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论文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范文一: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摘要: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今天,怎样联用中西药才能增强疗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已经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也是临床药师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就不恰当的中西药联用时药物所发生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药理变化,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的降低、毒性反应的增加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配伍用药安全引言:中西药配伍,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的一个手段,中西药配伍,有此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有些却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中药的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中西药的配伍禁总在临床上却重视不够,常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现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讨论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一、理化性质改变。
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1、形成沉淀含有鞣质的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黄等中药以及麻仁丸、利胆片等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与四环素类、红霉素等甙类,麻黄素、阿托品等生物碱以及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
2、形成络合物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3、酸碱中和五昧子、女贞子等酸性中药与氧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西药合用,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会起中和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二、药理变化。
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1、药动学变化(1) 硼砂、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等碱性中药及其制剂与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亚铁等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与奎宁、氯奎、强力霉素、新斯的明联用会使其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与奎尼丁联用会导致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中毒。
⑵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等,使尿液酸化药等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
(3)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结合。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摘要]近年來,微生物在药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资料,了解到微生物与药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微生物进行转化和发酵,将其应用到药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展现出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药学;发酵一、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1)微生物与药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小剂量情况下,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存活及生长,不会对宿主产生严重的毒性。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抗生素起到了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某某某中。
除了具备抗感染作用外,一些抗生素自身还具备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被应用于肿瘤化学某某某中。
(2)微生物在医药卫生方面被广泛应用,维生素及辅酶被大量应用。
(3)近年来,人们在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药品卫生行业的关注力量,加大对药品卫生质量进行控制。
(4)药品及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技术生产中,采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生长因子及干扰素等[1]。
二、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一)微生物转化在药学中的应用1、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不同的化合物光学活性不同,自身展现出了不同的生物学活性。
现阶段,手性药物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拆分及不对称合成手性药物成为热点研究问题。
在生物体系中,酶展现出了高度的立体选择性,通过利用及筛选微生物或酶的过程,能够产生活性较高及立体结构专一的化合物,是一种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的方法。
例如,将氯—酮丁酸甲酯及乙酯作为底物,将酮基还原为羟基时,展现出较高的立体选择性。
通过生物转化的过程,不仅能够得到立体结构专一的手性化合物,同时也完成了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微生物转化中的合成手性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2、在药物代谢中的应用3、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天然活性药物自身具有资源有限、含量低、结构复杂等特点,增加了药物的开发难度,利用生物转化方法合成有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开发新药提供了有效途径。
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药剂学论文

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药剂学论文1细胞生物学靶向制剂的概念起源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Ehrlich提出的“神奇子弹”(magicbul-let),近二十年来,脂质体阿霉素等药物载体制剂的上市,把肿瘤的药物治疗带入了“分子靶向药物”时代。
药剂学也从传统的工业药剂学,发展到了新型的分子药剂学领域。
通常根据靶向制剂在体内的靶标不同,将靶向方式分为:一级靶向(作用于特定器官和组织)、二级靶向(作用于特定细胞)和三级靶向(作用于细胞内特定部位和细胞器)。
三级靶向主要是新型分子药剂学的研究领域,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的学科基础有助于分子药剂学的深入发展。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由双层高度特化的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
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ATP,为细胞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细胞生长的能量工厂。
已有学者研究以线粒体为靶点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通过作用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促进癌细胞的凋亡及坏死,起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8]。
干细胞(Stem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肿瘤干细胞对肿瘤的存活、增殖、转移及复发有着重要作用。
从本质上讲,肿瘤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维持着肿瘤细胞群的生命力,肿瘤干细胞的运动和迁徙能力又使肿瘤细胞的转移成为可能。
已报道通过脂质体及其靶向修饰技术,可以靶向传递抗癌药物至肿瘤干细胞[9]。
细胞内涵体逃逸(osomalescape)是一些药物发挥效应的必经过程。
采用制剂技术来加强这些药物的内涵体逃逸是药剂学前沿的研究热点。
如在RNA传递实际应用中,必须克服递送后RNA被内涵体包埋这一问题。
一些研究运用内涵体溶解肽、化学内涵体溶解剂和光诱导内涵体逃逸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10]。
