸透镜有正焦点;而对于凹透镜,光线会通过透镜后散开,因此凹透镜有负焦点。
问题五:什么是干涉和衍射?干涉和衍射有什么异同?答:干涉是光波叠加而产生干涉图样,干涉可以分为构造性干涉和破坏性干涉。
构造性干涉是光波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波谷相遇,波峰与波谷相遇,使光的强度增强;破坏性干涉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使光的强度减弱。
衍射是光波通过有缝隙或者物体的边缘时,产生出衍射图样。
衍射的图样通常是由一系列亮暗交替的线条或者光斑所组成。
清晰理解初中物理光学解题技巧助你轻松解答

清晰理解初中物理光学解题技巧助你轻松解答光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学方面的问题。
而要轻松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重要的解题技巧,以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和应用光学知识。
一、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传播和反射是光学中最基础的概念。
在解题中,我们经常需要根据物体的位置、光的传播路径等信息来推导出反射角度、物体的位置等。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利用光线追踪法:当一束光线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可以通过画光线追踪图来确定光的传播路径和反射角度。
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并标注角度,有助于解题过程的清晰化。
2. 利用反射定律:利用反射定律可以推导出入射角、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应用该定律来求解未知量。
3. 利用镜像关系:在解析平面镜反射的问题时,可以利用镜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大小以及物体与其镜像的位置关系。
通过分析物体和镜像的几何关系,可以轻松解答相关问题。
二、光的折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定律是解决光的折射问题的核心。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 利用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可以推导出入射角、折射角以及介质之间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运用折射定律,可以解决关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度、方向等问题。
2. 利用Snell定律:Snell定律是折射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用于描述光在两种介质之间的折射现象。
通过运用Snell定律,我们可以解决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问题。
3. 利用半影现象:在解决光在棱镜中的折射问题时,可以利用半影现象来确定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通过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路径,从而解答相关问题。
三、光的色散色散是光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而引起的颜色分散现象。
在解题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 利用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根据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可以解决关于光的色散现象的问题。
初级中学物理光学简答题

初中物理光现象简答题1.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上虽已干,但仍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你该怎么办答:地面上积水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月光在积水处发生镜面反射,迎着月光走时,人刚好处在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上,积水反射光强,看上去比较亮,地面较暗应该走暗处。
背着月光走,人不在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上,看上去积水处是暗的,应该走明处。
2.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试解释为什么答: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几乎与入射光线平行,集中的向上射出,人在旁边观察时,镜面反射的光几乎不能射入人的眼睛,因此人看到镜面是暗的。
而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射到白纸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散乱的射向各个方向,人在旁边观察时,漫反射的光能够射入人的眼睛,因此人看到白纸被照亮了。
3.简述日食的形成原因(可画图帮助说明)答:太阳、地球和月球运动到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在中间。
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太阳发出的光有一部分会被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形成了长长的影子。
当地球处在月球的影中时,地面上的人就会看不到太阳,从而形成日食现象。
4.什么白天看大楼有时感到关闭的窗户明亮刺眼,而通过打开的窗户看房间里却是黑洞洞答:当光射到关着的窗户上,光在玻璃表面发生镜面反射,而此时观察者正处于反射光的方位,感觉刺眼,若窗户打开,光射到室内,室内物体表面凹凸不平对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人眼的光很弱,因此看上去黑洞洞。
5.为什么夜间行车驾驶室里一般不开灯答:夜间行车驾驶室里如果开灯,车内光线比车外强,这时汽车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因光的反射使车内物体在车前成像,干扰司机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6.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照射,常会看到树荫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些光斑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答:树荫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圆形的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枝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太阳的实像。
《物理光学》简答题

《物理光学》简答题第4章光的电磁理论1由“玻⽚堆”产⽣线偏振光的原理是什么?答:采⽤“玻⽚堆”可以从⾃然光获得偏振光。
