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饮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山西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演绎出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事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民俗文化。
下面从山西的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以及山西建筑风格、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山西话;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的晋剧;直出直入,简练明快的上党梆子;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曲沃琴书等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一、民俗文化1.1 饮食文化由于民族聚居与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种风俗聚集于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变得多样化起来。
同时,也由于地理、气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晋菜文化等饮食文化。
晋东南人爱吃小米,晋南人吃惯了白馍,晋中人爱吃面食,都是山西省各地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有山西人普遍的爱好,如用醋做调味品,喜辛辣食物。
1.2 山西方言山西话,分为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
山西南部三市临汾、运城、晋城(沁水县西)用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都用晋语。
山西方言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特点,其中保留古语音较多,且还有连续复杂的变调。
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1.3 生活禁忌山西民间禁忌虽然也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其实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其表现为禁忌的内容以人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特别是休闲节假日中最多,比如正月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不该做”的事;禁忌在人群结集庆典等活动时尤为繁杂,如生死婚嫁礼仪和祭祀节日等活动中,处处有禁忌制约人的手脚。
所谓禁忌的实用性,除了要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之外,还同时产生解禁破忌的办法。
比如不留神犯了某些禁忌,当事人可以有办法解除,诸如吐几口唾沫或跺几下脚就认为可以心安理得、安然无恙了。
二、传统戏剧2.1 晋剧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不仅继承了梆子戏表演中的绝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临县非物质文化

朴实无华的临县道情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原属道教声腔艺术。
我国的道情有两大类,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临县道情属俗曲道情。
俗曲道情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或俗讲,是道家用以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有“道家传道之情”之说。
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
清代乾隆年间,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
