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骨质疏松症探讨

痛, 四肢 乏力 , 响 生 活质 量 , 者 并发 骨折 . 影 重 增加
病 人 的 残 疾 率 及 死 亡 率 。 随 着 科 学 的 发 展 和 人 类 的进 步 . 均 寿 命 不 断 延 长 . 年 人 口迅 速 增 加 . 人 老
生化 乏源 , 骨骼 失养 而 痿 弱 无 力。 正 如 《 灵枢 - 经 脉) 云 : 所 足少 阴气绝则 骨 枯… …骨不 濡则 肉不 能 著也 . 肉不相亲 则 肉软 却 , 骨 肉软却 故齿 长而垢 , 发
长 . 时与 脾 胃功 能 关 系密 切 。脾 为 后 天之 本 . 同 气 血生化之 源 , 百骸 . 天之 精 又 有 赖 后 天之 脾 胃 主 先
文献 标识 码 : A
中图分类号 : 2 2 R 4
骨 质 疏 松 症 ( t p rs Os o ooi 称 O ) 是 骨 量 e s简 P , 减 少 , 的 微 观 结 构 退 化 为 特 征 的 , 使 骨 的 脆 性 骨 致 增 加 以 及 易 于 发 生 骨 折 的 一 种 全 身 性 骨 骼 疾 病 … 。 本 病 为 中 老 年 人 常 见 多 发 病 , 者 腰 酸 背 轻
阻 络 , 对 病 机 而 采 用 补 肾 健 脾 活 血 法 治 疗 此 病 . 制 了补 肾 健 脾 骨 颗 粒 ” 在 临 证 及 动 枷 实 验 中 , 显 示 j 良好 的 效 果 。 , 均
关键 词
骨 质疏松 症 ; 中医 病机 ; 中医药疗 法 ; 肾健脾 活血 法 补
著低 于 同年 龄 组 健 康 人【, 。 现 代 医学 对 。 本 21 3 肾虚
质的研 究亦 表明 . 。 者 由下 丘 脑 一 垂 体 一 性 腺 轴 肾虚
方 面具 有 一定的 优势 . 目前 中医治疗 仍存 在思 路 但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进展

型 ,治 以温补 肾肝 ,兼养 精血 , 自拟方 用骨疏 康 I号加 减 (肉桂、巴戟天 、鹿角胶 、山茱萸 、炒 杜仲 、当归 、枸 杞、 续断、狗脊 、熟地黄 、山药等 );脾虚 血少 ,气滞血瘀 型 , 治以健脾 补血 ,活血 行滞 ,自拟方 骨 疏康 2号加 减 (党 参 、炒 自 、炙黄芪 、山药 、金锁 匙 、蓬 莪术 、当归 、防 术 风 、藿香梗 、白茯苓 、独活 、木 香 、酒川 芎等 );两 型均 用 自拟方骨疏康外敷 ,以温补 肾精 ,活血通 络。刘 峰等 将骨质疏 松患者 分 为 四型 :阳虚 型 、血 瘀 型 、风寒 湿 型 、 阴虚型 ,分别用 右归 丸加 四物 汤加 减 、补 肾 活血 汤加 减 、 独活寄生汤 加减 、左 归丸 加 四物 汤加 减治 疗 ,效 果 明显。 王太红等 将 16例老年性髋 部骨折合 并骨质疏 松患者分 2 为 :肾阳虚型,治 以温补 肾阳 ,以金 匮 肾气 丸加 减 ,常加 用鹿角胶 ,紫河车 等血 性 品 ;。 肾阴虚 型,治 以滋 阴补 肾 , 以知柏地黄丸加 减 ,常加用龟 板胶 、枸杞 等益 精填髓 ;气 滞血瘀型 ,治 以活血化瘀兼补气行血 ,以桃红 四物汤加减 , 常加用黄芪 、乳香 、没药等 ;脾 胃虚弱 型,治 以健 脾和 胃, 以四君子 汤加 减 ,常 加用 黄 芪、砂仁 、陈皮 、刺 五加 等。 费震宇等 治疗骨质疏松 症分 5型:。 不足 ,治 以填精 肾精 益髓 ,补肾壮骨 ,药用虎潜 丸或河 车大 造丸加 减 ;脾 肾气 虚 ,治 以益气健脾 ,补 肾壮骨 ,药用 右归丸合 四君 子汤 或 理 中丸加减 ;肝 肾阴虚 ,治 以滋补肝 肾 ,强筋 壮骨 ,药用 左归丸合虎潜 丸加减 ;气滞 血瘀 ,治 以活血化 瘀 ,行气 止 痛, 药用身痛逐瘀汤 加减 ;寒 湿侵袭 , 以祛 风除湿 ,温 治 肾止痛 ,药用独活寄生 汤加 减。王军等 将 骨质疏松分 为 肝 肾阴虚 、肾 阳虚、气血 两 虚 、风 寒湿 凝 滞 筋骨 等 4种 , 治疗上 以滋补肝肾 ,填精生 髓 ,温补肾 阳,强壮筋骨为 主 , 苏培基等 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 肾阳虚、肾阴虚、 兼以益气养 血 ,祛风散寒 除湿 ,通 络止痛 的治疗方 法 ;肝 脾肾阳虚 、肝肾 阴虚、气 血亏 虚、淤血 阻络 6型进行 辨证 肾阴虚型给 以六 味地黄丸 、左 归丸、虎潜 丸、补肾地 黄丸 论治。徐祖健等 通过临 床调查 发现 ,在其 临床调查 对象 等方加减 ,或 自拟骨 质疏 松 I ;肾 阳虚型治 以金 匮肾气 方 中,中医证型分布 规律为 肝肾 阴虚 型 占 4.5 ,肾阴虚 丸 、右归丸、十补丸 加减 ,或 自拟骨质 疏松 Ⅲ方 ;气 血两 72% 风 型 占 1. 8 ,肾 阳 虚 型 占 1 .9 ,脾 肾 阳 虚 型 占 64 % 09% 虚治 以八珍 汤 、人参 养荣汤 、归脾 汤加减 ; 寒湿凝 滞筋 骨型治 以独活寄生汤 、三痹汤 加减。黄辉等 将中老年骨 98 % ,脾 胃虚弱型 占 5 4 % ,其他 类型 占 9 8 % 。方朝 .9 .9 .9 晖等 对 10 6 0 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 临床观察 ,根 质疏松患者分为脾气 虚型和 肾阴虚型 ,分 别用参苓 白术散
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

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质变薄,导致骨骼易于发生骨折。
当前,中药在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
本文将从中药的治疗机制、常用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主要包括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骨微结构和调节骨代谢等方面。
许多中药成分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可以通过影响炎症因子、细胞信号通路、骨细胞活性和骨基质成分等,从而调节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二、常用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目前,不少中药已被证实对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例如,黄芪、当归、川芎、大骨秃等中药都含有一些对骨骼健康有益的成分,可以通过促进骨细胞增殖、刺激骨形成和减少骨质破坏等途径,来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和疾病进程。
三、中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中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潜力。
一些临床试验发现,与常用药物相比,中药在改善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和减轻骨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中药疗法还能够综合调节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中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安全性与许多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中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的安全性较高。
一些中药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通常较轻,并且通过调整用药剂量和合理配伍,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更有利于个体化治疗,减少了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五、中药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的挑战和展望尽管中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中药治疗涉及的成分较多、作用机制复杂,导致疗效评价和临床疗效转化的难度较大。
