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颈动脉瘤治疗指南

颈动脉瘤治疗指南

颈动脉瘤治疗指南1.引言颈动脉瘤是一种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可能会导致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后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颈动脉瘤治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

2.诊断颈动脉瘤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磁共振和CT血管成像血液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态和手术风险3.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小型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瘤,非手术治疗可能是合适的选择。

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或抗凝剂来控制动脉瘤的生长和预防破裂血管内治疗:通过导管介入的方式,将血管内支架或栓塞物放置在动脉瘤内,以阻止血流进入瘤腔4.手术治疗对于较大、快速增大、症状明显或已经破裂的颈动脉瘤,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颈动脉内膜修复术:通过切除动脉瘤并重建动脉瓣膜的方式来修复动脉瘤颈动脉植入术:通过将人工血管植入主动脉来取代患者的颈动脉颈动脉术:通过完全颈动脉来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5.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保持休息和减少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动脉内超声波等遵循医生的嘱咐,定期服用药物6.预防预防颈动脉瘤的关键是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定期运动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血管问题7.结论正确的颈动脉瘤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来决定,以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防破裂的风险。

本指南提供了相关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建议,但请在进行具体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和薄弱,可能导致脑出血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主要根据病变的特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下面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指南。

1.病变特征评估: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以获取详细的病变信息。

评估病变的大小、形状、位置、壁厚度和动脉瘤颈的直径等特征,以确定治疗的可行性和方案选择。

2.共性指征:a. 动脉瘤直径>7mm:大直径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更高,建议选择治疗;b.女性:女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对较高,需慎重考虑治疗;c.年龄:年轻患者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要重视;d. 动脉瘤伴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如颈部宽度>10mm、长宽比≤1.6、父动脉直径缩减、颈部非对称等,需密切关注并考虑治疗;e.科学证据的缺乏:对于没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的特定病变,应进行个体化评估并权衡治疗风险和效益。

3.治疗选择:a.保守随访:对于病变较小、无高风险特征、患者拒绝治疗或禁忌证的情况,可以选择保守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b.高流速输注治疗:通过导管经股动脉插管,注射高流速的血栓剂或线圈等来堵塞瘤内血流,进而促使血栓形成,达到阻断动脉瘤供血的目的;c.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在颈部夹闭动脉瘤,阻止其供血,以达到治疗目的;d.跳动脉腔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将导管放置在颅内动脉与四肢大动脉之间的狭窄或闭塞部位,以恢复血流,改善症状;e.血管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处,放置支架或支架加塞。

4.术后管理:a.术后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和颅内压,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b.对于选用夹闭术或跳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需要注意术后血压控制,以避免术后的血管痉挛;c.术后定期复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术后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监测可能的复发情况。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 无症状的未破裂患者需随访,控制危险因素 • 症状性动脉瘤应予积极治疗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南(韩国 )

无症状动脉瘤治疗指征
• 动脉瘤直径超过5mm • 合并危险因素, 5mm以下破裂风险高 • 症状性颅内动脉瘤 • 前交通、后交通、后循环动脉瘤 • 既往有SAH病史 • 随访动脉瘤瘤体增大或形态变化 • 多发动脉瘤,年纪50岁以下合并高血压等危 险因素 •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体瘤颈比较大 • 因诊断动脉瘤导致抑郁、焦虑


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首选麻醉措施 常规全身肝素化,加压滴注冲洗微导管 未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前服用抗血小板 药物 破裂动脉瘤抗血小板药物无统一规范
• 术前3h或术中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增 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建性治疗
• 单纯弹簧圈栓塞安全有效、复发率高(ISAT ) • 支架辅助降低复发率,增加缺血风险 • 术后复发与再出血率与瘤体大小、即刻栓塞 程度、动脉瘤部位(后循环)有关 • 以即刻致密栓塞动脉瘤为目标
颅内动脉瘤相关指南解读
背景
ISAT、 ISUIA、UCAS研究发布
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已经得到广 泛认可
Hot Tip
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研究 (ISAT)
ISAT


