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谈环境管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谈环境管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丧失,从空气污染到水污染,各种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环境管理的作用愈发凸显。
环境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理和改善。
它涵盖了从政策制定到具体措施实施的全过程,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多个层面。
首先,环境管理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和法规。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通过环境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国情和发展需求的环境政策和法规。
这些政策和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规范,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例如,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类污染的排放标准、治理措施、责任追究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其次,环境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通过环境管理,政府可以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遵守环境法规,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环境管理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如征收环境税、排污费等,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一些企业在环境管理的推动下,不仅降低了环境风险,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再者,环境管理对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通过环境管理,可以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发布环境信息等,都能够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采取环保行动,如节约能源、减少垃圾排放、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
环境污染及保护

-
1 什么是环境污染 3 环境污染的危害 5 环境污染的原因
2 环境污染的种类 4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6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污染及保护
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 个严重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 展,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不断增 加,导致空气、水、土壤等环
日本福岛核事故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案例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中国三北防护林 工程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5
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环境污染的原因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种 能源的消耗和废气、废水的排 放不断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问 题日益突出。同时,城市人口 密度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环境保护措施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举办环保 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责任感。同时,鼓励公众自觉采取环保行动,如垃 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环境保护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环保经验和技术 ,共同制定环保政策,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保意识的缺失
许多企业和个人缺乏环保意识,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影 响。政府在环保方面的监管不力 ,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原因
交通工具的普及
交通工具的普及给人们的出行带 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空气 污染的程度。汽车、飞机等交通 工具的尾气排放含有大量的污染 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复习

规律技巧总结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及危害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①过度开采地下液体资源 (超采地下水、开采油气资源);②地表负荷过重 (高大建筑物、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及其运输荷 载)。
地面沉降的危害:①对基础设施的危害(造成 建筑物的下沉及破坏、破坏了市政设施等); ②加剧灾害发生(加剧洪涝、海啸等);③破坏 生态环境(造成海潮泛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 促使土地盐渍化等);④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危 害(影响交通运输业等)。
(2011·长沙市一中第五次月考) “地球 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 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 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2010年10月29日联合国 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回答3~4 题。
3.“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D
势( )
A.大气污染
B.湿地丧失
选修Ⅵ
环境保护
1 第 课 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考点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 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更为重 要。
人为原因
表现
危害
对资源大量开发利用,造成了生态破 坏
工业生产
人口高 速增长
产生众多化学物质进入地球表层,产
生环境污染
威胁生态平衡;
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用大量土地, 危害人类健康;
(2011·保定市一模)读“计算机模拟人 口、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发展趋势”模型图, 回答1~2题。
1.图中丙表示( D
)
A.自然资源
B.人口自然
增长率
C.人口死亡率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问题的学科,它研究如何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
它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引人注目,因此,环境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环境管理学首先要研究的是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排放日益严重,导致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环境管理学通过调研和实验研究,制定并推行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促使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其次,环境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环境管理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环境管理学通过开展研究,提出各种资源管理策略,包括资源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循环经济等,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此外,环境管理学也要关注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环境管理学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使公众能够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管理中。