此外,将细胞穿透肽(CPP)-药物复合物靶向递送到特定器官、肿瘤、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对于实际治疗应用也是必要的。
近年来在这方面已有很大进展,尤其是通过非共价结合形成药物CPP复合物[11]。
药剂学毕业论文中专药剂学毕业论文

药剂学毕业论文中专药剂学毕业论文篇一:药剂学实验的教学改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处方设计、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
这门学科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上,它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实验教学对于药剂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药剂学实验是药剂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药剂学实验作为药剂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对药剂学理论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
观察现阶段的药剂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也可以发现还有很多的不足。
现如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基本技能越来越重视,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药剂学实验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之间的协调能力外,应该更加的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药剂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学校一直使用的传统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药学人才。
1.实验教学模式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我校药剂学实验课上一直使用的为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属于理论课,授课的过程主要为教师来讲解,学生不经过思考直接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下,药剂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而且往往达不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目的。
并且很多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那些实验所涉及的制备工艺及处方等方面已相当成熟,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就会导致学生缺乏探索的精神,自主思考能力也较差,对整个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入。
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比更重要,并且在实验课上得不到实效,因此很多的学生对于实验课不够重视,而且学生对于很多验证实验的实验结果也有所了解,所以很多时候对实验也缺乏兴趣。
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先规范地给出实验的处方、用量和操作步骤等,然后学生就按照教师所给出的处方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做起实验就像是在机械地执行任务,实验过程中并不认真,实验操作也毫无章法,最后的实验结果也不如预期效果。
药剂毕业论文

药剂毕业论文药剂学论文篇一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也是其核心。
作为医院窗口的门诊药房,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对医院的形象和医院效益有直接影响。
为此,笔者所在医院药剂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重新定位,从转变观念入手,从门诊药房改革入手,改变模式,开发药房药学服务的各项功能来提升药房药学服务质量,让门诊药房成为医院的文明窗口。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业务素质门诊药房药剂人员不仅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具有为患者服务的崇高理想,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加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丰富知识底蕴,掌握最新的药品信息,以及超高交流技巧。
为此笔者所在医院药剂科经常组织一些相关的业务学习,不断增强药剂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药剂人员进行本专科的在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健全门诊药房的工作制度为保证门诊药房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完善门诊药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门诊药房的内部管理,并健全对药房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
如:(1)药剂人员在工作中表现良好,取得突出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应从精神上予以表扬,从政治上给予鼓励。
(2)药剂人员无工作责任心,对患者服务态度差,工作粗心大意,无制度观念的,应对其批评教育。
若违反相关药房制度并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还应给予适当的处分和(或)经济处罚。
(3)要不断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对药房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
3、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患者心理的了解,多进行换位思考,以“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务观念作为指导思想,这对改善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极为重要。
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在感觉身体不适的同时,也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心情较为焦虑、烦躁。
给予温和、友善的服务态度会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安慰,相反不好的态度容易使他们受到刺激,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药剂学专业论文范文3篇

药剂学专业论⽂范⽂3篇中职药剂专业实⽤药剂学论⽂⼀、结果分析和讨论(⼀)⽬前“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药剂学学科主要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两部分内容。
由于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较多,以往“实⽤药剂学”的学习以制剂学为主,课程教学中始终突出制剂技术的学习,特别是⼯业药剂学的内容讲得⽐较多;⽽调剂学的内容,如合理⽤药、处⽅调配等通常讲得很少,最终导致药剂专业毕业⽣掌握的药剂知识不够全⾯,尤其是在社会药房⼯作的药品零售的从业⼈员,显得知识单薄且不能很好地参与药学服务。
(⼆)“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岗位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主要就业单位为制剂⽣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
这就提⽰我们,未来“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主要与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相对接。
(三)“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职业标准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是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就业的主要岗位,其对应的职业标准分别为药物制剂⼯和医药商品购销员。
因此,应参照以上两种职业资格标准改⾰课程教学内容,建⽴突出职业能⼒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从“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岗位、职业标准来看,“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制剂和调剂两⼤部分,⾄少应涵盖表4所列的四⼤部分内容。
其中,制剂⽣产操作、药品⽣产质量控制为以往药剂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药、处⽅调配在以前的教学中鲜有涉及,今后教学中应及时补充并重点学习。