■兴盛与发展临县道情的形成与金元时期北方全真教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与道教发源地终南山所在的陕西省只有一河相隔,故从汉唐到宋元,这里一直是道教最兴盛的区域。
临县境内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观寺九厦院”之说。
在临县道情的传统剧目中,反映道家思想的戏占了很大比例,说明临县道情的兴盛与道教的活动紧密相连。
临县道情的兴盛与发展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只能根据民间歌谣和老艺人的介绍进行推测。
临县群众中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炒鸡蛋,烙烙饼,弹起弦子唱道情。
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房山做巡检。
”巡检是清代以前的官职,这个顺口溜说明道情很可能在清代以前就在当地有一定影响。
临县前小峪村道情老艺人郝顺德说,他的上三代师傅雒思福曾是道光年间的著名道情艺人。
后刘家庄的老艺人刘成功也说刘家庄的道情班是清同治年间搞起来的。
可见至迟清朝道光年间临县已有道情戏的活动应是事实。
清末民初,临县道情发展到鼎盛时期,艺人辈出、班社林立,道情之声遍及城镇乡村。
其活动范围,除临县外,遍及方山、柳林、中阳、离石以及陕北的榆林、延安地区。
据民国初年的粗略统计,当时仅道情班社就有100多个,同时,也涌现出大批著名的道情艺人,如郝维藩、刘斌俭、郝永华、刘全新、秦芝田、赵新宏、刘恒艾、刘荣成等人,当时称为道情“八大名角”。
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前,半农半艺的道情戏班演出活动较多。
随着中路梆子的发展壮大,道情艺人开始兼学唱大戏,出现了一批“风搅雪”班子,即既唱道情又唱梆子。
阜阳的饮食文化特色

阜阳的饮食文化特色民以食为天,阜阳人爱吃会吃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诞生了阜阳很多的特色美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家(吃货)。
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阜阳的饮食文化特色阜阳格拉条格拉条,也叫格拉面,是阜阳汉族传统小吃,堪称阜阳人的意大利面,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
相传与苏东坡有关,颇受阜阳人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
这种食物需要将各种佐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因其颜色金黄、面形粗壮,也叫“金条面”。
阜阳卷馍卷馍在阜阳早期称之为粉子馍,也有叫阜阳春卷的。
卷馍起源于明朝,相传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沈万三落泊时所吃。
卷馍价廉物美、营养丰富,是上班族以及学生们特喜欢的食品,赶时间时吃一个,既营养丰富又节省时间。
阜阳粉鸡安徽阜阳经典的汉族传统小吃,特色是淡黄油亮, 外表软绵,里边粉色红嫩。
品一口微辣略麻的粉鸡,让人回味无穷。
粉鸡有两种,一种是炸粉鸡,一种是煮粉鸡,是安徽地区鸡肉分类美食的一面旗帜。
而且“粉鸡汤”堪称物美价廉、百姓皆知的美食。
阜阳撒汤流传于阜阳民间的一种小吃。
撒汤,为肉汤、肉杂之意,因其字生僻,人误写为"撒汤"、"杀汤"等。
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偶尝此汤,大加赞赏,从此撒汤声名远播。
现今撒汤传遍江淮大地,成为风味独特的安徽著名小吃。
阜阳插花牛肉汤插花牛肉汤,阜阳著名的汉族小吃,插花高家牛肉汤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其原汤采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众多调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味道纯正,回味悠长。
太和羊肉板面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典范。
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
张飞驻守颍州(今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
厨师多次琢磨,添加近十多种药材和羊肉一起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
之后安徽板面便在颖(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
