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来源与历史渊源

合集下载

日本茶道强于中国茶道吗

日本茶道强于中国茶道吗

日本茶道强于中国茶道吗日本和中国都拥有传统的茶道文化,而茶道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仪式、礼节和心境的完美融合。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的茶禅一味,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人们对于日本茶道是否强于中国茶道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仪式、理念和茶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解答这个问题。

一、茶道的起源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唐朝。

唐朝时期,茶在中国逐渐普及,人们开始研究煮茶的方法和品茶的技巧。

后来,茶禅一味的理念在中国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茶道的基本框架。

然而,茶道在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精神。

在9世纪初,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最澄首次将茶叶带回日本。

随后,另一位僧人名叫艺仙也将茶道带入寺庙,它逐渐与禅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二、茶道的仪式茶道强调仪式感和礼节,它是一种通过煮茶、品茶和饮茶的方式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无论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都注重茶具的摆放和茶的制作过程。

在中国茶道中,茶艺师会以一种仪式的方法将茶叶煮沸并倒入茶碗中,然后向客人奉上。

而在日本茶道中,茶艺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精确的动作和流程,将茶叶磨成细粉并用水搅拌制成抹茶,再以一种仪式性的方式奉上。

一抹茶道在日本很显三、茶道的理念茶道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平静、克己和敬重他人。

这种理念通过茶道仪式的细节表达出来,在中国和日本的茶道中都得到了深入的体现。

在中国茶道中,人们追求的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茶艺师会谦逊地对待茶叶和水,将对待茶的态度看作一种修行。

他们相信茶是心灵的镇定剂,通过品茶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更加注重个人修行和禅宗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追求的是精神与物质的平衡,茶艺师要在制作和品尝茶的过程中达到心无旁骛、专注和平和的心境。

茶道在日本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通过茶道来锻炼人的身心素质。

四、茶具与茶席茶具在茶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茶具都需要精心挑选和使用。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渊源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渊源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渊源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在茶文化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

本文将探讨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渊源,从历史演变、仪式流程、道具使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当时人们已开始饮茶。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在中国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的载体。

茶具、茶艺、茶道等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核心理念是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唐代,传入日本后发展成独特的文化形式。

9世纪初,随着日本僧侣最澄自中国带回茶叶种子,日本开始种植和饮茶。

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密不可分,它强调内心的专注,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

二、仪式流程中国茶道注重礼仪和仪式感。

在中国传统茶道中,茶席的布置和仪式流程都非常繁琐。

主人需要精心挑选茶叶,准备茶具,摆放整齐有序。

茶艺师象征性地洗茶具,泡茶,倒茶,然后奉茶给客人。

整个过程注重细节和顺序,讲究礼节和尊重。

日本茶道更加注重内心和静心。

茶室布置简洁,几何形状明确。

在茶道礼仪中,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主人鼓励客人专注于此刻,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相连。

茶道中的传统动作,例如添水、搅拌、提茶等,都有哲学的含义。

三、茶具使用中国茶道的茶具种类繁多,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叶罐等。

其中,紫砂壶是中国茶道最为重要的茶具之一,以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紫砂壶不仅能够保持茶水的温度,还能增加茶水的香气和口感。

日本茶道的茶具相对简单,一般包括茶碗、茶筅、茶匙等。

茶碗被视为唯美与功能的结合,茶筅则用于搅拌茶水,茶匙用于舀取茶叶。

茶具的简约设计与日本文化的审美观念相契合,传达了一种纯净和静谧的情感。

结语中日两国的茶道渊源深厚,虽然源自同一起源,但在历史演变、仪式流程和茶具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茶道更注重礼仪和仪式感,而日本茶道则更注重内心和静心。

无论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都是两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发展。

日本与中国茶道的对比

日本与中国茶道的对比

日本与中国茶道的对比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和仪式,既有日本茶道的精致独特,又有中国茶道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茶具的使用、礼仪传统和哲学思想等方面对比日本与中国茶道,以展示两国茶道之间的差异与相似。

一、起源与发展1. 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茶道始于公元9世纪,当时茶叶从中国引入日本。

唐代的茶道注重茶的供奉,而平安时代的日本茶道则更加注重茶的烹制和饮用过程,追求平和与宁静。

2. 中国茶道的起源中国茶道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东汉时期,当时茶叶被用作药物。

