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合集下载

祭孔大典-简介

祭孔大典-简介

祭孔大典 - 简介祭孔大典,是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

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

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

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

参加祭孔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

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后,“家祭”仍照常进行。

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祭孔大典 - 形成源流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

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至直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

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

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

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

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

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

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 - 祭典仪式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祭孔子活动感想

祭孔子活动感想

祭孔子活动感想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孔子这一历史的巨人,我一直都充满着敬仰和崇拜。

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先哲,思想家,教育家,思想家,伦理修养的典范,他的思想和教义,对于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祭孔子活动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先贤的敬仰和感恩之情的表达。

祭孔子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仪式,也是中国人民对孔子的一种尊崇与记忆。

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孔子的诞辰,我们会举行盛大的祭孔活动。

这天,我们会穿上整洁的衣服,手持香烛、鲜花和美食,来到孔子的庙宇,向孔子的塑像行礼,燃香敬拜,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敬意。

对我来说,参与祭孔子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认同和承担。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重要支撑。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时刻铭记并传承这些伟大的文化遗产,祭孔子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通过这种仪式,我得以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对于道德品质的重视、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思想精神的重视,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学习和继承的珍贵财富。

在参与祭孔子活动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向孔子表示敬意,更是在学习孔子的思想和品格。

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他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是孜孜不倦的追求道德真理和人格完善的典范。

通过祭孔子活动,我不仅仅意识到了我们需要对先贤的尊崇和传承,更是深刻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教化。

他的思想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立足世界的文化基石,我们要时刻铭记并发扬光大。

参与祭孔子活动还让我意识到,孔子的思想是活的,是富有生机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演绎和传承。

他提倡的“仁者爱人,智者爱知,勇者爱义”,已经成为我们当代人的处事准则和处世哲学。

在现代社会,为人处世需要有情怀,需要有智慧,需要有勇气和坚持,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孔庙的历史文化

孔庙的历史文化

孔庙的历史文化
孔庙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孔子的祭祀场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祭祀中心之一。

以下是孔庙的历史文化特点:
1. 孔庙的历史悠久: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古代庙宇之一。

2. 孔庙的建筑风格:孔庙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特点,包括宏伟的门楼、庭院式的布局、辟邪的牌坊、大殿和配殿等。

3. 孔庙的文化意义:孔庙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强调人伦道德、孝道、修身治国等重要思想。

4. 孔庙的教育功能: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还是中国古代的一所教育机构。

在孔庙内设有学宫,供学生学习儒家经典,培养儒家学问。

5. 孔庙的祭祀仪式:孔庙每年举行多次盛大的祭祀仪式,包括春季祭孔大典、秋季祭孔大典等。

这些仪式以郊祀的形式,表达对孔子贡献的敬意。

6. 孔庙的影响力:孔庙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它成为士人学问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之一。

总之,孔庙作为孔子的祭祀场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3年春季祭孔祭文

2023年春季祭孔祭文

2023年春季祭孔祭文摘要:一、引言二、祭孔活动的意义三、2023 年春季祭孔祭文概述四、祭文内容详解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祭孔活动一直是尊崇孔子、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形式。

自汉代以来,祭孔仪式逐渐成为国家大典,旨在弘扬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伟大精神。

时至今日,祭孔活动依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023 年春季祭孔祭文,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

二、祭孔活动的意义祭孔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祭孔活动体现了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尊重,有助于弘扬儒家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

其次,祭孔活动强调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激励人们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最后,祭孔活动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能够强化民族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三、2023 年春季祭孔祭文概述2023 年春季祭孔祭文,以尊崇孔子、弘扬儒家文化为主题,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敬仰之情。

祭文回顾了孔子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强调了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祭文还展望了新时代背景下,儒家文化如何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四、祭文内容详解祭文开篇,通过对孔子生平的简要回顾,展示了孔子伟大的一生。

