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化到性格化的艺术典型_谈_三国演义_人物形象塑造

合集下载

三国与水浒比较

三国与水浒比较
单一性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二:
稳定性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三:
和谐性 ? 《三国》塑造特征类型化人物的手法: ? 1、出场定型; 2、反复渲染; 3、多用传奇故事; 4、
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 二、《水浒》个性化、典型化的人物塑造: ? 关于《水浒》个性化、典型化人物的塑造,金圣叹早
? 《水浒传》的链式结构:
? 前七十回以人物为单位,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 完整的各个好汉故事连接在一个链条上,环环 相扣。
? 一般是每三、四回写一个人物,将其上梁山的 事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人物,而上 一个或上一组人物则退居其次;以聚义梁山为 目标,百川归海,将一个个好汉故事串连起来。 七十一回以后的结构,以事件为单位,以时间 为顺序,将故事贯串始终。
? 前半部犹长江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后半 部则如长江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 链式结构的艺术效果:
? 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是“环”,众好汉聚义梁山 的线索是“链”,这种链式结构,便于集中笔 墨,酣畅淋漓的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好汉,给 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 比较之五:粗线条的勾勒与精致的细节描写
? 《三国》写人写事,多粗线条的勾勒,很少精 致的细节描写。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
?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实三虚”的说法尽管不 完全准确,但也道出了《三国》是成功的处理了历史 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 1、正史无,纯属虚构,如“桃园结义”、“舌战群 儒”、“诸葛祭风”、“卧龙吊孝”、“蒋干中计” 等;
? 2、正史略,小说夸张渲染,如“三顾茅庐”、“七擒 孟获”、“街亭之战”等;
? 3、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刘备 事)、“温酒斩华雄”(本孙坚事)等。

浅谈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谈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谈⼩说《三国演义》中⼈物形象的塑造2019-10-12摘要:豫剧是华夏⽂明传承的载体媒介之⼀,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化,是在中华⽂化的⼟壤⾥发芽⽣根的,⼜是伴随着民族⽂化成熟和发展的,本⽂浅谈豫剧⼩说《三国演义》中⼈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豫剧;《三国演义》;⼈物形象;塑造众所周知,中国的戏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世界戏剧⽂化中也占有独特⽽⼜重要的地位,它是融⽂学、⾳乐、舞蹈、美术等为⼀体的⾼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它犹如⼀种⾎脉,融化和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肌体⾥,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舞台上的豫剧《三国演义》根据不同年代,不同性格,不同⾝份的⼈物,利⽤优美飘逸的⽔袖技巧,表现⼈物的风流倜傥,利⽤造型丰富的扇⼦组合,衬托⼈物的内⼼秀玲,利⽤灵巧儒雅的台步功夫,体现⼈物的超凡脱俗,塑造出了栩栩如⽣的⼈物形象,使每个⾓⾊都个性鲜明,有⾎有⾁,神态鲜活,光彩照⼈。

⼀、豫剧中⼈物的定型化表现(⼀)曹操的奸雄形象塑造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清楚地明⽩⼩说中的⼈物塑造,是不可能⼀次性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叙事,以多⾓度、多层⾯的叙事风格才能够把⼀个⼈物的形象进⾏强化与定性。

这也是在《三国演义》中,主要⼈物在出场时,需要利⽤情节的渲染来配合对⼈物形象的塑造。

这样的⼀种⼈物塑造技巧,不仅能够让⼈物的基本性格与故事的发展情节表现⼀定的联系,同时也能够增强其⼈物形象在读者⼼⽬中的印象。

⽐如:在⼩说的第⼀回合中,就有关于许劭对曹操的相⾯中指出了曹操在乱世中是⼀代奸雄。

这也为后续对曹操⼈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定的叙事铺垫,让作者能够通过叙事层⾯来对曹操的⼈物形象进⾏强化。

在⼩说中,许多情节的叙事描写都表现出了曹操在封建统治者中所具有的奸诈、残暴、不仁不义,⽽且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篡权谋逆者。

(⼆)诸葛亮名⾂贤相形象的塑造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个较为重要的⼈物――诸葛亮。