随着茶的普及,中国茶道发展出了多种独特的茶艺形式,如禅茶、文人茶和宫廷茶道。

二、茶具的使用1. 日本茶道中的茶具日本茶道使用茶碗、茶匙、茶筅、茶炉等茶具。

茶碗通常是手工制作的陶瓷器,具有简洁和自然的设计。

茶匙用于取茶粉,茶筅则用于搅拌和起泡。

茶炉则是用于加热水和煮茶的工具。

2. 中国茶道中的茶具中国茶道使用茶壶、茶杯、茶盘等茶具。

茶壶通常是紫砂壶,其表面光滑且不易吸附茶香。

茶杯一般采用瓷器,造型多样。

茶盘则是用于承载茶具和茶叶的平台。

三、礼仪传统1. 日本茶道的礼仪传统日本茶道注重礼仪和仪式性的表演。

茶道师会以恭敬的方式向客人献茶,客人则要表现出谦逊和尊重。

茶道流程严谨,包括清洁茶具、净手、点茶炉和沏茶等环节。

2. 中国茶道的礼仪传统中国茶道注重茶艺的独立表演和茶艺师的技艺展示。

茶艺师通常会以独特的动作和手势展示茶道的美感,茶品师则负责沏茶和品茶。

中国茶道的礼仪传统注重的是品味和欣赏。

四、哲学思想1. 日本茶道的哲学思想日本茶道融入了禅宗的思想,强调现场和专心的体验。

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饮茶的过程来感受当下,体验茶味和茶香。

2. 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中国茶道融入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与人文的关系。

茶的制作过程中,注重的是情感的表达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协调。

结语虽然都属于茶道文化,但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在起源、茶具的使用、礼仪传统和哲学思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日本,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茶艺文化,更是日本禅宗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道禅意逐渐发展,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禅意的发展,始于禅宗传入日本。

公元9世纪,禅宗传入日本,逐渐在日本佛教界崭露头角。

此时,茶道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茶文化在日本民间已经悄然兴起。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使得茶道禅意开始萌芽。

茶道禅意的发展,离不开日本茶圣千利休的贡献。

千利休(1420-1502),是日本茶道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利休禅风”。

他主张“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强调在茶道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千利休的倡导下,茶道禅意逐渐成熟。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与日本武士道精神密切相关。

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层崇尚武艺、礼仪、道德。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了武士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

茶道禅意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受到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

日本美学追求“侘寂”,即朴素、自然、简朴之美。

茶道禅意正是这一美学观念在茶艺中的体现。

茶道讲究“侘寂”,追求茶室、茶具、茶道的朴素与自然,使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表现在对茶道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从千利休的“侘寂”茶道,到日本茶道流派的形成,茶道禅意不断发展。

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道风格,如“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它们在茶道禅意的发展中各具特色。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体现在茶道在日本的普及与传承。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日本,茶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道禅意通过茶道师们的传承,代代相传,使得茶道文化在日本得以延续。

总之,日本茶道禅意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它源于禅宗文化,受到武士道精神、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经过千利休等茶道大师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禅意。

茶道禅意的发展,使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感受生命的真谛。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区别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区别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区别茶道是日本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两国的茶道实践中,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介绍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区别,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文化的独特之处。

1. 历史渊源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艺,由中国僧侣最早将茶的种植和饮用方法传入日本。

日本茶道的发展借鉴了中国茶道的基础,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2. 道具与设施在日本茶道中,使用的道具和设施非常精致。

例如,茶室通常建在自然环境中,简洁而有质感的室内装饰,清水石、花草盆景等都是常见的元素。

而且,茶具也非常重要,通常由独特的陶瓷器皿和手工艺制品制成。

相比之下,中国茶道注重更多的是庄重和华丽。

茶艺师通常会选择华丽的茶具,以及刻有龙凤等图案的瓷器。

中国的茶室也更注重装饰和室内设计,以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氛围。

3. 礼仪与流程茶道的礼仪和流程在两国间也存在差异。

日本茶道注重事先准备,茶道师会精心布置茶室,摆放道具,并按照规定流程进行。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茶道更注重茶艺师的表演和技巧。

在中国茶道中,茶艺师通常会展示一些技巧和独特的动作,以及茶艺手法的独特之处。

4. 茶的种类和品味日本和中国茶道中使用的茶叶有所不同。

日本茶道以绿茶为主,而中国茶道则更注重各种茶叶的多样性,如龙井茶、普洱茶、铁观音等。

此外,在品味茶叶时,两国茶道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日本茶道强调茶的味道和口感,注重品味每一种茶叶的独特之处。

