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保护生态环境形势与政策

保护生态环境形势与政策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土地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在全球层面,各国之间签署了多项国际环境协定,如《巴黎协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这些协定旨在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各国通过减排温室气体、改善环境治理、限制非法捕捞等举措来履行自己的承诺。
在国家层面,多个国家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例如,中国发布了《生态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并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了处罚。
类似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也有不少国家采取,以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禁止砍伐原始森林、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措施得到了广泛采用。
同时,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尽管各国都在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但实际环境状况仍然严峻。
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也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
因此,教育和宣传也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促进绿色消费,可以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总之,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定、制定政策和法规、加强环境监管等手段来应对环境问题。
然而,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全球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 境问题上的差距
贫困地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 展的矛盾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环境问 题加剧
环境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
国际合作: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 问题
政策制定:各国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包括法律法规、经济手段、教育 宣传等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 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责 任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绿色能源:推广使用清 洁能源,减少污染
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 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环保法规:遵守环保法 规,减少环境污染
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定 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公开环保措施和成果
05
未来环境问题展望
长期趋势与潜在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发和破 坏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影响 生态系统平衡
水资源短缺:全球水资源短缺问 题日益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和人 类生存发展
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
气候变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水资源短缺影响饮水安全
土地退化和污染影响粮食生产
水资源污染影响饮水质量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环境问题关联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4年全球环境问 题形势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全 球 环 境 问 题 现 状 03 2 0 2 4 年 环 境 问 题 挑 战 04 全 球 环 境 保 护 措 施
05 未 来 环 境 问 题 展 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全球环境问题现状
参与环保活动:鼓励公众参与植 树造林、清洁河流、保护野生动 物等环保活动,提高参与度。
2024年全球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以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环境风险。
03
环保技术创新
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在环保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独
特优势。通过研发和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跨国公司可以为解决全球环
境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民间环保力量与公众参与
民间环保组织
民间环保组织是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推动公众参与、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等 方式,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环保挑战与对策
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平衡
01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环境保护,避免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加强环保意识和教育
02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
保的良好氛围。
国际合作与援助
03
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援助,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本国的
环保事业。
跨国公司与环保责任
01
企业环保责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积极履行企业环
保责任,通过采用环保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推广绿色产品等方式,降
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02
绿色供应链管理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其供应链管理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动供应商采取环保措施,跨国公司可
农业生产受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洪涝 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 全球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 响,威胁粮食安全。
空气污染与健康问题
空气质量恶化
生态环境破坏
工业排放、交通拥堵等原因导致空气 质量恶化,细颗粒物(PM2.5)等污 染物浓度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与热点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与热点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受到了各国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了解当前的环境保护形势以及热点问题,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环保策略、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当前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在许多城市,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能源消耗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长期超标,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水污染状况也令人担忧。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水域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土壤污染同样不容忽视。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以及垃圾填埋等,都导致了土壤的污染和退化。
受污染的土壤不仅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生物多样性减少也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森林砍伐、湿地破坏、非法捕猎和采集等活动,使得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削弱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
在当前的环境保护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引发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减少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塑料污染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不当处置,导致了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和陆地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减少塑料使用、加强塑料回收和处理成为了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
广州市垃圾处理困境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广州市垃圾处理困境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广州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广州市垃圾处理困境的现状、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以及应对之策三个方面来探讨该问题。
一、广州市垃圾处理困境的现状广州市作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经济繁荣。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垃圾的产生问题。
据统计,广州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总量高达数千吨,其中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以及建筑垃圾等多种类型。
