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重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重点内容梳理以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重点内容梳理:第一单元1.《草原》:作者老舍,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丁香结》:作者宗璞,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花之歌》:作者纪伯伦,花是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
第二单元1.《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金沙江大渡河。
2.《狼牙山五壮士》: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4.《灯光》:作者王愿坚,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第三单元1.《竹节人》:作者范锡林,竹节人的制作过程、玩法、有趣之处。
2.《宇宙生命之谜》:作者张申培、赵晓梅,人们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3.《故宫博物院》:材料一按照中轴线由午门到太和殿介绍紫禁城,材料二介绍了太和殿的外观、内部装饰、位置和功用,材料三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四单元1.《桥》:作者谈歌,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2.《穷人》: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在柏林》:作者奥莱尔,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心灵创伤。
第五单元1.《夏天里的成长》:作者梁容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盼》:作者铁凝,盼穿雨衣、盼下雨、盼雨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最新最全)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课文复习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重点知识第1课《草原》知识点1.《草原》一课作者(老舍 )。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 )顺序,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描写了(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草原的景色特点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3.理解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我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这些场景体会到“蒙汉情深”。
第2课.《丁香结》知识点1.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丁香结”是指人生解不开的愁怨。
“结”乃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我们在学习中会享受收获,同时也会遭遇挫折,我们应该笑对学习中遇到的“丁香结”。
2.阅读链接(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春天刚来不久,芭蕉叶还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绽放,打着丁香结儿。
在春风中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忧愁。
(2)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如果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才能飘香万里。
(3)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经过霜的树木全都只剩下谢落的枝条,最让人伤心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丁香结。
(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第3课《古诗词三首》一、《宿建德江》1.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重点句子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重点句子第一单元积累句型第2课山雨1.比喻句:(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祌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2.拟人句:(1)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
第3课草虫的村落1.拟人句: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2.比喻句: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3.连动句: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
4.“把”字句: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第4课索溪略的“野”1.拟人、比喻句: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2.排比、拟人句: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3.比喻句: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第二单元积累句型第5课詹天佑1.关联词: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递进关系)2.设问句: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3.排比句: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第6课怀念母亲1.关联词: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转折关系)(一)想到生身母亲和袓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
(条件关系)2.反问句: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第三单元积累句型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1.关联词:(如果)没有他每天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就)不会继续白看他的书,也就不会有那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

1
【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内容
必背课文内容 01 第一单元 1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 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 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 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3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语文园地六 日积月累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07 第七单元 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下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下册)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下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下册)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
1、读第①自然段,能体会到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2、作者去拜访了哪些“朋友”呢?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3、读第③、④自然段划线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
4、还可以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5、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
由“落花”“落叶”想到了什么?
第三课
1、跟随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2、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再联系生活实践,谈谈你的体会。
第五课
1、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六课
1、作者对母亲的离世“抱终天之恨”的原因有哪些?
2、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3、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第九课
1、从课文中的环境和语言、心理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第十一课
1、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2、说说“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第十三课
1、举例说说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十七课
1、第一自然段划线处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课文记述了“我”和闰土的几件事?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十八课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3、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述了“我”读书时的囫囵吞枣?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恍然大悟:
第二十一课
1、发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省略号的作用是:。
第二十三课
1、作者描写象兵有何用意?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村民善待这头战象?
3、从第⑥自然段描写中,你感受到战象怎样的心境?这段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战象的一举一动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第二十五课
1、默写全文。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从文中这两句看出了什么?
第二十六课
1、第①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2、贝多芬为什么要弹奏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3、说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