而在中国茶道中,品味茶叶更关注茶的香气和气味。

5. 文化内涵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日本茶道强调的是“和”(wa)的精神,即追求和谐、平静和纯粹的心灵状态。

相比之下,中国茶道更注重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包括宗教、哲学、诗词等方面。

茶道被视为中国哲学的象征,茶艺师通常也会通过诗词和音乐来传递更多的文化信息。

总结起来,日本和中国茶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在设施和道具的选择上,还是在礼仪和流程的执行上,两国茶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关系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关系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关系在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关系方面,可以从历史渊源、传统仪式、审美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一、历史渊源茶道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陆羽《茶经》,而在日本,则起源于9世纪初的平安时代。

根据史书记载,由于日本与中国的密切交流,茶叶和茶道的传入便成为一种文化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在两国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形态,但仍然彼此影响和借鉴。

二、传统仪式中国的茶道强调礼仪和仪式感,尤其是在茶艺表演和品茶过程中。

中国的茶道注重壶艺和倒茶的技巧,独特的泡茶器具以及优雅的动作,使得喝茶成为一种富有仪式感的活动。

而日本的茶道更加注重心境和精神层面的体验。

茶道的核心是一种精神修养的方式,讲究日本人独特的"和敬清寂"的精神,通过精细的品茗仪式和默契的动作来表达对和谐、自然和宁静的追求。

三、审美观念茶道在中国和日本都体现出对自然和简约之美的追求。

中国茶道注重具象的美感,对茶具、茶具盛装和茶具造型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追求线条流畅、器形优雅的审美观念。

日本茶道则尤其注重对茶室、花道和茶具的整体美感。

它强调自然和谐的美,追求茶席简朴、茶室静寂的环境和杂货的自然造型,都体现出茶道对于整体美感的追求。

四、互动交流中国和日本茶道的发展离不开互动交流。

在茶道的传播过程中,两国不仅从对方那里学习了技术和仪式,还将茶道的精髓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中国茶道的传入为日本茶道的兴盛提供了基础,同时,日本茶道的发展也不断受到中国的影响。

双方在艺术表达、仪式礼仪等方面保持着交流与借鉴,不断推动着茶道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和日本茶道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两国茶道在仪式、审美观念和互动交流等方面有着独特之处,不仅有共通之处,也彼此影响和借鉴。

通过茶道这一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两国人民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世界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对比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对比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对比茶道是一个深受中日两国文化影响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注重茶艺和茶道礼仪,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进行对比,并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而日本茶道则起源于13世纪的宋元时期。

中国茶道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为后世的茶文化奠定了基础。

而日本茶道则是由日本僧侣武者带回本国,并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而成。

两国的茶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

二、艺术流派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艺术流派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茶道较为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追求茶的香气和味道的最佳状态,强调自然与和谐。

而日本茶道则更加注重仪式感和精神意义,从茶道具、服饰到礼仪规矩都有严格的规定。

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美的敬畏。

三、礼仪与仪式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礼仪仪式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

中国茶道注重茶艺的传承和品味,茶席通常简洁而朴素,注重主人和客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茶道更注重以茶会友,以平等和谐的方式对待客人。

而日本茶道则更加强调仪式感,茶席的布置和座次都有严格的规定。

日本茶道礼仪繁复,强调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尊卑和宾主关系。

四、茶具与茶艺茶具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茶具注重器型的精美和材质的考究,尤其以紫砂壶和青瓷杯闻名于世。

中国茶道的茶艺追求独特的品茶技巧和艺术表现,注重茶和水的相互作用。

与此不同,日本茶道讲究朴素和精致,茶具的制作精工细致,以手工制作的陶瓷器和竹制茶筅为主。

日本茶艺强调茶道具的整体协调和和谐美感,以及茶席的布置和茶道主持人的动作和姿态等。

五、精神内涵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精神内涵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国茶道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善、美,注重茶与自然的融合,强调茶的气质和人文精神。

中国茶道强调茶的“清、和、静、净”,注重茶文化的修身养性和自我修养。

日本古代中国茶道

日本古代中国茶道

日本古代中国茶道茶道是一门古老而充满哲学意味的艺术,源自中国,被日本人引入并发扬光大。

在日本古代,茶道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同时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以日本古代中国茶道为主题,探讨其起源、发展和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和传入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的茶饮方式是将茶叶煮熟后直接饮用。

