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起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这场革命也失败了。
本文将分别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 终结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已经存在几千年,贯穿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旨在打破这种制度,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革命导致了清朝的倒台,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起步:辛亥革命使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的阶段,正常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得以开始。
资本主义系统下的商业和工业活动得到了推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引领了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失败原因:1. 革命力量的不稳定:辛亥革命的参加者很多,领导人们也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
但是,因为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革命力量不能够形成同一的声音,致使革命的发展时好时坏。
2. 对清朝政府的包容:清政府是辛亥革命的对手之一,但辛亥革命也容忍了清朝政府的存在。
当时,共和国领袖和清朝领导人有时会就政治问题进行协商。
这种协商虽然是目的是寻求妥协,但也意味着辛亥革命本来的目标是推翻清王朝却并未完成。
3. 外国势力的干预:中国在革命初期认为外国势力不会加入。
但随着革命力量的发展,外国势力加入了进来。
这些外国势力既有帮助中国发展的,也有掠夺和控制中国的,从而使革命遭遇了巨大的压力。
4. 民族民主统一意识不够强:在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和统一意识不够强烈。
各地方领导人的地方主义思想相对比较严重,容易陷入消耗矛盾。
因此,最终无法有效的协调形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力量。
结论: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革命的不成功也意味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必须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革命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改进自身发展方向和办法。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聂冰晨(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内容提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百年之中,对于它的评价层出不穷,褒贬不一。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已成为过去。
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只有从其中借鉴到避免我们再次重蹈覆者的经验,才是我们学习、评论辛亥革命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成败借鉴学习功过自有后人评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当年之人,或许都已远逝,他们或留名历史或无闻于人们心中或被人们唾骂,但百年之后,他们都已化作尘土;当年之物,或孤独的陈列于博物馆或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或留下了一段往事的印记或抹去了这段历史的踪迹;当年之事,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索、去总结。
历史终归历史,后人之论或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或模棱两可,不一而足,但终究是后人之作,无法亲身经历当时之事,不能感受当时之情,只能以现代的思想、背景以及历史事件其后的发展来评论,对错不知,褒贬由心。
功过自有后人评,可后人又怎能身临其境的评价当时之事呢?不管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也不管辛亥革命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发展还是在另一方面阻碍中国进步。
无论平民还是伟人评价辛亥革命,无论从全局还是从某一方面讨论辛亥革命。
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发生过辛亥革命!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一段不能抹灭的印迹,让我们记得辛亥革命的存在。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历史巨变不论从全局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中国发展。
也不论辛亥革命最终未完成反帝的目标、民主难以实现,还是辛亥革命政治不稳、经济不能维持、思想混乱。
但总而言之,没有辛亥革命,或许中国的进步还得推迟几年,也或许中国受奴役的现实一直存在,中国终究由大变小,由强变弱。
也同样由于辛亥革命,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是是非非,我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我们也就只能谈谈它的功,议议它的过。
功过不相抵,它的发生改变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我们后人只能叙述而不能妄下结论。
辛亥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为何又说它失败了?教训是什么?

答:一、中国辛亥革命是以以下方式取得胜利的;1,辛亥革命最成功的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功推翻了侵略中华大地的后金蛮族,成功实现了一个文明古国不在受蛮族的压迫。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4,辛亥革命废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 5,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6,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二、又说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1没有真正达到孙先生的理想“驱逐鞑掠”,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直到现在,鞑子仍占据着中华的各类文化、文艺、宣传部门等等。
而这些部门恰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部门,由他们盘踞着,中华复兴无望。
2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3 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无法形成统一的向心力,因此被各类野心家打来打去,又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结束乱世,加深了人民的痛苦。
三、辛亥革命给予的教训1,必须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 必须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就像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边出政权,谁的拳头硬谁的话才有分量。
孙先生应该组建一个自己的队伍,这样才能贯彻革命不动摇,如果他的队伍强大了,野心家们也就不会有非分想法了。
4,在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辛亥革命为何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占主导地位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推行民主政治及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
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势力所篡夺,资产阶级共和国名存实亡,中国依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这个角度上讲,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虽说辛亥革命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顶峰,但它最终还是失败了,革命的成果最终还是被北洋军阀所窃取,革命的政权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扼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多次革命相继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具体而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
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较强的革命要求,想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谋求国家的富强,但他们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想参加革命,又怕打烂了自己的坛坛罐罐,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所以他们又有软弱的一面。
正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无法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失败也是自然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
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辛亥革命失败的成功原因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成功原因失败原因辛亥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1,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原因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为了支付对外巨额赔款等,清政府加重税赋,致使民怨沸腾。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阶级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清政府推行的立宪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2,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一,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1894年11月,孙中山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
政府”。
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
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二,武装起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为什么是失败的(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2)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未得到根本改变。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_辛亥革命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_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目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经验教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第二,辛亥革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和思想上获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内纷纷成立了很多实业集团,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了。
第四,辛亥革命虽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
但辛亥革命同时也证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走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返回目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从客观上说,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表现在:(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返回目录辛亥革命经验教训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失败原因(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
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思想方面,这是一次思想解放。
民主的高扬,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辛亥革命在终极意义上失败了,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民众的生活状况都未得到彻底的改变。
失败原因:1没有反帝
2没有反封纲领
3没有掌握革命武装
4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
教训:1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
2辛亥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同盟会组织涣散内部派系复杂,起不到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
4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的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了)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为完成这两大任务,近代中国的许多志士仁人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探索外御列强、内求复兴的道路。
但这些斗争由于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和正确思想的指导,都没有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能改变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悲惨境遇。
这个重任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独立,曾经前仆后继,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斗争,但终因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而归于失败。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历史与国情的必然选择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共产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应运而生的,是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自觉地、郑重地选择的,这谓之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3亿人口,56个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大国这个现实,约束关系繁多,各种情况复杂,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国难强,民难富,昂首屹立无从谈起。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作为坚强的领导非其莫属,这是国情的必须选择。
而从1949年9月正式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以后的坎坷进步、不断完善和其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证明了这种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的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另一本质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二、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和谐与发展的坚强保证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又体现广泛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
这“三既三又”保证了中国政党关系的和谐,体现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的精髓。
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协商民主是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创造,这一创造有着中华传统和谐文化的根基,但要使其具有活力,必须要解决使这种协商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不致因广泛而达不到共识。
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进一步提高实效是努力方向。
中国政党制度以这种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避免了政党相互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为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保证。
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主张将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民共享,也使中国的政党制度更具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各民主党派则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积极推进“四个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极其重要的战略思想,它既是舵把,又是标尺,既是指导,又是要求。
大海航行靠舵手,执政党掌舵、指导,参政党协助、促进,中国的政党制度为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
3五四运动的时间,原因,形式,目标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其产生原因为: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形式: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目标:五四运动的目标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赛先生和德先生。
在当时看来,中国最缺的是民主和科学,如果百姓都懂得民主和科学,中国就能够赶上现代化,国家强盛,就不至于被列强欺侮。