阜南曹集蚬子曹集地处淮河干流流域,因地理位置特殊孕育了丰富的淡水产品,并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尤其以曹集“蚬子”,“河鲜”“淮河鱼”最为有名。
临县特色简介

临县秧歌临县秧歌是临县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传统形式,流传千年之久。
它的演唱形式独特,表演别具晋西黄土风味,组成形式灵活多样,队伍阵容可多可少,多则三、五百人,少则一、二百人,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群众喜闻乐见。
提高品位,可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形式.“伞头秧歌”俗称“闹秧歌”、“闹会子”、“闹红火”。
传统的伞头秧歌由一名“伞头”担任头领,既是秧歌队的主唱,又是指挥,还要在表演中调动情绪,制造气氛;当两家秧歌队相遇时,伞头还要代表秧歌队与对方竞唱,甚至同外界的诸多交往都由伞头出面。
这既是“伞头秧歌”名称的来历,也是区别于其他秧歌的主要特点。
临县伞头秧歌集音乐、舞蹈、武术、民歌、表演唱和小戏为一体,是一种气势粗犷、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广场艺术。
出行表演(俗称排街)时,仪仗队(古为执事,今为门旗)前行,乐队(打击乐,吹奏乐和丝弦乐)随后,主体队伍便是以扭秧歌和唱秧歌吸引观众的伞头秧歌队。
有些乡镇如索达干乡的伞头秧歌队还保留着传统的龙灯舞,招贤镇的文鼓子和城关镇的武鼓子把驾鼓子、拉花子(类似踢鼓拉花)以及外地的腰鼓舞、霸王鞭融进伞头秧歌中。
伞头秧歌队一般以舞狮收尾。
伞头秧歌的表演以扭和唱为主,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交替进行,形式生动活泼。
扭秧歌多在“过街”(行进过程中)、“掏场子”(进入广场或院落时,先要开辟表演区域)和“小会子”(单独进场表演)的场合进行;唱秧歌可以在任何相对稳定的场合下进行,伞头要在不同场合下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演唱,这也是伞头秧歌的重要特色。
伞头秧歌的唱词艺术亮点有三:一是讲究四句押韵,灵活多变,每句唱词由七至十二字组成,四句押一韵。
二是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以其高超的逻辑性与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见长,头句起二句承三句引深四句画龙点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地方性强,通俗明快,唱词基本上以本地方言为主,所述内容贴近生活,为地方百姓喜闻乐见.伞头秧歌的曲调以民族五声音调为主,节奏多为四二节拍,旋律婉转悠扬、明快开朗,叙事性强。
漫话晋西年俗

漫话晋西年俗望着窗外的花木楼宇和欢蹦乱跳的儿童,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过年的习俗与情景。
我的故乡在晋西的临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这里度过的。
那个时候,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三年困难时期,我家由吃商品粮的非农户变成了农户。
农民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有时不够每人平均260斤的粗粮,平日里经常是半粮半糠,给孩子过生日,吃一碗高梁面饸饹就算改善生活。
即便如此,过年也不能含糊。
平时省吃俭用,过年时吃饺子、油糕、豆面是少不了的。
家庭主妇们养鸡喂猪积攒下的钱要给孩子们缝一身新衣服。
此外,年三十晚上睡觉前,父母要给孩子枕头下放压岁钱和核桃、红枣;给长辈拜年,长辈也会给孩子压岁钱。
那时压岁钱多者二角,少的一角。
过一次年,一个孩子能攒到3元压岁钱也就很不差了。
就这点钱也不敢乱花,常用来买一支自己喜欢的钢笔。
穿新衣,吃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还有压岁钱,再加上看秧歌,红火热闹,这种生活和平时贫困单调的生活反差太大了!所以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孩子一到腊月,就天天掐着手指算离过年还有多少天,期盼过年的心情真是急不可待!1970年春节前我应征入伍离开故乡,后来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在家乡过春节很少。
近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戏剧传承保护,晋西成为我每年春节期间田野考察的重点地区,年迈的父母以及村里的长辈均成为我采访的对象。
