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
【教案一】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主备:罗慧君一、课程标准: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3.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2.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并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3.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了解变化产生的影响。
4.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结构分析:近代社会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的影响,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服饰、电影报刊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剪辫子、放足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渐入头脑的一系列思想变化。
本课分“生活中的变化”和“头脑中的变化”两个专题阐述了这些变化。
“生活中的变化”──首先以交通通讯工具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这些科技发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接着介绍了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男子剪掉辫子,妇女缠足者减少。
“头脑中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出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四、教学过程:[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教师可提出问题:“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有哪些?其中哪些成果在近代传入中国?”从而引入本课主题。
本课内容讲述社会生活,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衣、食、住、行、文化、教育、习俗、妇女地位等若干小组,让他们在课前收集一些老照片或其他资料。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情感升华:
结合社会生活变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社会生活变迁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社会生活变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2.分析力:学生能够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3.综合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全面认识。
4.创新力: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变迁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人文情怀: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陈独秀、鲁迅: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
6.社会生活变迁的启示:
-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注重民生改善:关注人民生活需求,努力提高生活水平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7.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方法:
-资料搜集:收集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1.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历史教材、教案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习交流群组。
3.信息化资源:历史纪录片、图片素材、音频资料、在线历史知识库。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引导、案例分析、互动问答、课堂小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社会生活变迁问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的第四课内容,要紧描述的中国近代悄然变化的社会生活。
中国的近代开始于鸦片战争,随着鸦片的输入,西方的工业、科技、文化、生活、制度、思想等也输入中国,中西方文化产生了猛烈的交汇和碰撞,使中国上千年相对稳固的社会生活状况开始解冻,发生悄然转变。
本课从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两大方面入手,展现了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带给人们生活的阻碍;介绍了受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阻碍下,人们服饰、娱乐、文化和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同时通过介绍科举制度的废止,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展现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逐步被同意。
课文按照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现出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附教材结构)一、生活中的变化1、物质生活变化(新式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显现)2、文化生活变化(看电影、读报纸等新型文化生活显现)3、社会习俗变化(男人留辫、妇女缠足等封建陋俗逐步革除二、头脑中的变化1、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科举制度废止,现代教育制度建立)2、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平等称呼、婚姻自由、妇女地位)●教学目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及其变化。
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3选择具体事例,展现女性在历史上的奉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庞大阻碍,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判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能力目标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缘故,感受人类历史文明进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初二历史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教案

初二历史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教案
【摘要】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下面就为您奉上精彩教案初二历史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程目标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1(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

B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影响了中国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西方的科技领先 于中国了。
5. 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 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 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 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 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 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 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 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 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 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 视火车。开”通之前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呢? 材料说明人们对乘坐火车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思想逐渐进入人们头脑?
词是什么意思:Sandwich
Sofa
三明治
沙发
Vitamin Cartoon
维他命 卡通
Microphone
这些说明什么?
麦克风
[自我测评]
• 读报纸、看电影。
大华电影院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提倡天足
缠足起源之迷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 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古语云: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 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 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 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 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 缠成符合“瘦、小、尖、 弯、香、软、正”七个要 诀的小脚。
3. 看材料思考下列现象体现出人们 缺乏科学思想还是民主观念?
《点石斋画报》:“闻报云泰州为扬属
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近有匪徒造 谣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魂炼成, 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价值洋四 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合用,局中买 得此牌后,饬人领至坟所,念咒语即有小 虫出,即系死者之魂,捉入木匣,又挖取 牌上主字,则有鲜血迸出,滴入瓶内持归 合药炼成电气,便可传递消息。”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变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第19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认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认识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平时生活发生变迁的原由、表现和影响。
.对照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排山倒海的变化。
.认识改革开放令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
要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平时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腕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0 世纪 90 年月末以来,新的高档花费品层见迭出,当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宅、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能够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类变化的详细表现有哪些?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经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平时生活的变化教师:新中国建立前,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固,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停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显然改良。
.衣史料 1改革开放前。
史料 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单数目有限,色彩和款式也很单一,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趋丰富多彩,衣饰显示风采、展现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款式很单一,大家都衣着一模一样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大海”。
改革开放后,跟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观点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铺里各样品牌服饰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色线。
.食史料 1野菜窝窝头。
史料 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
2.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讲述人们衣、食、行、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6.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衣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4.生活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方式单调,改革开放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7.4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课件(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

新的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邮 ①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在北京开办,标志 政 Hale Waihona Puke 我国国家邮政正式开始。(大龙邮票)
1.生活中的变化 (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等
(2)新的通讯工具:邮政、电话、电报。 2.头脑中的变化 (1)阅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等 (2)科学、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3)争取婚姻自由。妇女地位提高。 (4)教育体制的变化等。
促成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因素。
西方列强肆意侵略中国的同时,客观上将工业文 明的成果带入中国。 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主张向西方学习,引 进外国先进技术。 维新变法提倡的新观念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 念带来巨大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自由、 平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清末,台湾改驿为邮,创办近代邮政; ③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取代“大清邮政”; 电 ①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报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省 ③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①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话 ②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
〇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三明治(sandwich)、白兰地(brandy)、维他命 (vitamin)、沙发(sofa)、麦克风(microphone)、 霓虹灯(neon light)、卡通片(cartoon)等。 〇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人教版课程标准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材线索
明线: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暗线: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了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教材框架
教学建议
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处处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注意引导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
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播放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段,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由此导入主题。
【生活中的变化】
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与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
(2)结合图7-44和图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他学生逐一点评表演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向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并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事物,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再次感受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传入
指导学生读图7-47和图7-48及相关内容,围绕读报和看电影进行设疑,让学生探究这种文化生活“新”在哪里?(“新”在内容上,要从当时报纸上反映的新的社会思潮、社会变化等方面入手。
)
3.社会习俗改变
(1)男人剪辫子、女人缠足是近代社会风俗改变的典型。
应突出强调其在社会习俗的改革中具有的与清政府决裂的革命性意义。
(2)回归现在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
让学生谈谈:“你认为周围哪些社会习俗属于陋习?它们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人们放弃陋习?”
【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让学生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
让学生对比,“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2.民主观念的影响
(1)学生两人一组通过对话来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态度,同时让学生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
前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后者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
让学生阅读“阅读卡”中的内容,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3.妇女地位的提高
(1)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让学生看图7-51,让学生思考可以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进而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
(2)探讨妇女缠足问题。
让学生调查访问周围最年长的妇女和自己的母亲,了解妇女缠足的过程,从而体会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
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这个问题的课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