同时,环境管理学也要教育和培养环境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专业能力,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
环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模型建立。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分析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而模型建立是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环境系统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能够有效地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还关注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
它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研究和模型建立等。
通过环境管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建设美丽家园作出贡献。
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得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峻。
当前,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活动需要从规范的环境保护规划管理行为开始。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良好的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来保护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对环境保护下的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进行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管理规划;环境管理一、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1)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了协调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关于环境、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规划管理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就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制定的具体规定,是一项有指导意义的环境保护计划。
我国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事业最早开始于20个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当前的环境规划管理工作综合控制现状。
从发展的角度看,环境资源是稀缺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具有环境生产、承载、监管和信息等功能,可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避免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中的盲目性和主观任意性。
(2)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一种解决生活环境问题的管理活动,主要用来解决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
从字面上讲,环境管理是指“环境管理”,可以分为宏观环境管理和狭义环境管理。
宏观环境管理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管理,宏观环境管理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个人活动。
狭义的环境管理是指对特定环境因素(例如水、气体和固体)的管理。
在我国,环境管理思想也在环境保护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管理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传统环境管理中的一个误解就是以污染源为管理对象,不是从人的管理出发,也不是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
环境管理应及时干预破坏环境质量的活动,以便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其次,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涉及所有领域,包括社会、经济和资源领域等,与其他管理任务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与环境问题烟台市芝罘区福安中学7年级5班周洁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环境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所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不是自然灾害问题,而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这种人为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二是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总之,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
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大体经历了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环境问题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60年代)、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后)四个阶段。
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可知: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从表面上看,工农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局部虽有所改善,但总的趋势仍在恶化。
因而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反增长”的错误观点。
诚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过多地浪费资源、能源,应该进行控制;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贫穷落后、发展不足和发展中缺少妥善的环境规划和正确的环境政策造成的。
所以只能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既要保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发展。
只有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类的总资源进行最佳利用的管理工作。
当资源以已知的最佳方法来利用,以求达到社会为其本身所树立的目标时,考虑到已知的或预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划方案,那么资源的利用是合理的。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由于对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谨慎地选择利用的方法和目的,因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和修复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
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浅谈。
环境规划是指对环境状况、环境问题和环境目标进行科学评估和编制,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中。
环境规划内容通常包括环境资源的评估和调查、环境问题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环境保护措施的选择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等。
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防治和管理。
环境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体系,包括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监测评价、信息公开、技术支持和管理机制等。
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确保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加强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监管和惩处;推动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创新和应用;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等。
