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在医院中,临床医学检测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生在治疗情况。
在医学检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能够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医生及时做出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对实验前的基本信息进行管控在临床医学检验前,要注意对患者基本信息进行准确的采集,确保检验的样本需要与患者的检测内容、采集方式以及所使用的抗凝剂等相匹配。
患者的采集样本在等待医学检验的时候,需要附带患者的所有信息以及医嘱等,检验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确保检验的准确性。
对于患者信息存在模糊或者有误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修正,并且记录到电子档案中。
在患者样本的采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失真。
例如,对于要求患者空腹抽血的检验项目,必须要求患者控制自身的饮食,叮嘱患者避免摄入影响血糖、血脂等的食物。
此外,患者在运动前后的样本采集结果也会有一定的误差,需要保持患者处于静止情况后方可进行样本采集。
在样本采集之后,需要及时送到检验中心进行检测,避免由于时间的损耗导致样本变质,影响检验结果。
2.严格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2.1 对检测试剂的质量控制在对试剂的质量控制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检测仪器的使用特征,选择相匹配的试剂进行检测。
很多进口仪器需要使用进口的试剂才能够达到检测的最佳效果。
此外,很多复溶需要及时调配,以避免时间太长导致试剂变质,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技术对试剂进行有效的管理。
检测中心的试剂数量繁多,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管理,能够保证试剂都处于保质期内,对于即将变质的试剂及时处理,有利于提升工作的效率。
此外,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能够方便对试剂的检测人员进行及时了解,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不良影响,提升临床医学检测的质量。
2.2 对实验设备的质量控制在检验中心设置了很多精密的检测设备,检测人员需要在日常中对设备进行良好的管理,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升医学检验的结果质量。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临床检验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环,对于确诊、疾病监测和治疗方案的确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临床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确保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进行临床检验分析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需要有严格的设备和仪器管理。
对于临床检验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必须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这包括仪器的定期检查、保养和校准,以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此外,仪器的使用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避免误操作引起的误差。
其次,临床检验分析前还需要规范的样本采集和储存管理。
对于样本的采集,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确保样本的质量和纯度。
采样时必须避免污染和外界干扰,并确保样本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分析要求。
采集完成后,样本的储存管理也非常重要。
样本必须储存在恰当的条件下,避免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样本造成影响,并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此外,临床检验分析前还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进行临床检验分析前,必须建立适当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和使用必须遵循规范,以保证质量控制结果的准确性。
在临床检验分析过程中,必须进行质量控制样本的定期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任何可能存在的问题,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临床检验分析前还需要有合适的人员培训和质量认证。
临床检验分析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因此,必须对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其熟悉操作规范和质量管理要求。
此外,人员必须定期参加培训和认证考试,以保持其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提高。
总结起来,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是确保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的设备和仪器管理、规范的样本采集和储存管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合适的人员培训和质量认证,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检验分析的质量和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只有在临床检验分析前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才能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医学检验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检验报告,为医生确认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就如何加强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各位讨论研究。
标签: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质量控制临床医学检验环节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对临床检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质量的控制,从而确保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准确性、科学性以及可靠性。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与措施。
1 加强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之前,其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在于对受检标本的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主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1确保受检标本相关的基本信息和实际相符合在进行临床检验之前,应当对受检标本相关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检查项目、采集标本的方式以及时间等等。
在核对的时候,必须按照基本信息的内容进行逐一核对和确认,务必保证受检标本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要求基本信息具备完整性和准确性,方可把受检标本的相关信息记录计算机。