长期以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庞大的垃圾处理需求,导致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超负荷运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二、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广州市垃圾处理困境对环境保护形势带来了严峻挑战。
首先,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超负荷运行造成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二氧化碳、甲醛、二恶英等有害物质的释放严重威胁着市民的健康。
其次,大量垃圾的填埋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
此外,垃圾处理不当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面临如此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广州市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变。
三、应对之策为了解决广州市垃圾处理困境,改善环境保护形势,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之策。
首先,加强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方式,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
其次,加大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处理能力。
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更多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包括生活垃圾厨余处理设施、资源回收利用中心等,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需求。
此外,对于可回收的废料和垃圾,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开展再生资源利用业务,推动废物资源化利用。
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垃圾处理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管,对违规行为依法惩处,形成有效的垃圾处理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广州市垃圾处理困境对环境保护形势带来了严峻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垃圾分类、增加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推动废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有效缓解垃圾处理困境,改善环境保护形势。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发展趋势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关乎着人类的生存与未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给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层面来看,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气温不断上升,引发了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也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短缺。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矿产等,都是有限的。
然而,人类的经济活动却在不断地加速这些资源的消耗,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发达国家,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一些传统工业的转型和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这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而且,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环境压力。
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些地区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愈发严重。
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在应对环境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
不过,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许多国家已经签署了一系列国际环保公约,如《巴黎协定》,共同承诺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各国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新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国内,环境保护形势同样严峻但也充满希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曾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与应对之策

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与应对之策近年来,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大气污染问题当前,大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排放、扬尘、汽车尾气等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面对此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打击环境污染行为。
2.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3.推广低碳出行方式,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二、水污染问题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了许多水资源的污染与短缺。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水污染问题。
1.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水资源的调度和利用,保持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2.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排放的监管,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推广节水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
三、土地退化问题土地退化主要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应对土地退化问题,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1.实施土壤保护政策,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减少土地退化。
2.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田排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
3.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民的土地管理和耕作水平,增加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四、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行动。
1.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青海湖水位下降生态保护形势严峻

青海湖水位下降生态保护形势严峻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海。
然而,近年来,青海湖的水位持续下降,给湖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水位下降的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青海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是青海湖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青海省的降水量明显减少,而蒸发量却在增加。
这使得青海湖的补给水源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
青海湖周边的城市和农田的水需求日益增长,大量的水资源被抽取供给这些地区的人类生活和农业用水。
此外,过度的水土保持工程和湖滨开发等人类活动也破坏了湖区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水位下降的问题。
二、青海湖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青海湖水位下降对湖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湖水的减少导致湖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威胁。
青海湖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许多珍稀鸟类依赖湖泊的湿地来繁衍生息。
然而,水位下降使得湿地面积减少,鸟类的栖息地变得稀缺,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其次,水位下降导致湖区湿地的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的加重。
湖泊水位下降后,原本被水淹没的湿地变得干燥,湿地植被枯萎,土壤变得干燥和贫瘠。
同时,湖泊水位降低还会导致湖区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最后,水位下降对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青海湖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饮水和灌溉水源,但水位下降导致供水量减少,给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困难。
此外,水位下降还影响了湖泊旅游业的发展,减少了游客的到访量,对当地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青海湖水位下降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湖泊水资源。
加大对湖泊周边城市和农田的水资源分配的监管力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湖泊水源的抽取。
其次,推行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通过湿地恢复工程,增加湿地的面积,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湖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更好的栖息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应对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环境的破坏,保证了灾区环境安全;“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也推动了全国环境质量的改善;在实施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淘汰了一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继续下降。
但是,当前中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未来的环境保护挑战与机遇并存。
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加强的新时期