随访了英国22个神经外科中心 1644接受开颅夹闭(835)和介入栓塞( 809)治疗的病人 随访时长约10年至18.5年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5mm的颅内动脉瘤
• 动脉瘤的形态(不规则、子囊) • 位置(前、后交通,后循环)(海绵窦段) • 颅内多发动脉瘤 • 家族性动脉瘤 • 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关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议。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为医生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疗方面提供权威性的指导。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就医。

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及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初步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癫痫等。

手术治疗方面,可采用开颅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预后和预防方面,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癫痫等。

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关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实践中,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加强疾病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致死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疗水平将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CA)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ICA这一潜在的致命性疾病,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的发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率。

ICA可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如SAH、脑梗塞、脑积水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

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血管造影技术,对于IC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在临床表现上,ICA患者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也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癫痫等神经功能异常表现。

动脉瘤【权威解读】

动脉瘤【权威解读】

动脉瘤【权威解读】——河北医大一院侯凯大夫权威认证一、动脉瘤的症状体征1.常有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创伤史。

2.患肢远端动脉供血不足,若瘤体较大,压迫附近神经,静脉,可出现肢体疼痛,麻木,静脉曲张,肿胀,颈动脉瘤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压迫邻近组织,可出现声音嘶哑,呛咳,呼吸困难及霍纳综合征。

3.沿动脉行径有圆形或梭形肿块,表面光滑,紧张而有弹性,膨胀性搏动,触及细震颤,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压迫动脉近端,肿块缩小,搏动,震颤和杂音消失。

4.X线片,瘤壁可有钙化影,动脉造影可确定瘤体部位,大小,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

二、用药治疗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吃一些豆制品,不要吃一些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

人要特别的平和,不要动不动发脾气,越发脾气的人,就会越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要有良好的心态,平和的,很多人就是把什么东西看的很淡。

另外多吃水果,少吃盐。

比如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吃一点鱼,鱼是可以有助于松弛动脉或者稀释血液,多吃一点这个是可以的。

平时适当的运动,吸烟和喝酒对主动脉瘤有激发作用,红酒我们提倡一天喝一杯,多了就起反作用了。

动脉瘤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方法多,如单验方有梅花点舌丹,增生平、六味地黄丸、参莲片、肝复乐等。

外治药有蟾酥止痛膏,经临床观察对肺癌、肝癌、胃癌及胰腺癌等引起多种癌性疼痛确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无成瘾性和毒副作用,具有活血化疾,消肿止痛功效。

扶正抗癌方(党参20g,生黄芪30g,白术lOg,生苡仁l5g,仙鹤草9g,白英3g,白花蛇舌草3g,七叶一枝花l2g,石见穿20g等)。

动脉瘤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1.手术应在侧支循环充分建立(一般在动脉瘤出现3~6个月)后进行。

