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潘毅

生理:“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痫病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心主宰功能失调)
四肢抽搐—肝
口中如作猪羊叫 --肺
二便失禁—肾
口吐涎沫—脾
(2)心主宰人体的(心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五脏:心、肝、 脾、肺、肾
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脏腑
奇恒之腑:脑、 髓、骨、脉、胆、 女子胞
象: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是指以五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 理系统与外在自物环境的事物与现 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的解 剖学认识
长期生活 实践的观 察
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 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病理学概念。--大大超 越了解剖学的脏腑范围。
一、心系统
概述
【形态位置认识】
《类经图翼·经络》“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 上,……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 是为心包络”。
心的现代解解剖图(参考)
【心与内外环境的联系】
脏阴—五脏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脏阳—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中医脏象 生理病理结合 具有解剖印记的功能 系统 与外环境密切相关
边界模糊 宏观、外延 动态、灵活
体系性
西医脏器 生理病理独立
解剖系统
边界清楚 微观、深入 定态、确定
单一性
中医藏象的本质
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归纳各种生理病理信息 的功能系统。
第二章 藏 象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3)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
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4、阴阳消长Βιβλιοθήκη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 的变化之中。
(1)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 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消减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 变化。
(2)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 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 的消长变化。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 藏象、精气血精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 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 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 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30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现在上课,我们接着往下讲心与脾的关系。
心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血液运行方面,就是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把它抽象出来心和脾的关系集中表现为,我们在这里集中讲它表现为血的关系。
一、在血液生成方面,说心主血,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为脾发挥正常功能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而脾将水谷精微通过升清转输作用上输到心肺,由灌心脉而化心血,化为血,将水谷精微化赤而为血,通过这样一个生理作用把心和脾连接起来。
反之,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生血统血功能正常,保证血液充足,血液运行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
两者彼此相须,相辅相成,这就是心与脾的关系。
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失调,常常表现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学习方剂学的时候认真去读人参归脾丸这个方子,这个方子的思想就体现了心和脾在血的生成运行方面的关系。
第三讲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行血与藏血,二表现在神志上,就精神情志的调节。
首先讲在血液方面,注意心和肝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体现在调节血液的循行。
心主血脉,主持血液的循行,为血液循行的动力。
而肝藏血,一它贮藏血液,随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随时调节血液的分配,将血液运于诸经。
通过什么运于诸经呢?通过心主血脉这个动力运于诸经,从而建立起在血液的运行上心和肝的关系。
因此,心主血,肝藏血的功能失调,在病理上会出现血液循行障碍。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学习临床,后面我们学习病机学,学脏腑病机的时候,那么心肝火旺,或者心肝火旺,就会出现血液运行失常,其中表现为一种出血性的病理改变。
它的理论依据在生理上就源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表现为神志上,就是它们调节精神情志方面的关系。
我们在讲中医的神志学说的时候,讲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那么心主神志,它对全身的神志活动具有主宰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讲了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在调节神志活动当中,在五脏之中心为主导,发挥主宰作用,肝仅次于它。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专家讲座

第15页
●气升降出入是经过各脏腑不一样功效活动表 现出来,详细落实到脏腑之气上。
注:并非每一脏腑必须具备气升降出入四 种运动形式,而是各侧重。
●气升与降,出与入关系: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制约、相互
为用——以到达脏腑之间协调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第16页
五、气分类
(一)元气(原气、真元之气) 元——开始、最初;原——原始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主要气,是人体生
汗 排泄废物
冬:尿多汗少 阴阳平衡 尿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第35页
四、津与液区分 津液虽统称,但有一定区分
津
液
性 状 清轻稀薄,流动性大 重浊粘稠,流动性小
分 布 ❖ 散于皮肤、肌肉、 ❖ 孔窍,并渗透于脉
作 用 滋润肌肉、充养皮肤
属性 属 阳
灌注于关节、 孔窍和脑髓等处 滑利关节、濡养孔窍、 补益脑髓
气逆
血病 气病 气 脱
气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第41页
二、气和津液关系 从阴阳属性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一)气对津液关系 气能生津—是津液生成与输布 物质基础和动力 水化于气
气对津液 气能行津—是津液输布排泄动力, 气行则水行 气能摄津—控制津液排泄,使体内 津液维持一定量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柔和且
富有营养部分。 行于脉中,贯五脏络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第21页
●主要功效
功效
化生血液——经肺注入脉中,为血 液组成成份之一
营养全身——循经脉流注全身,为 人体提供营养物质 营运血液——为血中之气,含有营
中医基础入门讲座授课内容

中医基础入门讲座授课内容授课题目:《教你学懂中医——做一个看病求医的明白人》主讲人:郭天喜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学习目标:1、掌握中医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你深入了解病症(各种常见病症)原因、机理、危害,正确诊断疾病;了解中药(包括部分西药)的品质、性能,正确使用药物;透明就医,减少盲目就医消费,做一个家庭保健医。