一、晋西年俗概观1.居住环境习俗晋西传统的居室为窑洞,睡土炕。
通常一个大家庭为一个独立的院落,有窑洞若干孔。
春节前要从内到外打扫卫生,清理垃圾。
换窗户纸、贴炕围子、刷墙,要给人气象一新的感觉。
我家住在离县城不到5公里的任家沟,院落由三孔大窑洞、两孔小窑洞组成。
大窑洞是住人的,小窑洞是用来储存杂物的。
平时打扫院子里的卫生由爷爷承担,大年三十,孙子辈们把院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爷爷小时读过几年私塾,重视对后代的文化教育,父辈兄弟姐妹六人均读书考入中专以上的学校,毕业后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在政府机关上班,这个大家庭在我们村算“书香门第”了。
吕梁市——美食分享

吕梁市——美食分享吕梁市,别名永宁州、石州,隶属山西省,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西隔黄河同陕西榆林相望,东北与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晋中、临汾接壤。
吕梁市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
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吕梁市了解当地特色美食!1、兴县帽汤兴县帽汤咸麻酸辣,鲜香可口,是山西省吕梁市远近闻名的汉族传统小吃。
俗称“扁食帽汤”。
兴县帽汤兴起的时期,史料里面没有记载。
据说,清代乾隆九年,在京做高官的兴县籍人孙嘉淦回兴县探亲。
探亲期间,他访亲问友,朋友们招待他的就是粉汤和饺子。
当时的粉汤就是细粉条内调以辣椒、花椒、胡椒、葱、芜美、食盐、醋等调料。
孙嘉淦吃后感到两种混在一起吃比分开吃要可口。
兴县帽汤的名字,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粉条上盖了饺子,形同人戴了帽子;一种是取其谐音“冒”、“茂”同音,说明帽汤生意越来越兴隆;一种是寓意吃帽汤的人,吃了之后,家庭兴旺发达,能广进财源。
兴县帽汤制作技艺越来越精湛,四十至五十年代,城关刘杨控所制的扁食帽汤名冠兴县,八十年代传至省城,深得省城人民的喜爱。
2、孝义火烧孝义火烧是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具有独特风味的一种传统饼类小吃。
孝义火烧种类众多,各人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不同的口味食用,火烧味道鲜美,口感酥脆,绵软不粘,香鲜可口,层次均匀,质地酥脆,宜于热吃。
3、锄片饼锄片饼是山西吕梁市临县城关街头卖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也叫油锄片或临县饼子,很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
因其形状酷似农夫的锄片,故名锄片饼。
饼中的面酥是用白面炒至焦黄色,加上盐,用食油调成面团,香味扑鼻。
现在的锄片饼中,有的还加上薄荷叶或枣泥,使饼更加营养美味。
4、柏子山羊肉柏子山羊肉是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的著名传统特产,这里的山羊以柏子、柏叶为食。
故而这里的羊肉风味独特,这里的羊肉以鲜嫩清香、无腥膻味而闻名于省内外。
被当地人誉为“土人参”“补心丸”,颇受消费者的欢迎。
全力打造吕梁功能食品品牌

全力打造吕梁功能食品品牌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19年第59期“土包子”樊艳珍和他的“独一村”三路交叉在沟门,两桥飞驾南北通。
车轮滚滚忙不停,要买馍馍“独一村”。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临县三交镇因地控四方,地处通衢大道,素有“商贾往来,必出其途”之称的千年商业古镇——临县三交镇,历来以其丰富多彩的美食享誉三晋大地。
为传承古老的美食文化,樊艳珍于2009年创立了三交镇独一村特色食品厂,以传统手工工艺生产加工“酥馍馍”“火烧(消灾饼)”“西葫芦丝”“手擀豆面”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食品。
在以传统手工工艺生产加工”干馍馍“的基础上,如何让“干馍馍”成为入口酥、嚼着香、咽着甜、看着迷的特色美食“酥馍馍”,樊艳珍四处寻找前辈名家大师,在李老前辈的指导下(李老,小名叫崴崴“waiwai”,13岁开始学艺从事面食烧烤,时年77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研制出一款无任何添加剂,酥、香、脆、甜的“酥馍馍”,成为老少皆宜、药食同源的可口休闲食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酥馍馍以面粉自然发酵、纯手工制成。
