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重症肝炎

重症肝炎

肝炎发病后过度劳累、大量饮酒或应用损肝药物、妊娠晚期罹患肝炎等易诱发本病。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类似一般肝炎,起病后10 d以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具有以下指征之一者可以确诊。
1.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

2.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umol/L),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酶胆分离、A/G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
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治疗】
本型肝炎的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肯定有效的特效疗法,故应采取综合疗法。其原则是:支持疗法,减少肝细胞坏死,促使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井发症,加强监护,千方百计维持病人生命,等待肝功能的恢复。
对肝-肾综合征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采取如下措施:
1.严格控制水分摄人量遵循量出为人、宁少勿多的原则。通常以每日显性失水加非显性失水再减去内生水为人液总量的标准,有发热者体温每升高l℃,成人可酌情增加入水量60ml--80ml。
2.山莨菪碱
3.前列腺素E1
4.利尿剂的应用①速尿100mg溶于50%葡葡糖溶液20ml内静脉注射,每日2次;病情严重者,可采用大剂量,有报道用1000mg--2000mg/d者;②血管扩张剂可消除肾血管痉挛和肾肿胀,改善肾血流量。氨茶碱0.25g稀释于5%--10%葡萄糖溶液20mml中,静脉注射,2次/d--3次/d;③利尿合剂:将普鲁卡因1g、氨茶碱250mg,苯甲酸咖啡因250mg、维生素C3g溶于10%--25%葡萄糖溶液500ml中,l次/d--2次/d静脉滴注。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欧美国家仍沿用1971年国际 肝炎 会议的诊断标准,日本 1981年第12次犬山会议亦制订类 似标准。 1993年Grady提出,黄 疸在出现肝性脑病0-7日为超急 性,8-28日为急性,29日-12 周为亚急性。并有的提出8-24 周内出现脑病者为后起病的肝衰 竭(Last of hepatic Failure, LOHF)。
重肝的治疗问题得到了国家 的重视,而曾被列为国家攻 关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摸索出一个综合治疗方法, 使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疗效 未突破尚须继续努力,进一 步提高存活率。
一.分型:重型肝炎又称暴 发型肝炎及肝衰竭。 1943 年发生流行,病死率为73% (94/178),死于10日内。 1944年Lucke首次提出致死 性流行性肝炎,2年后进一 步分为急性暴发性(指大块 肝坏死)和亚急性(亚大块 坏死),。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肝组 织新旧不一的亚大块坏死,较 陈旧的坏死区网状支架 塌陷, 并可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 细胞增生成团;可见大量小胆 管增生及淤胆。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变背 景上,出现又有大块性(全小叶 性)或亚大块新鲜的 肝细胞坏死。
三、重型肝炎的诊断:重型肝 炎的诊断和其他型病毒性肝炎 一样,亦应包括临床 诊断病原 诊断如有条件亦须做病理诊断, 目前仍按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 国病毒性肝炎肝病学术会议上 修订诊断标准如下:
2.不同型病毒引起者 可有不同特点
(1) HAV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40岁 的A型肝炎易发生重肝。 (2) 自从献血员筛查后,乙肝及其引起重肝的 发病率,均有所减少,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HBV感染仍是重肝发生的重要病因,多由HBV 变 异株引起,如前C区G1896A变异或引起HbsAg阴性 的S区变异,在有的国家地区是发生重肝的重要 原因。慢乙肝重叠感染其他因子如HDV或HEV等, 亦易发生重肝。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权威

重型肝炎-权威

国内外肝衰竭分型诊断的分歧

对过去肝病史的认识不一样

对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大致相当于
我国的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

我国严格定义为过去无肝病史(包括HBV携
带史) 欧美等国则更看重本次发作,而将过去的隐 性感染甚至一过性显性发作忽略不计

欧美等国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范畴

HBV慢性携带者发生肝炎突发
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点

既往无肝炎病史; 起病2周内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重度的乏力、频繁的恶心呕吐、黄疸迅速上升;
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PTA<40%;
可合并消化道出血、感染、肝肾综合症。
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点