环境保护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8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务院批复了环境保护部“三定”方案,在政府机构缩减和编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三定”方案在职能、机构、人员编制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
中国环境保护机构进入了政府序列,具备了参与政府决策的地位。
节能减排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
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3.66%、3.2%和4.7%,其中污染减排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首次出现“拐点”,实现了双下降。
2008年1~6月份,三项指标分别比2007年同期下降2.88%、2.48%和3.96%,继续保持全面下降的良好态势。
2008年,节能减排的措施更加具体,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重点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二是淘汰了一批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三是以提高全民节能意识为重点,开展了全民节能行动。
在抗灾斗争中确保环境安全。
2008年初在中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的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不仅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灾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城市污水处理厂直接损失达5.36亿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损失达5.53亿元,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损失10.5亿元。
灾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自然植被受损面积约30万公顷,河流受损长度约2951公里。
地震灾区核设施与辐射装置全部停运,部分退役核设施构筑物出现开裂现象,部分放射源被埋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核与辐射设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环境保护部和灾区各级环保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经过积极努力,使灾区周围环境辐射状况与震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乡镇饮用水源地平均达标率为98%,地表水、空气质量均属正常,未造成环境质量明显变化。
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取得新成果。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
截至9月底,共出动人员885万人次,检查企业39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000多件,挂牌督办环境问题2000余件。
同时,组织对2003年以来群众反映强烈、领导关注、污染严重、问题突出、反复上访、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环境违法案件开展后督察,极大地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另外,积极应对、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截至2008年9月底,环境保护部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达111起,其中特别重大事件1起,重大事件8起,经过各级政府和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部得到妥善处置。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保护措施已经从工程治理逐步转向生态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道路;生态破坏的防治从被动逐步转向主动;保护重点从生态建设为主逐步转向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对象从物种、植被等单一生态结构要素逐步转向生态功能。
中国环境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工业化、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城镇化发展,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根本任务。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仍将非常突出。
第一,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中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除长江、珠江水质良好外,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湖泊富营养化和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藻类暴发面积和频率增大,危害程度加剧。
全国75%的湖泊呈现富营养化。
太湖、巢湖、滇池因总磷、总氮污染使水质严重恶化。
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中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
中国大部分海湾、河口湿地等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渤海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海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毒赤潮发生次数增加。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中国已有16个省市,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全国有超过100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中国城市群大气出现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共存的复合型污染,具有明显的局地污染与区域污染相结合、污染物之间相互耦合的特征。
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以及污水灌溉等造成土壤污染和农产品污染。
据估计,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2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
第二,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中国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不断加大,使局部生态问题有所缓解。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森林、草地、荒漠等植被严重退化。
森林资源呈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生态系统趋于简单化,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天然草地面积逐步减少,质量不断降低,生态功能和生态承载力下降。
二是土地退化问题突出,盐渍化和沙化土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净减少82万公顷。
三是湿地功能降低。
湿地人工化趋势普遍,面积大幅萎缩。
近40年来,全国仅围垦一项就使天然湖泊湿地消失近1000个,面积达130万公顷。
中国湿地面积已从原来占国土面积6.9%左右,下降到3.77%,大大低于全球湿地占陆地面积6%的平均水平。
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湿地物种也受到破坏,致使一些物种处于濒危边缘,湿地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
同时,湿地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生态功能下降。
四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由于栖息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十分严重,动物濒临灭绝。
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与此同时,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威胁,局部地区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五是冰川退缩趋势明显。
中国冰川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是西北干旱区尤其是绿洲的重要水源。
近二三十年来,西部冰川总体处于缩小状态,一些冰川的厚度也在明显减薄。
第三,环境突发事件仍很突出。
2008年1~9月,环境保护部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111起,比2007年同期增长22%。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地发生21起突发环境事件,平均每天发生2起,同比增长210%。
突发环境事件仍将呈现高发态势。
1~9月受理群众来信3052封,来访345批,受理群众电话咨询、投诉2000余件,主要反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2008年上半年发生47起水环境污染事件,有31起危及群众饮用水安全,占66%,其中有13个乡镇级饮用水源取水口中断取水或改用备用水源,近40万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第四,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2008年,全国煤电脱硫装置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这意味着下一步控制二氧化硫的任务将转向难度更大的其他行业。
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一半的非电行业,由于脱硫技术尚不成熟,减排措施短期内难以落实。
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已经产生巨大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一些企业特别是钢铁、电力、建材等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污染减排的资金将受到限制。
受2008年初南方冰雪天气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影响,灾情严重的6个省份中,湖南、湖北、安徽几乎所有脱
硫系统均受到影响,地震灾害也使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大量治污设施受损,直接影响减排效果。
同时,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新增污染排放量的压力较大。
第五,国际上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加剧。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呈现经济化、制度化、政治化趋势。
虽然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0%,但排放量增长较快,履行国际公约的压力日益增加。
同时,中国酸雨、沙尘暴、颗粒物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些国家和新闻媒体炒作的话题。
特别是环境问题与国际贸易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nc-18 20090110)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