茶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北宋时期,当时的茶道注重茶的品质、冲泡方法以及茶的制作过程。

这种茶道的精神和哲学观念随着唐代僧侣的传播而逐渐延伸到日本。

茶道在日本的传入主要归功于由僧侣最为活跃的传播者—栖圣宗高(日本僧侣)。

在9世纪末,栖圣宗高寻访中国,学习茶道与禅宗,并带回了许多茶叶和茶道的相关知识。

他通过将这种新的文化传授给其他僧侣和贵族,使茶道渐渐在日本落地生根。

二、茶道的发展和茶席在日本的平安时代,茶道逐渐成为贵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特定社交圈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茶道强调的是独特的礼仪和审美观念,将茶的品味与制茶的过程以及茶器的品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同时,茶席作为茶道的重要场所,也开始崭露头角。

茶席通常设置在小型茶室中,步骤繁琐且需要精心准备,包括顾客入座、点茶、品尝和赏析。

在茶席上,人们通过参与茶的冲泡和品味的过程来体验一种宁静、舒适和与自然融合的感觉。

三、茶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平和、谦逊和与自然的和谐,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道的哲学观念进一步加强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尊敬。

在茶道中,茶具从选材到制作都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茶道的执茶和拜茶仪式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和尊重。

其次,茶道对建筑、园林以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营造恰当的茶道环境,人们精心设计和打造茶室,以及与之相互协调的庭院。

同时,茶道对绘画、陶瓷和刀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茶道对日本人的修身养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道来源与历史渊源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

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
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
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
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
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
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
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
“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
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
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

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
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
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
对权威。

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
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
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
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

煎茶法对
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
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

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
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
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

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
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

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
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

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

泊来的茶叶经过
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
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

日本贵族的饮食以生冷油腻为主,净是生
鱼刺块(就是大块生肉,后来多切几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为
宴会后的消食佳品。

以后宋代点茶法传入,点出的茶水又太浓,空
腹喝会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与吃炖肉倒也相得益彰。

千利休发
明了传饮法,就是一碗茶端上来,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须从碗的同
一位置喝茶,传到最后一人要正好喝完。

这种喝法令与会的武士们
有些歃血为盟的感觉,而量的掌握尤为重要,武士都很重视尊严,
座位靠后的人喝不到,难免械斗,或者至少切腹,血溅当场。

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派遣唐使。

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双向的交流开始。

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

中国地
大人多,物产丰饶,自然有无数发明,也经得起浪费,而日本弹丸
小岛,不能首创,亦无资源,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必
须举一而反三。

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新文明,却
也开始加上自己的特色。

现在我们看日本的传统建筑,觉出与中原
不同,却也说不上差别何在,大约室町时代的日本人看这些建筑,
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

同样,面对一种食物,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样吃,从而满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却是怎样由此而提
升自身,故尔茶在中国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总是饮料,在日
本却成了禅茶一体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间的茶水也早被可乐代替了。

日本人
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几乎就是因为它难喝。

只要理解了禅,就
不难理解日本茶道。

甚至可以说,不难理解整个远东文明。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联系。

其实禅具有全部中国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禅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更深。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参悟
了禅的人。

世界本来也许是有一个终极真理的,如果人能够完全理
解这个真理,那么人世就是天堂。

可惜人寿有限,我们短暂的一生
不足以完全领悟所有的道,这个矛盾是人类所有哲学的根源问题。

佛讲轮回,基督讲末日审判,阴阳家讲长生登仙,马克思讲共产主义。

儒家的解决办法是薪尽火传,也就是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
规则,后人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从比前人更高的起点,去领悟
人生,从而更加接近真理。

然而后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准则呢?这
些准则如何不成为对人的束缚呢?孔子也说,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随心
所欲而不越矩。

儒家在此与禅汇合,人必须先遵循一些规矩,修炼
自己的本质,遏制欲望的目的是使欲望不必遏制,当人达到随心所
欲而不越矩时,规矩就不存在了。

这也就是禅宗公案里的“勿使染
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

所以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什么“喝茶去”,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
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

繁复而熟练的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
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
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处处是真理。

日本茶道,是用
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
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时光来领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