急性起病,15天~24周出现四高症状(高度乏 力、高度消化道症状、高度腹胀、高度黄疸);
我国重型肝炎的概念




关于重型肝炎的概念与分型尚未达成国际性的统一认识,国内 将AHF的病毒性肝炎称为重型肝炎; 1978年杭州会议将重型肝炎分为急性重型(暴发型肝炎)、亚 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其中急性和亚急性间界限为3周; 1984年南宁会议上考虑国际上无慢性重型肝炎,故将其从重型 肝炎中取消,将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间界限从3周 改为10天; 1990年上海会议、1995年北京会议和2000年西安会议又恢复了 慢性重型肝炎诊断,并提出PTA标准; 2000年西安会议将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时间界限分别定为起 病14天内、15天~24周;把II度以上肝性脑病作为诊断急性重 型肝炎的必备指标;亚急性重型肝炎分为脑病型与腹水型;慢 性重型肝炎的诊断中增加了慢性肝病体征、生化指标及重叠感 染类型。
Thank you!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
• 缺血性:肝/门V阻塞、瘤栓/癌性浸润 • 代谢性:肝豆状核变性、妊娠急性脂肪肝 • 自身免疫病
(二)发病机制
• 免疫损伤
– 细胞免疫:T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CD8+T细 胞)
– 体液免疫: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IL-2、IFN;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 化学物的直接肝细胞毒性 • 肝灌注不足
慢性重型肝炎—病理特征
• 有慢性肝病的病变背景
• 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 实质坏死
(四)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分期
• 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其本条件(症状与体征、 TBil>10倍,PTA≦40%~>30%);未发生明显 脑病,未出现腹水。
• 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有出血倾向, PTA ≦30%~>20%。
RAAS等 • 出血: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出血倾向 • 肝性脑病:解毒、代谢功能障碍,具N毒素物
质(水溶性/脂溶性)蓄积 • 感染:免疫力屏障↓,肠菌内毒素血症(90%) • 其它合并症:肝肾综合征(50%)、肺水肿
(37%)、胰腺炎(13.5%)及DIC等
肝性脑病 机制
脑灌注
颅内压↑ 压↓
脑血流↓
酶分离; ALP/GGT, A/G, PTA<40%) • 病理
(六)治疗
• 一般支持治疗:绝对卧床,低蛋白、高 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水电平衡。
减少肝细胞坏死 促进肝细胞再生
•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120mg/d 入 10%GS 500ml IVgtt
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特征
• 肝组织呈新旧不一的亚大块坏死(面积 <50%)
• 坏死区网状支架塌陷 • 有明显的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 • 汇管区周围小胆管增生,伴胆汁淤积 • 肝缩小,切面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

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PT

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PT
探索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对重症肝炎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我们将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如针对特定信号通路或 关键分子的干预措施,以期实现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治疗。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重症肝炎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将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重症肝炎诊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THANK YOU
重症肝炎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重症肝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表现为肝功能 衰竭、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分类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 ;根据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02
重症肝炎的诊断
病史采集
02
01
03
询问患者是否有肝炎病史、家族史以及近期有无接触 史。
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CONTENCT

• 引言 • 重症肝炎的诊断 • 重症肝炎的治疗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护理与康复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重症肝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 对能力。
分析重症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为临床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营养补充剂
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首选肠内营养 支持,通过口服或鼻饲提供营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酌情使用营来自养补充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等。
肠外营养
对于无法进食或肠内营养不足的患者, 可通过静脉输液提供肠外营养支持。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关心体贴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 需求,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重型肝炎是一种病情严重的肝炎病毒感染,通常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重型肝炎病情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1. 临床表现。

重型肝炎患者常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损害症状,如黄疸、肝区疼痛、腹水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因此,对于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重型肝炎的可能性。

2. 血清学检查。

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检查常常呈现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指标升高,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

此外,患者的凝血功能常常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重型肝炎的诊断。

3. 病毒学检测。

重型肝炎的诊断还需要进行病毒学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等。

这些检测有助于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从而确定诊断。

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重型肝炎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超声、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存在。

5. 病理学检查。

对于部分疑难重型肝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重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病毒学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怀疑患者,应及时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早日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降低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重型肝炎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

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

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重症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严重损伤和/或肝功能不全的一种严重疾病。

重症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

以下是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的解释:1. 体征:重症肝炎的患者常常有黄疸、腹水、脾肿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a. 肝酶水平:重症肝炎患者的ALT、AST等肝酶水平一般较高,但在病情严重的时期会出现反常现象,甚至出现下降。

b. 肝功能: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明显,例如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PT延长等指标都是常见的。

c. 病原学检查:需要检测肝炎病毒相关抗体、核酸检测等,以及对肝炎病毒的免疫学反应的检测。

d. 凝血功能:一般来说,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比起合并出血的情况。

3. 影像学检查:a. 腹部X线检查,尤其是实质器官增大表现。

b. 腹部CT和MRI:通常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肝、脾、肾和门静脉等的异常变化。

c.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腹水程度和肝外胆管扩张的情况。

1. 急性重型肝炎:短时间内发生了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伴有黄疸、肝性脑病等表现。

2.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在数周内加重,通常由慢性肝炎基础上演化而来,不伴有胆色素沉积,仅有淡黄色或黄色。

3. 慢性重型肝炎:主要指肝功能长期不稳定、持续下降,其间往往有急性加重期,有时候也表现为肝性脑病和黄疸等情况。

以上就是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的详细解释。

在实际医疗工作中,医生需要全面综合各种检查,包括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便更准确地确定重症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2004年5月8日11:45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2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2周以上24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

现将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 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1 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疾病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30%<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

2 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20%凝血酶原活动度≤30%。

3 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二、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
1 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笥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坏死>2/3者,多不能存活;反之,肝细胞保留50%以上,肝细胞虽有变性及功能障碍,渡过急性期,肝细胞再生迅速,可望恢复。

如发生弥漫性小泡性脂肪变性,预后往往较差。

2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组织新旧不一的亚大块坏死(广泛的3区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并可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增生成团;可见大理胆小管增生和淤胆。

3 慢性重型肝炎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性)或严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