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

合集下载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探讨了悲剧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尼采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悲剧的诞生是出于音乐”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是由音乐和舞蹈结合而成的,是一种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生命力的体现。

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艺术形式。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可以超越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体验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存在。

尼采对悲剧的理解深刻而独特,他认为悲剧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通过艺术表达出来的生命力的体现。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可以超越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体验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存在。

这种对生命的赞美和肯定,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困难和痛苦所困扰,但是通过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超越这些痛苦,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从而获得内心的力量和安慰。

尼采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还探讨了悲剧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他认为古希腊的悲剧是最纯粹的形式,它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悲剧逐渐失去了这种纯粹性,变得越来越虚假和空洞。

尼采认为,要重拾悲剧的纯粹性,需要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悲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这种对悲剧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思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感到现代艺术形式的虚假和空洞,但是通过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悲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重拾悲剧的纯粹性,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总的来说,《尼采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著作,它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探讨,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拾悲剧的纯粹性也有了新的思考。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班级:姓名:学号:Email: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悲剧历来被看做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悲剧所体现出的伟大和崇高,赋予了悲剧深厚的美学价值。

何谓悲剧美学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人对悲剧美的感知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悲剧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何悲剧更“美”悲剧美学的代表希腊神话中,俄普休斯一心想摆脱命运,结果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一种本质奴性所支配,潜意识地觉得失去的比得到的珍贵。

几乎所有人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

所以无论是失去的悲剧,还是死亡的悲剧,都会给人更加震撼的审美体验。

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正如俄普修斯,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

所以悲剧一直延续。

尼采的悲剧美学概论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尼采《悲剧诞生》审美主义观论文

尼采《悲剧诞生》审美主义观论文

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审美主义观初探【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整个世界和人生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合理的。

他认为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生,人生必然无意义,只能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

由于对真理的无休止追求必然要陷入绝境,因此需从另一角度,即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人生,高扬酒神精神,赋予人生以一种审美的意义,从而把人生的审美化作为人生态度与终极价值,以此实现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超越。

尼采在否弃基督教宗教救赎之途后走向了人生的艺术化——审美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审美主义尼采曾说:“‘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

” [1]从尼采这个振聋发聩的宣称始,“上帝死了”成为审美方滋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

学者周国平说:“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后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

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

……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

相反的运动:艺术。

’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 [2]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种反基督教的世界—人生观。

他的审美主义源于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洞彻,对现代理性的质疑与批判,从而颠覆了传统哲学二元论中理性优于感性的论调,将感性的审美上升到生存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重大转向。

一、对传统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的揭露与批判继叔本华“唯意志论”非理性哲学后,尼采成为反理性主义先驱。

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即便是美也是上帝的象征。

在尼采看来,这种传统的基督教道德是一种奴性道德,它戕害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抛弃上帝,摧毁基督教伦理规范对人的束缚。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探讨悲剧产生原因的哲学著作,作者尼采以其独特的思辨和洞察力,深入探讨了悲剧的起源和本质,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尼采对于悲剧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悲剧的诞生源于人类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探索,是一种对于生命中痛苦和苦难的审视和表达。

尼采认为,悲剧所展现的并不是生命的悲哀和绝望,而是一种对于生命中痛苦的肯定和超越。

悲剧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们在面对生命的困境和挑战时,能够找到一种超越和救赎的可能。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尼采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人类精神力量的肯定。

他认为,悲剧正是通过对于生命中痛苦和苦难的审视和表达,让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找到力量和勇气,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提升。

尼采的思想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积极的力量,让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加勇敢和坚定。

总的来说,阅读《悲剧的诞生》让我对于悲剧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尼采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让我对于悲剧产生的
原因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生命和挑战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这本书不仅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勇敢和坚定。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帮助,值得一读。

尼采人生最大的悲剧_尼采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

尼采人生最大的悲剧_尼采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

尼采人生最大的悲剧_尼采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尼采的“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吴小平【摘要】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视创造、超越为生命意义和幸福的核心力量。

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人类价值观形态各异。

面对这般情景,我们应做何种选择。

而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恰好给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生存以审美启示。

【关键词】悲剧人生观积极自由性审美教育一、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样态当代人普遍生活在无信仰和信仰泛滥的双向轨迹上,随着城市文明的高调演进,许多以前可以作为信仰与真理的东西都被抛弃,几乎湮灭在城市文明的浪潮中,留给当代人的也仅仅是些简单的记忆和历史的描述。

