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创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表格式)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表格式)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表格式)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题醉翁亭记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教材内容分析《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设计理念建议从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上表达,描述整节课中期望利用何种技术,在教学教研、课堂应用、学生评价、有效反馈等哪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在熟读课文,在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问题切入,课堂学习主要以课文诵读,问题讨论,品味鉴赏,比较阅读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韵美,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了七八年级的文言阅读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通过猜读、组词、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大致疏通文意,因此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情景想象,文自转换的方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通过分析景物特点、抓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情感。

九年级的教学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分析文辞即语言形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升,因此教材所选文章更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醉翁亭记》主旨需要学生将相关文字进行整合阅读,分析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及作者同期创作才能够深入地理解。

第12课《醉翁亭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醉翁亭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醉翁亭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学习并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初步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开展一次“我演“说”你猜”的游戏:学生自由组队,两人一组,一人演(或者描述,但不能出现成语中的字),一人猜,正确继续,错误换下一组。

正确最多一组获胜。

本次的成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前后呼应”“觥筹交错”“山肴野蔌”。

这次游戏的成语都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之手,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近欧阳修,了解一下“醉翁之意”在哪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词人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2、创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3、时代背景: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课时范仲淹在参与改革失败后,于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表达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

同样因改革受罚,被贬谪的还有范仲淹改革的支持者——北宋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

在滁州,他创作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思。

后人在醉翁亭前挂上了一幅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可见《醉翁亭记》备受国人推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记住作者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了解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勤政爱民,治理有方。

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

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

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理解和解读《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 3. 学习并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醉翁亭记》的作者和背景知识;2.《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解读;3.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理解和解读《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2.学习并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醉翁亭记》的含义和主旨;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解读文本。

五、教学准备1.电子板书准备;2.《醉翁亭记》的教学课件准备;3.相关教学素材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入课堂,带领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醉翁亭记》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 主体教学(35分钟)步骤一: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和背景知识(10分钟)•介绍文言文散文的代表性作品《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地位;•解释《醉翁亭记》得名的由来,引导学生了解醉翁亭在宋代的文人雅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步骤二:分析《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15分钟)•分段解读《醉翁亭记》,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探讨《醉翁亭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段的含义和主题,并进行分享。

步骤三: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介绍文学鉴赏的意义和作用;•分享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对比分析、隐喻解读等;•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对《醉翁亭记》进行文学鉴赏。

3. 拓展延伸(10分钟)•带领学生拓展延伸,让学生找到其他作者的散文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讨散文对现代人的意义和价值。

4. 小结与问答(5分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小结,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来评价;2.书面作业:布置对《醉翁亭记》的文学鉴赏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获奖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获奖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获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1.2理解《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学习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3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2.1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2对课文修辞手法的把握。

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1.2学生分享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结构、语言特点。

2.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讲解3.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教师通过PPT、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课文中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课堂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描绘自然美景的短文。

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仿写练习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写作能力。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2.品味语言,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理解“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

4.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理解“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语这是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

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文学体裁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抒情、抒发抱负和阐述观点。

古代的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疏通文意(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第12课 醉翁亭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 醉翁亭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主旨,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妙笔和人生志趣。

2.在“醉”悟“乐",在“醒”中悟“忧",用大自然来麻痹自己,用小文章来开解自己。

3.“翁”字的实质和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从原文的句子、字中从宏观到微观的研读文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1.醉字“酉"字旁的含义,归纳总结。

2.“翁”字“公"字旁的含义、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便也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今天咱们来接着研读《醉翁亭记》。

二、悟读,探索“言在此而意在彼"(一)读原文,老师泛读,同学们读加点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翻译句子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光水色之间。

2.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在射箭的射中了,投壶的投中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的欢乐。

3.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

不在…………而在(三)改写句子,比异求同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宴酣之乐不在丝竹,在射弈之胜觥筹交错也。

3.太守之游不在乐,在乐其之乐也。

(四)探索言在此,意在彼“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1.滁人之游不在游,而在杂然前陈太守宴。

2.众宾之欢不在酣,而在苍颜白发太守醉。

万千言语都汇成一个“醉”字。

(五)“酉"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引申指“酒(用粮食或水果等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又引申指“成熟,老”。

酒、酿、醉、酣、醒(六)“醉"和“醒”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被贬的太守醉翁之意:山水之乐偏远荒凉未经开发的地方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喝酒醉态颓醉乐醒文乐忧理想现实用大自然来麻痹自己用小文章来开解自己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醉翁亭记一、学习目标1.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四、预习单活动一:文学文化常识欧阳修,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_______。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_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