此外,多数研究还停留在预临床或小样本的水平,临床证据的确切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补肾健脾活血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补肾健脾活血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芦佳劲;齐保玉;金子开;孙传睿;董永丽;魏戌【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30)3【摘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一种以骨代谢改变、骨量降低、骨折风险增加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骨骼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亟须更为简便廉验的综合干预方案防治POP。
中医药治疗POP具有独特优势,其中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活血祛瘀类中药的配伍是POP中医临证常用思路。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总结归纳补肾健脾活血类方药治疗POP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
提示补肾健脾活血类方药在提高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缓解疼痛、改善骨代谢标志物如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钙、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等方面收效显著。
补肾健脾活血方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受体激活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F-κB ligand,RANKL)、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与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Smad等信号通路影响骨稳态进而治疗POP。
补肾健脾活血类方药防治POP的临床疗效已经被证实,未来需要深化补肾健脾活血类方药“有效成分-单药-复方-作用机制-疾病靶点”的有机串联,深入挖掘其防治POP 的科学内涵。
【总页数】7页(P556-560)【作者】芦佳劲;齐保玉;金子开;孙传睿;董永丽;魏戌【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相关文献】1.补肾健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2.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类中药复方联合碳酸钙D3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Meta分析3.自拟补肾活血健脾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4.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中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Meta分析5.论补肾健脾活血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药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导致的骨髓虚损所引起,临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减低、骨组织疏松和易碎等症状。
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肾脏功能的调理来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选择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肾脏的药材,配合使用来调理肾脏功能和骨髓健康。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杜仲、枸杞子等,这些中药具有滋补肾脏、强筋健骨的功效。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减少钙质流失,促进钙吸收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
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也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针灸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1.中药新制剂研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新制剂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例如,一种基于丹参制备的中药新制剂被证明可以通过促进骨细胞生成、减少骨吸收及增加骨密度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
这些中药新制剂的研发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2.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研究: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研究是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将中药新制剂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3.中医药的药理研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中医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揭示了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补肾活血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补肾活血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游翔宇1,王想福2,叶丙霖2,陈伟国2,赵恒1,张万乾1(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摘 要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科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
临床上应用补肾活血药治疗OP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从单味药物和复方药物两个方面对补肾活血药治疗OP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几个方面对补肾活血药治疗OP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骨质疏松;补肾;活血;药理作用;综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代谢失衡导致的以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易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主要有骨小梁数目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强度和骨密度降低等。