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才能指导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
而环境管理是环境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需要根据环境规划的要求和目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加强环境管理的协调和整合,避免各部门之间的重复和冲突。
要加强环境管理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
要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是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1. 引言1.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凸显。
我们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环境保护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健康和幸福,更关乎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是对我们自身和下一代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才能享受清洁的空气、纯净的水资源、美丽的自然景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1.2 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控制和持续改进,对人类社会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环境管理的定义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系统地调查、评估、监测和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环境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环境管理措施;环境管理是一个协同合作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是一种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措施。
2. 正文2.1 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环境目标和条件,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分析、评价和综合利用,不断优化和调整环境发展的路线和方向,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系统性活动。
环境规划主要包括对环境质量、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
环境规划的概念涵盖了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确定环境质量标准和目标、制定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等内容。
通过环境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环境资源的滥用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一、環境系統的發展及環境問題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采的物質基礎和活動舞台,但人類在誕生以後很長的歲月裡,只是自然食物的採集者和捕食者,它主要是以生活活動,以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主要是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造環境。
即使發生環境問題,那主要是因為人口的自然增長和像動物那樣的無知而亂採亂捕,濫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活資材的缺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餓荒,為了解除這一環境威脅,人類就被迫擴大自己的環境領域,學會適應在新環境中生活的本領。
隨著人類學會馴化植物和動物,就逐漸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這在人類生產發展史上是一次重大革命。
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與此同時也往往由於盲目的行動,而受到自然界的應有懲罰,產生了相應的環境問題,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壞草原,引起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只是在世界人口數量不多,生產規模不大的時候,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尚不明顯,環境問題不具有普遍性,沒有引起重視。
人類歷史初期,使用簡單的勞務工具,人對自然界的作用是有限的。
可以說,這時人還是自然界的奴隸,在許多方面還和動物一樣是不自由的,寒冷、飢餓、野獸的威脅、疾病和死亡等受大自然的支配,人類在生存發展中遇到了許多困難。
為了渡過這些困難,人們成群地生活在一起,憑籍簡單的石器和木棒工具,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
但即使是這樣低水平的勞動,也引起了人類最早的環境問題--第一個環境問題由於過度的採集和狩獵,往往是消滅了居住地區的許多物種,而破壞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失去了進一步獲得食物的可能性,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這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最早的環境問題。
為了解決生存危機,人類被迫進行遷徒,轉移到有食物的地方去,同樣的方式破壞了那裡的食物來源,又會被迫再進行遷徙。
這時,地球上人口數量很少,一個地區停止人類活動之後,生命維持系可以慢慢地自行恢復。
因而古人類總是可以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使其採集、狩獵和遷徙的生活得以維持。
但是,遷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與自然界的上述衝突。
(一)農牧時代的環境問題新石器時期,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磨製石器如石犁、石鋤的使用,產生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這就是人類農業革命的興起。
例如,在西亞一些國家首先發展起農業,在那裡發現的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文化遺址表明,當時已經使用了農具,如裝有石製刃口的鐮刀、磨光的石臼、石杆和骨鋤等。
後來在非洲的尼羅河流域、中亞、以及中國等,也相繼向原始農業過渡。
為了發展農業,古埃及和巴比倫等建立了完善的灌溉系統,他們建築的堤壩、堤堰、水渠,為沼澤地排水、灌溉農田、預防水災、給城市供水等功能、已經有相當的水平。
從事農業的部落首先過定居生活。
定居使馴養動物成為可能,在動物飼養過程中,發現動物能在飼養下繁殖後代,並且發現其變異了的性狀可以遺傳,從而學會選種和育種並逐漸培養出各種家畜家禽的品種,產生了原始畜牧業。
農業是人類自覺地利用對自己有利的物種,農業的興起使人類開始按照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開發土地資源,利用太陽能進行食物生產,使人類獲得了較穩定和豐富的食物來源,從而它解決了人類早期的生存危機,從此人們不再頻繁地遷徙,過著比較穩定的生活。
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一個偉大勝利,農業的產生是人類的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
農業的產生創造了人類史上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
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
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刀耕火種”是人類最早的農業技術。
為了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人們砍代和焚燒森林,開墾土地和草原,把焚燒山林的草灰作為土地的肥料。
隨著人口的增長,反覆的刀耕火種,反覆棄耕,特別是在一些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就會導致土壤破壞,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使肥沃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
曾經產生光輝燦爛的古代三大文明(巴比倫文明、哈巴拉文明、瑪雅文明)的地方,原來也是植被豐富、生態系統完善的沃野,只是由於不合理旳開發,由於刀耕火種的掠奪經營,過分強化使用土地,才導致千里沃野變成了山窮水惡的荒涼景觀。
這就是以土地破壞為特徵的人類的第二個環境問題。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我國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四千多年前,這裡是森林茂密,水草豐富的森林草原帶。