有___传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活动二:给加点字注音岩穴暝()晦明变化()山间之朝暮()伛偻提携()()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觥筹交错()颓然()树林阴翳()活动三:初步感知1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同学们,我们观看的这幅图片是什么景观?学生:从匾牌上看,是“醉翁亭"。

教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2 学情分析1. 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 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 重点难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1. “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太守之乐”乐什么?4 教学过程4.1 醉翁亭记4.1.1 教学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4.1.2 学时重点1. “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太守之乐”乐什么?4.1.3 学时难点1. “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太守之乐”乐什么?4.1.4 教学活动活动 1 【导入】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活动 2 【讲授】作者简介欧阳修(1009-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

他 4 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 岁能作诗赋,21 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

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活动 3 【讲授】背景链接《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活动 4 【讲授】教学内容与要求:一)自主学习1、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琅琊山饮酒抒怀,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 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自读课文。

3. 正音。

环滁(ch ú) 林壑(h è) 琅邪(láng yá) 水声潺(ch án)潺饮少辄(zh é)醉林霏(fēi)开岩穴(xu é)暝(m íng) 晦(hu ì)明变化伛(yǔ)偻(lǚ)提携(xié) 酒洌(li è) 山肴(y áo)野蔌(sù) 宴酣(h ān)之乐射者中(zh òng) 弈(y ì)者胜觥(g ōng) 筹(ch óu)交错颓(tu í)然树林阴翳(yì)4.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翼然临于泉上2. 饮少辄醉3. 醉翁之意不在酒4. 树林阴翳5. 名之者谁6. 负者歌于途7. 觥筹交错8. 太守谓谁一字多义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名卷卷有爷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乐山水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年又最高而不知人之乐活动 5 【讲授】疏通全文大意。

交流探究,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活动 6 【讲授】第一段:第一段:课文分析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1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2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3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4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5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6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 、划分层次?第1层:亭的自然环境。

(⋯⋯醉翁亭也。

)空间:远—近;面—点;第 2 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

(⋯⋯寓之酒也。

)第二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1 、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2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3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第三段: 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描写了哪 4 幅画面?(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概括。

)又分别表现出了怎样的快乐?滁人游(⋯游也。

)表现滁人富足、和平的生活之乐b、太守宴(⋯宴也。

)表现太守的野宴之乐c、众宾欢(⋯欢也。

)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d、太守醉(⋯醉也。

)流露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显示作者治理滁州政绩显著(滁人游)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第四段:太守归宾客从。

1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2 、本段描写了哪些“乐” ?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自得其乐)3 、这几种“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层层衬托层层递进文章总共写了哪些乐呢?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突出“太守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提问: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乐其乐)乐其乐:与民同乐。

人民安详富足,老人和小孩其乐融融,这跟作者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是他的政治理想。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醉乐醉翁之意在山水山水之乐醉于山间朝暮四时之景游人之乐醉于游人、宾客之乐宴酣之乐醉于自己的乐趣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与民同乐)深入分析:“醉”和“乐”文中作者“醉情山水”能不能看做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呢?可以联系作者写文时的处境来不是。

因为本文描摹山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作者醉情于山水,达到了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目的。

作者醉在期中,也乐在其中。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卜算子咏梅》教案吴双燕教材分析: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

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

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

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1、熟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能想象出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梅花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

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1) 卜算子词牌名。

强调“卜”的发音学生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咏梅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2)作者要歌颂梅花的什么品质呢?二、学习课文1、一生示范后自由读,组内练读,齐读2、比赛读,生读生评,师指导并范读。

3、齐读上阕,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生汇报。

梅花的生存环境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百丈冰”,看到“百丈冰”让你想到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开得怎么样?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俏”,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依然开得热烈、俏丽,这是什么样的梅花?学生回答后板书:勇敢坚强不怕困难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坚强勇敢。

4、齐读下阕,你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生汇报。

这时候是什么情景?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山花烂漫”,看到“山花烂漫”让你想到什么?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梅花怎么样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笑”,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这是什么样的梅花?学生回答后板书:谦逊无私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谦逊无私。

5、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

三、总结拓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了本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A: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B:其它的写梅花的诗词。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成功不是只有将来才有,而是从决定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积累而成!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今天拼搏努力,他日谁与争锋。

在你不害怕的时候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的时候不去斗牛,这没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的时候还去斗牛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但无行动决无快乐。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之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之路。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只要我努力过,尽力过,哪怕我失败了,我也能拍着胸膛说:"我问心无愧。

" 用今天的泪播种,收获明天的微笑。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弱者只有千难万难,而勇者则能披荆斩棘;愚者只有声声哀叹,智者却有千路万路。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凑合凑合,自己负责。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我中考,我自信!我尽力我无悔!听从命运安排的是凡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才是强者;没有主见的是盲从,三思而行的是智者。

相信自己能突破重围。

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