2、掌握中医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用中医知识养生防病。
3、为对祖国医学感兴趣的人士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受众群体:1、希望掌握中医防病治病基础知识的人。
2、希望系统学习中医知识作为第二专业的人。
总课时:根据大家商讨确定授课内容:第一讲中医学的说理工具——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二五行(通过教授本课让中医中玄秘晦涩的阴阳五行学说变得浅显易懂,让学员能够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及在中医认病治病中的纲领作用。
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恢复阴阳平衡的过程。
)第二讲不同于西医解剖生理的“脏象”学说—中医的人体生理观一脏象(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二气、血、津液(现代医学手段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是生命活动在人体最重要的体现,调理气机是中医治疗许多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的独特手段。
)三经络(附:日常生活常用穴位介绍)四体质(了解体质特性给判断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用药提供重要帮助)第三讲中医是怎么认识疾病的——中医学的病理观一病因二发病三病机(通过学习本讲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特点,为治病防病打基础)第四讲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一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
二中医判断病证的独特方法—“辨证”(“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辩证就像战场上对敌情的缜密分析了解,是中医治病的关键,对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高度分析、概括,从而使疾病得到正确恰如其分的治疗)第五讲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一中医对疾病的预防:未病先防(一级预防)既病防变(二级预防)二中医治病方法的法则—“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调理气血异病同治同病医治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
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
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
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
(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
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
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
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
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
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
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 或现象, 或现象,也可以说明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两个方面。 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一分为二 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一分为二的意思。 一分为二的意思。
古人是如何感知阴阳的? 古人是如何感知阴阳的?
日
月
昼
夜
热
寒
火
水
动
静
对阴阳的三种认识: 对阴阳的三种认识: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 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热与寒,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热与寒,昼 与夜,明与暗, 与夜,明与暗,水与火 阴阳的对立是相对而言, 阴阳的对立是相对而言,阴与阳不能独立 地存在。没有阴阳间的相互对比, 地存在。没有阴阳间的相互对比,就不存 在阴阳之说。 在阴阳之说。
五、阴阳的转化
阴极生阳,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阴阳的相互转化——若阴气达到极至 则阴气突然消失, 若阴气达到极至, 阴阳的相互转化——若阴气达到极至,则阴气突然消失,阳 气慢慢生长起来。反之亦然。 气慢慢生长起来。反之亦然。 例如在人体的气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物质和功能的转化过程。 例如在人体的气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物质和功能的转化过程。 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两者在生理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两者在生理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质可以转化成能量,以推动功能活动; 物质可以转化成能量,以推动功能活动;功能又可以通过气 化将饮食水谷转化成营养物质。 化将饮食水谷转化成营养物质。而正是这种功能和物质之间 的相互转化,才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的相互转化,才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从四季气候变化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 从四季气候变化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即可向寒 凉转化;而从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则会逐渐向温热转化。 凉转化;而从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则会逐渐向温热转化。
阴阳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两个主导 第一个主导——阴阳之间和谐为主导 阴阳之间和谐为主导, 第一个主导——阴阳之间和谐为主导,而 非对立制约为主导。 非对立制约为主导。
“夫唱妇随”的关系。阴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更为具体的 夫唱妇随” 例子就是男女,就是夫妇,就是一个家庭关系。大家设想 一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妇两个以对立为主,一个面南, 一个面北,水火不相容,那这个日子怎么过,连基本的日 子都没法过,更不要谈事业了。所以,家庭的关系,夫妇 的关系,阴阳的关系应该以协同为主导。
表现在三个方面:
A 比较对象不同,其阴阳属性可变 比较对象不同, B 阴阳之中还可分阴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C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 各自的属性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的划分
阴阳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 阴阳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 相对性; 阴阳的划分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划分具有无限可分性。 无限可分性。
阳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阴在内, 阳在外,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
阴
阳
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 阳
四、阴阳的动态平衡 阳
阴