面对信仰危机,人类必须选择一条道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样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利用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文明、城市化演进的作用和异化的本质的分析,对于正确对待和把握异化的规律和原因,清楚地认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和掌握尼采“悲剧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

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机制的观点,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加以发展和深化。

他认为“文明对人的压抑并没有消除,反而有增无减,深入到人生存的各个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机制更加异化,更具有压抑的性质。

”[1].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技术世界中,除了为数不多的真正艺术活动外,绝大多数是异化的。

那么便有了以下三种生存异化。

(一)被宗教异化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形式对人民进行管理和统治。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异化现象不断深化,而且还表现在统治领域以及现代多元文化的传播和理念的众相繁生,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能没有信仰,那么宗教就成为了一部分当代人的选择。

然而信仰宗教是人类最虚无飘渺和充满幻想的选择,人类在虚无中抓住神这一难以触摸的偶像进行顶礼膜拜,并且诉说苦衷和寄予美好愿望。

遵照神的旨意安排生活和生命诉求,以至于大多数信仰者成为失去自我愿望和主观能动性的机动的人群、羞于表达、怯于前进,失去了和完全不理会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严重的被宗教神性信仰异化。

《悲剧的诞生》:文学改变人生,艺术拯救人生

《悲剧的诞生》:文学改变人生,艺术拯救人生

《悲剧的诞生》:文学改变人生,艺术拯救人生《悲剧的诞生》作者尼采,主要论述了作者对艺术和美学的看法,是一本哲理思想很强的书。

尼采年轻时,受到瓦格纳歌剧和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艺术不是对人生的解脱,而是对人生的征服。

通过艺术,生命可以抵达永恒之美。

文学改变人生,但唯有艺术可以拯救人生。

希腊人内心的痛苦和冲突源于他们深刻认识到了世界意志的永恒痛苦和冲突,也正是因为他们看清了人生的悲剧本质,因此他们才迫切地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活以价值和意义。

尼采看到了这点,这应该是《悲剧的诞生》成书的关键动因。

在此书中,作者至少表达了三个核心思想:第一,艺术是对梦境的模仿,艺术来自生活,但却高于生活。

人的梦蕴藏着艺术的因子,艺术家就是对梦境了如指掌的人。

第二,艺术中的创造精神来自古希腊悲剧中的酒神精神。

日神象征着理智和永恒的事物,而酒神象征着感性、非思辨与不断地创造。

人们通过酒醉状态忘却尘世的烦恼,不再只听从于命运必然的安排。

第三,悲剧是所有艺术中的最高形式,借助悲剧人们进入到纯粹的审美状态,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进而获得暂时的精神解脱。

为更深地让人理解悲剧的力量,尼采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

我们今日称作的所谓文化、教育、文明,终有一天要被带到最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面临酒神的审美拷问,现实的道德、宗教和文化让人沉沦堕落,而艺术能解救我们,让我们以超脱的态度远离世俗功利的侵蚀。

在古希腊神话中,日神和酒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存在,二者一直是互相冲突、争斗不止的状态。

尼采把日神看作是光明与永恒的象征,在日神的照耀和统领下,人们孕育出诗歌、绘画和雕塑等艺术,这些艺术是典型的造型艺术,也就是无法流动和持续变化的艺术。

而酒神是情欲和创造的象征,在它的统领之下,人们孕育出音乐、舞蹈、悲剧等艺术,这些艺术是典型的流动艺术。

流动艺术把人的痛苦与狂乱情绪融合在一起,把人生的悲惨现状真实地展现给观众,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痛苦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生命的创造和一种充满整个心间的审美愉悦。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摘要:悲剧是西方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方文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首次用日神和酒神的概念对悲剧进行了独特地解读,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对立斗争的产物,同时认为悲剧能够产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的审美快感,并且提出了一种审美的艺术哲学和人身哲学。

本文将围绕日神与酒神的二元关系,从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效果和尼采悲剧观的意义四个角度对尼采的悲剧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尼采是以反叛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他是第一个公开宣布上帝死了的人,他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而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也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从非理性的古希腊人原始的两种艺术冲动出发来重新阐释悲剧乃至所有艺术。

这两种艺术冲动即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认为,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斗争最终促使了悲剧的产生,而日神与酒神,特别是酒神精神,不仅仅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而且是所有真正的艺术乃至人类生存意义的根本所在。