⼆、中职药剂专业“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建议(⼀)课程⽬标设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掌握常⽤剂型的⽣产及质量控制知识与技能,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处⽅及处⽅调配、药房管理、合理⽤药等知识与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制剂⽣产与药品零售岗位的⼯作任务,为考取药物制剂⼯和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四级)打好基础;在关注学⽣职业能⼒培养的同时,应培养学⽣严谨、规范、科学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树⽴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为全⾯发展服务。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篇一【摘要】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造福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
在我国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日益受到瞩目。
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从生产工艺、中药原材料、中药药剂的剂型、中药制剂的现代化质量标准等上面着手,多管齐下,才能真正使得中药能够在最大效益上造福于人类。
本文简述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历程,争取能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制剂;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成果,也是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发展史上,中医中药为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而多年来,由于中药对某些疾病所起到的特殊的治疗或缓解作用,使得中药愈来愈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专家的关注。
尽管我国有着很丰富的道地药材,但是由于我国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制约,使得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医药市场上,抓住机遇,稳中求进,既能大力发展我国中药事业,又能提升我国中药制剂的研发水平,成为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发展概述“中药现代化”这个概念是1996年正式提出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产业之一。
中药现代化是指凭借传统中药的优势,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按照国际普遍认同的质量标准对中药进行研发、生产和使用,以满足现代化的医药需求。
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基础研究的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的现代化[1]。
这次主要探究的是中药制药的现代化,而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药生产的现代化,核心是中药制剂的现代化。
我国虽然有着很多道地药材,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我国药材目前存在着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较大、资源量减少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药学职称论文(参考范文10篇) 2021

药学职称论文主要是从事药剂学、药事管理方面的人,需要提高自己的职称等级,所发表的论文,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药学职称论文的范文,希望大家通过对下文的参考,对自己职称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药学职称论文写作参考范文10篇之第一篇:安神类中药的药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摘要:为更加安全高效地应用安神类中药。
本文为从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对朱砂、琥珀、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等安神类中药进行文献整理,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安神类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和临床效果。
关键词:安神中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Abstract:According to Chinese medicine, anxiety, amnesia and insomnia are mostly caused by restlessness of mind, and most of them are treated with tranquilizer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active component,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cinnabar, amber, spine date seed, cypress seed, fleece-flower stem, polygalatenuifolia are reviewed,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psychotic drugs.Keyword:Tranquilizer; Active Component; Pharmacological A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0 引言随着现代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环境改变,焦虑、健忘、失眠等问题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西医目前主要依靠巴比妥类及苯二氮类药物治疗,但长期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中医在治疗上述问题上有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耐受性和依赖性低等优势,本文从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医临床常用的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安神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控释制剂的发展前景【摘要】: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使药物的剂型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机。
在其中,药物新剂型——缓控释制剂正向着“精确给药、定向定位给药、按需给药”的方向发展,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缓控释制剂、释药徐缓、定位释放、生物利用度一、缓控释制剂的前景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这一发展趋势已在药物制剂研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缓控释制剂是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出现比较早的新剂型,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以控制药物的吸收速度,不仅使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浓度范围,而且有效地避免因药物浓度过高而引起的毒副作用。
剂型是活性药物进入机体前的最终形式,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代为普通制剂,如丸剂、片剂、胶囊和注射剂等;第二代为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等,如缓释骨架片、植入式长效制剂等;第三代为控释制剂,以及利用单克隆抗体、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等药物载体制备的靶向制剂,如渗透泵制剂、膜控释制剂、脂质体制剂等;第四代为基于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
近年来,缓控释制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第一代普通制剂中,新剂型的发展主要立足于提高药物稳定性、促进溶出、改善制剂色香味形等以提高病人顺应性等。
第二至第四代药物制剂,可统称为药物传递系统,药物递送的目的在于通过适宜的制剂手段使药物在必要的时间内,在适宜的部位按一定的速度释放,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或使药物载体到达特定的靶器官释放药物,以减小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药物传递系统与常规制剂相比较具有疗效高、作用时间长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各种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经皮、鼻腔、口腔等。
根据药物传递系统的作用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速度控制型给药系统:主要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如缓释、控释和迟时释药系统。
方向控制型给药系统:主要是指控制药物在体内特定的部位释放的给药系统,包括靶向给药系统和定向给药系统等。
应答式给药系统:由于一些疾病的发作显示出生理节奏的变化,因此,需要一种能根据生理或病理需要而定量释放药物的系统。
应答式释药系统包括外调式释药系统和自调式释药系统。
外调式释药系统是利用外界变化因素,如磁场、光、温度、电电场及特定的化学物质等的变化来调节药物的释放。
则是利用体内的信息反馈控制药物的释放,不需外界的干扰。
