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合集下载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1. 引言1.1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当前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的主要途径。

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家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等教育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高等教育则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基础。

高等教育还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文化、培养社会精英的使命,为社会稳定和繁荣贡献力量。

1.2 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更好地融入国际教育体系,打破地域限制,提高国际竞争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增加。

随着科技发展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愈加广泛。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高校需要加大对数字化教学的支持和发展。

人才培养中需更多考虑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需要更加关注社会需求,更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要更好适应科技发展要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需要高校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2. 正文2.1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新形势之一。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都注重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导者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一个国家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都在力求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的科技创新进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来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

中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和创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业和新材料等领域。

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很多中国科技公司成为全球龙头企业。

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前沿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此外,中国在航天、能源、核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有不少科技创新成果。

三、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科研人员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四、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需要适应科技创新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需要与科技创新密切结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

高等教育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科研人才和学术资源。

五、未来展望中国的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这些形势不仅来自国内经济社会的变化,也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

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形势和挑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进行探讨。

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是来自国内经济社会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型工业革命的兴起,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国际竞争的压力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和竞争也日益激烈。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在积极调整和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适应国际化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中国学习和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也要更加开放和包容,吸纳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和影响力。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要建立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要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是多方面的,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因素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

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

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面临竞争和挑战。

只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特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取得的成绩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根本任务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是全面深化改革、品质提升、国际化发展、社会责任和拓展空间五大方面的挑战。

全面深化改革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化、国际化的压力不断增大,高校发展必须围绕创新驱动、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等方面深入推进改革。

教育行政机关的改革、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应进一步推进,以应对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对高校的要求。

品质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品质,因此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高校应加强师资备优、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努力,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校企合作、金融资助等途径,逐步加强双语教学、国际交流、实践教育等能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

国际化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方向。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应当在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高校应通过开展国际教育、国际合作、海外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社会责任是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制度性和历史性的使命。

新时代下,高校应加强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承担国家战略的意识和责任感,加强与政府、产业、社会各界等的对接与合作,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

拓展空间是高等教育业在新时代下争夺优势的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业应加强对经济、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不断挖掘新兴市场领域,提升高等教育的品牌影响力,调整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积极探索新兴学科、新兴专业。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1. 引言1.1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时代中,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高等教育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事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高等教育被寄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总字数:216】1.2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新时代要求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和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字数不足,继续补充内容】2. 正文2.1 高等教育普及率持续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持续提升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形势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未来几年,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国内高校将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拓展国际学生招生渠道,提高国际学生比例,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国内高校也将积极参与国际性高等教育组织和科研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将得到提升
高等教育将加强科研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在校内外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高等教育将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动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地方经济社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将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高校数字化转型,提高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此外,高等教育也将加强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总之,未来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注重国际化、创新、服务地方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这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国周年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创新

建国周年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创新

建国周年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创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一天也被定为中国的建国日。

建国70年来,中国教育在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与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创新。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国后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从最初只有少数几所大学开始,到如今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覆盖全国各个地区。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也离不开教育改革的努力。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日益丰富,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需求。

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基础学科上,如文史哲、工科等。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学科也相应扩大和优化。

如今,工科、理科、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

其次,高校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更新和改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

而现如今,高校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入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如实验课、实习和社会实践等。

学校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中国高校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不少中国学生也选择去国外留学,丰富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国际视野。

这一系列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二、职业教育的进步与创新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

首先,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得到了提高。

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设了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商管理一班 040320110054 黎秀珍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在科技日新月异带动社会转型、知识对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业经济逐渐过渡为知识经济的形势下,担负创造和传播知识任务的高等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个人成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更为明显,高等教育正在从象牙塔走向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活的中心,在国家创新中成为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

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环境和政策
1.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影响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将进一步增加。

由于入学人数的增加,大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特别是生源的类型和层次将更趋复杂化。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理念就是,努力汲取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的共同经验,并实现中国式的转变与创造,在社会发展所迎来的新的战略机遇面前,深入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认真思考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积极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困境与机遇,这是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责任与使命。

2.时代的变迁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指出:“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而且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和形式、
学术标准、办学模式、招生和聘请教师的政策与方法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

”特别是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着力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史来看,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由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的严重的
下岗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人才的需求是要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素质等,更贴近实践的需要。

因此,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职能的高校而言,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也要围绕这一主题,从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3.大学的使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诉求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富于批判精神是大学的使命,1998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发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强调保护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师生员工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中的伦理、科学和智力方面的训练……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的跟踪分析,强化他们的批判功能和前瞻功能,为社会提供一个预见、警报和预防的中心”。

现代的大学和大学人应强化这一使命。

而20世纪以来,受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作为“国家主义教育”,高等教育的社会独立性和批判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11]。

蕴藏在高等院校中的智力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
产业化,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重任。

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而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关键。

4.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高等教育引领了国际化的潮流。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格局,也在改变高等教育的构成与功能。

在这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潮中,中国成为中心之一。

目前,我国赴国外留学人员达到世界之最,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吸引中国学生留学,很多外国大学试图在我国开展合作办学,中国也努力吸引国外学生来华学习。

我国的高等教育注重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的经验,试图在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做到与“国际接轨”。

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潮中,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与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并不是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处于弱势地位。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策略还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大学文化传统
二、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1.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提高
2006年国务院做出了“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大决策。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

适当控制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要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实行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办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缓解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压力,改变政府独家办学、直接管理的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使高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不断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生产力发展,并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2.在张扬技术理想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
在社会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不容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

大学的市场化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就业选择和人生道路选择都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大学正在从传统的学院精神向经济理性主义和新管理主义意识转化。

当前大学管理范式的主要特点是强有力的行政主管控制气氛和市场优先的战略选择,行政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商业价值和实践,像管理企业那样管理大学。

而大学及大学人也承担
着为人类了解自身的文化、认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及为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处之道提供知识和见解的使命。

从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功利价值,但是,教育的理想性使得教育的人文精神指导地位不容侵犯。

中国教育的希望是如何在功利主义价值观肆虐的时代,高扬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寻求微妙的平衡。

在管理体制改革中,为了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使一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学科更加综合化,国家通过合并调整高校格局,改变了我国单科性高校过多,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的问题,同时,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改造,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促进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

大学要按学术发展的规律、遵循学术道德来建设,从而为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

3.辐射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提供拔尖人才及科技的能力对城市发展起到了牵引作用,在美国,有斯坦福大学周边的“硅谷”、以麻省理工为依托的波士顿128公路,以及位于杜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之间的北卡三角研究园;还有英国的剑桥科学城、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技城等。

这些以大学为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高科技园区,在全球范围内引领和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到来。

我国大学也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共享的丰富经验,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实现教科研一体化的管理运行,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建立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跨越式的改革,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育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变革为其实践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尚待拓宽和不断深化的研究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