一、日神和酒神要弄清楚尼采的悲剧理论,就必须弄明白日神和酒神这两对《悲剧的诞生》中最核心的概念。

日神是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生理状态是梦,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是造型艺术。

日神阿波罗是发光之神,它支配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它是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

希腊人敏锐地感到生存的可怕和恐怖,但却为了生存下去而借日神创造出美丽的外观幻像,以此来忍受痛苦和恐怖。

日神象征着光明、美丽、适度和静穆等美好的形象。

日神对应于人的生理状态是梦,表现在艺术上即是光辉、静穆而伟大的造型艺术。

酒神是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对应于人的生理状态是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是音乐。

酒神精神是尼采悲剧观里最核心的概念,如果说日神是人幻想的美丽外观,酒神则是人内在最根本的精神实质。

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在酒神状态下,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癫狂的迷醉状态,各种制度戒律等个体化原理都被瓦解,人与人在这种迷狂状态下消解了所有的敌对和疏远,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人与人甚至人与自然都在此刻融为一体,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为了艺术品。

论尼采“悲剧人生”的幸福意蕴

论尼采“悲剧人生”的幸福意蕴

论尼采“悲剧人生”的幸福意蕴尼采创立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命哲学,他用实践权利意志的超人肯定和超越“悲剧人生”,引导和启发现代人与拒斥感性、惧怕变化无常生命的独断理性主义、颓废基督教信仰、悲观主义不断抗争,用昂扬生命斗志去塑造完整、幸福的意义人生。

标签:悲剧人生;超人;权力意志;抗争;超越弗里德利希·威尔海姆·尼采是一位带有转折色彩的生命哲学家,其权利意志思想和超人哲学影响深远,而又备受争议。

他确立“悲剧人生”生存意义范式,主张新人生观,强调非理性因素,抨击传统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等,试图为丧失精神家园的人们奠定一个超越“悲剧人生”,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基础。

一、悲剧人生的肯定叔本华开启了关切人生的生命哲学大门。

他断言,世界是意志和表象,意志属于操控人生的意欲力量,有限生命经常因无限意欲无法满足而痛苦不堪,而稍纵即逝的意欲暂时实现又让生命倍添无聊,“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1]405。

他认为只有消灭意志和生命,才能从无尽的痛苦和无聊中获得解脱。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吸引了尼采的注意力。

尼采也认同人生易逝多变、痛苦无奈,但他深信人生的意义来源于肯定而不是否定生命意志,痛苦是幸福人生的兴奋剂。

尼采借助希腊文明的“悲剧精神”,扬弃和深化叔本华悲观主义。

他认为古希腊悲剧文化是唯一能表达真正生命意志的审美文化。

尼采强调,悲剧不是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戏剧表现,而是人艺术地审视人生的途径。

它体现了生命本能意志魅力,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相结合的产物。

它内蕴的“悲剧精神”,真切揭示人生痛苦的悲剧本性,展现人战胜痛苦的悲剧态度和超越历程,充分张扬人性的美和尊严。

日神是理性式自我肯定的代表,他在梦境中追求美好人生,不惧怕任何悲苦;酒神是非理性式自我否定的写照,他通过醉态尽情释放受压抑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意志,消融所有不幸,征服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

尼采对酒神推崇备至,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这希腊的酒神象征更高的象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的“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尼采的“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吴小平【摘要】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视创造、超越为生命意义和幸福的核心力量。

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人类价值观形态各异。

面对这般情景,我们应做何种选择。

而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恰好给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生存以审美启示。

【关键词】悲剧人生观积极自由性审美教育一、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样态当代人普遍生活在无信仰和信仰泛滥的双向轨迹上,随着城市文明的高调演进,许多以前可以作为信仰与真理的东西都被抛弃,几乎湮灭在城市文明的浪潮中,留给当代人的也仅仅是些简单的记忆和历史的描述。

面对信仰危机,人类必须选择一条道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样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利用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文明、城市化演进的作用和异化的本质的分析,对于正确对待和把握异化的规律和原因,清楚地认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和掌握尼采“悲剧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

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机制的观点 ,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并加以发展和深化。

他认为“文明对人的压抑并没有消除 , 反而有增无减 , 深入到人生存的各个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 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机制更加异化 , 更具有压抑的性质。