如有动脉移植的条件,手术时间可适当提前。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紧急或尽早施行手术:①动脉瘤破裂或迅速增大有破裂倾向者;②瘤体远端的肢体或脑组织出现严重的缺血而影响肢体的存活或因脑部损害危及生命时;③动脉瘤感染;④严重压迫邻近组织器官时;⑤有夹层动脉瘤形成时。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复发率与复发时间与动脉瘤性质、大小、形态、即 刻致密栓塞等因素有关
影像检查CTA、MRA、TOF-MRA、DSA
Hot Tip
2014年韩国发布的《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 南》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南(韩国)
aSAH的诊断基本一致
CT、MRI、腰穿、CTA、DSA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术前需充分评估
Hot Tip
2012年Stroke发表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治疗指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发病率、危险因素 预防、诊断 自然病史转归 手术和介入治疗 术中麻醉 术后并发症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动脉瘤危险因素及预防
小动脉瘤常常是导致SAH常见的原因,评估出 血风险需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多学科共识2014 已确定的主要因素
患者的年龄、预期寿命 合并的相关慢性疾病(糖尿病、冠心病) 危险因素(家族aSAH史、遗传病史、使用尼古丁) 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不规则、分叶) 动脉瘤的生长速度、变化(非线性生长,可能是插 曲式生长,比如突然增大,继而稳定) 合并临床症状(神经症状、占位症状等) 手术风险相关因素
Hot Tip
2014年Stroke发表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 多学科共识》
Hot Tip
2012年Stroke发表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治疗指南》
Hot Tip
2012年欧洲卒中组织发表的《颅内动脉瘤和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指南》
2013年长海医院发布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 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非重建性治疗
载瘤动脉原位闭塞和近端载瘤动脉闭塞术 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OT)4%-15%缺血 难治性动脉瘤如末梢、假性、夹层动脉瘤等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后循环)有关
* 以即刻致密栓塞动脉瘤为目标
* *非重建性治疗 * 载瘤动脉原位闭塞和近端载瘤动脉闭塞术 * 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OT)4%-15%缺血 * 难治性动脉瘤如末梢、假性、夹层动脉瘤等
*大复发 (瘤体显影、弹簧圈压缩)
* 再次治疗
*小复发(瘤颈少量复发)
* 间隔3-6个月再次随访
*技术上推荐行介入治疗
*症状性动脉瘤都应积极治疗
* 动脉瘤体积增大——动眼神经麻痹 * 少量渗血——前哨性头IA表明动脉瘤越大出血风险越高(>7mm) * 日本SUAVe表明<5mm与5-10mm无统计学意义
* * 长海医院破裂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5.63mm,<7mm的动脉瘤占 70.3%
*再治疗的风险低于首次治疗的风险
* *两次介入风险之和仍低于开颅手术
*CVS严重影响aSAH预后
*SAH后3d即可出现,持续2-4周
*DSA是诊断CVS金标准
*腰穿、脑室、腰大池外引流,尼莫地平
* *CVS药物无效及CVS继发神经障碍
* 球囊成型术或抗CVS药物灌注
*颅内动脉瘤患者危险因素多
* 遗传、血流动力学、高血压、烟酒等
*
*确诊
* 头颅CTA、MRA、DSA
*环中脑出血是一种良性SAH *头颅CTA和DSA可明确诊断 *2.5%-5%的环中脑出血由后循环动脉瘤所致 *DSA明确诊断
*
*一旦破裂尽早手术治疗
*后循环动脉瘤行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争议较多
* 巨大血肿建议行手术治疗 * 血管痉挛建议行介入治疗
* *Hunt-hess 分级高、高龄患者建议行介入治疗
*动脉瘤术后患者终身随访
*动脉瘤随访策略个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瘤的大小与破裂出血充满争议
* ISUIA表明动脉瘤越大出血风险越高(>7mm) * 日本SUAVe表明<5mm与5-10mm无统计学意义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 长海医院破裂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5.63mm,<7mm的动脉瘤占 70.3%
* 韩国研究表明破裂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6.28mm,71.8%<7mm
* 患者年纪较轻 * 颅内血肿占位效应 * 大脑中、胼周动脉的动脉瘤 * 动脉瘤复杂:宽颈、囊壁有分支、血管条件差、形态不规则不适
合介入栓塞
* *介*入患栓者年塞纪优大先颅指征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
* 颅内血肿无占位效应 * 后循环动脉瘤
南(韩国)
* 窄颈、形态规则等
.
28
*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
* 家族性动脉瘤病史 * 多囊肾等
* *证实了血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背景
.
13
未破裂动脉瘤
*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
* 偶然发现 * 头痛 * 眼睑下垂
*高危患者无创筛查是合理的(CTA、MRA)
*颅内动脉瘤诊断 * 吸烟、酗酒、高血压、性别因素
*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病史 * 遗传疾病:多囊肾、I型神经纤维瘤、马凡综合症
.
14
破裂动脉瘤
(后循环)有关
* 以即刻致密栓塞动脉瘤为目标
*非重建性*治血疗 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 载瘤动脉原位闭塞和近端载瘤动脉闭塞术 * 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OT)4%-15%缺血 * 难治性动脉瘤如末梢、假性、夹层动脉瘤等
.
22
*大复发 (瘤体显影、弹簧圈压缩)
* 再次治疗
*小复发(瘤颈少量复发)
.
24
*颅内动脉瘤患者危险因素多
* 遗传、血流动力学、高血压、烟酒等
*动脉瘤术后患者终身随访
*动脉瘤随访策略个体化
*术后随访 * 复发率与复发时间与动脉瘤性质、大小、形态、即刻致密栓塞等 因素有关
*影像检查CTA、MRA、TOF-MRA、DSA
.
25
*2014年韩国发布的《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南》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 无症状的未破裂患者需随访,控制危险因素 * 症状性动脉瘤应予积极治疗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
.
18
*<5mm的颅内动脉瘤
* 动脉瘤的形态(不规则、子囊) * 位置(前、后交通,后循环)(海绵窦段) * 颅内多发动脉瘤 * 家族性动脉瘤 * 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 *心理压力(焦虑未、抑郁破等)裂动脉瘤的治疗
.
19
*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治疗
*ISAT结果发布
*技术允许优先选择血管内治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
共识》
.
10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膨出
*总的人群发病率2%-7%
*地域及种族差异
*40-60岁常见
*背景
.
11
*aSAH致死、致残率高
*10%-15%直接猝死
*首次出血死亡率35%
*再出血死亡率60%-80%,遗留功能残疾 *对于具备手术指证的aSAH进行治疗得到认可
*背景
.
12
*开颅夹闭与血管介入治疗 *2002年ISAT结果发布
*Hot Tip
.
6
*2014年Stroke发表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多学科共识》
*Hot Tip
.
7
❖ 2012年Stroke发表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治疗指南》
*Hot Tip
.
8
❖ 2012年欧洲卒中组织发表的《颅内动脉瘤和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指南》
Hot Tip
.
9
*2013年长海医院发布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
* 间隔3-6个月再次随访
*再治疗的风险低于首次治疗的风险
*动脉瘤的复发 *两次介入风险之和仍低于开颅手术
.
23
*CVS严重影响aSAH预后
*SAH后3d即可出现,持续2-4周
*DSA是诊断CVS金标准
*腰穿、脑室、腰大池外引流,尼莫地平
*SAH后CVS *CVS药物无效及CVS继发神经障碍
* 球囊成型术或抗CVS药物灌注
*Hot Tip
.
26
*aSAH的诊断基本一致
* CT、MRI、腰穿、CTA、DSA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 尽早手术(开颅或夹闭) * 动脉瘤的完整夹闭和完全栓塞为目标 * 治疗方案由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和介入医师共同评估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 *技术可行的情况下优选血管内治疗
南(韩国)
.
2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开颅夹闭优先指征
*颅内动脉瘤相关指南解