其⼯作原理是:“玻⽚堆”是由⼀组平⾏平⾯玻璃⽚叠在⼀起构成的,当⾃然光以布儒斯特⾓(B)⼊射并通过“玻⽚堆”时,因透过“玻⽚堆”的折射光连续不断地以布儒斯特⾓⼊射和折射,每通过⼀次界⾯,都会从⼊射光中反射掉⼀部分振动⽅向垂直于⼊射⾯的分量,当界⾯⾜够多时,最后使通过“玻⽚堆”的透射光接近为⼀个振动⽅向平⾏于⼊射⾯的线偏振光。
2解释“半波损失”和“附加光程差”。
答:半波损失是光在界⾯反射时,在⼊射点处反射光相对于⼊射光的相位突变,对应的光程为半个波长。
附加光程差是光在两界⾯分别反射时,由于两界⾯的物理性质不同(⼀界⾯为光密到光疏,⽽另⼀界⾯为光疏到光密;或相相反的情形)使两光的反射系数反号,在两反射光中引⼊的附加相位突变,对应的附加光程差也为半个波长。
第5章光的⼲涉1相⼲叠加与⾮相⼲叠加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相⼲叠加(叠加区域内各点的总光强是各光波光强的直接相加);相⼲叠加(叠加区域内各点的总光强不是各光波光强的直接相加,有强弱分布)。
联系:相⼲叠加与⾮相⼲叠加都满⾜波叠加原理。
2利⽤普通光源获得相⼲光束的⽅法答:可分为两⼤类:分波阵⾯法由同⼀波⾯分出两部分或多部分⼦波,然后再使这些⼦波叠加产⽣⼲涉。
(杨⽒双缝⼲涉是⼀种典型的分波阵⾯⼲涉。
)分振幅法:1)利⽤薄膜的上、下表⾯反射和透射,将⼀束光的振幅分成两部分或多部分,再将这些波束相遇叠加产⽣⼲涉。
(薄膜⼲涉、迈克⽿逊⼲涉仪和多光束⼲涉仪都利⽤了分振幅⼲涉。
)2)利⽤晶体的双折射将⼀束线偏振光分为两束正交的偏振光,经过不同的相移后叠加(在同⼀⽅向的分量叠加)产⽣⼲涉(分振动⾯⼲涉)。
3常见的分波⾯双光束⼲涉实验有哪些?其共同点是什么?1)杨⽒双缝实验2)菲涅⽿双棱镜实验:d=2l(n-1)3)菲涅⽿双⾯镜实验:d=2l4)洛挨镜实验:d=2a(有半波损失)共同点:1)在整个光波叠加区内都有⼲涉条纹,这种⼲涉称为⾮定域⼲涉;2)在这些⼲涉装臵中,为得到清晰的⼲涉条纹,都要限制光束的狭缝或⼩孔,因⽽⼲涉条纹的强度很弱,以致于在实际上难以应⽤。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光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初中物理光学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1.光的传播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自由传播,传播的速度为光速。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是指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总是沿直线传播,这是由于光射线的传播是最短路径的结果。
2.光的反射和反射定律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是由英国科学家亨利·斯内尔在17世纪提出的,它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是同一平面,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定律是由荷兰科学家斯涅尔在17世纪提出的,它指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也是同一平面,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即折射定律。
4.光的色散和光的组成光的色散是指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折射率的差异而产生的颜色分散现象。
光通过棱镜时,会被棱镜折射并且发生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光谱的组成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5.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透镜是由两块或多块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的光学器件,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是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凹透镜是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
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光线会被折射和聚焦,在透镜两侧形成实像或虚像。
6.虹的形成原理虹是一种气象现象,是由太阳光或月光经过水滴后反射、折射、干涉而形成的。
太阳光照射到水滴上,光线在进入水滴、反射、折射、再次反射之后,从水滴出射形成一道彩色光谱,这就是虹的形成原理。
7.光的干涉和干涉条纹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相遇时,相互干扰产生的现象。
干涉现象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在干涉实验中,两束光线相遇后会形成干涉条纹,这些干涉条纹是光的波动性的直接证据。
8.光的偏振和偏振光光的偏振是指光波中的振动方向。
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知识点精讲

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知识点精讲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光学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部分。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光学现象,还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物理学的奥秘打下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关键知识点。
一、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这是光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例如,我们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就能看到笔直的光柱,这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直观体现。
小孔成像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光线通过小孔时,在屏幕上会形成倒立的实像。
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以及屏幕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与光的直线传播密切相关。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人就会看到日食。
而月食则是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
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
当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月球表面无法反射太阳光,我们就会看到月食。