”[1]. 马尔库塞认为, 现代技术世界中, 除了为数不多的真正艺术活动外, 绝大多数是异化的。

那么便有了以下三种生存异化。

(一)被宗教异化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形式对人民进行管理和统治。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异化现象不断深化, 而且还表现在统治领域以及现代多元文化的传播和理念的众相繁生,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能没有信仰,那么宗教就成为了一部分当代人的选择。

然而信仰宗教是人类最虚无飘渺和充满幻想的选择,人类在虚无中抓住神这一难以触摸的偶像进行顶礼膜拜,并且诉说苦衷和寄予美好愿望。

遵照神的旨意安排生活和生命诉求,以至于大多数信仰者成为失去自我愿望和主观能动性的机动的人群、羞于表达、怯于前进,失去了和完全不理会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严重的被宗教神性信仰异化。

(二)、被理性异化人类在宗教信仰面前无法得到和实现愿景之后,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开始回归到人体本身,考虑人类自身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过于猛烈,有演变成理性的奴隶。

理性对人性的压抑,绝不次于宗教对人类的压抑。

现代人不像以前人们那样, 反抗机器, 逃避自由, 而是可以忍受枯燥的工作, 并在劳动之外平息被压抑的力比多。

“在操作原则统治下, 人的身心都成了异化的劳动工具, 而只有当人的身心抛弃了人类有机体原先所具有并追求的力比多主客体自由时, 才会成为这样的工具。

”[2]在劳动异化的普遍化和统治力量非人格化的统治下, 使人们真正成为失去自我意识与批判意识的人, 而社会在其理性的统治下成了有意识的社会。

在理性主义的统治下,人们开始注重自我创造,相信科学万能,热衷于追求知识,而忽视了人的内心生活。

“一切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力。

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人类内心生活的本真。

于是,“生命被贬值,本能受压抑,法则统治一切,人类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乐趣”,[4]失去意义的人生也即收到理性迫害的人生,而那些被理性异化了的忘却了人生还有乐趣的人们依旧在不知道有无价值的情况下工作和生活着。

(三)、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吞噬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信仰神和相信科学及追求理性的尝试之后,又一次在城市化得冲击下忘却了自己以往的信仰,面对大千世界的物质诱惑和周围人群的生存实际状况要求,人类进入消费社会时代,消费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基本特征就是消费取代生产成为了社会的主题。

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消费所诉求的价值、意义当然也包括审美价值、审美意义。

不仅如此,消费社会消费活动的审美品格、消费活动对人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还被视为了根本品格和主导价值。

消费活动中审美需求本质化、本位化,扼杀了人的多向度、综合性需要。

人类又一次不得不选择属于当代人类的虚无价值观即追逐消费,从而毫无疑问地成为消费主义的吞噬和奴役对象。

就此而言,消费社会审美失据、失范的时尚消费,在追新鹜奇过程中阻拒、剥夺了人们合理、有效、真实的审美需求及其满足。

尼采的“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吴小平【摘要】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视创造、超越为生命意义和幸福的核心力量。

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人类价值观形态各异。

面对这般情景,我们应做何种选择。

而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恰好给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生存以审美启示。

【关键词】悲剧人生观积极自由性审美教育一、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样态当代人普遍生活在无信仰和信仰泛滥的双向轨迹上,随着城市文明的高调演进,许多以前可以作为信仰与真理的东西都被抛弃,几乎湮灭在城市文明的浪潮中,留给当代人的也仅仅是些简单的记忆和历史的描述。

面对信仰危机,人类必须选择一条道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样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利用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文明、城市化演进的作用和异化的本质的分析,对于正确对待和把握异化的规律和原因,清楚地认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和掌握尼采“悲剧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

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机制的观点 ,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并加以发展和深化。

他认为“文明对人的压抑并没有消除 , 反而有增无减 , 深入到人生存的各个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 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机制更加异化 , 更具有压抑的性质。

”[1]. 马尔库塞认为, 现代技术世界中, 除了为数不多的真正艺术活动外, 绝大多数是异化的。

那么便有了以下三种生存异化。

(一)被宗教异化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形式对人民进行管理和统治。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异化现象不断深化, 而且还表现在统治领域以及现代多元文化的传播和理念的众相繁生,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能没有信仰,那么宗教就成为了一部分当代人的选择。