孔子为实现天下大同、民安物阜的理想,四处奔波,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贤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祭文阐述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强调道德伦理,提倡家庭和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同时,儒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为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祭文还展望了新时代背景下,儒家文化如何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释奠礼”——延续千年的祭孔仪式

“释奠礼”——延续千年的祭孔仪式

“释奠礼”——延续千年的祭孔仪式今天是孔⼦诞⾠2567年,北京孔庙、曲⾩孔庙等多地孔庙都举⾏了祭孔仪式。

祭奠孔⼦⾃古有之,经过2500多年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华⽂化的重要仪式、⽂化图腾和精神象征。

祭孔仪式⼜称“释奠礼”,是⾃古相传的祭祀孔⼦的典礼。

可是如今中国⼈都感觉很疑惑,很陌⽣。

所以,有必要给⼤家做⼀个介绍。

今天我们通过清华⼤学礼学研究中⼼彭林教授的讲述,与⼤家⼀同了解⼀下什么是“释奠礼”。

今⽇上午,北京孔庙举⾏“释奠礼”祭祀孔⼦(来⾃⽹络)“释奠礼”在北京孔庙,⼤家可以看到清代帝王题写的“⽣民未有”匾。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被尊称为“万世师表”的,是孔⼦。

在港澳台,每年的教师节即是孔⼦的诞⽣⽇。

孔⼦的道德⽂章,堪称千秋万代之师和表率。

“释奠”⼀词,始见于《礼记·⽂王世⼦》,当时的学校,对于先圣、先师⾏“释奠礼”。

“释奠”是什么意思?没有作出说明。

东汉著名经学家郑⽞解释说:“释奠者,设荐馔酌奠⽽已,⽆迎⼫以下之事。

”“释”就是放,在牌位⾯前放祭品;“奠”也是放,在甲⾻⽂⾥,“奠”字的本义就是把⼀个酒器放在地上。

“设荐馔酌奠”,“荐馔”,是⾷品;“酌”,是酒。

⼀般的祭祀,都需要有“⼫”。

这⾥的“⼫”不是死⼈,古代祭祀,⼀定得有⼀个⼈代表死者坐在那⾥,这个⼈就是“⼫”。

释奠礼没有“⼫”,只需要把祭品放在那⾥。

唐⼈孔颖达解释说:“释奠”是“直奠置于物,⽆⾷饮酬酢之事”,即只要将祭品直接放在神主之前表⽰祭奠之意,致祭者之间不需要酬酢。

总之,这是⼀种⽐较简略的仪式。

孔⼦去世第⼆年,鲁哀公决定祭奠他⼀下,并且将孔⼦⽣前的三间房⼦,改为祭祀场所,把他⽤过的⾐、冠、琴、车、书等,都收藏在⾥⾯,供⼈们凭吊、瞻仰。

西周以来的祭祀主要是“四时祭”,就是在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换季时,祭祀祖先。

每年的四时,⼈们都会⾃发地到孔⼦墓前祭祀,甚⾄有儒⽣在那⾥演习乡饮酒礼、⼤射礼等。

孔⼦在世时,在看过乡饮酒礼后,⾮常感慨这种仪式潜移默化的教育作⽤,说:“吾观于乡,⽽知王道之易易也。

宋代民间的孔子崇拜

宋代民间的孔子崇拜

孔子崇拜:从民间行为上升为官方祭礼孔子崇拜最初起于孔子弟子与鲁人对孔子本人的崇敬。

直到汉时,民间自发的祭孔行为被朝廷确认为释奠礼,出于尊师的情感正式成为官方祭礼。

最初,祭孔并不在孔庙,而是由孔子弟子与崇敬孔子的鲁人发起,地点在孔子冢。

第一个记载孔子丧葬与祭祀情况的应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孔子墓地被称为冢,等级比墓要高。