目前治疗OP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促进骨形成药(钙剂、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他汀类药物)、抑制骨吸收药(双膦酸盐类药物、雌激素、降钙素)和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的药物(锶盐)。
但应用这些药物进行抗OP治疗的风险尚无定论。
OP在中医学中属“骨痿”“骨痹”的范畴,其发生与肾密切相关。
《素问·痿论篇》曰:“肾主身之骨髓。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主蛰……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肾虚元气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气不足则运血无力、瘀血阻络。
中医学认为OP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血瘀,临床应用补肾活血药治疗OP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虽然关于补肾活血药治疗OP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很多,但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本文从应用现状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对补肾活血药治疗OP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补肾活血药治疗OP的应用现状1.1 单味药物的应用 具有补肾、活血功效的中药,如杜仲、淫羊藿、骨碎补和丹参等,对防治OP有一定作用。
研究表明,淫羊藿对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显著[1]。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以下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OP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现患病人数超过2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西欧、日本有7500万人,而中国目前OP患者已超过9000万,即每14人中有1人患不同程度Op。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OP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作为世界性疾病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西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骨质疏松一词于1885年由Pommer首先提出,意为骨质减少的一种疾病。
其致病机理复杂,发病机理是由于骨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质形成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绝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激素代谢异常、肝肾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人们发现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大(如雌激素等)、远期疗效不肯定(如氟化物等)、价格昂贵(如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等)等缺点,而且在临床上的分阶段应用,患者往往不能掌握和坚持,依从性较差,使治疗作用大为降低。
因此,选用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标本兼治并可长期服用的中草药治疗绝经后OP已成为国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OP是现代医学名称,中医学把骨质疏松症归属于“虚劳”、“骨痹”、“骨痿”的范畴。
本病的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当首责于肾亏,其次为脾虚。
肾为先天之本。
主骨生髓。
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
肾精充足则髓生化有源,骨骼赖以滋养而强健有力。
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骼失养,骨矿含量下降,骨密度降低而发生骨质疏松症。
脾为后天之本,主百骸。
先天之精有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如若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先天之精无以充养,势必精亏髓空,百骸痿废。
因此,肾亏脾虚是该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另外,血淤、肝虚也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34 期2019 Vol.6 No.34191・综 述・补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研究进展梁秀群,许明睿,刘汝专(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摘要】本文主要对补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中医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
【关键词】补肾健脾中药;原发性骨质疏松;综述;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34.191.03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指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及骨折危险增加的相关临床综合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其治疗涉及多学科联合治疗,包括骨科学、妇科学、内分泌学、老年医学和营养学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急剧增加,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护理及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骨质疏松症分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 ,POP )和继发性骨疏松症(Secondary Osteoporosis ,SOP )。
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50%~60%[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以分为两个亚型,也就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2]。
1941年Forbes 等[3]第一次提出了妇女绝经之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竭,会导致骨质疏松的情况。
这是因为,妇女绝经以后,单位体积的骨量逐年降低,而骨质有机成分也不能够像以往一样及时生成,导致骨丢失越来越明显,从而造成绝经后的妇女较之前更易发生骨折的情况。
据统计,我国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妇女在绝经后会出现骨质疏松症[4]。
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西医治疗,一是促进钙的吸收,二是降低骨钙的丢失,使用药物主要有钙剂、雌激素、双磷酸盐类、降钙素等。