1.2保护受检标本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从采集标本到核对验收标本结束,务必对受检标本进行保护,确保受检标本不会收到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否则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必须对标本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检验之前标本采集符合相关的规定与要求。
(1)采集标本时间方面除了紧急状况之外,进行抽血检验的时间最好是在早餐前或者进食之后的12小时后,为了保持与血液生化检验项目的参考值的检验条件的一致性,必须在空腹的时候进行抽血检验。
由于病患者进食之后,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其血液中的化学成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水分的摄入又会对血液有所稀释。
(2)标本采集部位方面为了减轻病患者的痛苦,在临床实践上,护士通常选择直接从原本的输液通路中、同一侧的部位血管进行血液采集,但是这样所采集的血液会因为有其他液体的摄入而有所稀释,所以,应当从不同测的部位进行血液采集,并且应当避免在静脉输液后的枕头进行血液采集。
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临床检验中,质量控制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对仪器、试剂、方法和人员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评估,以确保检验结果的质量,提高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首先,对于仪器的质量控制,要求使用准确可靠的仪器设备。
在仪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各项功能检查和校准,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同时,要定期进行仪器的维护保养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仪器故障,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其次,对于试剂的质量控制,要使用高质量的试剂。
试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试剂的采购、贮存和使用过程进行监控。
试剂采购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和有良好声誉的供应商,确保试剂的质量可靠。
试剂贮存要遵守规定的温度要求,避免受到光、热和潮湿等因素的影响。
试剂使用前要检查试剂是否过期,确保试剂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第三,对于方法的质量控制,要使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程序。
在临床检验中,应严格遵守检验方法和程序的规范,确保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定期对方法进行评估和验证,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对于新引入的方法,还要进行外部质量评估和比对,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对于人员的质量控制,要进行培训和考核。
临床检验人员要接受系统的培训,了解并掌握操作方法和程序,熟悉仪器和试剂的使用。
培训后,要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了解最新的检验方法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同时,要定期进行人员能力评估和考核,确保人员的操作技巧和工作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它涵盖了仪器、试剂、方法和人员等方面,在检验前的各个环节均需严格控制和监控。
通过质量控制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准确性,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首先,样本质量控制是确保临床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条件。
样本质量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影响。
样本采集前应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和采样方法,遵循严格的采样操作规范。
采集样本时应注意避免污染、血液稀释、氧化损伤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应将样本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样本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仪器校准是确保临床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步骤。
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在每次使用仪器前,应进行仪器的标定和校准,确保其符合检验要求。
校准的过程包括标样的选择、标定曲线的绘制、仪器参数的设置等。
标样的选择应与待分析样本特性相似,以确保校准的准确性。
标定曲线的绘制应遵循标准方法和操作规范,以保证仪器读数的准确性。
仪器参数的设置应根据分析项目的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质量评价是对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综合评价和监控。
质量评价包括校验、质控样品分析和质量指标监测等内容。
校验是对仪器和方法准确性的检验,通常采用标准样品进行比对确认。
质控样品分析是通过分析已知浓度的质控样品,评价仪器和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质控样品的选择应与待分析样本相近,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指标监测是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长期监控,常见指标包括偏差、精密度、线性范围等。
监测结果可以用来评估仪器和方法的稳定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异常。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确保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从样本质量控制、仪器校准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
同时,可以对分析结果进行长期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提高分析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如何做好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质量,必须做到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3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其中实验前质量控制尤其重要。
加强沟通合理选项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前题医师的合理选项是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
由于各种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医师必须对实验方法学原理、临床诊断意义及干扰实验的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
要求医师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清楚每项填写的意义。
因此,准确、恰当、合理地应用检验报告非常重要,所以应重视检验项目的管理和利用,提高临床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
病人准备采血前病人的状态对检测结果会有一定影响。
各种不同的检测项目,采集前对病人状态有不同的要求。
临床生化检验前要求患者处于较好休息状态,不宜熬夜、过度疲劳、饮酒等,也不能在上夜班后来查体。