“冢,肿也,象山顶之高肿起也。

《说文》:冢,高坟也……方言云凡葬而无坟,谓之墓。

”又,古人有南向称君、北向称臣的尊卑观,孔子葬于城北,坐北朝南,为尊。

人们用“孔里”来命名孔子冢附近的百余户人家,这些崇敬孔子的鲁国人世代定时在孔子冢进行祭祀。

虽然祭孔行为出于私人,但是在孔子家乡,人们在孔宋代民间的孔子崇拜□刘宁瑶子冢前的各类礼乐活动,已经有一定规模与等级。

儒生们在孔子冢前谈论礼乐、进行乡饮礼的宴乐活动。

而大射礼作为祭祀射,由天子与诸侯参加。

郑玄注《周礼》曰:“大射者,为祭祀射。

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大射礼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礼仪。

鲁国将这种国礼的地点放在孔子冢前进行,虽然并非祭孔行为,但也反映出了孔子在其家乡的重要地位。

孔庙的出现,有助于孔子崇拜现象传播到鲁国之外的地区。

孔子冢和孔庙均可祭祀,但孔庙可以复制。

孔庙出现并用于祭祀,根据司马迁“后世因庙”的记载,应后于孔子冢祭祀。

三国《皇览》记载:“孔子冢去城一里。

冢茔百亩,冢前以瓴甓为祠……本无祠堂。

”说明孔子冢前最初是有祠坛而无祠堂(即家庙)的。

最初建立时间,根据南宋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孔传所说,是在鲁哀公十七年:“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守陵庙百户。

”黄进兴认为“守陵庙百户”应从《史记·孔子世家》中附会而来,时人出于对孔子的尊敬与崇拜,自发在孔子冢边立家,并非是官方的守陵庙。

德阳文庙祭孔的文化价值探析

德阳文庙祭孔的文化价值探析

德阳文庙祭孔的文化价值探析摘要:文庙祭孔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行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

文章结合德阳文庙祭孔活动,祭孔礼仪,分析德阳文庙祭孔中的独特性,剖析文庙祭孔中展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

从古代祭孔民间祭孔以及当下祭孔不同的阶段出发,探究德阳文庙祭孔背后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德阳;文庙祭孔;文化价值引言:文庙也称孔庙,是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载体,主要用于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而设立的纪念性建筑。

由于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具有重要作用,历朝历代对于孔子都推崇备至,并将修筑孔庙作为国家大事来办[1]。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伴随着孔子所创办的儒家学说地位不断提升,文庙的建筑数量也持续增加,建筑等级不断提升。

除实体建筑外,文庙祭孔的功能和价值也进一步拓展,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符号,具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

一、德阳文庙祭孔基本情况介绍(一)德阳文庙祭孔德阳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阳文庙具有庙管会三合一的地位,不仅是文庙,也是四川省孔庙博物馆,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所在地,德阳文庙有着较高的资源品位且颇具地方特色[2]。

德阳文庙组织的祭孔活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

德阳文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启二年,现存的德阳文庙建筑,主要是清道光年间的格局,德阳文庙是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建筑群有20多处古建筑,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

梁思成在考察德阳文庙后,也指出德阳文庙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规模大,保存完整,而且特点非常鲜明,德阳文庙既具备四川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因其保留完好的文庙祭孔礼仪和民俗,而具有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3]。

(二)德阳文庙祭孔的发展历程从祭孔礼仪的发展起源来看,可考证的祭祀孔子的典礼源于明万历朝李之藻《释奠诂》其中,记载了释奠古礼,既施向山川、宗庙,事天地、尊先祖,也施于“学宫”,以“隆君师”。

后来,伴随着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儒学的提倡,释奠礼逐渐成为主要祭祀孔子的礼仪,并将其升级为国家级的常设之礼[4]。

关於民间寺庙祭孔的状况

关於民间寺庙祭孔的状况

61關於民間寺廟祭孔的狀況―以閩台地區為主二階堂 善 弘*一,民間祭孔意識 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歷史上不斷地受了儒教思想影響。