二、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我们能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是因为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就是常见的光反射现象。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在实际生活中,汽车的后视镜、潜望镜等都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三、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例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筷子好像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透镜就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光现象简答题1.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上虽已干,但仍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你该怎么办?答:地面上积水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月光在积水处发生镜面反射,迎着月光走时,人刚好处在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上,积水反射光强,看上去比较亮,地面较暗应该走暗处。
背着月光走,人不在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上,看上去积水处是暗的,应该走明处。
2.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试解释为什么?答: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几乎与入射光线平行,集中的向上射出,人在旁边观察时,镜面反射的光几乎不能射入人的眼睛,因此人看到镜面是暗的。
而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射到白纸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散乱的射向各个方向,人在旁边观察时,漫反射的光能够射入人的眼睛,因此人看到白纸被照亮了。
3.简述日食的形成原因(可画图帮助说明)答:太阳、地球和月球运动到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在中间。
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太阳发出的光有一部分会被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形成了长长的影子。
当地球处在月球的影中时,地面上的人就会看不到太阳,从而形成日食现象。
4.什么白天看大楼有时感到关闭的窗户明亮刺眼,而通过打开的窗户看房间里却是黑洞洞?答:当光射到关着的窗户上,光在玻璃表面发生镜面反射,而此时观察者正处于反射光的方位,感觉刺眼,若窗户打开,光射到室内,室内物体表面凹凸不平对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人眼的光很弱,因此看上去黑洞洞。
5.为什么夜间行车驾驶室里一般不开灯?答:夜间行车驾驶室里如果开灯,车内光线比车外强,这时汽车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因光的反射使车内物体在车前成像,干扰司机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6.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照射,常会看到树荫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些光斑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答:树荫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圆形的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枝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太阳的实像。
因为枝叶间的小孔数量太多,造成太阳的实像也太多,这些相互重叠,所以形状不规则。
7.自行车的尾灯有一种是利用互成直角的一些小平面镜组合而成的。
说明这种结构的作用。
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线“反向射回”这一问题是利用了“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构成的反射器,其入射光线始终与反射光线互相平行”这一结论(证明略)。
这样互相构成直角的小平面镜组合而成的尾灯能对光发生连续反射,能把任何方向射来的光“反向射回”。
8.阴雨天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得多,通过相同的距离光用的时间很短,因此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9.小型汽车的挡风玻璃都是倾斜的,而大型汽车就不需要太倾斜?答:小型汽车的挡风玻璃位置较低,当车内光线比车外光线强时,由于光的反射,车内物体在挡风玻璃后所形成的像会干扰司机判断路况,若玻璃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车内物体的像会成在司机的前上方,便于司机区分车内物体和车外物体。
大型汽车挡风玻璃位置较高,即使挡风玻璃是竖直的,车内物体成的像也会比地面上的物体高很多,司机不会把车内物体的像和地面物体混淆在一起,因此也就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10.明汽车驾驶室旁的观后镜为什么用凸面镜而不用平面镜?因为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而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
当人距离镜子的距离相等时,通过同样口径的凸面镜观察到的范围比通过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如右图所示。
所以汽车驾驶室旁的观后镜用凸面镜而不用平面镜。
11.观察夜景时,常常会看到对岸上的路灯在江中的像不是一盏灯,而是一条光柱,为什么?由于水面总是水波起伏,可以把水面看成是由许多法线方向不同的小平面镜组成的,岸上的灯通过每个小平面镜产生位置高低各不相同的许多虚像,这些像组合起来,看上去就像一条光柱.12.如图9是李阳把刻度尺直立在玻璃镜面上拍得的一张照片,请根据照片上的信息,估算一下玻璃镜的厚度,并说明估算的依据。
答:(1)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镜中刻度尺的像与刻度尺之间的距离等于镜子厚度的2倍.根据镜中刻度尺的像与刻度尺之间的距离,就可估侧镜子的厚度。