1、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 含义: 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 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内容: 内容: 阴阳消长, (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 一成不变的, 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 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 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 表现为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由阴阳互根互用 表现为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由阴阳互根互用 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 长。
中医基础
阴阳学说
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而阴阳就是天地之道,人类的生命 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而阴阳就是天地之道, 活动遵循天地大道,离不开阴阳的影响; 活动遵循天地大道,离不开阴阳的影响; 阴阳是万物的纲纪,阴阳的规律影响着万物的变化, 阴阳是万物的纲纪,阴阳的规律影响着万物的变化,人为 万物之首,也会受此纲纪的约束; 万物之首,也会受此纲纪的约束; 阴阳还是变化的基础,我们了解事物, 阴阳还是变化的基础,我们了解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 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什么引导着这个变化呢? 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什么引导着这个变化呢? 是阴阳。 是阴阳。 我们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而社会、 我们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而社会、 自然中的物体,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 自然中的物体,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的还是无机 是宇宙还是银河, 的,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灭 灭的过程。那么这个生生灭灭是怎么产生的呢? 灭的过程。那么这个生生灭灭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 还是阴阳; 还是阴阳;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精神就是思维,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精神就是思维,所以这一 条与人类自身密切相连,那么神明怎么来的, 条与人类自身密切相连,那么神明怎么来的,还是与阴阳 有关系。 有关系。
第二个主导——阴阳之间阳为主导 第二个主导——阴阳之间阳为主导,实际 阴阳之间阳为主导, 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中。 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中。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长、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收、藏。生、长、收、藏虽然用于表述一年里万物的变化 情况,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但更实质的东西,更 内涵的东西,则是阳的变化。是阳的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才导致了这个万物的生、长、收、藏。 春夏秋冬由什么来决定?由太阳的视运动决定的。 春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占的时段,依次,夏就 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秋就是阳气处于收的状 态所占的时段;冬为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由阳 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依着这个春夏秋冬的变 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就是这么一种关系。从社会的角度, 阳(男)作为主导的地位就更为明确,这一点大家有目共 睹,不需多谈。
课程导读
☆ 阴阳的概念 ☆ 阴阳的特性 ☆ 阴阳的划分 ☆ 阴阳的基本内容 ☆ 阴阳的关系 ☆ 阴阳的养生应用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
阴 阳 平 和
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古人认识世界方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原义——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原义——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 引申——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 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 延展——阴阳是一种客观规律:古人对自然界和人体中普 延展——阴阳是一种客观规律:古人对自然界和人体中普 遍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种规律的认识。 遍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种规律的认识。
“阳生阴长”——主要讲的是上半年,也就是春夏 阳生阴长”——主要讲的是上半年 主要讲的是上半年, 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 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 者的关系非常和谐。 者的关系非常和谐。 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阴成形” 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天渐长,气温渐高, 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天渐长,气温渐高,我 们随时可以感受到阳光的不断增长; 们随时可以感受到阳光的不断增长;那些成形的属 于阴的万物是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 于阴的万物是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 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过程,阳气就好比能量,在春夏这两个季节, 这个过程,阳气就好比能量,在春夏这两个季节, 能量是处于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 能量是处于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 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 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这就 是阳生阴长。 是阳生阴长。
(2)阴阳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 阴阳协调平衡, 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 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 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 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 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 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 协调。 协调。
课程导读
阴阳互藏 阴阳的对立 阴阳的共存 阴阳的动态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
阴阳
长 转
一、阴阳的互藏交感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发 生相互作用。 生相互作用。
二 、阴阳的对立
阳 气 上 升
阴 气 下 降
阴阳的属性外延
属 方位 时 季 温 湿 亮 质 运动 性 (空间) 间 节 度 度 度 能 状态 空间)
阳 上外 左 南 天 昼
功能 状态
春 温 干 明 功 兴 亢 气 升 动 快 夏 暖 燥 亮 能 奋 进 化
阴 下内 右 北 地 夜
秋 寒 湿 晦 物 抑 衰 成 降 静 慢 冬 冷 润 暗 质 制 退 形
从空间结构划分阴阳
体 外 腰 六 心 阳外 上 后 左 表 侧 背 腑 肺
肝 体 内 胸 五 阴内 下 前 右 内 侧 腹 脏 脾 肾
从万物属性划分阴阳
阳
运 动 的
外 向 的
上 升 的
温 热 的
明 亮 的
无 形 的
兴 奋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