《論語》《孟子》就是東亞洲全部地域的古典,而孔子就是最有名的聖人。

所以多半亞洲人,尤其是日本人、韓國人以為在中國每天許多人去文廟拜孔子。

不過,訪問中國寺廟時容易發現,在中國人們熱心地崇拜的就是觀音菩薩、彌勒菩薩、關公、泰山娘娘等佛教道教的菩薩與神明,而不是孔子。

各地寺廟很多人參拜佛菩薩,但是幾乎都沒有人去文廟。

 關於這個情況,黃進興先生根據嚴復、馮友蘭的紀錄如此說明1):馮友蘭(1895-1990)在他的回憶錄《三松堂自序》,刊載了這麼一段孔廟的趣談:「有個笑話說:關帝廟、財神廟的香火很旺盛,有很多人去向燒香。

孔子的廟前很冷落,很少人去燒香。

孔子有點牢騷。

有個聰明人問孔子:你有關公的大刀嗎。

孔子說:沒有。

又問:你有財神爺的錢嗎。

孔子說:也沒有。

那個人就說:你既然沒有關公的大刀,又沒有財神的錢,那當然沒有人理你,你何必發牢騷呢。

」馮氏在登錄了這個笑話之後,復加了如是的按語:「這雖然是個笑話,但說的也是社會上的實際情況」之前,清末的嚴復(1854-1921)即見證庶民百姓「無有祈禱孔子者。

」為何「孔廟門前車馬稀」呢。

嚴復、馮友蘭所看的情況,好像現在也基本上沒有變化。

這個情況,當然跟其他的宗教意識有差異。

黃先生如此分析2): * 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 關西大學ICIS副主任1) 黃進興〈解開孔廟祭典的符號―兼論其宗教性〉(田浩 Hoyt Tillman 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536頁。

2) 前掲黃進興〈解開孔廟祭典的符號―兼論其宗教性〉553-554頁。

62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 別冊 8基督教堂以聖徒升天之日作為慶典,以符合信徒的需要。

相對的,作為官方宗教,孔廟祭典卻是方便全國一體奉行的春秋釋奠,與孔聖誕辰或個別聖賢殊無關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孔子作为“四大圣哲”之一,在我国被世代祭祀。

祭孔成为国家重要的祀典,分为官方祭孔和民间祭孔以及家族祭孔等形式,其发展表现为孔子及其先祖和后人的封号不断提高,孔子后世子孙历代世袭封赐,祭孔礼仪不断升格,并不断向地方和海外扩展。

同时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乃至民间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标签:祭孔;官方祭孔;民间祭孔
祭孔以鲁哀公在孔子离世时祭祀孔子、孔氏家族祭孔和孔子的学生祭孔为源头。

其发展以官方祭孔为主流,以民间祭孔包括家族祭孔为辅,从中央不断向地方推广,祭祀规模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海外传播。

一、官方祭孔
官方祭孔始于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祭孔,而皇帝祭孔则始于汉高祖刘邦。

官方祭孔是由中央政府祭孔逐步发展到中央和地方各州县举行祭孔的,祭孔的规模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给孔子加封的封号越来越高;二是对孔子的后人不断提高加封赏赐规格;三是不断提高礼仪规格;四是祭孔活动不断向地方和海外的推广。

(一)追封孔子。

孔子的封号最早始于鲁哀公称其为“尼父”,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追谥加封,从公到候再到圣到王等,不断升高。

“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褒成宣尼父。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封褒尊侯。

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谥为文圣尼父。

唐高祖武德七年诏为先师……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玄圣文宣王……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清世祖顺治二年加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民国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①解放后,我国大陆地区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二)加封孔子后世孙。