西药治疗如雌激素替代疗法等虽可获得一定疗效,但病情易复发且伴有不良反应[5]。
近几年以来,利用中医辩证疗法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已经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参与临床研究的医生学者越来越多。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中药从肝脾肾、瘀滞等方面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进行论治,疗效俱佳,并且,基本无副总用安全性更高,在经济方面也更具优势[6],现综述如下。
1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理论研究在中医古医籍上,并无法查询到“骨质疏松症”这个说法,但多将其归于“肾痹、骨痿、骨痹、骨痛”等范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骨痿症”应该是最为接近骨质疏松症的说法。
在《素问·痿论》一书中有记载:“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骨质疏松症其根本在骨,但发病原因却与肾、脾功能有着紧密的关系。
刘庆思等[7]根据中医辨证型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4种症型,分别为:肾阳虚衰症、肝肾阴虚症、脾肾阳虚证及气滞血瘀症。
在这几种症型中,肾虚是导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原因,脾脏功能是重要病机,而血瘀则是促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因素[8]。
赵咏芳等[9]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肾亏、脾虚、血瘀3个因素,具有多虚多瘀的病因病机特点,属虚瘀挟杂之证,虚乃“不荣则痛”,瘀则“不通则痛”。
血瘀则机体微循环障碍,不利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导致钙吸收不良,引发骨质疏松。
张华[10]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肾、肝、脾密切相关,累及气血、筋骨,病性属本虚标实。
脾为生化之源,主百骸,若脾虚则脾胃功能衰弱,不能充运,不能生髓养胃,最终导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以补肾健脾的方法作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则,用中药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研究发现[11-13],补肾健脾中药可显著改善大鼠的骨代谢状态,促进骨的生成。
刘振东[14]研究证实补肾健脾汤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 )水平,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 )水平,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黄智胜等[15]提出补肾健脾中药增加骨密度值的机制可能与其引起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降低有关。
叶日桥等[16]按照中医肾虚辨证参考标准,对88例符合肾虚妇女的骨密度及性激素水平进行测定 , 结果有肾虚证妇女的骨密度及性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肾虚证同龄健康妇女(P <0.001),证实了中医“肾主骨生髓”、“肾充则骨强”、“肾虚则骨衰”等理论的科学性,这些理论为中医“肾主骨”辨证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2 临床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医对治疗妇女和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中药治疗该病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王健等[17]通过利用补肝益肾类的中药对妇女绝经后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发现,这种方法能够抑制骨的吸收,骨密度值得到提高,有显著疗基金项目:1.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计划课题(Z20180859),项目名称:骨松康膏方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原发性骨质疏症腰背疼痛的临床研究。
2.广西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8MS027),项目名称:骨松康膏方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POP 腰背疼痛的临床研究。
3.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17C35)。
项目名称: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临床药学实习生及呼吸科临床药师培训模式探索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34 期2019 Vol.6 No.34192效。
杨锋等[18]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补肾填精类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提示补肾填精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很多症状,BMD得到升高,短时期内的疗效得到了肯定。
王长海等[19]使用阴阳双补兼活血化瘀中药(淫羊藿、黄柏、仙茅、巴戟天、知母、川乌、草乌、当归、川芎、炙甘草)治疗OP不仅可明显改善OP的主要症状,而且可使其BMD含量增加。
肖康飞[20]研究证实骨松康合剂(浓缩液)能明显增加大鼠骨密度(线密度和面密度)、血清Ca含量和骨近侧端骨小梁密度和宽度,具有明显对抗维甲酸和卵巢切除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吕金柱等[21]将7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
对照组采用碳酸钙D3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中医补肾健脾化瘀药方(黄芪,生地,淫羊藿,鹿角胶,龟胶,补骨脂,山药,水蛭等)。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骨痛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小(P<0.01,P<0.05),且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骨代谢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采用碳酸钙D3片联合中医补肾健脾化瘀药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显著降低治疗后骨痛评分,增加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及患者功能。
徐旭东等[22]通过对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Meta分析认为,与单纯使用碳酸钙D3的患者进行比较,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类中药复方联合碳酸钙D3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更好,可以提高患者骨密度,减轻疼痛。