.
1
❖ISAT、 ISUIA、UCAS研究发布
❖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已经得到广
泛认可
*背景
.
2
* ❖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研究
(ISAT)
Hot Tip
.
3
*随访了英国22个神经外科中心 *1644接受开颅夹闭(835)和介入栓塞(809)治疗的病人 *随访时长约10年至18.5年

.
20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首选麻醉措施
*常规全身肝素化,加压滴注冲洗微导管
*未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破裂动脉瘤抗血小板药物无统一规范
*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 术前3h或术中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
21
*重建性治疗
* 单纯弹簧圈栓塞安全有效、复发率高(ISAT) * 支架辅助降低复发率,增加缺血风险 * 术后复发与再出血率与瘤体大小、即刻栓塞程度、动脉瘤部位
*术后死亡率(OR1.35,95%CI 1.06-1.73) *生存依赖率(OR1.34,95%CI 1.07-1.67) *生活质量(OR1.25,95%CI 0.92-1.71)
*ISAT
.
4
*动脉瘤治疗理念进一步丰富
* *动脉瘤治疗仍有部分争议及困惑 背景
.
5
*2014年韩国发布的《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南》
*临床表现典型
* 剧烈爆炸样头痛 * 头痛不明显(少数不典型)
*怀疑aSAH
* 头颅CT、MRI、腰椎穿刺
*颅内动脉瘤诊断
*确诊
* 头颅CTA、MRA、DSA
.
15
*环中脑出血是一种良性SAH
*头颅CTA和DSA可明确诊断
*2.5%-5%的环中脑出血由后循环动脉瘤所致
*DSA明确诊断
*环中脑出血
.
16
*一旦破裂尽早手术治疗
*后循环动脉瘤行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争议较多
* 巨大血肿建议行手术治疗 * 血管痉挛建议行介入治疗
*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Hunt-hess 分级高、高龄患者建议行介入治疗
*技术上推荐行介入治疗
.
17
*症状性动脉瘤都应积极治疗
* 动脉瘤体积增大——动眼神经麻痹 * 少量渗血——前哨性头痛(1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