馒头在烘烤过程中,因其在180~200℃的高温下,所形成的焦黄部分还夹杂着不少黑点,这是淀粉在受热过度中形成的炭,这些细小的炭粒中充满了空隙,它们能在肠胃里吸附大量水分、气体、胃酸、细菌和毒素,最后排出体外,有利于保护胃肠道。
特别是因胃酸过多、腹胀、消化不良而致腹泻、恶心、呕吐的人,食用酥馍馍会感到症状缓解,坚持食用可改善很多。
从2009年起,在樊艳珍创新品牌营销经营模式的带动下,原来只有临县人懂得却走不出山沟沟的干馍馍,如今成为遍布大江南北的“香饽饽”。
全镇由原来的两三家干馍馍加工户,现在已发展到二十多家,从加工生产、运输服务到终端销售,解决了上千余人的就业问题,成为三交镇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经过樊艳珍和同伴们的不懈努力,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越来越认可“独一村”,山西省科协授予独一村特色食品厂为科普惠农绿色通道优质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曾获得“吕梁市知名商标”;2017~2018年荣获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名牌农产品”奖;2012~2018年连续七届荣获山西省科协科普惠农特色优质农产品展会“山西省十大农产品”“最具特色农产品”等奖;2014~2018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山西省百姓最放心食品品牌”和“山西省食品道德诚信企业”;2015年樊艳珍被评为“品牌山西年度人物”;2016年在山西电视台《高手在民间》现场直播中,樊艳珍表演纯手工擀豆面,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并荣获“最佳表演奖”;2016年樊艳珍被评为“山西省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2019年7月成立的吕梁市功能食品研究会上,独一村“酥馍馍”成为首批入选的产品和会员单位。
山西吕梁面食文化

山西吕梁面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山西面食在人民生活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我们吕梁面食在山西面食中更以其丰富的口味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独树一帜。
古老的文明,贫脊的黄土,高寒的山地,频繁的战争。
吕梁人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代一代生存繁衍,这儿素有炎稷之业舜之风。
勤劳俭朴与心灵手巧,艰苦生活与乐观品格,使吕梁人民利用大自然的五谷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面食制作工艺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吕梁面食不仅是吕梁人的家常便饭,也是节日喜庆,婚丧礼俗,拜神驱鬼等特殊节日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更是吕梁地方风味小吃的重头戏。
一、日常饮食中的面食根据面食加工方法的不同,它大致有四类:1、蒸制食品。
以白面居多,如蒸饼、包子、蒸饺馒头、花卷等;杂粮蒸食的有玉米面窝窝、高粱面鱼鱼、荞面窝窝、莜面角角、红面角子、米面馍馍、金银卷发糕、河捞块垒糯米糕、黄米馍等最常见的要数窝头与馍馍,窝头是一种平民食品,用玉米面及豆面杂粮面做成,形状像小尖塔,底下有眼,有的也做成长条状。
馍馍也称馒头、卷子、包子。
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按其面团的软硬有发面馍和呛面馍之分;按其形状有圆形,长方形之别。
吕梁人所说的馍头大多是实心的,江南人所说的馍头大多是包馅的。
这种古老的发酵面团蒸食,可与西方的面包媲美。
2、煮制面食。
称几斤面粉,加水一和,然后揣揣、揉揉、切切、拉拉,搓搓、弄弄就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来。
长的是面条,圆的是饼,这是一次变;然后和添配料,变换手法,就像"无极"而"太极",于是"两象"、"四仪"、"六十四卦"陆续都变了出来。
光是面条,粗的有"宽心条",细的有"一窝丝",中型的有"帘子棍儿"。