然而信仰宗教是人类最虚无飘渺和充满幻想的选择,人类在虚无中抓住神这一难以触摸的偶像进行顶礼膜拜,并且诉说苦衷和寄予美好愿望。

遵照神的旨意安排生活和生命诉求,以至于大多数信仰者成为失去自我愿望和主观能动性的机动的人群、羞于表达、怯于前进,失去了和完全不理会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严重的被宗教神性信仰异化。

(二)、被理性异化人类在宗教信仰面前无法得到和实现愿景之后,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开始回归到人体本身,考虑人类自身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过于猛烈,有演变成理性的奴隶。

理性对人性的压抑,绝不次于宗教对人类的压抑。

现代人不像以前人们那样, 反抗机器, 逃避自由, 而是可以忍受枯燥的工作, 并在劳动之外平息被压抑的力比多。

“在操作原则统治下, 人的身心都成了异化的劳动工具, 而只有当人的身心抛弃了人类有机体原先所具有并追求的力比多主客体自由时, 才会成为这样的工具。

”[2]在劳动异化的普遍化和统治力量非人格化的统治下, 使人们真正成为失去自我意识与批判意识的人, 而社会在其理性的统治下成了有意识的社会。

在理性主义的统治下,人们开始注重自我创造,相信科学万能,热衷于追求知识,而忽视了人的内心生活。

“一切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力。

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人类内心生活的本真。

于是,“生命被贬值,本能受压抑,法则统治一切,人类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乐趣”,[4]失去意义的人生也即收到理性迫害的人生,而那些被理性异化了的忘却了人生还有乐趣的人们依旧在不知道有无价值的情况下工作和生活着。

(三)、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吞噬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信仰神和相信科学及追求理性的尝试之后,又一次在城市化得冲击下忘却了自己以往的信仰,面对大千世界的物质诱惑和周围人群的生存实际状况要求,人类进入消费社会时代,消费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基本特征就是消费取代生产成为了社会的主题。

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消费所诉求的价值、意义当然也包括审美价值、审美意义。

不仅如此,消费社会消费活动的审美品格、消费活动对人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还被视为了根本品格和主导价值。

消费活动中审美需求本质化、本位化,扼杀了人的多向度、综合性需要。

人类又一次不得不选择属于当代人类的虚无价值观即追逐消费,从而毫无疑问地成为消费主义的吞噬和奴役对象。

就此而言,消费社会审美失据、失范的时尚消费,在追新鹜奇过程中阻拒、剥夺了人们合理、有效、真实的审美需求及其满足。

尼采的“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吴小平【摘要】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视创造、超越为生命意义和幸福的核心力量。

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人类价值观形态各异。

面对这般情景,我们应做何种选择。

而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恰好给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生存以审美启示。

【关键词】悲剧人生观积极自由性审美教育一、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样态当代人普遍生活在无信仰和信仰泛滥的双向轨迹上,随着城市文明的高调演进,许多以前可以作为信仰与真理的东西都被抛弃,几乎湮灭在城市文明的浪潮中,留给当代人的也仅仅是些简单的记忆和历史的描述。

面对信仰危机,人类必须选择一条道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样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利用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文明、城市化演进的作用和异化的本质的分析,对于正确对待和把握异化的规律和原因,清楚地认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和掌握尼采“悲剧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

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机制的观点 ,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并加以发展和深化。

他认为“文明对人的压抑并没有消除 , 反而有增无减 , 深入到人生存的各个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 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机制更加异化 , 更具有压抑的性质。

”[1]. 马尔库塞认为, 现代技术世界中, 除了为数不多的真正艺术活动外, 绝大多数是异化的。

那么便有了以下三种生存异化。

(一)被宗教异化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形式对人民进行管理和统治。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异化现象不断深化, 而且还表现在统治领域以及现代多元文化的传播和理念的众相繁生,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能没有信仰,那么宗教就成为了一部分当代人的选择。

然而信仰宗教是人类最虚无飘渺和充满幻想的选择,人类在虚无中抓住神这一难以触摸的偶像进行顶礼膜拜,并且诉说苦衷和寄予美好愿望。

遵照神的旨意安排生活和生命诉求,以至于大多数信仰者成为失去自我愿望和主观能动性的机动的人群、羞于表达、怯于前进,失去了和完全不理会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严重的被宗教神性信仰异化。

(二)、被理性异化人类在宗教信仰面前无法得到和实现愿景之后,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开始回归到人体本身,考虑人类自身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过于猛烈,有演变成理性的奴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