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知识点

合集下载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百有.余年通“又”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三.古今异义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以致..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2)名词作动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将.数百之众率领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会盟.而谋弱秦结盟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3)形容词使动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为汉文帝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的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文才显名,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通过对秦由盛而衰、从兴到亡的历史总结,来讽谏汉文帝。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2、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3)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3、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的防御工事)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5)度①内立法度(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4)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5)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6)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7)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8)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10)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11)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12)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排序,使……朝拜)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百有.余年通“又”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三.古今异义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以.致.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2)名词作动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将.数百之众率领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会盟.而谋弱秦结盟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流血漂橹使,,漂浮.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约从离.衡使,,离散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3)形容词使动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政治观点1.王道政治:荀子主张以王道来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当保持智慧、明理、审慎和德行,奉行仁义之政,以对国家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统治。

2.法治政治:荀子认为君主应实施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对于犯罪分子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激励良善和制止邪恶的目的。

二、伦理观点1.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社会约束,才能使人具备道德品质。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美德,注重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心性论:荀子提出了心性平等论,认为人们的心性本质相同,都有追求利益和避免危险的本能。

他认为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以利益和责任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3.小人与君子:荀子区分了小人和君子,他认为小人追求个人私利,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君子则追求公义、仁爱和道德的完善,以支撑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三、教育观点1.教育的作用:荀子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品质是通过教育来塑造的,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力,并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教育的方法:荀子主张以规范和纪律来管理学生,通过刻苦钻研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以及通过道德榜样和儒家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教育的目的:荀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仁义之德,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四、文化观点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荀子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和道德的价值,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证。

2.文化的养成:荀子主张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以及模仿先贤的行为和品德,来培养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3.文化的传承:荀子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持续的努力,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过秦论》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知识点一、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2、山东豪俊并起(崤山以东,即东方)3、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4、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5、国家无事(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二、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陈利兵而谁何(通“呵”)4、倔起阡陌之中(通“崛”)5、赢粮而景从(通“影”)6、百有余年(通“又”)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⑵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⑶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⑷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在国内;对外,在国外)⑸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2、名词作动词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⑵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⑶将数百之众(率领)⑷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3、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⑴尊贤而重士(形作动,敬重、尊重)⑵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⑶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4、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⑴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⑵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削弱)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⑶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⑷以愚黔首(使…愚昧)⑸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⑹流血漂橹(使…漂浮)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⑻约从离衡(使…离散)⑼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人)四、一词多义爱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⑵宽厚而爱人(喜爱、爱护)⑶成语:爱屋及乌(喜爱)兵⑴弃甲曳兵而走\ 收天下之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武器)⑵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军队)⑶项羽兵四十万(士兵)⑷成语:穷兵黩武\ 兵不厌诈(军事、战争)⑸左右与兵之(用兵器伤害人)乘⑴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⑵致万乘之势(兵车)⑶乘彼垝垣(登上)从⑴合从缔交(通“纵”,合纵)⑵赢粮而景从(跟随)⑶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⑷樊哙从良坐(依傍、紧挨着)⑸择善而从之(听从)⑴内立法度,务耕织(规章、制度)⑵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过秦论知识点《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辩言体散文,由韩非所作。

以下是《过秦论》的知识点总结:1. 内容概述:《过秦论》主要论述了秦国在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秦国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和改革建议。

2. 法家思想:《过秦论》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强调法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对于国家统一和治理的重要性。

韩非提出了“非秦者,虽有智者亦不能之治”、“近者鉴远”等观点。

3. 统一思想:《过秦论》强调中央集权和统一的重要性,认为分裂的国家将无法抵抗外敌的侵略。

韩非提出了“分而治之”的思想,认为分裂各国可以削弱其力量。

4. 军事改革:《过秦论》提出了对军队的改革建议,包括提倡军民合一、充实战斗力、强调纪律等方面。

韩非认为军队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要保障。

5. 经济发展:《过秦论》也论述了秦国的经济问题,提出了发展农业、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繁荣的观点。

韩非认为经济富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6. 政治制度:《过秦论》批评了秦国的传统制度,尤其是分封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治理。

他提出了实行郡县制、设立官吏考核制度等改革建议。

7. 社会道德:《过秦论》也对社会道德进行了批评,认为秦国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需要进行纠正。

韩非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8. 影响与价值:《过秦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兵家之宗师”。

这些都是《过秦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过秦论》的内容和思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他的政论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2、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3、古今异义(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导致。

(2)宽厚而爱人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4)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5)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6)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8)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9)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使动用法,使……朝拜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被毁坏)(2)为天下笑者,何也(“为”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施仁义”,宾语前置)4、状语后置句(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状语后置)(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于九国之师”,状语后置)四、文章内容1、上篇上篇通过对秦孝公至秦二世历代君主的治国方略和秦由兴到亡的历史事实的叙述,指出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下面是《过秦论》的知识点整理:1.内容概括:《过秦论》主要探讨了秦国崛起的原因、君主制度的优劣以及君臣关系等政治问题,旨在告诫当时诸侯国君主,引导他们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2.秦国崛起原因:通过分析历史,荀子认为秦国能够崛起主要原因是其推行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

3.君主制度的优劣:荀子认为君主制度的优劣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君主个人的品德和才能。

他主张君主要具备仁德、明智、明辨是非、遵循道德法则,而不是任性妄为、专横无道。

4.君臣关系:荀子提出了儒家以外的一种君臣关系观,认为君臣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君主应该履行主宰责任,臣子则应该忠诚、尽责,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

5.政治理想: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理想,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他主张建立法治国家,以法律原则来规范君主和臣民的行为。

6.人性的本恶论:荀子在《过秦论》中阐述了他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贪婪的,只有通过教育和法律的引导才能约束人性的恶,使之符合道德标准。

7.政治手段与权术:荀子在《过秦论》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政治手段和权术,如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善用间谍情报、巧妙运用奸计等,以达到巩固君主权力和稳定国家的目的。

8.对于他国的批评:荀子在《过秦论》中对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风俗做出了一些批评,他批评了部分国家君主任性妄为、无法无天,导致政治混乱以及社会道德的败坏。

总结起来,《过秦论》主要包括秦国崛起的原因、君主制度的优劣、君臣关系、政治理想、人性的本恶论、政治手段与权术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批评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以及荀子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贾谊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3.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名词的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在国内、向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重点实词
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⑤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⑥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③宾语前置句: 陈利兵而谁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