据《孔子世家谱》记载,封赐孔子的后人,始于汉高祖,封孔子的第九代后人孔腾为奉嗣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汉文帝封孔子第十代后人孔忠为褒成侯,汉元帝永光元年赐爵孔子十三代后人孔霸关内侯,食邑八百户,黄金二百斤,此为世袭爵位奉祀的开端。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从此衍圣公世袭开始,直至1935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后人孔德成被南京国民政府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三)祭孔礼仪规格不断提升。

文庙的祭祀规格,从汉高祖开始,汉代皇帝祭孔用太牢,地方祭祀用犬。

南朝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在廷议学校释奠礼仪时,决定“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

②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升孔子庙为大祀,笾豆十二,舞八佾。

历代孔子庙祭祀有四进祭祀、春秋祭祀和每月祭祀等三种情况。

此外,不定期举行的有国子监文庙的祭告和献功,曲阜孔子庙的皇帝亲祭幸鲁、遣官致祭和遣官祭告,由于曲阜孔子庙具有孔氏家庙的性质,还有时享、祫祭、荐新、祭告等名目。

(四)祭孔向地方和海外扩展。

祭孔规格的提高还表现在从中央机构不断向地方和海外扩大,这是随着儒家思想和儒文化教育不断受到重视,不断向地方推广和向外传播而伴生的。

祭孔自曲阜开始,唐贞观四年开始推广到全国各郡县设孔庙祭孔,明代和清代继续发展,并因庙学一体,随着学校教育的推广不断向地方推广开去。

孔子思想的对外传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公元前后开始,传播的范围主要是东亚,包括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第二次是从十六世纪开始,
传播的主要范围是东南亚和欧美,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孔子庙和祭孔仪式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民间祭孔
民间祭孔的主要特征是非官方组织,而是出于民众的自发自觉的祭祀行为,祭祀的目的通常不具有政治性,更多体现为功利性和文化、情感色彩。

孔氏家族的祭孔无疑是一种特殊的民间祭孔行为。

孔子死后,被其后人祀于家庙。

在孔伋死后,孔子按礼制不能在孔氏家庙中祭祀,于是改为在孔子庙中祭祀,也即由孔子原故居所改建的最早的孔庙,后来孔庙经过多次新建、修建扩充。

除了曲阜孔庙兼为孔子家庙,还包括孔子后世分散在各地的子孙在其聚居地得到官方允许或家族自行修建的家庙。

在孔氏家庙举行家庭祭孔活动是家族祭孔的主要形式,到当地文庙祭祀,是孔子后人的另一种祭祀形式,此外,还包括在家族或家庭中举行的一般性的祭祖活动。

中国历来主张家祭先祖,国祭英烈,学祭孔子。

祭孔在民间孔氏家族后人之外的其他民众中以文人为重要主体,以文化为主要动因。

三、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早期祭孔属于民间祭孔,按《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自孔子离世至孔霸被封为关内侯并要求以其所得封赐食邑奉祀孔子,民间祭孔持续四百多年后开始官方祭孔。

官方祭孔随其规模提高,对民间祭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地域和人员范围,也改变了单纯的出于怀念和景仰的祭祀目的,赋予民间祭孔更丰富的意义。

(一)官方祭孔扩大了民间祭孔的范围
官方通过在各地修建孔庙,并颁布法令在各地学校祭孔孔子,把祭孔向地方迅速推广,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地域范围。

公元59年,汉永平二年,令郡县学校祭祀周公,以孔子为配祀。

公元489年北魏、公元505年梁分别立孔子庙于京师,公元550年北齐令郡国学校均建孔颜庙。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公元630年,诏州、县皆立孔子庙,从此孔子庙推向全国各地,到清朝末年,孔子庙已经普及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全国各地。

因孔庙的推广和官方的祭祀,使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去了解一个被官方隆重祭祀的圣人,从而产生崇拜心理,孔子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通过官方不断增加祭孔的配祀人物,不断扩大民间祭孔的对象范围。