现已报道的自调式释药系统有:尿素-尿素酶体系、pH-敏感溶胀型聚合物凝胶体系、葡萄糖、葡萄糖酶体系、pH-敏感性溶解度控制自调式给药系统以及pH-敏感脂质体等。
二、缓控释制剂的简介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缓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药物的释放多数情况下符合一级或Higuchi动力学过程。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制剂,一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释药速度仅受制剂本身设计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条件,如pH、酶、胃肠蠕动等因素的影响。
临床上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主要有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消化性溃疡药、解热镇痛药、抗精神失常药等。
另外,缓控释制剂的开发还需要注意如下事项:①溶解度与胃肠道生理pH关系密切的药物很难控制释药速率,不宜制成理想的缓控释制剂:②易水解、易被酶代谢的、口服吸收不完全或吸收无规律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③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制剂,因为结合作用能延长药物的活性,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易造成减效或体内蓄积:④半衰期过长和过短的药物也不宜制备缓控释制剂,因为半衰期过长很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更多地累积而产生毒副作用。
三、缓控释制剂的优点虽然缓控释制剂有其限制性,但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减少服药次数,大大提高了病人的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通过延缓或控制药物的释放来控制药物的吸收,药物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以达到长效作用。
目前,口服缓控释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种:每日给药一次,恒速释放、定位释放和定时释放等。
恒速释放可大大减少血药浓度波动,增加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定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定时释放可根据生物时问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一般缓、控释制剂的目的是要在较长时间内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的有效浓度范围内。
一般缓、控释制剂的剂量比普通制剂大,给药次数少,通过缓慢释放和吸收药物以补充消除的药物,达到维持治疗浓度的目的。
因此,最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应该是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其在体内的消除速度相同。
第二,释药徐缓,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缓控释制剂是当前给药系统研究中的重点,一般通过控制活性成分的释放特征,改善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避免过高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延长体内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传统中药制剂中存在缓控释制剂雏形,如膏药和丸剂均有明显的缓释特征,所谓“丸者缓也,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
缓、控释制剂稳态时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应小于普通制剂,也可用波动度表示。
根据此项要求,一般半衰期短、治疗窗窄的药物,可设计每12小时服用一次,而半衰期长或治疗窗宽的药物则可设计24小时服用一次。
若设计零级释放剂型,如渗透泵,其峰谷浓度比显著小于普通制剂。
保持疗效同时又减少毒副作用。
由于按该类制剂设计的要求,药物可缓慢地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因此可避免由于血药浓度超过治疗浓度范围所导致的毒副作用,同时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治疗窗)之内得以维持疗效。
使药物口服后延迟到肠内释放,避免在胃内灭活,从而使对胃酸不稳定的药物可以口服给药(例如红霉素肠溶片)。
另一方面,经皮下或肌内注射给药、以及透皮吸收的缓释/控释制剂,还可避免门肝系统的“首过效应”,使药物缓慢释放吸收(例如胰岛素埋植剂型)。
使药物口服后延迟到肠内释放,避免对胃刺激,使虽有疗效但易刺激胃部的药物减轻或避免了其副作用(例如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缓释制剂)。
使药物定位释放(例如在结肠),从而使药物在适当部位较长时间停留并按要求释放一定量的药物,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或达到增加局部治疗的目的。
此类释药系统不仅可用于结肠疾病的治疗,还可用于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以避免胃酸或肠道某些酶的破坏。
目前研究结肠定位释放的药物有“氟脲嘧啶”“柳氮磺吡啶”等。
第三,缓、控释制剂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
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一般比普通制剂的80%~120%的范围内。
若药物吸收部位主要在胃与小肠,宜设计每12小时服一次,若药物在结肠也有一定的吸收,则可考虑每24小时服用一次。
为了保证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根据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速度控制药物在制剂中的释放速度。
国内外近来已开发上市或正在研制的新型制剂重点以缓释、控释制剂为主,并根据其制备工艺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骨架片、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渗透泵片、缓控释固体分散体制剂、缓控释微囊和微球、包合物缓控释制剂、胃内漂浮片等缓、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的优点在于:给药次数少、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反应轻、疗效持久。
目前主要有注射剂、内服制剂和外用制剂等剂型。
其原理通常是根据药物的扩散、溶出、渗透及离子交换和胃肠道特性,以制剂的手段,延缓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及排泄过程中的释药速率和制剂的输送速度。
第四,某些缓、控释制剂可以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疾病的治疗。
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目前已用于中药缓释制剂的剂型主要有微粒制剂、片剂、胶囊剂、凝胶剂等, 这些剂型用于中药缓释制剂的共同点在于能够通过辅料阻滞或减缓药物的释放达到缓释的目的。
药物定时定速释放又称脉冲释药,其设计要求是使药物根据人体生物节律变化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
目前美国已上市的FDA批准的首例择时释药制剂是Searle公司的“盐酸维拉帕米控释片(Verapamil Hydrochloride) ”,其控释片是利用渗透泵技术制备的定时释药制剂。
病人在临睡前服药,它可在服药后规定的间隔时间(5 h)释放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使患者在次日凌晨获得一个脉冲剂量的药物,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高血压患者在清晨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心血管意外的问题。
目前国内正在研究脉冲释药系统制剂药物有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硫酸特布他林( Terbutaline Sulfate) ”等。
四、结束语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当今药剂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已日趋成熟,靶向、黏膜和透皮给药制剂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随着高分子化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材料、电子和机械工业的发展,高效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药物传递系统必将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1】沈岚,林晓,徐德生。
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2】边佳明,赵维娟,许景峰。
国外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房。
【3】陆彬。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郑淑贤。
胃内漂浮片的处方工艺筛选。
海峡药学。
【5】杨亚萍,王柏。
脉冲释药系统的新进展。
药学进展。
【6】张静,平其能。
口服择时释药系统。
药学进展。
【7】任国莲,张淑秋。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物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