吕梁人采用抽、揪、切、削、拨、剔、搓、压、抿等方法,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面条,以面料而论,有五香面、山药面、白面、红面、荞面;以形态而论,有龙须面、刀削面、剔尖、猫耳朵、漏鱼、河捞、抿尖、掐疙瘩等;以浇头论有鸡蛋面,菠菜面、臊子面、烩菜面、浇肉面;以面食场合论有长寿面、拉面、扯面、阳春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临县饮食文化田林茂
我原籍汾阳讲究吃喝,是山西中部地区人们公认与称颂的。
汾阳饮食独具特色与凤味,是晋中方圆数百里饮食文化的典型,也是汾阳人拿得出手的一张重要名片。
有人对汾阳饮食文化研究,引发了我对临县饮食文化的思考。
我在临县工作、生活四十年,对临县的饮食特点有深刻的了解与体会。
我认为临县的饮食展现着晋西地区的独特风味,是晋西地区饮食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临县系贫困山区,民风淳朴,生活习惯以俭朴勤劳为本,饮食不求豪奢,仅以温饱为满足。
有人总结汾阳饮食文化的特点是:“独特、精细、排场、讲究”,而临县饮食文化的特点则是:“山野风味,可口合胃,经济实惠”。
临县人的饮食自然是基于临县大地出产的优质农副土特产品,女山红枣、白豆、山药、禾油、粉条、豆腐等。
我汾阳老家的人说:“吃了临县的红枣就把好枣吃尽了。
”临县的豆腐好,不仅是临县的白豆好,而且做法独特,平川人点豆腐用卤水,太原地方用石膏,而临县豆腐用卤饼点。
临县豆腐在省内驰名,有句歇后语说:“马尾提豆腐——提不起”,但有人对临县的豆腐用马尾提过,能提得起,可见它的独特之处。
(72年《山西日报》刊登鲁文的文章说“临县豆腐马尾提得起”)我多次把临县豆腐拿回汾阳老家让家人品尝,他们都说“味道好,有筋骨,吃着香美”。
临县的饮食文化有特色,有风味,营养价值较高。
我喜欢吃临县的独特食品与风味小吃。
豇豆云瓜钱钱饭炸苏糖饼油锄片
把白豆热煮后,用铁锤捣扁成钱钱煮稀饭,是晋西地区人独特的吃法。
现在太原市场上有用机器加工压成的钱钱出售,但不及临县人用自产的白豆(临县人
叫大黑豆)手工捣下的好。
钱钱稀饭再煮上豇豆和好云瓜,用急火熬出来,是很好的稀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总书记来山西视察工作住在临县,就吃过临县的豇豆云瓜钱钱饭。
喝钱钱饭,就的吃上“三交的糖火烧,县城的油锄片”,既美味可口,容易消化,又营养丰富。
我觉得这样的吃食不比城市人早餐吃的“烙饼、老豆腐、油条丸子汤”差。
宽心豆腐素凉菜枣糕片片小拉面
宽心豆面是临县人春节期间或孩童过生日、老人做寿时吃的,不仅好吃,而且取“宽心”的美称。
做宽心豆面要掺入适量的沙蓄面——临县人称“赶单”(谐音),赶得薄如纸,切宽一公分多。
吃时除一般调料外,更宜芝麻面、鲜芜萎,吃起来味美坚软,易消化。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县城及各大集镇集会市场上有个体饭摊出售豆面汤,并佐以枣儿糕,通称“糕、汤”,是农民群众赶集上会时“出少饯,吃饱肚”的实惠饭。
临县人做的宽心面要比平川人做的长豆面(又称长寿面,在老人做寿与孩童过生日时吃的)好吃得多。
素凉菜也是过年过节时或炎热酷暑时吃的,用山药丝、莜面条、绿豆芽、粉条凉拌而成,有的还把鸡蛋摊成薄饼切条加入,吃起来更可口。
素凉菜要好吃,关键是调料要好,尤宜芝麻面面和油炸葱花花,如加香油、芥莱油味道更好。
临县的枣好,软米好,做的枣糕自然更好。
平川人蒸糕是盖住锅往熟蒸,蒸出的糕是粘的、松的,临县人叫初(谐音)糕。
临县人蒸糕是蒸气起来后一层层往上撒,蒸出来的糕坚软有韧性。
把枣糕切成薄薄的片,细嚼细品,越吃越香。
我把临县人蒸糕的方法传授到汾阳家乡,大家公认临县的蒸糕方法蒸出的糕就是好。
临县的蒸糕方法现在广泛传播。
临县人通常吃的小拉面,家家会做,户户都吃,小拉面尖细柔软,比平川人和稀面、用手拽的扯面不但做起来快捷,而且好吃好消化。
烧肉荤恶大杂烩粉皮凉肉碗三牲
临县人吃的荤恶(谐音)是把猪红肉剁成泥力口上各种调料与粉面上笼蒸成。
恶味重味长,不油腻,热炒,烩煮或凉拌均可。
太原市场上出售定襄蒸肉,象平遥牛肉那样,用塑料袋包装。
算北路的一道名食。
我吃后觉得与临县的恶完全一佯,但人家创了牌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而临县恶则隐居深山,稳坐不出,无人问津。
临县的饭店以烧肉、恶圪达和宽片粉为原料烩炒的大杂烩,是一道丰盛美味的佳肴,尤适合天冷时食用或吃大米佐餐。
太原有几家《五寨烩菜馆》五寨烩菜在北路和太原地区有名声,我吃后觉得不如临县饭店里做的大杂烩好。
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临县时,县城各饭店最得手、最好的凉菜盘莫过于粉皮拌凉肉,名馆南铺上(位于水门西北,早已拆除)的四两两张最负盛名,是用四两猪头肉和两张粉皮拌成的。
我们平川分配来临县工作的一伙年轻人经常结伴到那里吃“四两两张”,味道鲜美有咬头,是顶好的下酒菜,也算是临县特有的风味小吃。
南铺上饭馆用烧肉、恶块和鸡蛋做的三牲碗则,也是临县的一道风味名菜,吃起来不油腻,味香长,非常可口。
过去临县农村有些年轻人在夸耀自己的得意时会说:“我吃过南铺上的三牲,你吃过?”