官方祭孔过程中,采用了配祀制,并不增加配祀的人物数量,因此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对象范围。

在各地的文庙还建立了当地的名宦祠、乡贤祠等,受到附祀的人物包括当地的名宦、乡贤、忠义死节之士、节妇孝妇和文昌帝君等等,以至于凡是为官宦、儒者、有忠孝节义之人均被列入国家及地方官方祀典之中。

不但涵盖了民间信仰的绝大多数真人神,并且为民间祭孔提供了大量的祭祀对象。

(二)官方祭孔影响民间祭孔的主要方式
首先,神化孔子及其弟子或者后世在文庙受到奉祀的先儒先贤,使其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者受命于天的神圣身份,从而符合民间崇拜对象的内在要求。

“周灵王二十一年也,孔子生而首上圩项,因名曰丘。

”“传云孔子未生时有麒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

”这段地方志记载,既要表明孔子出生前的种种圣人预兆,或说有祥瑞出现,或说有神仙出现,预示着孔子生而不凡的先天身份发,又要表明孔子在相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从而神话孔子,使之符合民间崇拜的形象要求。

其次,通过充分对儒理的天理化、绝对化、尺度化、普及化和世俗化改造,创造了民间祭孔的理性前提和价值认同。

历代官方祭孔尊孔是重视儒家思想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内在目的在于以儒家思想维护其统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

儒家思想中对“天”、“理”极为重视,把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论看做是源于天理人性的,因此遵守和奉行则成为必然要求。

当儒家思想被提升到天理高度的时候,遵奉天理和天理的传播者便成为自然而然的民众行为。

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唯一官方认同的思想,强化推行和传播。

汉朝提出郡县学校祭祀周公配祀孔子,及至后来学校与孔庙同步向地方推行,把孔子升为主祀,以其弟子为配祀,学校附于孔庙之中,祭孔、尊孔成为学习文化的前提和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是目的。

隋朝开始设立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发展,使得寒门弟子可以通过苦读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跻身于官宦之列,改变出身地位,由此对儒学和孔子的守崇拜成为读书人及读书人家的共识,不仅具有理论上的认同,更具有非常实际的功利意义。

加之历朝对于忠、孝、节、义之士之妇的彰表,儒家所要求的道德成为衡量人善恶的标准,对儒家文化的掌握程度也成为衡量人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

儒家思想的尺度化和普及化,促进了孔子及其他先儒先贤的神圣化,也推动了民间尊孔祭孔的发展。

再次,官方祭孔不断提高祭祀的规格,不断把祭孔活动向地方推广,并且不断提高对孔子的追封,对孔子后人的封赐,不断扩大配祀、附祀的人员范围,其本身对于民间祭孔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

儒家思想在中国作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存在两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都尊孔祭孔,即便是战乱、分裂或外族统治中原也不曾间断过,而且规格不断升高,一度成为与祭天地同等重要的国家祀典,其规格达到大祀。

孔子的嫡长孙世袭衍圣公,可以跨越诸多朝代,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改变。

帝王的态度引导着民众的态度,改变着民众的行为,官方祭孔引导着民间祭孔。

此外,文庙当中附祀的名宦乡贤,通常是当地具有一定政绩功劳的人,曾经造福当地,使当地百姓从某些方面受到恩惠,被朝廷准为文庙附祀,百姓从各自的实用和功利立场出发祭祀,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

如建宁唐代名宦建州刺史李频,不仅有惠于民,而且成神后也多有神通,受到历追封,由官方祭祀,也受到民间的祭祀。

官方祭孔引导影响着民间祭孔,祭孔本身又对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随着传统文化热,祭孔发展迅速,不但民间祭孔在各地活跃起来,曲阜的祭孔活动近年出于发展文化旅游等的需要,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官方性质,同时近年经常举办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和国际联合祭孔的活动。

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如何对待祭孔活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