这个⼈物在真实历史中是⼀名杰出的出将⼊相⼈物。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与塑造和表现手法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与塑造和表现手法

浅析《三国演义》中操文学形象的特点与塑造和表现手法摘要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形象——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操这一形象跃然于纸上。

且为人所熟识。

罗贯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各自表现出不同性格的特点,并加以丰富生动的情节,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

在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操是颇为奇特的,一方面他承载着历朝历代卫道士们的谴责与鞭挞,同时也为人们认清生活中“操式的人物”的诡诈与奸险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他的“包藏宇宙之机”与“吞吐天地之志”,不知开启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干。

本文分析了操文学形象的演变与特点,并且与历史形象进行了对比,综合介绍了《三国演义》中对于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关键字三国演义操文学形象特点塑造手法目录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31.研究背景32.研究意义33.文献综述3二.操的历史形象4三.操文学形象的演变41.两晋时期操的文学形象42.唐代操的文学形象53.宋代操的文学形象54.近代操的文学形象55.现代操的文学形象6四.操文学形象的特点61.生性多疑62.求贤若渴73.才华过人7五.操文学形象塑造的三阶段71.“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72.“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83.“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8六.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81.操文学形象英雄面的塑造手法81.1通过情感描绘塑造操之雄81.2通过语言描绘塑造操之雄91.3通过人物行为塑造操之雄92.操文学形象奸雄面的塑造手法102.1通过一种“式”塑造操之奸102.2用人物自身的“言”、“行”塑造操之奸雄102.3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塑造操之奸11 七.总结11参考文献12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其成就是多方面的。

论《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论《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摘要:人物性格的塑造除了通过作者直接的描述展现人物性格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法从侧面来显示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就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创造。

小说善于用战争场面来烘托人物性格,用故事的描述展示人物不同的形象,用对比的手法从侧面彰显人物个性。

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性格;人物《三国演义》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作者的笔下很鲜明的展示出来。

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从战争场面、故事情节的展开、衬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一、激烈战争中塑造人物性格《三国演义》善于在激烈的战争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物形象性情的独特性。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小战役不下四十次,而曹操的“奸雄”形象在战争中更为突出。

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将人物的形象通过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而展示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曹操以他独有的个性在战争中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处事方式,将其奸诈、英勇的多面性淋漓尽致的突显出来。

例如小说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中有这样一个战争场面:操兵大败。

西凉兵来得势猛,左右将佐,皆抵当不住。

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

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

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在这段战争场面的描述中,作者通过描写紧张的战争场面展现出曹操在生死一刻的机智勇敢、诡计多端。

当西凉军发现穿红袍的是曹操时,他就立刻脱掉红袍。

当有人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时,他就立马挥刀断髯,动作迅速,毫不犹豫、惊慌。

最终躲过致命的一枪,化险为夷。

项羽的性格,后代学者对其褒贬不一。

然而在楚汉战争中,当项羽被刘邦打败后带领八百人马突围来到乌江江畔,当众人都规劝项羽赶快渡江,以便东山再起时,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青岛市中考满分作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初稿-朱志恒--汉语言文学-社会考生-230111350180

青岛市中考满分作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初稿-朱志恒--汉语言文学-社会考生-230111350180

上饶师院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作者姓名:朱志恒准考证号:230111350180指导老师姓名:傅惠敏考生单位:社会考生联系电话:EMAIL:上饶师范学院成教分院2012年 2 月 25 日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朱志恒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上饶摘要:本文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最成功的首推诸葛亮。

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人物形象,首先,以史书和民间传说为基础,然后按照作者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标准加以重新构造,从而成功地塑造出诸葛亮这一“智绝”的光辉形象,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其次,罗贯中在塑造人物时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同时遵照了文学创作规律。