黄米摊糊碗秃则辣酱三药沾豆腐
黄米摊糊是临县人在“清明”节时吃的节令食品,颇具特色和地方风味。
摊糊以黄米面做的最好,也有用玉米面或小米面做的,但不及黄米面做的色香味俱住。
黄米摊糊要做好,先要把面发酵好,面不起不虚,起过头有脚汗臭。
临县招贤铁厂专门设计和制造了一种做摊糊用的铁鏊子出售供群众专用。
我在太原郊区
集会上亲眼看到有临县人现场摊摊糊出售,当地群众一边看稀奇,一边买的吃,人们品尝后都说“好吃不贵”,买的人不少,生意挺红火。
临县人说的碗秃子,城市人叫灌肠。
太原市场上专卖灌肠的摊点和小卖部不少,但都不及临县的碗秃子好。
太原与晋中人做灌肠是一混面荞面,而临县人的碗秃子是提取精荞面精制而成,太原与晋中平川的灌肠是灰锡色的。
僵硬没筋骨。
临县的碗秃子呈淡自色,坚软有咬头。
临县的碗秃子以三交为最好,碛口的刀划臊子碗秃另有风味,县城辣油碗秃也不乏叫绝。
临县饭店的辣山药、辣豆腐也具特色。
辣山药、辣豆腐唯以禾油烹炸鲜辣酱浇泼的好,吃起来解馋过隐,是临县饮食的一道佳肴。
临县人自己家里也做这种菜吃,但不舍得多浇油,自然味道不佳。
太原各饭店也卖辣山药、辣豆腐,但远不及临县的好吃。
过去,临县城内卖豆腐的人另备辣酱和碗筷,有的群众当场把豆腐打成条沾辣酱吃,省钱可口,也能饱肚。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吃法很少见到。
芝麻面面冰凌醋杂末辣酱禾油烹
临县人对调味品的要求远不如晋中平川大讲究,但却另有特色。
我对临县的这几种调味品非常感兴趣。
芝麻面面:芝麻火炒后,用刹盐盆或赶面杖挤压成碎粒面,调西或拌成凉菜,都味美新鲜。
我觉得做汤用香油好,调面、拌凉菜则芝麻面比香油好。
冰凌醋:白文一带群众做的冰凌醋比太原著名的溢源庆醋房生产的醋质量高味道好。
冰凌醋的做法夏天发酵热晒,经过三伏的太阳光照,秋末过淋,冬天放院外,每天把结冻的冰渣捞出扔掉。
结冰的是水,醋是不会被冻的,如此反复多次,大部分水分被排掉,所剩粘糊状的醋已近纯醋,吃时少调点或兑水食用。
我
在白文下乡吃过这种醋,酸度很高,味道极好。
这种醋为群众自产自用,一般不在市场上销售,我打问的买了点,价格大约与禾油等同。
临县产的一种野生调味品,当地人叫杂末儿。
采摘后,与辣酱一起用禾油烹炒,味道十分鲜美,是吃面食的优质调料。
这种调味品汾阳地方没有,我回到汾阳问人,谁也不懂这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临县人走出去,到外面的大世界拼搏打造,据政府公布的数字仅在太原打工者即达10万之众。
临县人在太原开有不少饭店,但没有一家挂出《临县饭店》的牌子,大概是觉得临县这个牌子打不出去,挂上“临县”的牌子没有人去吃?我觉得只要体现临县县饮食“经济实惠,好吃不贵”的特点,生意一定会火爆的。
太原有“五寨烩菜馆”、“晋南油酥饼铺”、“徐沟灌肠小店”等许多地方风味小吃店,而临县人何不可以在太原开设“临县干粮铺(专卖糖苏饼、油锄片)”、“临县碗秃小吃铺”以及“临县大饭店”呢?我认为临县人可在临县饮食文化方面做“文章”,让临县饮食文化走出临县,迈向四方,从传统上发扬光大,在经济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