…(3分)(2)以图中的刻度尺为测量标准.测出刻度尺与其在镜中的像之间的距离为()mm ,所以镜厚为()mm (误差在±0.5 mm 内均给满分)…(2分)13.显微镜承物台下的反射镜为什么采用凹镜而不用平面镜?因为凹镜对投射在镜面上的光束产生会聚作用,给放在载玻片上的被观察物体提供足够的照度,使被观察的物体更加明亮.而平面镜对光线没有会聚作用,不能增加被观察物体的照度.所以显微镜承物台下的反射镜采用凹镜而不用平面镜14.有人说“平面镜能成虚像,也能成实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放在平面镜前的实物点,它只能成虚像.这是因为实物点发出的光束总是发散的,经平面镜反射后,依然是发散的光束.当人眼逆着反射后的发散光束看去,便觉得发散光束是从这些光束的反向延长线上的交点发出的,这个交点便是物点的虚像点.如图(a)所示.(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平面镜应用在光具组中时,有可能接受来自前一光具的会聚光束.这些会聚光束在会聚前就被平面镜反射,反射后会聚成最后的实像.如图(b)所示.但这里的实像并不是平面镜所成的,平面镜在这个过程中只起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换句话说平面镜只是改变了实像的位置)15.为什么汽车前灯的玻璃灯罩要用有一些横竖条纹的玻璃(如图10所示)制成。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
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
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看清路边行人、路标、岔路口等。
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同时可以增加玻瑞罩的机械强度.使其更坚实。
16.图17的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漫画说明了人看到的水底并不太深,也就到人的胸部而已,可实际深度比看到的要深一些,人跳下去可能会发生溺水事故。
解释:水底反射的光从水斜射向空气,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水底的虚像,由于虚像在实际水底的上方,所以人看到水的深度比实际浅,人跳下去可能会发生溺水事故.17.果蝇的每只眼睛都是由许多微型的“小眼睛”组成的,所以这种眼睛又称为复眼。
图7甲是果蝇眼睛的特写照片,图乙是果蝇眼球局部再次放大的特写照,图丙是其中一只“小眼晴”的示意图.请你把果蝇的眼睛与人眼相比分析它有哪些优势.为什么?答:从果蝇眼部的特写照片可以看出,它的每只眼睛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只微型的小透镜组成。
每个小透镜主光轴所指的方向各不相同:这样,几乎各个不同方向的景物均可通过不同的小透镜成清晰的像,所以它的视野是十分宽阔的。
而人的每只眼睛只相当由一个凸透镜构成,与之相比,其视野的范围就小多了。
18.照集体像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该如何调整照相机?答:要使人全部进入镜头,就应该使所成的像再小一些,可以同时做两个调整:(1)增大物距,被照人不动时使照相机后移,。
(2)减小像距,可以缩短暗箱长度,直到毛玻璃上的像清晰为止。
19.给你一个透镜,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知道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答:法一:把透镜放在物体前,能放大物体的是凸透镜,反之是凹透镜。
法二:看是否能聚光。
对着太阳,这面放一个光屏,光屏上能出现很小亮点的是凸透镜,反之是凹透镜。
法三:利用成像。
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坐上,调整高度,移动蜡烛和光屏,能成倒立实像的是凸透镜,反之是凹透镜。
20.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答:法一:取凸透镜、光屏、刻度尺,让凸透镜正对着远处的太阳光,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极小的亮点为止,亮点即是焦点,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
法二:取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再调节三者的距离,当屏上出现与凸透镜口径一样大的光斑时,蜡烛恰好在一倍焦距上处,这样就测出了焦距。
当屏上出现等大实像时,蜡烛恰好在二倍焦距上处,它的一半就是我们要测的焦距。
21.空杯底部放一枚硬币,移动眼睛直到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向杯子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答:现象是随着水面的升高,能看到硬币。
原因:这个现象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水位升高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由于虚像在实际硬币的上方,所以水位升高后看到了硬币。
22.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答: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跟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物体上远离镜面的点,它的像也远离镜面,物体上靠近镜面的点,其像也靠近镜面,所以看上去是倒立的。
23.某同学用照相机对着水池内的一个物体拍照,拍完后,将池水全部放掉,照相机的位置不动,仍要拍到物体的像,应该怎样调节照相机,依据的原理是什么?答:应将照相机的镜头向后缩,以此来缩短暗箱,减小像距;原理: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像距都随物距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有水时,拍的是由于光的折射变浅的虚像照片,水放出后,拍的是实物,物距比原来大了,而相机位置不变,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物距变大,就要通过调节暗箱的长短来改变像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使像距变小,所成的像才是清晰的。
24.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答: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物体在一倍焦距上,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是一束平行光,不成像;物体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但距离一倍焦距太近,像成在无穷远处,在实验室有限的空间内,不能把光屏移到无穷远处,找不到像;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
25.电影银幕为什么用白色粗布来制做?因为白色表面的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银幕用白布使观众能看到彩色电影.而粗糙的布能使光线发生漫反射,保证观众在各个角度都能看清电影.26.雨过天晴,蔚蓝的天际一条彩虹凌空飞架。
试说明彩虹是怎么形成的?雨过天晴,空气中充满了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使阳光发生了色散现象,于是天空就出现了彩虹.27.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28.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下面两个题用极限思想解决)29.在相同条件下,频率高的声波和频率低的声波哪个传播得远?分析: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是次声波能传得很远,那么如果把频率低的波看成是接近次声波频率的声波,不就能传得很远了吗?反之,频率高的就传得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