同时生化检查要求空腹采血,一般禁食8小时后才能采集,但也不要空腹时间超过18小时,这些都会影响血液中的成分;为了准确测定血脂,对高脂血症患者检查血脂时;应做到连续2天素食后或保持1周的普通饮食后采集标本,同时还要求在检查前晚饭不宜吃高脂肪食品;为了避免服用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药物,除某些必须按时服用药外,尽量将其他药物移到采集后再服用。
以保证化验结果的稳定和准确。
测定糖耐量采血前需做特殊准备等。
做粪便隐血试验前3天,病人禁食动物血、肉、肝脏及富含叶绿素食物、铁剂、中药,以免假阳性反应。
病人留取尿液和粪便时,避免混入其他血液,如月经血液等。
留取粪便要新鲜且留在干净的器具内。
做24小时尿蛋白,要告知病人准确留取24小时尿液,然后及时送检。
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如实地反映患者体内实际情况。
所以要做好实验前的质量管理。
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采集是分析前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前的大部分工作是有患者、医生、护士及检验人员以外的空间完成。
这一环节是检验室很难控制的,临床反馈不满意检验结果,80%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合要求,如果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不好是导致检验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甚至可能起误导作用。
浅谈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浅谈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摘要】目的探讨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
方法分析包括检验要求、患者准备、样本采集及运送等过程对检验分析的影响。
结果临床医师、护士、检验人员对检验分析前工作的重视、沟通、配合对消除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结论检验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是保证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检验信息,因此,应建立和健全检验前的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检验前;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根据检验科整个工作过程,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工作可分为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这三个阶段。
实际工作中对检验中和检验后这两个阶段的质控工作较为重视,但检验前阶段的质控尤为重要,据有关资料分析,检验前阶段所产生的误差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80%[1],并且这种误差是检验仪器、试剂、质控品等无法解决的[2]。
对影响检验前质量的各种因素作全面分析,找到薄弱环节,及时改进,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3]。
1 申请单填写要点1.1 申请单信息清楚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患者的科别、病历号、床号、诊断、检验项目、样本采集日期和时间、申请者姓名、申请检验日期等。
1.2 特定要求如血气分析须提供患者体温、吸氧浓度、标本采集时间;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须提供患者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穿刺部位等。
1.3 外送标本须注明本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2 患者准备对结果的影响2.1 患者状态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
特别是血液样本,患者处于兴奋、恐惧等状态时,可使Hb、WBC升高;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等,可使ALT、AST、LDH、CK等生化项目一时升高。
2.2 患者饮食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研究证明,一顿标准餐后,血中三酰甘油、血糖、尿素氮、尿酸等项目均升高。
进食高脂肪食物后血清呈乳糜状,影响到如内分泌、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验项目。
许多正常参考值范围是以空腹血液测定值为基础的,最好早晨空腹采血;但是禁食过久也会影响检验结果。
浅谈分析前检验的质量控制

浅谈分析前检验的质量控制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可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分析前质量控制常被忽视。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应严格管理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转运处理等部分。
现就分析前检验的质量控制浅谈如下。
1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了解标本采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因素,提出采集前及采集时间的具体要求,要求有以下几方面:1.1运动的影响强烈肌肉运动会引起血中某些成分浓度的改变,如:乳酸、AST、ALP、LDH等升高,故应在抽血前24h不做剧烈运动。
1.2饮食的影响1.2.1 采血前应禁食12h,因蛋白饮食可使尿素氮、血氨、尿酸升高;高脂肪饮食可使甘油三酯大幅度升高;3h后才能恢复到空腹血糖水平。
而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也增加。
饮酒可使乳酸及尿酸升高;检查血脂、粪便隐血,需要患者素食3d后采集标本。
1.2.2空腹时间(超过16h)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饥饿时血糖、血清白蛋白、补体C3、转铁蛋白质含量下降,而血清胆红素因清除率减少而升高。
1.2.3 特殊试验的饮食要求,测定葡萄糖耐量时,应详细告诉病人何时服用葡萄糖和服用的量,何时开始记录时间,何时抽血,服用糖后应注意休息,减少运动,避免影响测定结果1.3 采集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有些检验结果可出现昼夜周期性变化,如WBC早晨较低而下午较高,促肾上腺素(ACTH)及皮质醇的分泌,高峰在早晨,以后逐渐下降。
入睡后,生长激素短时间内达到高峰,而此时皮质醇浓度最低。
血清铁及胆红素在清晨最高,血钙中午最低。
性激素的日周期变化最为明显;血胆固醇在经前最高,排卵期最低。
采集静脉血做细菌培养时应在使用抗菌素之前采血。
1.4 药物的影响很多药物可使检验结果增高或降低。
如咖啡因可使血糖和胆固醇增高;维生素C可使乳酸脱氢酶降低;左旋多巴可使肌酐、AST结果升高,排泄在尿中可使葡萄糖测定结果偏低等。
因此,在采血前应尽可能停服对实验有干扰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做好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7-07-04T10:52:32.5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作者:宋艳萍
[导读] 临床检验分析的质量控制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
潍坊市潍城区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1021
摘要:作为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要想做好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除了需要医生、护士和检验科室人员等的通力合作和沟通以外,还需要临床检验分析各环节的准确无误。
本文分析检验单填写、患者准备以及标本的采集等环节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以说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临床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分析的质量控制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
