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案

合集下载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12级鼎盛4班:刘保松班会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班会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班会过程:一、导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

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一)你对法律知多少: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

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

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

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课型新讲课学校滕州市墨子中学姓名冯斌年龄 38岁职称中教一级电话《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课程标准一了解违法与犯法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法,分析未成年人犯法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遵法。

能力目标: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法。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慢慢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法。

教学内容分析“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是第7单元第15课第二个项目内容。

这是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法,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增强防范意识,遵纪遵法,预防违法犯法,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本项目由两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第一个层次“一般违法与犯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主要分析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和联系。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初中学生抽象归纳能力不强,要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难度。

所以,教学中主要从案例动身,坚持“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切近实际”的原则,既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又能指导学生知行统一,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纪遵法,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二个层次“遵纪遵法,防微杜渐”主如果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这是教学重点。

由于未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不强,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熟悉和更正,有可能滑向违法犯法。

因此,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遵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法,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增强防范意识,遵纪遵法,预防违法犯法。

第十五课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第十五课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中学生张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后来在电子游戏厅认识了几个赌友后,经常旷课聚赌。 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他,他都当做耳旁风。为了偿还赌债 他经常与赌友扒窃,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仍不思悔改。 一天,当他在商店盗窃价值近万元的服装时被抓获。经 法院审理,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五年。 1、张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2、张某从参与赌博到走上犯罪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具有三 个基本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约束力。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 课本P59——61页思 考:怎样才能做到遵 纪守法,防微杜渐?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一、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 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二、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 患于未然。我们一定要从小加强 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 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 己健康成长。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 鸿沟
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 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 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 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 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 法律法规。 犯 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 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 行为。
法律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提高辨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学习难点:
1、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 逾越的鸿沟。 2、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环节一 以案说法,走进魏某
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 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 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 喝酒。由于禁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他还经常 去营业性舞厅。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 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小摸。他多次到超市“拿”几 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为此,魏某曾 被公安机关拘留。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加强法治教育,营造和谐和安全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班会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带来的后果和危害,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任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做出了不好的事情,比如偷东西、打架斗殴、吸毒、谎报警情等等。

这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远离这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呢?2. 学习过程(1)什么是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任教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什么是违法犯罪。

不良行为是指某些不具有法律禁止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风气、不符合职业道德、不符合一般人的行为标准的。

比如说上课玩手机、说脏话、欺凌同学等。

违法犯罪是指某些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比如说偷东西、打架斗殴、盗窃等等。

(2)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危害•任教师: 了解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后果和危害。

对于不良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对于违法犯罪,后果就更加严重了。

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前途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任教师: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比如说讲礼貌、遵守纪律、懂得尊重别人等等。

2.培养健康的娱乐生活。

比如说多读书、多运动、多和家人朋友交流等等。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种类和危害,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2)帮助学生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2)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讲授新课1、不良行为的种类(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2、不良行为的危害(1)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身体受伤、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2)影响学业和未来发展。

旷课、夜不归宿等行为会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3)损害人际关系。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行为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孤立无援。

(4)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演变的。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1)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避免违法犯罪。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在人生的花季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认识到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比如旷课、喝酒、吸毒、交损友、强拿硬要、贪小便宜、偷拿家中钱财、上网等,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一般来说,违法犯罪的前兆有如下几种: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青少年的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郯城县沙墩中心中学王郡丽
【内容标准】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深刻解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杜绝不良行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守法护法。

知识: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后,就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因为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确有难度。

教学时从案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苹果的腐烂过程》,启发学生由苹果慢慢腐烂联想到
人也会从不良行为发展到违法犯罪,从而进入新课。

二、由纪律引出法律,认识法律的三个特征。

三、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得出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两组PK大赛)
四、追本溯源找出违法犯罪的根源——不良行为。

通过评论台,认识不良行为和严
重不良行为都可能发展到违法犯罪。

(正反评论)
五、学生列出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

(庄严宣誓)
六、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七、歌曲《心声》,警醒少年。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2. 常见不良行为及其危害3.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4. 学生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5.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 观看教育视频:播放相关教育视频,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 小组互动法:开展小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2. 学习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讨论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原因。

3. 分析典型案例: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不良行为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4. 强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教师讲解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5. 学习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6. 分享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

9. 课后跟进: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及时了解他们在抵制不良行为、遵守法律法规方面的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跟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联系与区别。

2、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3、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
1、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拒绝诱惑,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播放《少年犯》主题歌《心声》。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自主感悟:
师:同学们,这首来自高墙内,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少年犯的忏悔之情。

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讨的主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为做起”。

二、开拓探究,明理导行
环节一:以案说法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006年12月29日下午在京闭幕。

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原鞍山市公安局内保分局局长林福久犯受贿罪、贪污罪和重婚罪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师:法律是有国家制定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多媒体出示: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分子的图片,让生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生: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师总结:法律是有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行为规范。

学生讨论回答对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师总结:法律同道德和纪律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环节二、法律在线
师:法律制定出来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那么,违反了法律叫什么?(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环节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魏某的案例(P57页),思考探究:
1、说一说:魏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议一议:魏某先后的行为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和联系?
多媒体出示上述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
环节四: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1、看书本59页漫画回答书本问题。

2、学生讨论生活中自己看到的不良行为并自省,说说不良行为的危害。

3、讨论如何遵纪守法,自己日常生活该如何做。

4、老师总结: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亮丽,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