同样,陶宝琛等[23].在对2849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纳入2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发现补肾健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血清骨钙素水平、股骨颈及腰椎B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补肾健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较好,可以改善患者骨代谢过程中的成骨过程,降低破骨过程的活跃性,缓解患者的疼痛。
崔亮界[24]将180例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 例。
对照组皮下注射鲑降钙素,口服维D 钙咀嚼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健脾化瘀方(补骨脂、骨碎补、仙灵脾、菟丝子、熟地黄、山药、枸杞子、黄芪、茯苓、党参、白术、丹参、当归、桃仁、川芎)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8%、86.6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治疗组骨密度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认为该方中大多数药物能促进钙的吸收和骨的形成。
张军等[25]给予自拟中药汤剂补肾健脾汤(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加鹿角、龟板、补骨脂、杜仲等血肉有情之品及党参、黄蔑、白术等补气脾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钙尔奇D组。
若是仅仅通过健脾补肾汤进行治疗,那么,治疗周期会比较长,所以,建议同时服用钙尔奇D咀嚼片,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患者可以尽早康复[26]。
3 展 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常见病症之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背部及四肢疼痛,全身骨强度下降致骨折风险性增加。
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在修复骨质的同时,有效的提高骨量,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有效的调节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功能,并且,副作用更小,几乎无不良反应,适用于长期服用。
所以说,中医方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着光明的前景。
目前国内关于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虽然很热门,但是,任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够同意,所以,亟待制定一个完整统一标准,使临床治疗效果更具科学性、可比性和重复性。
在“肾主骨”的理论指导下,确立中医药补肾健脾强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开发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中药制剂,为治疗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找到一条有效、安全、经济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1] 王明星,任剑锋,陈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4):76-78. [2] 胡丽萍.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防治[J].山西医药杂志.2008,33(9):839-840.[3] ForbesA p,Fuller,Albri g ht.His concept of post-menopausalosteoprosis and whatcame of it.Clin Orthop,1991,263:128.[4] 刘汝专.中医治疗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J].广西中医药.2001,24(3):61-62.[5] Nakamura T,Imai Y,Matsumoto T,et al.Estrogen Prevents BoneLoss via Estrpgen Receptor alpha and Induction of Fas ligand in Osteoclasts[J].Cell,2007,130(5):811-823.[6] 郭杨,马勇,潘娅岚,等.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系统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4):941-945.[7] 乔荣勤.刘庆思教授论治骨质疏松症学术思想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8] 李非,李红专,叶丙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J].西部中医药.2016,29(3):136-139.[9] 赵咏芳,陈元川,王翔.补肾中药改善骨质疏松大鼠骨骼强度的作用机制[J].中医正骨.2008,20(11):820-821.[10] 张华,苏培基,陈敢峰.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10,2(9):3-5,8. [11] 凌昆,赵诣,郭素华.巴戟天药物血清对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46-849.[12] 王威,何永志,史红,等.不同性别大鼠中药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9,26(1):9-11.[13] 马进峰,王一农,金锐,等.枸杞多糖对骨质疏松大鼠血清PICP、ICTP 及钙、磷、镁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2):247-249.[14] 刘振东,李峧霓,高肖波.补肾健脾汤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OPG和IGFs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2):876-877. [15] 黄智胜,白艳甫.补肾益气壮骨膏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2,18 (3):25-26.[16] 叶日乔,刘道兵,贾经汉,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性激素水平与肾虚证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5,17(2):3-5. [17] 王健,李维军,王海燕,等.肝肾同治法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0(6):54-55.[18] 杨锋,崔学军,王拥军.补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1):5943-7.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34 期2019 Vol.6 No.34193肝素钠在使用中的正确单位吴 宏(兰州爱肾血液透析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由于习惯用法或某些教科书中甚至一些专家共识,在临床使用肝素钠注射液时经常以”mg ”作为单位,而药品使用说明书中“规格”一栏以“IU ”进行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