现在的检验质量控制把传统方法与各种高科技相结合,很大程度保证了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从而达到迅速诊断疾病的目的,并为快速治疗提供了保障。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患者对检查结果可靠性的要求,临床检验也必需向更高效、更优质、更精确的要求迈进。
1 正确填写申请单
检验申请单作为临床检验的第一步,要求医生正确、全面、清楚地填写,且必须字迹清晰具有可读性。
申请单中要写明患者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以及住院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特殊情况下还需附带简单病历或特殊情况说明等资料。
通常情况下,一份标本配一张或者多张申请单,但在做糖耐检查时可多份标本仅附一张申请单[1]。
在填写申请单时一定要避免错填、漏填、字迹不清,甚至忽视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会使检验人员遗漏重要信息,在检验时难以全方位了解患者信息,导致医生不能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出现误诊。
因此,准确、恰当地填写检验申请单非常重要,所以应重视申请单的填写,是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前提。
2 患者准备
患者在检查前的准备是送检标本质量保证的前提,这样有利于避免一些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做普通检查前通常要求病人生活处于安静状态,饮食处于常规状态。
许多指标,如过度空腹、过量饮酒、吸烟、亢奋、情绪激动或恐惧等都可能对某些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当患者过量运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乳酸等指标会短时间升高,同时会引起血液中K、Na、Ca、血清蛋白和血糖等的变化。
由此可见,采血前不能做过大的活动,应当处于较好休息状态。
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引起尿素、甘油三脂、尿酸、血糖等增高,因此,检查前晚饭不宜吃高蛋白食物,如果食用过含有动物血液的食物,会导致粪隐血假阳性。
故在做检验前,要对进食进行严格控制[2]。
服用药物或者过度疲劳、熬夜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增加大多由于患者在检查前饮用了含咖啡因的饮料,增加的原因是由于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的儿茶酚胺。
综上所述,患者在采集标本时应最大程度避免出现以上情况,如果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无法避免,必须在申请单上进行注明,以便检验人员客观解释检验结果。
3 标本的采集
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单靠检验室是很难控制这一环节的,临床诊断反馈的不满意结果,其中有70%归根结底都是标本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标本采集环节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对患者病情的客观反映,甚至可能误导诊断[3]。
因此,正确地采集标本是整个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3.1 血液标本的采集
常规操作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操作时要采用严格的无菌技术,做到“三查七对”;(2)核对申请单所写是否与标签一致;(3)采血前要求患者减少活动,休息20分钟后方可进行采血;(4)采血的最佳姿势是坐位或卧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确保患者安全;(5)采集前应当向患者解释清楚相关流程和原理,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6)采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也不宜过紧或使劲拍打穿刺部位;(7)相关器材一定要符合检验要求;(8)采集时要避免溶血和标本的污染;(9)采集血常规标本后,必须立即晃动5~10次,晃动时不可用力过猛,随后应立即送检,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分析,就需要采取一定的保存措施,最常见的方法是冷藏,将血样放入温度为2℃~8℃的冰箱内,可保存时间12小时左右。
3.2 尿液标本的采集
常规采集应注意以下几点:(1)标本以早晨新鲜的尿液为宜,且采集中段尿液;(2)采集时要避免粪便、经血或阴道分泌物的污染;(3)样品中要避免化学物质的干扰;(4)尿液标本需在采集后的2小时以内送检,时间过长会发生细菌繁殖,使蛋白质变性、细胞溶解;(5)采集到的尿液标本不宜处于强光下,从而避免尿胆原等物质发生分解或氧化而减少。
3.3 粪便标本的采集
(1)标本量不宜过大,通常为15~30mg,标本应该盛装于干燥有盖的标本盒内,且1小时内送检;(2)为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应取带有脓血和黏液的部分;(3)标本采集时要避免尿液的混入,也不能从尿布上直接取粪便标本,因为尿液可使粪中柔弱的原虫致死,能使粪中胰蛋白酶活性检查结果增高;(4)检测项目为隐血试验时,检验前3 天禁止大量服用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或药品,同时要求病人禁食动物血、肉、肝脏及富含叶绿素的食物以及铁剂、铋剂等,避免出现假阳性反应干扰检验结果。
3.4 标本的运送及保存
检测标本的保存和运送也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运送和保存的过程中,应注意:(1)标本是具有生物危害的物品,运送时一定要避免破损泄漏;(2)采用微生物培养的办法检验标本可以避免标本的污染;(3)转运过程中需严格执行相关处理制度;(4)实验室在进行标本接收程序时要完成接收登记,做好相关记录并对标本进行验收;(5)如果不能及时检验,对剩余的标本要做到在适宜的温度下保存;(6)对于血液标本要进血浆和血清的及时分离,并保存于合适的温度。
3.5 标本的签收
病人的标本从采集到运送都有一些列的标准,所有操作均应按照标准进行,其中标本的签收也有相应的标准[4]。
签收记录的内容包括标本的来源、属性、检查项目,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否合乎要求等,标本送出人员和标本接受人员都要做认真的记录并签字。
4 结语
综上所述,分析前质量控制是获得可靠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
临床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患者的准备,以及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要
想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就必须保障好每一个环节、融洽实验室与临床的关系,良好的质量控制有利于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有利于对疾病的正确判断和诊断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杨明星. 探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相关对策[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10(3Z):329-329.
[2]王勇. 浅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及分析后阶段的质量保证[J].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5,23(12):00079-00079.
[3]罗虹霞. 浅谈如何提高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结果的准确性[J]. 医药, 2015,51(12):261-261.
[4]黄春花. 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及效果观察[J]. 保健文汇, 2016,33(5):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