再次,小说的创作艺术手法大胆、夸张,使人物形象具有传奇色彩,使之成为艺术典型。

关键词:诸葛亮;人物塑造;艺术形象目录引言 (3)诸葛亮的人物塑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3)1.1 人物塑造的历史原型 (3)1.2 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4)1.3 借鉴史传中的一些著名贤士良相的事迹 (4)1.1.1 周代的姜尚 (4)1.1.2 春秋时的管仲 (4)1.1.3 汉代的张良 (5)2 诸葛亮的人物塑造遵循文学的创作规律 (6)2.1人物的典型性从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来体现 (6)2.2人物的典型性通过渲染诸葛亮的智慧、尤其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来体现 (7)2.3人物的典型性从多方面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来体现 (9)3 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夸张而富有传奇色彩 (10)3.1在创作方法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既现实又传奇 (10)3.2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并不是罗贯中独创,而是有依可循 (11)3.3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这种类型化特征是古典式的 (11)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长于写人。

论古代白话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转变

论古代白话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转变

论古代白话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转变作者:孙严妍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5期摘要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如群星灿烂,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瑰宝。

本文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四部古典小说中分别挑选曹操、武松、潘金莲、王熙凤四个人物,对其进行人物塑造分析,说明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塑造是怎样由类型化向性格化过渡的。

关键词白话小说人物形象类型化性格化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世界各国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都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对人物的塑造经历了最早的类型化塑造,再到后来的人物性格化塑造,及最后发展到对人物心理化的塑造演变。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璀璨夺目,群星荟萃,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瑰宝,不仅有举世公认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还有一大批经典传世之作如《金瓶梅》、《西厢记》等。

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最明显的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

本文试着从这四部名著中各挑选一个人物,对他们的性格进行剖析和比较,以阐述古代白话小说人物形象是怎样从类型化向性格化过渡的。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对不少人物进行了细致描写,且一出世便将中国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推向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类型化艺术形象的光辉范本。

本文要分析的对象是曹操。

曹操,魏王,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沛国谯郡人。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性格复杂而矛盾,他猜忌、奸诈、残忍、宽容、睿智、愚钝、狠毒、温情。

但突出表现为奸诈。

时人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才,乱世之奸雄” 。

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

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

明代文学常识

明代文学常识

明代文学常识1、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市民文艺的形成:三言二拍的出现及商人、女性形象的出现2)在世俗化激发下,雅俗文化的互动3)王学左派兴起,张扬人性肯定人欲4)众多文学群体和论争2、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3、《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在长期的、民间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之作。

该书月成书于明初,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

4、毛本的《三国》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贽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点评。

毛本的《三国》,正统道德色彩浓厚(尊刘反曹),但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其评点的文字也有许多精到的见解,故称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

5、四大小说点评家:毛宗岗点评《三国之演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张竹坡点评《金瓶梅》、脂砚斋点评《红楼梦》。

6、《三国志演义》的主旨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出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作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勇智。

7、刘备形象分析蜀主刘备被塑造成仁君的典范,1)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问题上,刘备“仁慈爱民”,“爱惜军士”2)用道德规范调整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宽仁厚德”3)处理统治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知人待士”“心存忠信”刘备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仁君,寄托着仁政爱民的思想,但是构成仁政理想的伦理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8、曹操形象分析1)狠毒残忍,奸诈多疑是曹操性格特征之一2)爱将惜才文韬武略的英雄9、诸葛亮形象分析具有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华,“明道救世,匡扶天下”的贤相良臣的典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五.精彩片断
1.曹操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2.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第四十二回)
3.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六.书中诗作
《三国演义》篇首词
(明)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情节复述:在公元207年冬天,刘备等人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小说还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即政治上以蜀汉为代表的“圣君贤相”和人际关系上以刘关张为代表的“义”,以此和现实中的“昏君贼臣”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相对立,同时也构成了该书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的基本内容。
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小说在人物形象方面塑造了“三绝”,即奸绝曹操、义绝关羽、忠绝(或智绝)诸葛亮,通过他们之间以及和其他人的种种纠葛争斗来演绎那场历史大悲剧。小说为突出人物性格,采用了类型化、绝对化的方法和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叙事方面则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使全书成为一个结构宏伟、波澜壮阔而又精巧严密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标志着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思想内容
1.“拥刘反曹”,它把蜀汉之争作为全书的主要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