據史料表明,至周代,黃土高原的森林約有32萬km2,覆蓋率達53%。
在農業生產中,由於盲目開發,森林被破壞了,致使今天這裡43萬km2的土地上,千溝萬壑,嚴重水土流失,呈現處處荒山禿嶺,茫茫荒原的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農牧時代的環境問題,一直延續到今天土地侵蝕問題仍是世界性的嚴重環境問題。
(二)工業革命時代的環境問題以二百多年前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爆發了工業革命,許多國家隨著工業文明的崛起,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
工業文明涉及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於機器出現,生產技術進步,使生產力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種生活和享受的物品不斷地被生產出來,湧進市場;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作為能源基礎,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巨大的動力;水、陸、空交通線的建設,大城市的湧現,大規模商業銷售系統的建立,好像把世界各地連成一體。
工業文明的興起,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強了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能力,豐富了人類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資料。
今天,現代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離不開這樣的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
但是,很多國家盲目地不惜代價,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極度地“增產”,甚至不顧一切地挖掘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對地球生物圈的破壞是無可挽救的。
由於工業現實基於征服自然的原則,由於它的人口增長,它的不斷提高的技術和它為了發展而持續不斷的需求,對周圍環境的破壞,超過了早先的任何年代。
工業革命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現象,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農藥污染等,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例如,18世紀末英國產業革命後,因蒸汽機的發明和普遍使用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使1873、1880、1892年曾在倫敦發生3次由於燃煤造成的煙霧事件,主要是由於燃煤產生的大氣煙塵及二氧化硫,死亡約2800餘人;1905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又發生過一次煙霧事件,死亡1063人。
這種情況屢有出現。
到了20世紀初,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更加迅速發展,除燃煤造成的污染有所加重外,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石油的開發和煉製,有機化學工業的發展,對環境污染帶來更加嚴重的威脅,曾出現過多起舉世聞名的公害事件。
特別是自50年代以來,不但工業癈污排放量大,而且出現許多新的污染源和污染物,使原來未被污染波及的領域也不能幸免。
例如,巨型油輪、海上鑽井等的出現,使海洋污染日趨嚴重;航空與航天技術的發展,使高空大氣層也遭受污染,甚至山巔與極地也被不同程度地影響了。
現在可以說,在地球上很難找到一塊未被污染的“潔淨綠州”。
於是,環境污染問題就成為全球性的問題。
與此同時,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破壞等也日益突出嚴重地阻礙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繼而威脅著全人類的未來生存和發展。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和走過的歷程,認識到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近代的環境問題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電子工程、遺傳工程等新興工業為基礎的“第三次浪潮”,使工業技術階段發展到信息社會階段。
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在信息社會裡戰略資源是信息,價值的增長通過信息。
信息社會中充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
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發展和應用,給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抗爭中增添了新的力量,它將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影響產業結構、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產生深刻的影響。
它的環境意義和作用表現為:一方面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有利於解決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新技術的應用將實現提高勞動生率和資源利用率。
另一方面,新技術應用於環境管理系統、環境監測和污染控制系統,可大大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效率,促進環境保護工作。
但是,它可能帶來新的環境問題。
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使發達國家發展新興產業,可能把技術落後,環境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就某一地區而言,城市發展高技術新興產業,而傳統工業則可能向農村鄉鎮轉移。
這樣,將使污染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城市向農村轉移。
其次,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也會產生相應的環境效應,有許多因素尚難以預測。
此時期之環境科學和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二個階段:60年代中到70年代末為第一階段,當時發達國家面臨著嚴重環境污染的現實,迫切的任務是減輕污染問題,於是開始了大量的污染源治理工作。
許多國家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政策、法令和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上喚起世界人民的環境覺醒,在發達國家開始了認真治理。
同時也注意到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階段,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我國亦於1987年成立了環保署,踏入環境保護新紀元。
80年代以來為第二階段,逐漸擴展了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範圍和認識深度;而且把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研究,探求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託的關係。
這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飛躍,縱觀世界紛繁的環境問題,除了自然界的變化和災害外,可以說全部來自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正確協調它們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求得環境問題的解決。
特別是80年代中期在南極上空發現了臭氧空洞,它與地球變暖即所謂“溫室效應”和酸沉降問題構成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明顯地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使當今的世界環境問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召開有103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和18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稱為“20世紀地球盛會”的“環境與發展”大會,討論和簽署了《地球憲章》、《21世紀行動議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保護生物多樣化公約》等四個重要文件分別規定國際環境行動准則、確定21世紀39項戰略計劃、防止地球變暖和制止動植物瀕危與滅絕。
這次環境與發展大會普遍接受了“持續發展戰略”的觀點,就是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不是停滯發展,也不是離開發展--同時防治環境問題,而是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旳道路,這是人類的正確選擇,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二、環境問題的分類什麼叫環境問題,二三十年前人們只局限在對環境污染或公害的認識上;因此那時把環境污染等同於環境問題,而地震、水、旱、風災等則認為全屬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